语言对宝宝杀伤力有多大

2015-10-13 21:35 38 1 收藏

近些年,形形色色的早教组织悄然兴起,父母们也非常乐意的相信。其实早教可以从点滴小事在家学习好的,图老师小编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分享语言对宝宝杀伤力有多大。

【 tulaoshi.com - 分娩 】

  不打孩子,是不是就等于让孩子免受暴力侵害?不是这样的,这一代孩子被家长的规划、学校的考试、社会的欲望所挟持,几乎等于被强加于自身的各种价值观所绑架,软暴力几乎随处可见。生活在不平等、不尊重的环境中,软暴力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

  软暴力是指用语言、表情、神态、文字等形式对人的精神和内心造成伤害的行为。软暴力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心灵上的摧残。

  谁把孩子从“弱者”变成“失败者”

  不少父母曾对子女说过这样的话:“我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有玩的时间多学习一下行不行?”,“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在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时,有的父母会说:“你是傻瓜吗”,“你长大不会有出息的”甚至在发火时总结说一句:“看你这个样子,不成器的东西!”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长期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指出,在中国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事实上,大量的儿童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在持续的 “语言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专家介绍,2008年的一项家庭教育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家长从内心中把孩子看成一个比自己差的弱者,从语言和行动上都不断挫败孩子;当孩子更多表现出弱点时,又对这个“弱者”持续否定,更加强化了孩子的“失败者”形象;当孩子开始自我放弃时,心急的家长就开始迫不及待地一边埋怨一边“代劳”;因为内心瞧不起孩子,所以漠视孩子的情感,忽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味强调自己的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此教育模式下,孩子就成了一个自卑、无能、无目标、无眼界的惊弓之鸟。

  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大?

  许多软暴力产生,往往是家长和老师通过“随口乱说话”传递出来的。家长和老师随口一句嘲弄、贬低孩子的语言暗示,哪怕是微小的暗示都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心理专家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孩子心目中的评价是非标尺也是很鲜明的。有的孩子有偏激固执的倾向,会将教育者的看法想象放大。所以教育者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在他曾接触过的案例中,儿童成长在习惯于实施软暴力的家庭或校园环境中,出现以下行为的几率增大:自我否定、怀疑、消极、不懂得控制情绪;不能清晰表达自己需求、暴虐、神经质、逃避责任;不会处理健康人际关系、物质依赖。

  惩戒的后续应该是阳光

  淄博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小灿,因为偷窃同学的钱包被学校停课一周作为处罚,最近又因打架,学校通知父母:最好将孩子转学。家长请求不要让孩子转学,一是孩子已经转了很多的学校,二是有问题的孩子,再转其他学校会受到歧视。学校告诉家长:要么转学,要么全校通报批评,“以平民怨”,惩戒教育。家长非常痛苦,孩子也产生强烈的被驱逐的仇视。

  心理专家邹先生指出,这个例子中校方的行为事实上也是一种软暴力。对学生进行公开通报批评、要求学生作公开的检讨、把学生转入层次比较低的班级和学校、对问题学生采取纵容或者不敢管理的态度等措施,属于看似合理的制度伤害,其实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学校的制度化模式应灵活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其实,在孩子受到学校的批评与教育时,已经有内心深层的焦虑、震动与无奈,这个时候也是“ 人生的临界点”,是孩子“转化的临界点”。惩戒的后续应该是阳光,不然,长期雷雨孩子的根就烂掉了。要给孩子缓冲地带,要让孩子软着陆。

  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邹先生指出,当前教育面临着一种“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父亲式的阳刚教育、自我成长教育、智慧教育和注意力的养成。而且家长们又都过于高估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加剧了家庭中两代人的冲突、矛盾、隔阂,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叛逆行为。

  他提醒家长和老师,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的。这种控制应该建立在对孩子最真挚的爱心基础上,把自己的行为思想好好反思、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明了后果,要始终用自己的心,而不仅仅是语言和“做”出来的行动,去告诉孩子:你不错,你行,你很棒,你没有问题,你只是小小的心理感冒等。

  “对孩子说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邹先生说。家长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而只有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不打孩子,是不是就等于让孩子免受暴力侵害?不是这样的,这一代孩子被家长的规划、学校的考试、社会的欲望所挟持,几乎等于被强加于自身的各种价值观所绑架,软暴力几乎随处可见。生活在不平等、不尊重的环境中,软暴力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

  软暴力是指用语言、表情、神态、文字等形式对人的精神和内心造成伤害的行为。软暴力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心灵上的摧残。

  谁把孩子从“弱者”变成“失败者”

  不少父母曾对子女说过这样的话:“我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有玩的时间多学习一下行不行?”,“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在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时,有的父母会说:“你是傻瓜吗”,“你长大不会有出息的”甚至在发火时总结说一句:“看你这个样子,不成器的东西!”

