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如今非常受青睐,是的,孩子的早期教育要从小抓起,这不可忽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向各父母分享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七阶段让孩子能说会道。
【 tulaoshi.com - 分娩 】
第一阶段 婴儿从出生至4个月
婴儿从出生至4个月,属于无意识的交流阶段。父母对小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小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
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单句对小儿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涉猎在这样的环境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父母与小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声示意要父母抱、饿了或尿湿了要父母关照等。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咿呀应答——父母应积极应答回应宝宝,使宝宝得到交往的快乐,萌发出最初的交流欲望。
2~3个月时,宝宝会发出咯咯笑声,还会自发地发出咿呀声。父母应以同样的声音去积极应答回应宝宝,也可以用短词短句与宝宝说话,使宝宝感受到亲人的鼓励与支持,得到交往的快乐,从被动转化主动,喜欢和父母进行“咿呀应答”游戏,萌发出最初的交流欲望。
宝宝2~3个月时,父母还可以教他熟悉自己的名字。一边轻轻地摸着宝宝的小脸或拉着宝宝的小手,一边温柔地叫唤宝宝的小名,让宝宝熟悉自己的小名。
第二阶段 4-9个月
4-9个月,为有意识交流阶段。4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大约6-8个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而在9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反应,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不仅如此,9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灯”、“球”、“狗”等。
5~6个月时,父母可以手点点宝宝的小鼻子,呼叫宝宝的名字:“谁是冬冬?你叫冬冬吗?你就是冬冬呀!”
当宝宝听到名字回头或微笑,表示宝宝已知道大人在叫唤他了,父母要用赞许的眼神、夸张的语气表示自己的欣喜之情。
此外,父母还可以抚摸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让宝宝感知脸部器官、身体部位名称和对应的语言声音之间的联系,如:摸到眼睛,就对宝宝说“眼睛,这是宝宝的眼睛”。宝宝不断接受语音和发音的刺激,促进了自我意识和记忆力的发展。
第三阶段 9-18个月
9-18个月,为单词阶段。约12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尽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亲子阅读——引发宝宝对图书的好奇,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父母可以给宝宝买一些构图简单、色彩鲜艳、角色清楚、情节单一、内容有趣的婴儿画报。在宝宝情绪愉快的时候,父母一边用手指点画面上的图像,一边用清晰、准确、缓慢、简短的词句讲给宝宝听,也可以编成儿歌念给宝宝听,让宝宝感受到语音语调带来的愉悦感,让宝宝开心地跟着爸爸妈妈“呀呀咿咿”练习发音,开口说话,引发宝宝对图书的好奇。
同时,父母还可以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就画面内容进行的“表达”,鼓励宝宝模仿,使宝宝在游戏中接受阅读训练,喜欢由表情、动作和声音过渡到语词语句与父母进行交流。
第四阶段 18-24个月
18-24个月,为词组阶段。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成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交流。
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子”、“吻娃娃”。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法不确切的话与孩子沟通。
诵吟儿歌——宝宝特别喜欢看和听父母念儿歌时亲切、夸张、丰富的表情和口型以及身体动作,这对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很有帮助。
宝宝喜欢节奏欢快明朗,语句简短的儿歌。虽然宝宝不一定懂儿歌的意思,但是,宝宝喜欢有韵律的声音和欢快的节奏,宝宝还特别喜欢看和听成人念儿歌时亲切、夸张、丰富的表情和口型以及身体动作。因此,父母应为宝宝选择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的短小儿歌,每天选一个固定的时间里为宝宝诵吟,诱发宝宝模仿发音、开口学说的兴趣。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第五阶段 24-36个月
24-36个月,为早期造句阶段。小儿说事物已不再局限在此时此景,还能说不在眼前的事情,能用简单的短句如名词加上动词。在说话中,小儿还能使用代词“我、你、他”,介词“上、下”,形容词“好、坏、多、少”等等。至36个月左右,小儿基本上能用短句进行表达,并且开始步入完整的造句系统。
第六阶段 3-5岁
