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下面图老师小编向大家介绍下面对孩子的恶作剧你该怎么办?,刚做父母的快来了解下吧~
【 tulaoshi.com - 分娩 】
一个星期天,宝宝的妈妈有事要去同事家。宝宝缠着要一同去。妈妈因为路远而把宝宝留在家里。回来后,家里却不见了宝宝。妈妈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边喊边找,惊动了邻居的爷爷奶奶,大伙一起找呀、喊呀,可就是不见宝宝的踪影。而当妈妈心急如焚,精疲力尽时,宝宝却若无其事地从大衣橱里走了出来,看着大伙哈哈大笑。
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恶作剧,诸如此类的还有把水倒在火炉里浇灭炉火;故意把大人关在门外而不开门等等也都是恶作剧行为。
对待这种行为家长有以下几个观点
观点1 弄清情况冷处理,熄灭孩子恶作剧的“热情”。
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一般比较机敏,大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通常他们并无恶意,仅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逗人一笑,我的孩子就是这样。有一次,他把一根鸡毛插在我大衣的帽子里,不知情的我来到单位,被同事发现。我想到一路上行人看见我插着鸡毛满街走,真是很尴尬。回到家,儿子看见我帽子里的鸡毛没有了,急着问我:“妈妈,今天有什么事吗?”我佯装什么也不知道,儿子一直追问,我一直回避。他感觉很无趣,第二天,他又把鸡毛放在我的帽子里,我依然当做什么事也没有一样。几次之后,他再也不把鸡毛插在我的帽子上了。所以,面对孩子的恶作剧,家长不妨试用一下“冷处理”,不要和孩子计较。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己感到无聊,慢慢就会改了这个毛病。
(11岁男孩的母亲 金惠惠)
观点2 分清原因,对症下药。
女儿喜欢藏大人的东西。有一次,她把我的手表藏起来了。看我着急的样子,她主动来问我:“妈妈,你的手表呢?”我告诉她,手表被大灰狼拿走了。她不做声,我接着说,“不过,一会儿兔宝宝会帮我去找回来的。”过了一会儿,她跑来和我说:“妈妈,你的手表在这里呢!”我故作惊讶地说:“啊,兔宝宝真好,真乖,我们宝宝和兔宝宝一样好,是吗?”她点点头。看着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睛,我不禁想到:孩子都有着渴望被重视、被关心的心理需要,恶作剧有时便成为他们引人注意的手段。所以,关心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一种好办法。
(7岁女孩的母亲 贺 凌)
观点3 体验后果,让孩子增长记性。
我认为有的孩子之所以爱搞恶作剧,是由于孩子往往在有意无意地捉弄别人的行为中体会到了所谓的“有意思”、“好玩”。我觉得教育孩子时,让孩子适当体验一下被捉弄的感觉,这比单纯说教的效果有时要好一些。我的儿子在学校经常把同学关进卫生间,老师和我一起教育他多次,效果不明显。为了惩罚他,有一次,我故意把他反锁在卫生间,任他怎样敲门哭喊,我都不理睬。
儿子哭着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把同学关进卫生间了。”我让他通过亲身经历,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像他不愿成为被戏弄的对象一样,别人也没有理由去接受他的恶作剧行为。孩子从此收敛多了,现在再也不捉弄同学了。
我认为有的孩子之所以爱搞恶作剧,是由于孩子往往在有意无意地捉弄别人的行为中体会到了所谓的“有意思”、“好玩”。我觉得教育孩子时,让孩子适当体验一下被捉弄的感觉,这比单纯说教的效果有时要好一些。我的儿子在学校经常把同学关进卫生间,老师和我一起教育他多次,效果不明显。为了惩罚他,有一次,我故意把他反锁在卫生间,任他怎样敲门哭喊,我都不理睬。
儿子哭着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把同学关进卫生间了。”我让他通过亲身经历,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像他不愿成为被戏弄的对象一样,别人也没有理由去接受他的恶作剧行为。孩子从此收敛多了,现在再也不捉弄同学了。
观点4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我的孩子以前在发脾气时要扔东西。开始的时候她不是故意的,当她看见大人们着急的样子,她觉得很有趣,就变成故意的了,一不高兴就乱扔东西。有一次,她又在乱扔东西,我气极了,就和她一起扔玩具。看到我也扔玩具,她呆住了,我又二话不说,拿起扫把要把玩具扫掉,并对她说:“你既然不要玩具了,那它们就变成垃圾了,妈妈就扫掉它们。”她急了,连哭带喊:“我的玩具,我的玩具!”我明确地告诉她,让她整理好玩具,她哭着说:“妈妈和我一起整理。”于是我和她一起把玩具整理好。事后,我看她情绪稳定了,就对她说:“玩具是陪你一起玩的,你这样对待它们,它们会伤心的。妈妈扔你玩具的时候,你感到很伤心,也很难过。那你想想,你扔东西的时候,妈妈的心情怎样呢?”经过几次反复后,孩子扔东西的次数逐渐减少了,现在她再也不乱扔东西,也知道整理东西了。
(7岁女孩的母亲 李 萍)
观点5 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恶作剧。