  长期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指出,在中国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事实上,大量的儿童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在持续的“语言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专家介绍,2008年的一项家庭教育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家长从内心中把孩子看成一个比自己差的弱者,从语言和行动上都不断挫败孩子;当孩子更多表现出弱点时,又对这个“弱者”持续否定,更加强化了孩子的“失败者”形象;当孩子开始自我放弃时,心急的家长就开始迫不及待地一边埋怨一边“代劳”;因为内心瞧不起孩子,所以漠视孩子的情感,忽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味强调自己的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此教育模式下,孩子就成了一个自卑、无能、无目标、无眼界的惊弓之鸟。

  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大?

  许多软暴力产生,往往是家长和老师通过“随口乱说话”传递出来的。家长和老师随口一句嘲弄、贬低孩子的语言暗示,哪怕是微小的暗示都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心理专家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孩子心目中的评价是非标尺也是很鲜明的。有的孩子有偏激固执的倾向,会将教育者的看法想象放大。所以教育者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在他曾接触过的案例中,儿童成长在习惯于实施软暴力的家庭或校园环境中,出现以下行为的几率增大:自我否定、怀疑、消极、不懂得控制情绪;不能清晰表达自己需求、暴虐、神经质、逃避责任;不会处理健康人际关系、物质依赖。

  

  惩戒的后续应该是阳光

  淄博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小灿,因为偷窃同学的钱包被学校停课一周作为处罚,最近又因打架,学校通知父母:最好将孩子转学。家长请求不要让孩子转学,一是孩子已经转了很多的学校,二是有问题的孩子,再转其他学校会受到歧视。学校告诉家长:要么转学,要么全校通报批评,“以平民怨”,惩戒教育。家长非常痛苦,孩子也产生强烈的被驱逐的仇视。

  心理专家邹先生指出,这个例子中校方的行为事实上也是一种软暴力。对学生进行公开通报批评、要求学生作公开的检讨、把学生转入层次比较低的班级和学校、对问题学生采取纵容或者不敢管理的态度等措施,属于看似合理的制度伤害,其实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学校的制度化模式应灵活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其实,在孩子受到学校的批评与教育时,已经有内心深层的焦虑、震动与无奈,这个时候也是“ 人生的临界点”,是孩子“转化的临界点”。惩戒的后续应该是阳光,不然,长期雷雨孩子的根就烂掉了。要给孩子缓冲地带,要让孩子软着陆。

  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邹先生指出,当前教育面临着一种“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父亲式的阳刚教育、自我成长教育、智慧教育和注意力的养成。而且家长们又都过于高估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加剧了家庭中两代人的冲突、矛盾、隔阂,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叛逆行为。

  他提醒家长和老师,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的。这种控制应该建立在对孩子最真挚的爱心基础上,把自己的行为思想好好反思、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明了后果,要始终用自己的心,而不仅仅是语言和“做”出来的行动,去告诉孩子:你不错,你行,你很棒,你没有问题,你只是小小的心理感冒等。

  “对孩子说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邹先生说。家长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而只有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柯海劲 副主任医师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比如吃手指啊、到处乱爬啊、挑食偏食啊、说脏话啊……这些毛病有些看似不是什么大事,但却让不少的家长感到特别头疼。其实,宝宝成长中出现的这些“坏毛病”,很多是跟成长年龄有关的,年龄越小的时候,出现的频率就越高,一般到了1~2岁后,这些“坏毛病”就会慢慢消失了,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仍是没改正过来的话,那就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了。那么,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应该要如何去应对孩子的这些“坏毛病”呢?

