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宝宝的由来也是从小教育得好,因此父母们要重视早教这个话题。今天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下不要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累积更多的早教小知识尽在图老师育儿百科。
【 tulaoshi.com - 分娩 】
父母应该让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例如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比较,拿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来比较。此外,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的话,那么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才在此基础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理会更容易接受。
微博热议
“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最近,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一万六千多条,并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多数网友都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痛恨这个无处不在的攀比对象。
痛苦经历:“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也许还会延续到高中、大学。”现在读初三的小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就总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是具体的人,有时是他们虚构的,总之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他们对我有什么新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小恒说,一开始我的心态是很生气,觉得父母为什么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比我强,认为他们不喜欢我,后来被说多了就觉得厌烦,对他们的这种所谓的“激
家长经验:把自己孩子也当成“别人家的孩子”
公务员陈梅佳曾经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而与女儿有过一段不开心的经历。那时女儿上初二,有一次她无意中在女儿面前说起同事的女儿在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哪知女儿非常敏感,立马很委屈地说:“为什么你们总是说别人的好?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以前看到女儿类似的反应,陈梅佳都会认为女儿不够虚心,见不得她表扬别人。可是这次女儿竟然说出“你找别人的女儿做女儿好了”,她才觉得问题有点严重。
后来冷静下来一想,陈梅佳才意识到不该以这种方式来激将女儿,她的本意是想让女儿“知耻而后勇”,激发女儿学习的斗志,哪知倒让女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去信心。陈梅佳说:“我们总是一眼就能洞察别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家孩子的长处置若罔闻。我们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赞美。后来,我和丈夫决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赞美之词,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变得开心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上面为2010年加州一所高中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午餐菜单。星期一:鸡块、面包、蔬菜汤、青豆、水果、牛奶(可选白牛奶、巧克力牛奶或草莓牛奶)。星期二:乡村风味牛排、面包、土豆泥、青豆、混合水果、牛奶。星期三:中式甜酸鸡、米饭(也可选鸡肉或牛肉捞面)、春卷、混合水果、牛奶。星期四:索尔斯伯利牛肉饼、混合沙拉、混合水果、牛奶。星期五:三明治、炸薯条、沙拉、混合水果、牛奶。
美国公立中小学生上学不用带午餐饭盒,因为所有的学校都为学生提供午餐,这让家长省去很多事。美国公立中小学设立的学生午餐项目是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享用营养午餐,学生营养午餐的基本标准是学生能够吃得起、午餐质量高、有营养。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小学不仅为学生提供午餐,而且也提供早餐和放学后的零食。
由联邦政府资助的中小学午餐项目始于1946年,国会立法将保证美国儿童营养健康作为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目前这一项目涵盖美国10万1000所公立中小学和非盈利性私立中小学这一项目由农业部制定和督察学生午餐的营养配置、教育部督促实施。美国中小学为学生提供午餐属于非营利性项目,因此学校不得从中赚取利润,联邦政府对每名享用免费午餐的学生向学校每天补助2.68美元,每名减价午餐的学生每天向学校补助2.28美元,每名自掏腰包的学生每天向学校补助25美分。
除了穷人家孩子可以享用免费的午餐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则可以享受减价午餐的优惠,而条件依然是依据家庭的人口和收入。2口之家的年收入在2万6955美元,三口之家的年收入在3万3874美元以下,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在4万零793美元以下,五口之家年收入在4万7712美元以下,六口之家年收入在5万4631美元以下,七口之家年收入在6万1550美元以下,八口之家年收入在6万8469美元以下。只要符合这样的标准,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享用政府提供的减价午餐。一个学生每次的减价午餐要多少钱呢,最高不超过40美分。
早教相关推荐 |
||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了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在公布的中国人九大生活动力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排在第一位。中国的父母历来将子女看成自我乃至家族的延伸、扩展,为了实现那份望子成龙的期许,“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成为所有父母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其中除了激励,更多的是焦灼,他们并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正在深深伤害着自家的孩子。
孩子的“榜样”正在伤害孩子
最近,网上流行一篇题为“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的网文,文中调侃道:“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此文引起了同龄人的强烈共鸣,认同和宣泄的跟帖成千上万。
准确地说,“别人家的孩子”就是那些智商较高和学习成绩特优的学生小众。他们大都一路“狂奔”:重点小学中学、国内外著名大学,读硕士攻博士,“考”无不胜,顺风顺水,甚至一路“绿灯”――免试或者获优厚奖学金。当然,还有“五道杠男孩”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他们是老师宠爱的“好学生”,家长心目中孩子的楷模,社会和媒体称颂的对象,普遍被认为是未来的精英。
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记忆,当父母唠叨“别人家的孩子”时那份黯然甚至绝望的心情。以前碰巧邻居或父母同事中有一两个此类“别人家的孩子”,父母聊聊,尚能避开。现在,信息铺天盖地,令人无处可逃。近日,又有多家报纸用整版篇幅介绍了一个被美国某名校录取的“别人家的孩子”,真不知道又有多少父母要举着这张报纸,向自己儿女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呢,又有多少孩子对比着这“完美无瑕的同龄人”,感慨自个是“只会吃喝拉撒”的笨蛋呢。