我的孩子很顽皮,有时候在学校把同学的帽子或铅笔藏起来,有时候在家里的钢琴盖上撒糕点屑。我开始很恼火。在我责问他的时候,孩子反而笑嘻嘻地说:“爸爸,我藏一会儿就给他了。”“爸爸您瞧,我把我最喜欢的东西与您心爱的钢琴放在一起了。”我明白了,孩子这种“恶作剧”有时是好奇,有时仅仅是出于一种“爱”的表示,只是方法有待于改进而已。我没有责怪,只是轻轻告诉他,不要把糕点渣撒在钢琴盖上,可以放在盘子里。不要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同学会着急的。在我的关注下,孩子虽然还是那么顽皮,但没有再搞像这样的“恶作剧”了。
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时,家长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从品德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恶作剧行为往往是孩子无意间偶然的灵机一动,并不是其品德意识直接而真实的反映。但不重视它,任其发展,也将养成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处理这类问题的立足点。
2、要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恶作剧的后果,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恶作剧是一种非理智行为,其后果总是事与愿违。家长要向孩子讲明其危险,引导孩子认识这种行为不光对孩子自身有一定的危险,而且给他人也带来一定的损害,从而教育孩子从小树立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3、要认真分析恶作剧的动机,注意区别对待。孩子恶作剧的动机有所不同,有的是对家长未满足其要求的报复,有的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也有的是认识上的局限,等等。因此,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引导的要引导,该教育的要教育。
4、发现孩子恶作剧时要及时处理,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同时要讲究场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乐于接受。
当一个新生命来到家里时,新爸新妈显得有点手忙脚乱,为什么宝宝哭闹,为什么宝宝粘人,为什么宝宝乱撕东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了面前。
在早教过程中,爸妈一定要了解宝宝行为的含义,才能给宝宝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笑
说到笑,不少父母仅仅看成是孩子活泼、健康的表现。科学家却独具慧眼,看到了笑的更深层意义,那就是与智力发育的关系。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专家新近报告,爱笑的孩子多较聪明,聪明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发笑年龄比一般儿童更早,次数也更多。由此启示人们:早期开发儿童智力又有新招,即让孩子多笑。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生后2—3个月便可在父母逗引下发出微笑,称为天真快乐反应。这是婴儿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心理发育上是一次飞跃,对大脑发育是一种促进,被誉为“一缕智慧的阳光”。年轻的父母应及时抓住这“一缕曙光”,作为早期智力开发的一种契机与方式。
具体做法是,多向宝宝微笑,或给以新奇的玩具、画片等激发其“天真快乐反应”,让宝宝早笑、多笑、长大后智商会更高。
不过,有些婴儿笑得少,每小时仅笑1—2次,小脸严肃,表情呆板,乃是体内缺铁所造成。若能在1个星期内连续补铁,则严肃表情可逐渐消失,代之以愉快的神情。因此,宝宝的笑脸还是了解其营养状态的“荧光屏”。
哭
哭是婴儿说话之前与父母或周围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同样有益于智力发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不仅如此,啼哭动作可使宝宝的肺活量扩大,并促进肺部组织发育,对发音器官——声带也是一种锻炼。同时,啼哭时手舞足蹈,无异于做体操,有利于肌肉关节运动。
另外,啼哭少不了流眼泪,而泪水能冲洗眼眶的盐、糖、蛋白质以及其它需要排泄的废物,保持眼球处于干净的环境中,所含的杀菌物质还有预防眼病的作用。
不难理解,孩子一天哭几次不仅无害,而且大有益处。那种啼哭可能损害宝宝健康的担忧没有必要,而用喂奶或给食物强行阻碍孩子啼哭的做法更非明智之举。
当然,啼哭也不能过分剧烈或持久,遇到这种情况时宜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与手脚的动作中体察其意图,并予以满足,如饿了给予喂奶,冷了给以保暖,尿片湿了及时更换,孩子的啼哭就会停止。
恶作剧
假如孩子在你的钢琴键上撒下糕点,或将一只毛毛虫放到你的枕头上——面对此种恶作剧行为(俗称淘气),你会怎样?苦笑?斥责?还是——
德国汉堡的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松为此向你道喜,说明你的孩子智商较高。
他的观察资料显示,爱搞点恶作剧的孩子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较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