3-5岁,为句子掌握阶段。小儿可以使用简单句和较复杂的句子,掌握了大部分的语法结构形式,而且能够有一点点理解词语的抽象关系。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小儿这一阶段的词汇已接近成人,说话俨然像个“小大人”。这时,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要注重完整的句子表达,为孩子起示范作用,同时要培养孩子听从指令做事,从而为入学做好语言的准备。
第七阶段 5岁-成人
5岁-成人,为完整的语法阶段。从此,儿童逐渐建立了成人样的语言能力,而这个过程中的儿童,也还是在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词汇,改善自己的表达及语言在环境中的应用,但不再增加新的语言形式。这个时期是个体交流能力明显增长的时期,有些专家认为,5岁是语言发育的一个分水岭,从这时开始至12岁,语言的发展将出现根本性改变,不仅仅是句子的复杂化,而且句子的含义和语言的用途向高级发展,最为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儿童用语言学习阅读和书写。
相关联接——
教小儿学话从“这是什么”开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名词占总词汇量的比例下降,从24个月的70.4%逐渐减少至35个月的59.5%,而形容词和其他词占总词汇量的比例则从8%增加到14%,增加非常显著,这说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此外,在通常情况下,“名词—动词”、“动词—名词”结构是小儿最早掌握的短语结构,随后掌握的为“的”、“在”、“介词—名词”、“否定词—动词”、“名词—动词—名词”,30个月时有90%左右的小儿掌握这7个结构。
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专家建议教小儿说话应从“这是什么”开始,让孩子说出所认识的事物,而后是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使小儿经历“听—理解—模仿—表达”的过程。在教孩子说话时,语调要夸张,语速宜较慢,发音须清晰,并及时应答和延伸扩展小儿所表达的语言。同时必须牢记一条: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不是小儿学语言的良师益友。当你的孩子能够主动提问时,这说明他(她)的语言发育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也许有些父母说,在自己小时候,父母并没有特别地采取什么方法教说话,自己这不也是嘴巴灵巧吗?其实,随着现代生活的进步,有些宜于孩子学说话的环境渐渐改变了,比如居住空间的变化、网络和电视的盛行、人们语言交流的减少、大杂院的消失、祖辈看护的减少等,这就要求年轻父母学习和掌握教孩子说话的一点技巧,让孩子能说会道,从而更迅速地接受新知识,快乐、健康地成长。
不宜让孩子“鹦鹉学舌”
研究还发现,经常教孩子模仿说话与词汇量的发展呈负相关。11~13个月的小儿所获得的词语与成人教授所用的词语相符率高达80%,而到了14个月时,上述符合率下降到38.5%。换言之,13个月之前,模仿是该年龄段的孩子学语言的主要方法之一,而随着小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开始从交际等其他途径获得词语。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理论,语言刺激应该是最接近儿童的语言发育水平,教小儿学话要以他们能够理解为基础,对不理解的语句的模仿,至少在当时来说只是鹦鹉学舌,不能算是真正的语言。因此,2岁以上的儿童不宜采用单纯模仿的形式进行语言教学,这说明了小儿掌握语言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个发展的过程。
学第二种语言应在4岁以后
眼下,双语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学校和父母谈论的话题,也有一些学校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实行双语教学。这似乎成了时尚、先进教学的代名词。但是有关双语教学对儿童语言发育的影响目前仍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会影响孩子语言发育,有的认为对语言发育有促进作用,也有的认为与讲单一语言的儿童相比较没有什么区别。而该项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多种方言并存,那么对小儿的语言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但并不影响小儿词汇量的发展。
为此,专家建议,对于小儿学习第二种语言或方言,父母不宜操之过急,而应当安排在4岁以后。
1.一岁半以前,要使孩子尽可能多地听懂大人所说的话。
三四个月起,可以训练孩子独立发“a”等音节;半岁后,给孩子讲玩具的名称,使他知道你说的是指什么玩具;一岁左右,尽可能多地告诉他某些东西的名称,诸如家里亲属的称谓、家用电器的名称、五官和手脚等。
2.二至三岁,要使孩子掌握最简单的语言形式——“情景对话”。
比如孩子急于表达一个要求的时候,即使你已经明白了,也要鼓励孩子努力表达出来,而不是马上替他解决。
3.三至五岁,要训练孩子使用所谓的有“上下文的语言”。
比如孩子问:“小白兔爱吃什么?”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观察,独立说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复述简单的故事,对孩子也是有用的。
4.入学前,要使孩子提高使用说明性语言的能力。
比如训练说明游戏规则;引导孩子说出对童话中的形象的态度。
早教相关推荐 |
||
从老一辈那里传来的做月子“饮食禁忌”可是非常多的。有些准妈妈甚至被这些禁忌给吓怕了,那么做月子可以吃什么呢?做月子吃什么好呢?
