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宝宝的由来也是从小教育得好,因此父母们要重视早教这个话题。今天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下“麻烦2岁”背后的真相,累积更多的早教小知识尽在图老师育儿百科。
【 tulaoshi.com - 分娩 】
明目张胆的小气鬼
“宝宝,让小朋友玩玩小火车好吗?”
“不,这是我的小火车!”宝宝非但不肯借,还一把推开小朋友,结果小朋友大哭。
2岁孩子的确“小气又自私”。但不能怪他。他刚刚学会了区别他人和自己,他以为,自己的东西就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一个整体,他才不肯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别人的手上。
对他而言,自己拥有的东西是延伸自我意识的一种方法。“这是我的”提供的是心理的稳定性而非单纯的财物,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占有欲,而且是理直气壮的。他根本搞不清“借”和“给”的区别,除了亲爱的妈妈,任何人想得到他的东西,都会遭到“断然拒绝”。所以,2岁孩子是一个明目张胆的小气鬼。
要避免孩子养成独享独占的习惯,只有让他经常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让他们在磕磕碰碰、打打闹闹中学习相互协调、相互谦让。
粗暴的家伙
很多妈妈叹气,自家那个2岁的小家伙为什么不能跟小朋友友好相处,像个小恶霸?
1岁的时候,他跟小朋友的社交活动倒还太平,他们玩的是“平行游戏”——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专注各自的玩具,对别人漠不关心。当然,不排除他们相互默默模仿。
2岁以后,孩子跟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但是,他通常缺乏技巧和方法,不知道怎样接近别人。他接触小朋友的方式,可能是热情无比地拥抱别人,以至于把对方推倒,或者撞倒。给大人的感觉却是“这孩子老打架,动作粗暴”。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2岁孩子多半还停留在“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万物皆备于我。我的玩具是我的,你的玩具我也能玩一下。于是,争抢玩具成了“2岁孩子世界大战”的永恒主题。
语言的发展能帮助2岁孩子更好地与人沟通。但是,目前这个时候他们通常说话口气霸道,出言不逊。他的同伴自然也不买账,争吵不可避免。
要学会跟同伴“好好玩”,2岁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多数孩子都需要经过这样的阶段,他很需要大人的教导。友善又会玩的哥哥姐姐是他最好的社交老师,爸爸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跟比他大的哥哥姐姐一起玩。
玩生殖器
2岁的孩子正处在“发现和探视”阶段。在他发现的种种新奇的东西中,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就是他的身体。他学会说出或指出自己的膝盖、鼻子和脚趾头。褪去尿布和裤子,他就发现了自己的生殖器。他对自己生殖器的好奇就跟他认识其他器官一样。
对此,大人最好见怪不怪,这不过是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兴趣。花一点时间摆弄它、认识它也是正常的。
你不妨坦然地教他认识一下自己的生殖器,教他说正确的名字。当然,你得告诉他,大人和大孩子通常是不会把自己的生殖器裸露在外面的,更不会公开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孩子很快知道,男孩和男人都有这样的生殖器,但是,这属于人的私密。你大惊小怪,过度反应,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个隐秘的事情,他的好奇心会被大大激发。你把这当作下流反常的举动,责骂他,会使孩子认为触碰生殖器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这可能会使他对性产生错误的想法。
床上的王舵,以一个极端样本的方式,呈现了网络成瘾带来的戕害。然而,每一个类似的悲剧,原因并不仅仅只存在于那一二十英寸的电脑显示屏里。
翻开王舵23岁的人生轨迹,父母离异、个人放任、网游本身的吸引,都在其命运图谱中刻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在一个功能几近失效的生态系统里,王舵式的沦落似不可避免。
王舵的报道,同时在引发蝴蝶效应。连日来,众多家长忧心忡忡打来电话说,他们的家庭里也存在这样的孩子。家长的焦虑,也正是全社会都应关注和反思所在。
网瘾少年背后的问题家庭
在医院治疗数日后,王舵昨日第一次哭了。这一哭,缘于纽特思特家庭教育支持机构校长江普,鞭辟入里的一番追问。“你怎样评价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当时,江普问。回忆慢慢打开后,王舵告诉江普,初二的一个晚上,自己正在上自习,父亲骑摩托车到学校让他收拾书包回家。到家后父亲问他:“你想继续读书就跟你妈,不想读书就跟我。”他这才知道,几天前父母已于法院离婚。当时,王舵心里十分痛苦。
王舵回忆,还在自己读小学时,父母因忙于生计,很少与他沟通。有一次晚上他做作业到很晚,父亲拿过作业本看后发现有错误,当即用竹条抽过来,导致他三天不敢在教室里坐椅子,“被打多了后,我变得敏感,易反抗。”
江普分析,父母离婚时,王舵刚好14岁。那正是青少年的叛逆期,在最需要人引导的时候反而没有家人管束,与父母缺少交流,因此在青春期留下很大的创伤。“从我们接触的800名案例来看,每一个网络上瘾的青少年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和问题家庭教育。”江普认为,造成网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庭教育是核心,作为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
现实中找到成就感来戒网瘾