解释是:恶作剧行为并非从天而降,要设计出一个有新奇感的方案来,需要动脑筋,而且动脑筋的强度相当高,决不逊于甚至超过做家庭作业,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无疑是一次催化。
同时,恶作剧可增强儿童的独立性。因为此种行为的特点就是孩子以此来超越父母为其所规范的界限,而独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这种超越。否则,依赖性难以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总之,搞点恶作剧对孩子有好处,至少表明他开始动脑筋了。一个恶作剧的行为的成功,无疑是其创造力的一次爆发,盲目地斥责甚至惩罚扼杀孩子的动脑积极性,会妨碍孩子智力发展。正确之举是顺其自然,加以诱导,将其动脑的积极性引到更有益的活动上来。
为什么孩子爱打人?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打人其实是用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改”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打人”的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
六个月的婴儿已经会假哭欺骗父母
英国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婴儿开始学习欺骗的时间比原先以为的要早,最早6个月大时就会开始骗人。
宝宝表达压抑情绪的七种行为表现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有媒体曾报道《南充120:1.7万个急救电话,约2000个是“骚扰”》,6月5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再次来到南充120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据指挥中心主任柯斯晓介绍,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骚扰”电话有所减少,但仍有很多群众无故拨打急救电话,拿生命开玩笑,甚至有人谎报情况,恶意欺骗120出车,占用生命通道。
记者目击:4小时110个电话,94个为骚扰
“从今天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一共接听了110个电话,其中有94个都是‘骚扰’电话,与急救相关的有效电话仅为16个。”南充市120指挥调度中心调度员何欣介绍,每天都有大量无效电话打进120。而仅记者来到调度中心后10分钟,调度员就接到了10个骚扰电话。
“很多时候,我们接到急救电话却没有人说话,于是我们回拨,奇怪的是,大多数时候,回拨过去机主都表示自己并未拨打120,说可能是不小心按到了。”何欣说,在这些打进电话来的人中,大多数是电信的号码,而且多为老年人。
因为无聊:谎报情况,恶意欺骗120出车
“甚至有人因为无聊,打进来想与调度员聊天,但最恶劣的是,居然有人谎报情况,恶意欺骗120出车。”调度员何欣说,曾有一位老人晚上拨打120,称自己住在高坪区一个村子,病情严重,不能起床,需要120出车接到医院治疗。接到任务后,高坪区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动身前往该村,并不断拨打老人留下的联系电话,但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因害怕求救者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医护人员只得找到该村村干部,村干部打着手电筒找到“求救”老人家里。
当村干部找到这位老人时,老人十分诧异,表示自己身体健康,并未拨打过120,原来有人冒用老人信息,谎报病情,恶意戏弄120。
因为无敌:男孩恶作剧,用生命设陷阱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有人连续几天用同一个号码拨打120,编造不同的急救现场。”何欣说,曾有一个约十多岁的男孩,在第一天打进电话称母亲骨折,需医院派救护车,第二天,该男孩又打进电话称嘉陵区出了车祸,一人重伤,要120立即赶赴,后经过证实,均为谎报。“我们工作人员也很无奈,但也找不到什么好办法,当有人打进求救电话,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不能耽搁病人的生命,没想到,有人竟用最宝贵的生命来设陷阱。”柯斯晓说。
●法律链接:打骚扰电话小心被拘
无故骚扰或欺骗120出车,扰乱医疗机关正常工作秩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将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相关阅读:
120急救连续被骗微博感叹 网友呼吁出台措施
接连两天,两位120急救人员分别发微博痛诉“骗车恶行”。第一位骗子用手机呼叫了120,留的地址非常清楚,但那里根本没有病人,事后骗子还假模假式地又打120催车,不仅不说自己在哪儿,还扔下狠话“你们爱来不来,病人已经自己去医院了。”
第二位骗子很狡猾,她借用了陌生人的手机呼叫120,留下了一个客栈的地址,但那里也没有病人。网友们在痛斥骗子浪费社会医疗资源之余,纷纷支招:电话号码实名制、个人信用记录存档、报警、拉入黑名单、法律制裁等。
可是,仔细想想,哪一招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国各地的120同行应该都遭遇过这种事情吧?对付骗子,难道我们只能谴责?”