做月子吃什么,应该说需要分阶段进食的。第一个阶段,一般产后一个星期是恶露排出的黄金时期因此需要多吃一些有补益气血作用的食物,多吃有助于产妇身心休息的食物,如鸡汤,鸡蛋,鱼类,小米粥,猪肝,猪内脏,益母草等,同时此时产妇的消化系统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建议多以流质食物为主,同时还要注意少食多餐。一般建议产妇在刚生完孩子一周不要吃蔬菜水果,特别是不要吃凉性的蔬菜水果,如果一定要吃的话,可以吃温性的,但同时也要注意用开水煮开。
第二阶段,也就是产后第二周开始,恶露基本上已经基本排出了,此时可以多吃一些温补气,强健体的食物,如杜仲,人参,这些都可以适当的进食。同时还可选择一些热性的蔬菜,如花菜,小油菜,菠菜,红苋菜,发菜,高丽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阶段,产后第三周到四周是恶露基本排干净的时候,也是产妇可大量进补的时候了,此时可多用一些如麻油鸡,老母鸡,鱼类,饮食上可以基本恢复正常了,但是仍要多注意营养的均衡,要注意多选择一些种类多的食物,这个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很多地区主张整个月子期间都不要吃蔬菜水果,其实这样会造成孕产妇高脂食物摄入过多,引起肥胖,引起便秘,甚至诱发痔疮等问题的,因此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蔬菜水果。同时养生专家也指出在整个月子期间最好少吃内脏,特别是猪肝,以免引起摄入过多的热量。
当然了民间也流传着做月子期间不能吃的很多食物也都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比如说:
1、冰冷的食物,吃了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容易引起酸痛。
2、煎炸油腻的食物,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
3、寒凉的食物,比如说梨,西瓜,哈密瓜,柚子,萝卜等都要尽量少吃。
4、回奶的食物,如韭菜,麦芽,否则容易影响到准妈妈乳汁的分泌。
5、过多的味精,特别是对于有母乳喂养的准妈妈而言,更要避免食用味精了,因为味精对新生儿的发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甚至会影响到其智力。
6、人参,对于准妈妈而言,如果产后过早的服用人参的话,则容易刺激到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从而引起失眠,烦燥等问题,而不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
此外对于一些热性体质者平时不宁 减少荔枝,龙眼等进补食物的摄入,以免引起上火便秘。
推荐阅读: 你家宝宝的“三围”达标了吗?
除这些特别的个体反应方式之外,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某些普遍发生的疾病,现简介如下:
12个月:生病时会惊厥,尤其有高烧。
21个月:常腹泻。
2岁半:便秘。常感冒连带耳朵并发症。摔跤引起鼻子流血。
3岁:非常疲倦。
4岁:冬季接连感冒。在社交场合胃痛。在困难情境下吃饭时要小便。偶尔情感障碍。
5岁:冬季感冒减少,普遍健康状况好。但是有人患百日咳、麻疹、水痘。偶尔胃痛或呕吐,女孩易便秘。
5岁半:抱怨脚疼。有的孩子常感冒、头痛或耳朵痛。因幼儿学校或其他人对他的要求过高而出现胃痛、恶心、呕吐等反应。百日咳、麻疹、水痘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会因洗脸、洗头、梳头等引起过敏。
6岁:较易患病。经常咽喉炎、感冒,伴有并发症。过敏现象增加。可能生的病有水痘、百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上学就会胃痛、呕吐。过度兴奋能导致尿裤子。跌跤摔伤手臂。女孩生殖器增红。
7岁:比6岁生病少,但感冒过程长。常发生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还会患水痘和麻疹。兴奋或疲劳会叫头痛。肌肉酸痛。眼睛偶尔感染,但不重。极度疲倦,打呵欠,伸懒腰。
8岁:健康状况改善,生病少,病程短,但过敏反应增多。遇到不愉快的情境会头痛、胃痛、要小便。常发生跌跤、溺水、车祸等意外事故。
9岁:个别差异显著,有的人很容易疲倦。面临任务时,会叫眼睛痛、手痛、头晕等。
10岁:健康状况最佳。有的人会想起他6岁左右所患的病,很担心自己身体不好。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