王舵在网吧通宵玩游戏,但白天还要回美发店上班,并且还曾尝试过自立门户,筹钱开店。江普认为,这说明王舵的社会功能尚未完全丧失,但成年后他还沉迷于网络,说明他自控能力缺失。家庭的变故对王舵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变得自我,逆反心理强。选择网络,一方面是他在寻求精神上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叛逆的行为希望得到家人的关注与关爱。
江普介绍,父亲的教育代表着规则、权威和意志力。6岁之前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王舵从小在家庭教育上对其自控的训练是缺失的。江普认为,王舵在心中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大,所以才会陷入网络去追求理想。要让王舵摆脱网瘾,就要培养其能力,让他在现实中找到成就感。戒除网瘾不是不上网,而是要帮助青少年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增强其面对挫折处理事情的能力等。
家长应学会打开孩子心结
王舵自己认为,网游本身的吸引力并非导致其悲剧的主要原因,“孩子并非是第一天就去网吧的,而是因为有了机会才去接触。”“网络是青少年的精神避难所。”江普认为,对青少年来说,网游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在网游中,他们能呼风唤雨形成强大的自己,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当一个孩子沉迷网络,家长不应该首先去指责网络,而应该先去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江普分析说。
江普认为,家长应该深入研究自己孩子的心理,“该批评时批评,该鼓励时鼓励,该给予规则教育时给予规则教育,通过制定家庭内的奖励机制,改善家庭关系,打开孩子的心结。”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
||
真相1:家庭决定是否成瘾
孩子对网络的过度沉迷其实仅仅是一个表象,背后的主要因素是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由主要来自家庭的伤害。通过对接受治疗的孩子的分析发现:排名第一的伤害是父爱的缺失;排名第二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兼有溺爱和控制。
可以说,如果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孩子就能健康成长,这样的孩子是不太容易出现网瘾问题的。夫妻关系不和睦,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良好的相处模式,往往促成孩子成瘾性人格的形成。
真相2:网瘾孩子是痛苦的
成因是解决痛苦的一种方式。所有的成瘾都是人感到痛苦后,想要找个东西依附,或者是依附人,或者依附物。所以有的孩子选择烟酒,有的孩子选择早恋,还有的孩子就选择了网络。
表面上看,有网瘾的孩子是主动上网去找快乐,实际上却是被动的在逃避,逃避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压力和痛苦,通过这种依附来麻醉自己。
其实整天什么都不做就上网,孩子也知道是不正常的,是落后于同龄人的,所以迷恋网络对孩子来说也有一定的压力和痛苦。
真相3:父母患有拖累症
一个家庭有一个成瘾的人,其他家庭成员也会受到影响,患上拖累症。最为明显的是,孩子的母亲都很焦虑。
正因为孩子的网瘾和父母的拖累症相对应,所以如果只矫治孩子的网瘾,而不一并治疗父母的拖累症,即使把孩子治疗好,让他重新回到父母的身边,也会很容易复发网瘾。因为孩子在试图摆脱网瘾时,已经病态的父母无法积极地帮助孩子,反而会继续采取不当的管教方法。
也就是说,先是父母影响了孩子,孩子成瘾后又拖累了父母,换上拖累症的父母又会给孩子摆脱网瘾造成障碍。所以,治疗网瘾应该是家长和孩子一起。
真相4:透支快乐后行为极端
兴奋时,大脑会大量分泌一种让人快乐的物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奖赏系统:你兴奋,就给你快乐做奖赏。但这种让人快乐的物质不能源源不断的分泌,上网时长时间的兴奋会把它消耗掉,所以下网后,就更不容易感觉到快乐,总是心烦意乱,就还是想上网去得到快乐。也就是说,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是同时存在的,上网让快乐更快乐,让痛苦更痛苦。
网络成瘾后,每天的上网时间都很长,这种让人快乐的物质就会透支,感觉也从兴奋渐渐变得麻木。透支到最后,无论上网与否都不快乐。孩子的生活态度会渐渐变得悲观、黑暗,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心理变态。这就是为什么网瘾孩子容易走向犯罪。
真相5:网瘾体现了孩子的需求
沉溺于网瘾的孩子,不是喜欢上网聊天,就是喜欢玩网络游戏。
网瘾能反映出孩子早年的欲望,童年时没有得到什么,大了就会下意识地去弥补。比如小的时候没有伙伴,就倾向于在网上聊天交友;小时候有许多没有实现的幻想,就倾向于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在游戏里成为魔术师、战士。
网上聊天能满足孩子并未得到满足的情感交流需求,在游戏里能找到现实中没有的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操纵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不能给予孩子这种感觉,他才会特别依赖网络。
真相6:初一、高一和大一使网瘾高危期
在初一、高一和大一这三个阶段,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容易出现不适应,容易以逃避现实的方式去面对。家长往往不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很多孩子都是初一、高一和大一开始网络成瘾,等到初二、高二和大二成绩下降了,家长才意识到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
当然,网络成瘾不是某个年龄阶段的问题。即使安然度过这三个阶段,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也不会自然下降。只要逃避和寻求依附形成一种习惯,就会出现成瘾性人格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5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