第一骗
谎称家人发烧 骗完后还再骗
第一位骗子是在5月27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呼叫的120。120急救人员“@大楠瓜Aza”发微博说,在接到任务赶往现场的途中,他们不停拨打报警人的电话,但是始终没人接听。因为报警人留的小区、门牌号都很清楚,急救人员便根据地址前往。到达后敲开了屋门,开门人一脸茫然,说家里人根本没叫救护车。
“我们付出的劳动就这样被践踏!我想对这位骗子说,您这样折腾我们急救人员,浪费急救资源,觉得好玩么?!”而更让人气愤的是,事情过后,这位骗子再次拨打120催车,120调度人员问他在哪儿?他竟然假模假式地扔下狠话说:“你们爱来不来,病人已经自己去医院了。”
第二骗
借保安手机拨打120 谎称女子昏迷
第二个骗子是在前天上午10时许拨打了120。120急救人员“@包子小臭脸120”发微博说,打急救电话的是位女青年,说在大栅栏附近的一家客栈,客栈老板的亲戚昏迷了。可是,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客栈工作人员说根本没有人生病。急救人员回拨女青年留下的电话,结果发现那是大栅栏附近一位保安员的手机,保安员与女青年并不认识。“骗子手段越来越诡异!都知道不用自己的手机了!”“@包子小臭脸120”很无奈地说。
随后,120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向女青年发问:“姑娘啊,你一定也知道骗车是不对的行为,所以用别人的手机。也许你和那位老板发生了不愉快,但给大家带来了这么多麻烦,浪费了宝贵的急救资源,你就真的解气、开心了么?”
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了这位保安的电话,他说没想到自己50岁的人了竟然被两个20多岁的女青年给骗了。“我刚从湖南老家来北京十多天,哪里知道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这位保安说,他每天都在大栅栏西街东口巡逻,事发当天上午10时许,两位20多岁的女青年走过来,她们一高一矮,其中高一点儿的那位脸上好像有红斑,她先问哪里有公用电话,随后说公用电话太远了,想借他的手机打个紧急电话,“我看她好像是有急事儿,一副很可怜的样子,就赶紧拿出手机给她。她打完电话还跟我说,一会儿会有辆120急救车进来,是要接病人的,请我放行,因为这条路是不允许进车的。”保安员说。“是不是我做错了?”保安员怯生生地问记者,他说他是一片好心,没想到却做了件坏事儿,真窝火。
网友呼吁
尽快出台治理措施
很多网友痛批这两位骗子,并纷纷支招:把骗子的手机号公之于众。实施电话号码实名制,建立个人信用信息记录。把骗子拉入黑名单,以后再打120都不理他。查找监控录像,“人肉”那位女青年。浪费社会医疗资源就等于犯罪。更多的网友则呼吁尽快出台相应的治理措施。
但是,一位从事急救工作的负责人却认为,上述方法都解决不了问题。骗车无疑浪费了社会医疗资源,很可能让真正需要急救的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但是,急救人员却不能因为有这种情况发生而对拨打急救电话的人进行判断或筛选,更不能根据这样的判断而不出车。“全国各地的120同行应该都遭遇过这种事情吧?对付骗子,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办法了?只能不断地强烈谴责?”不少急救人员在微博评论中无奈地感叹。
今天一早走进办公室,老总公告公司,将全面替换计算机操作系统,你当下一楞,惊讶不已。面对工作上的骤然改变,你心中的第一个念头会是什么?