吃手指

宝宝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是特别喜欢把手伸进嘴巴里的,或者是看见什么就往嘴巴里送,不管这东西是干净的还是脏兮兮的。对此,很多妈妈感到特别的头疼。其实,这是宝宝学着用嘴巴来感知事物的时期,爸爸妈妈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宝宝长长的指甲剪短、磨平,把宝宝的小手洗干净一点,看见他抓一些脏的东西往嘴巴里送的时候就帮他换一些干净的物品。等孩子再大一点,这种吃手指或者是看见什么就往嘴巴里送的“坏毛病”慢慢就会消失了。

但也有一些小孩,由于父母为了自己的事业,抽不出时间去陪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由于缺乏亲子之间的感情慰藉,孩子便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如吮手指、咬手指、咬指甲、吮奶嘴、咬各种物品等,来代替对母亲的依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依赖心理。像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就应该要及时地去纠正他们,给孩子多点关心,培养孩子多点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游戏,转移注意力,但千万不要粗暴制止,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而使得咬手指的现象更加严重。比较大的孩子,如果父母已经想尽办法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情况,可以到医院请教心理医生予以指导,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是需要干预治疗的。

到处乱爬

爬行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动作协调能力,不会爬行或爬得不好宝宝,以后的平衡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也会相对差一些。一般来说,宝宝长到8、9个月的时候,已经学会爬行了,这个时候,宝宝的活动范围就变大了,它是宝宝开始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的阶段,爬行对促进宝宝认知能力的发育也是很有帮助的。此时,爸爸妈妈应该要做的,不是限制孩子的爬行,而是腾出一块空地,把地板拖干净,或者铺上干净的垫子,放一些玩具在宝宝面前,让他可以追逐着玩具尽情地向前爬行。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让宝宝在爬行过程中不超出父母的视线范围,同时,把一些可能对宝宝的安全造成威胁的物品收好。等宝宝学会走路后,也就慢慢不喜欢在地上爬行了。

挑食偏食

当前,在我国儿童中,因为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营养问题还是比较常见,孩子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是高而瘦的豆芽菜体型,就是胖墩儿,甚至一些“富贵病”如糖尿病等也提前向儿童袭来。因此,面对孩子偏食挑食的毛病,也是让很多家长为之头疼的。那么,怎么去纠正孩子的这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呢?

首先,父母应该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不爱吃某种食物。孩子不爱吃某种食物,既有生理性的原因,也有是心理性的原因。如有些孩子不爱喝牛奶,可能是因为孩子牛奶蛋白过敏,孩子在喝了牛奶后会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他们就不喜欢喝了,如果是因为这种原因,就不能强迫他喝,我们可以让孩子改为喝低敏奶,同样也可以获取跟牛奶相近的营养成分。另一方面,儿童对某种食物偏爱或者厌恶,也有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如受家人的影响,爸爸妈妈不爱吃的,孩子也跟着不爱吃,或者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比较喜欢吃某种东西,就老给他吃,孩子不爱吃的,就不敢再给他吃,从小顺着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挑食的不良习惯了,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了。因此,对于这种孩子挑食的解决办法,我们主要采用心理纠正的方法,通过父母的语言或者以身作则来纠正,但切不可强迫进食,以免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当孩子不喜欢吃某一种菜的时候,可以在一次吃饭时专门做一道这菜,烹饪的方式可以稍微改变一下,然后家人在孩子面前先故意讨论“今天这道菜这种烹饪方式真好吃啊”之类的话,然后适当地问问孩子:“你想尝尝吗?”,这样的谈话,经过数次之后,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产生了想尝试的好奇心理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趁机加以表扬,以巩固孩子下次继续吃这道菜的行为。

说脏话

宝宝说脏话,有时可能只是觉得好玩,想吸引大人的关注,因此,可以通过冷处理的处理方法,如假装没听见,不理睬他,通过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宝宝感到,说脏话并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说脏话并不好玩,慢慢地,他觉得无趣后自然就会慢慢减少说脏话的次数了。如果是宝宝有一定理解能力了,爸爸妈妈就可以通过故事的方法教育他,让他知道,说脏话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是会让别人讨厌的行为,这样,他就会改掉这种毛病了。另外,宝宝之所以学会说脏话,很多都是从身边接触的人那里模仿来的,因此,家长应该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以身作则,不要在宝宝面前说脏话。

总之,儿童不良行为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变异,但尚未构成疾病,这种不良习惯的纠正需要父母及老师互相配合,首先了解清楚原因,消除不利因素,再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制止、批评,同时,父母还要多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消除各种压力,使孩子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慰,从而消除不良习惯。

  

  出席家长会的,清一色是妈妈,爸爸要是去了,很容易成为“稀缺动物展出”;每逢节假日,在网上吆喝着组团旅游、制订线路的,也总是妈妈,如果爸爸参加,那纯属友情出场;在外面,板着脸给孩子做规矩的是妈妈,一脸“老好人”表情打圆场的是爸爸;送孩子补课充电,更是妈妈打头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认知中的慈母严父变成了慈父严母。但是,这样的改变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