父母爱在自家孩子的耳边唠叨“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父母给的不仅是榜样,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惭形秽的郁闷以至绝望。父母指望的“压力变动力”,似乎正在成为许多普通孩子心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使他们看轻自己,怀疑自己,甚至放弃自己。
教育应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禀赋
对此,媒体和学校应该反思。现在很多媒体对“好学生”只看分数,赞美的水分太大。就时间和空间来看,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不可能比同龄人在各方面都强许多,之所以拔尖,不过是评判标准和角度有所侧重。
我们这些年的教育,最大的失误是,让孩子从小就经受各式各样的选拔和淘汰,导致相当一部分孩子被教育体系忽视了,甚至放弃了,被单一坚硬的社会考核价值体系冷落了。社会亟需对此纠偏,改进教育,使每个孩子的价值都得到认可,让每个孩子都有尊严,都自信快活,都有充实丰富有趣的学习、文体生活,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才途径和光明前途。
孩子中,在某一方面获得令人称羡的成绩的佼佼者,当然值得肯定,适当宣传不是不可以,但我们要同样尊重那些学业成绩一般或有其他特长,每日正常学习不失梦想的大多数孩子,是他们在更广泛、更实在地落实着中国梦,他们的每一个梦想成真,都会构成更加伟大、美丽和持久的中国梦。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不能只靠少数所谓精英来建设,而需要大批快乐、健康、有知识、有技能的合格公民。
从全国大多数孩子的教育来看,目前对极少数“别人家的孩子”的成功经验的宣传,缺乏广泛的借鉴意义,因此,媒体不应该热衷于渲染精英教育,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压迫大多数孩子。即使出于良好的目的介绍“别人家的孩子”,也要实事求是。特别是资讯要全面,例如国外名校奖学金是如何分布的?拿到奖学金或拿得多就一定证明该生特别优秀?国外名校强调生源国家、民族、肤色和文化背景的多元和适当比例,奖学金的分布也有此考虑。
至于一些名校热衷于借此大做广告,维持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利益,这不仅有违教育规律,也有违“爱一切孩子”的师德。
把“别人家的孩子”弄成“神奇的生物”,其实也是一种“捧杀”。我国一项统计表明,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中,每10例中就有6例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为此,全国150所重点中学校长曾发出呼吁:不能因为耀眼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
好的教育体系应培养出“好孩子,好学生”,而不应频频弄出“坏孩子,好学生”或“好孩子,坏学生”。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信
同时,父母更应该反省。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没能尊重每个孩子的秉赋和特长的差异性,常用“别人家的孩子”这一把尺子量到底,父母再不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在学校被压抑的孩子,回到家心结也得不到舒解,他们到哪里去找快乐?
每个孩子的发展速率、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即时的、外显的行为能力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孩子们的高下之分。每一个孩子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成长需要时间,而且有鲜明的季节,要让孩子慢慢来,完整地完成自我和学校教育,这才是人生的“科学的发展观”,这样的发展观也会不断给父母带来惊喜和愉悦。自然,就天赋的资质而言,孩子有聪颖和愚钝之分,惟其如此,要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不能总让他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当父母也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许多时,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可能会受到永久性的伤害。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信和乐观。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能力。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尤其需要科学行事,谨慎行事。父母应该创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好恶去强求一致。而且,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如果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一旦不成功,往往会造成长久的甚至终身的痛苦。
父母都爱孩子,希望他们成人、成才、成功,有尊严有幸福地生活,但实际上有些父母爱孩子是有“条件”的,就是要孩子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出类拔萃。假如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模板敲打或束缚自己的孩子,那么这样的所谓爱护或鞭策越多,对孩子的伤害就可能会越大。父母要用夸赞“别人家孩子”的热情和认真,夸赞自家的孩子,渐渐的,也许你就会发现,并不是自家的孩子不如人,而是自己的心理出了偏差。
要遏制这种用“别人家的孩子”伤害大多数孩子的社会文化现象,还要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有限的优良教育资源,而不要靠模仿“别人家的孩子”来挤“成功”的“独木桥”。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文化现象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其实,只要我们对所有孩子都充满信任和期待,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他们就都能够成才。在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成人社会要积极引导,特别是做人生价值的引导,让孩子从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中“看到自己”和“成为自己”,从而受益终身。如果有了这样的社会基础和氛围,就无需区分“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他们都是一样的孩子――中国的孩子,一样的尊严、荣光、自信和幸福!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妈妈讲述:孩子爱攀比
我们家的经济条件还不错,儿子牛牛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里,再加上我们对他宠爱有加,现在的他不仅顽皮淘气,还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习惯。想要什么一定要得到,否则就大哭大闹,恨不得把整个家给闹翻。
一天,牛牛的好朋友壮壮来我们家玩,手腕上戴着一块小手表,牛牛看着很羡慕。等壮壮一走,他就开始跟我哭闹,非要让我给他买一块更漂亮的手表。最后,经不过他的闹腾,我们专程去外地给他买了一块很酷的小手表。我们也知道,助长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不好,但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教育他!