如果此时你觉得压力遽增,心情大乱,心里并绝望地想着:“毁了,毁了,这下麻烦大了!”那就大大可惜,因为眼看着,你即将错过一次展现EQ功力的大好机会。
也就是说,这下真正“麻烦大了”的,是自己欠缺应变能力。根据EQ专家的研究,良好的适应力及弹性,是职场成功的重要EQ特质。不过老实说,面对改变,你我第一个自然反应都会是抗拒,因为抗变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物机制,用来保命求生存,想想看,做熟悉的事,我们比较能确保成功几率,而不易在摸索中导致致命的错误,甚至赔上性命,所以人人害怕改变是事出有因的。
然而害怕改变,并不会也不能阻止改变的发生。管理专家们发现,在21世纪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凡事皆会改变”。只要放眼周遭,处处可见裁员减薪,时时听到合并重组,相信你也会点头同意。所以你我应该先做好心理准备,“凡事改变是常态,统统不变才奇怪”。
以前听过的“以不变应万变”一词,在21世纪的职场中,不但不合时宜,更缺乏EQ真理。快快把它抛弃,大脑要重新设定,自今而后,该奉为圭臬的是“以善变应万变”。
进行个人变革管理
事实上,面对改变,你我不但要泰然处之,而且还该热烈拥抱呢!因为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改变是自我再造之旅,唯有透过改变,我们才得以不断进步,变新变好。达尔文也老早就说过:“幸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的物种,而是最聪明的物种,也就是最能够因适应变化而作调适的物种。”
OK,在作好了应变的心理建设之后,接着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个人变革管理的方案,可以让你以善变应万变。
自我评估,了解自己
首先,要先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厘清生命目标,并清楚自己所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等。不妨列张表格,以便充分了解自己的各种状况。这样,在面对改变时,才能在不断跟着改变的同时,不致于变得没有自己,失去方向。
搜集信息,掌握趋势
不被任何改变吓到乱了方寸的首要条件,在于做好准备。如果你平常都广泛搜集及吸收各种新的信息,而能充分掌握大环境改变的趋势,当改变的事实发生时,就不会措手不及了!
发现问题,敏捷行动
万一发现自己的工作技能,的确有需要改变之处,那就要敏捷地采取行动,否则很容易被改变所淘Ì,例如自己熟悉的产品线将被取代时,千万不要坐以待毙,得快快行动。请记得一个概念——“以未来眼光¾营现在的自己”,所以事不宜迟,立刻去学习新的技能, 勇于创新去接受挑战。
未雨绸缪,风险管理
此外,也别忘了要做好一些财务上的风险管理,适当的理财,能让你在任何变化发生的时候,有着情绪定锚的效果,即使失去了工作,也都还有一段安全期。
我们之前提过,改变是自我再造之旅,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发挥超高EQ,去完成这项再造之旅?
克服恐惧,发挥弹性
面对改变,我们首先要安抚心中的恐惧,而最佳的做法,就是提醒自己,在想到未来不确定的种种时,能保持开放的态度。把心中的自我对话:“那完全行不通!”改成“总会有办法!”并闭上眼睛回想以往“危机成转机”的成功¾验,告诉自己没什么好怕的。
免除焦虑,保持冷静
如果发现自己有些焦虑,请先坐下来进行深呼吸及肌肉放松练习,先处理因压力而起的慌乱感,只要能保持冷静,你就能不浪费精力,可以将全副精神用来解决问题。
抗变心路,加速通过
管理学家发现,一般人在面对改变时,主要会有五个阶段的心路历程,我将它称之为“抗变心理五部曲”,一起来看看,这五个心情阶段包括什么?第一,拒绝:碰到改变第一个反应是直呼“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怎么可能发生呢?”第二,生气:“这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我都六十岁了,他们还要我学习计算机新软件,这不是开玩笑吗?”因而觉得很生气。第三,讨价还价:“如果你们不让我去学习这个东西的话,我就会¡¡”使尽一切本领,就是希望改变不要成真。第四,沮丧:最后当发现这个改变已无力挽回,就会陷入极大的沮丧当中,“为什么这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我真的是好可怜!!!”第五,接受:“好吧,看来是只好接受了。”EQ愈高,代表通过前四阶段的速度愈快。请试试看,愈早接受改变,世界才能愈早接受你。
积极乐观,愈挫愈勇
此时该发挥积极乐观的能力,凡事要从多个方面来诠释。在面对状况时,先问自己:“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助力?有什么好处?”“该怎么做,才能化这个危机为转机?”只要懂得凡事先往正面思考,你就会发觉,只要够用心,我们一定能在任何逆境中,找出再进步的动力。
勇于创新
此外,“愿意创新”也是应变的一大致胜武器。我们发觉在职场中成功的人,都具备勇于创新的特质,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乐于创新?主要是因为他们可以从Ô创性里得到很大的快乐。因此,如果你把创新当成是成就感的来源,那当然就会乐于接受挑战。只要作好应变的准备,“改变”就不再恼人,而会令人兴奋,因为改变将只会带来一种结果,就是自己全方位的进步。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5513.html
看过《面对孩子的恶作剧你该怎么办?》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