  三成家庭父亲缺位家庭教育

  中国家庭一直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便形成了爸爸高高在上的威严形象,以及妈妈温婉亲切的慈母形象。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主外”的爸爸忙于在外打拼,将更多的家庭责任交予妈妈,很多时候家庭教育都是妈妈说了算。于是新情况出现了:妈妈一派严格,而爸爸则会宠爱孩子。其实,这并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不久前,一份对上海部分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三成家庭,父亲基本不参与孩子的教育,而在父母共同参与教育的家庭中,又有七成家庭以母亲教育为主,父亲只是辅助角色。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小巫说,父爱与母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同等的重要性,而且父爱和母爱是有“分工”的。父亲的爱和接纳赋予孩子价值感,使孩子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一个人。父爱与母爱相结合,给予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在孩子成年之后能够顺利地得到他人的爱与接纳。在父爱母爱平衡的家庭里,母亲更多承担了哺育、照料、安抚的任务,父亲则承担了供给、保护、教养的任务。

  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母亲除了承担哺育和照料、安抚的任务外,还承担了教养的工作。但是,母亲由于长时间事无巨细地养育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也会更高,所谓“付出更多,期望也更多”,荷花池幼儿园的园长宋青说:“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较少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所以会对孩子有一种补偿性质的宠爱。只要有机会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爱。尤其是女孩子的家庭,父亲对女儿的溺爱甚至会比母亲更加极端。”

  当然,这或许也是父母刻意的“角色扮演”。宋青认为“这就好像是唱戏里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且由于父母的个性特点差异,导致母亲更严格,父亲更放纵。因为女性较为细心,且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照顾的更多,也正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会更高,这是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无意识所显现出来的。母亲通常会关注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对于孩子的培养要求自然就上升,因而成为一名严格的母亲。而男性不一定会有如此精细的观察和要求,这也就是所谓的“父亲对孩子要求不高”的原因。父亲会对孩子的调皮不以为然,显得比较纵容,从而演变为慈父形象。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5323.html

延伸阅读
《信长之野望13天道》战法杀伤力经验公式 会员:ctcalways(原创撰写)     1 熟练度取消后 其位置 由 队/势的 兵力 代替  与 伤害 线形关系 2 暴机系数 取消  其位置 由 连携系数 * 兵强系数 代替  与 伤害 正比关系 3 和 革新一样 战法伤害与 战法威力 成正比关系 4 神秘的第四参量 确定...
动作语言对孩子的意义 在孩子口头语言尚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之前,在某一个阶段,他的动作语言(或称肢体语言)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7~8个月的孩子会做各种动作语言,比如欢迎、再见、谢谢、拜拜、虫虫飞等等。这是需要孩子生理、心理的成熟度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的。首先要有能实现这些动作的神经、骨骼、肌肉的发育水平,比如两只手能握在一...
标签: 手机游戏
《英雄团》半神美女米娜详解 最大化大招的杀伤力 作为刺客法师的半神美女米娜,是个难缠的英雄。当敌人被她的技能自然惩罚击中的时候,就等着吃一记伤害超高的超远程大招吧!脆皮英雄很难抗得住她的一套消耗,米娜的治疗效果不俗,射手、法师英雄很难在线上与米娜有长时间的消耗战。所以在《英雄团》中有这样一句俗语:米娜有三好,移动快,输出...
《红色警戒3:起义》隐藏在质子撞击炮中的无限杀伤力 我用了九个升阳帝国血量最多的超级堡垒做实验,前面一组是用质子撞击炮加上纳米虫蚁防护罩,九个超级堡垒全部被毁灭,后面一组是三国的超级武器叠加使用,即三者都选中相同区域,看他们的破坏力叠加起来有多大,除了中间一个是被真空内爆弹吸入毁灭的,其余八个最多只掉了一半的血量。 ...
《三国群英传7》所有必杀对武将的杀伤力疯狂测试—3 补充:必杀对敌兵实战杀敌数理论最高值   1. 孙仁-蝶光斩舞 1589 2. 张飞-黑风天煞 2204 3. 马超-黄沙乱斩 64 4. 许褚-猛虎啸 162 5. 周瑜-破浪千刃 4681 6. 关羽-青龙怒 126 7. 刘备-仁者无敌 3902 8. 吕布-弑鬼神 2363 9. 赵云-银龙逆鳞枪 104 10.霸者之威 136 11.王者之风 182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