孩子讲述:爱攀比有原因
孩子本是单纯的,在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社会环境都影响着他们。攀比,不只是从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折射。未成年人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都不足,且易受外界干扰。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总是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加上整个社会的风气,白纸一样的孩子不受影响谈何容易?
1、社会大环境对“我”的影响。
现在是比附之风盛行的社会,这种环境为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本是一种社会思潮,其本身并无什么丑行劣迹可供人置喙。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社会思潮开始改变了,变成了一种攀比,一种表达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的行为。
2、家长对“我”的溺爱。
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是幼儿攀比的一个重要条件。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以为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就是爱。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子女过份溺爱,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不为孩子参加有益活动创造条件,不对孩子的错误行径下猛药,因而养成了幼儿好逸恶劳、好高鹜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吃玩、图享受的不良习惯。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计代价、不顾后果,为求自己虚荣心的满足,与同伴进行盲目攀比。
3、不合理奖励对“我”的影响。
奖励是指通过一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来影响幼儿行为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对幼儿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肯定或高度评价。满足幼儿合理的奖励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但满足不合理的奖励会使幼儿进入一种误区,使幼儿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为幼儿提出更多物质的要求奠定了基础。
4、家长对“我”的影响。
家长的攀比心理是幼儿攀比心理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自身存在着攀比心理,孩子的攀比行为的出现正是家长们攀比心理的表现。别人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什么,而且要比别人的好。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求他学什么,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与别人的孩子。孩子在同伴中的优越感是家长们的我满足。
5、家长自卑心理对“我”的影响。
家长的自卑心理,也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同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及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6、“我”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
幼儿天真无邪,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和好奇心都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辩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价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视。
爸妈可以这样做:
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多了,攀比心也越来越严重了,孩子的攀比心理是正常的一种反应,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就看家长们是任何去加以引导,有些孩子,在成绩上你追我赶,这到是好事,可是有些孩子却比上了谁家里有钱,零食吃的是什么,服装鞋子穿的是什么了。
其实,攀比并非洪水猛兽,俗话说“堵不如疏”,孩子开始比较时,我们首先得分清是“良性”的比较还是“恶性”的比较,然后区别对待孩子的要求,给孩子理性的指导。
1、家长要以身作则。
一忌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刺激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攀比心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二忌大人之间比较。不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2、教孩子学会理财。
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薪水和每月支出的标准。给孩子买东西时由孩子自己来付钱,让他学会记账,了解自己的索取与父母的付出。这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感恩、节制消费,还能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3、家长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作为家长,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千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量造成攀比心理惯性,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4、学会“反攀比”。
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比如:小明虽然有新书包,可是你有新的滑冰鞋啊……
5、改变孩子攀比的焦点。
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
6、把攀比适时变成动力。
当孩子攀比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从而巧妙地将攀比变成动力。如:孩子跟别人攀比新衣服新鞋的档次,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积攒零花钱自己购买新衣服,从而形成节约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7、从自身做起,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教导,家长、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老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时刻为幼儿做好表率,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拼爹or斗富 贵族式幼儿园攀比成风
走访多家幼儿园,与前去接小朋友放学的家长攀谈,不少家长表示孩子都会在幼儿园里互相攀比,回家后,为满足虚荣心向家长提出各种要求。
严母慈父会扭曲孩子心灵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专家在心理卫生知识大讲堂上指出“严母慈父”会使孩子心灵扭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平等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5847.html
看过《不要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