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宝宝的由来也是从小教育得好,因此父母们要重视早教这个话题。今天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睡前游戏 让大人接受孩子的方式,累积更多的早教小知识尽在图老师育儿百科。
【 tulaoshi.com - 分娩 】
一次和一位朋友谈起她的孩子,她说:“每天晚上他都让我着急生气,不得不训斥他,有时还要打他几下才管用。”
我问所为何事,她说:“洗澡后上床,他总不甘心老老实实钻到被子里,穿着很少的衣服在床上又叫又蹦,着凉怎么办?”
朋友的儿子,与我的儿子有着同样的表现。我想,也许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睡前游戏”吧?孩子要玩游戏,训斥不是解决的办法,何不同他一起玩游戏呢?
做父母的可以和他玩“打仗”的游戏,每个人都披一件战袍,还可以玩“捉迷藏”、“钻黑洞”的游戏,和孩子一起钻到被子底下,用被子把自己全部盖住,然后在黑暗中相互摸索……
这样游戏的时候解决了怕孩子着凉的问题,又满足了孩子游戏的欲望,孩子们玩一会就会累的,那时正好哄他们睡觉。欢乐的笑声会进入孩子的梦乡,而不必让他带着训斥入睡。
孩子只想快乐,他不会理解父母担心他着凉的忧虑,因为他幼小的头脑还无法将游戏与着凉、发烧、病痛等联系清楚。所以,要顺着孩子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和处理事物,千万不要幻想让幼小的孩子接受大人的思维方式。
睡前游戏如此,许多事情皆然。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一岁左右的时候,你便将接触各种玩具,两三岁的时候,你便会参与到游戏中。你刚刚降临的这个世界,在一个人出生之始,便依其性别而制定了种种游戏的规范。有些玩具是专为女孩子准备的,有些游戏则只鼓励男孩子参与。从这一刻起,文化便按自己的需要,将你往一个圈子里套。这个圈子,便是所谓的社会性别角色,即男女在社会中需要扮演的不同角色。社会性别角色的制定自然有其合理与必需的一面,但是,当任何事物变得僵死而强制之际,便难免对个体构成伤害。最最重要的是,社会对于违反社会性别角色的人,往往采取一种蔑视甚至敌视的态度。而在幼年时期,各种基于性别的规范,很可能使你失去自由成长的多元机遇。
爸爸会为你提供没有模式的游戏。文化通过洋娃娃鼓励女孩子的温柔与细腻,而通过玩具手枪鼓励男孩子的勇敢与刚强,但是,如果温柔与细腻是一种美德,为什么男孩子不能同样持有呢?为什么男孩子一定要被塑造成粗心大意的物种呢?玩具手枪培养出的勇敢与刚强后面,可能是对战争与强力的推崇,而这不是有违于人类对和平与友爱的向往吗?为什么我们一方面指责男人好斗,另一方面又从幼年起便培养他们对武力的向往呢?
如果你不愿意,爸爸不会强求你去踢足球,爸爸活了 30年只在 7岁的时候踢过一次足球,但这并没有影响爸爸作为一个男人对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和女孩子一起做手工、跳绳,玩任何一种被社会大众认为只应该属于女人的游戏。爸爸不相信这一切会改变你作为一个男性的种种特质,而坚信这些会使你成为一个感觉更敏锐、思维更活跃、更具有爱心的人。同样道理,爸爸不会将任何针对社会性别角色塑造的模式强加给你,而会鼓励你作为一个生命体自由选择与自由发展。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
||
·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儿子最兴奋的时候,便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听说有人要来,他便忙着穿衣戴帽,大叫着要同我一起到小区门口去接。客人进来了,他便一直紧随其后,也不管人家的态度如何,自作多情地纠缠到走。
简爷爷是我的书在台湾的出版商,第一次刚进家门,儿子便拉着人家要求同他“玩玩”。那以后简爷爷每次同我通电话的时候都会认真地说:“一个孩子太孤独,再生一个吧。”简爷爷还说,台湾近年才开始实施“家庭计划”,但还是鼓励生两个,宣传口号是:“男孩女孩都一样,两个孩子正合适。”
当时,我和妻子都属于“无业人员”,所以不必担心再生一个孩子会受到单位的处罚,于是真的动了再生一个的念头。这倒不完全是因为一个孩子太孤单,而是我们陶醉于孩子带来的幸福感,觉得生儿育女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再生一个孩子,岂不是将这快乐双倍地享有了吗?
这想法渐浓的时候,妻子真的怀孕了。我们着实兴奋了几天,认定那是一个女儿,甚至连名字都想好了——方零。随后便幻想着方零出生后的种种快乐体验,并拟定新的生活计划。但问题也就在这时出现了。
我们发现,如果妈妈仍然像对待方一一样全天候陪伴方零到 3岁,她不得不再次辞职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不得不从儿子身上移走很多时间和精力,无法实施许多关于儿子的原计划,如每天晚上给他讲故事,或陪他去上英语夜校,每个周末去博物馆,假期去各地旅游,等等。我们不得不从儿子那里抽出至少一半的时间放到另一个孩子身上,儿子将从我们这里获得打折了的关爱。甚至于,我们的经济开支也必须做很大的调整,花在儿子身上的钱,要分出一半花在女儿身上。奢望可以将爱心与精力成倍地付出在两个孩子身上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是肉体凡胎。而这些,无疑都将影响儿子计划中的成长。
直到此时,我们才忽然意识到:拥有两个孩子不等于便付出了双份爱,一加一小于二,而一大于二。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妻子将儿子的小妹妹方零送走了。我们心中对她有很多的愧疚,但我们知道,如果不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我们的愧疚将更大,对他们也将是极大的不负责。既然命运将儿子交给了我们,就让我们全身心地爱他吧!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儿子 5月 8日第一天去幼儿园,整整过了三个星期,到了 5月 29日,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一天,儿子度过了第一天没有哭泣的幼儿园生活。甚至于,他几次自言自语:“方一喜欢去幼儿园。”而与他同时入园的一些小朋友,还在哭哭啼啼着。
三个星期,以及此前的日子里,我们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孩子入托的经验以及思考。
一、入托前
儿子从出生便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妈妈,偶然有一天妈妈外出办事,这几个小时的分离对“留守人士”应付儿子来讲也是个大难题。这种情况最难适应入托,如果是同保姆长大的孩子,相对来讲会好一些。所以我们一直怀着一种恐慌:上幼儿园时,儿子怎么办?
拖了又拖,儿子将满 3岁了,必须上幼儿园了。妻子也做了将近 4年的家庭主妇,想出去上班了。我们提前三个月便开始了一场“幼儿园运动”,旨在让儿子逐步接受去幼儿园的现实。
第一次对儿子讲去幼儿园的意义,妻子说:“每天早晨送你去,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儿子立即敏感而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妈妈去吗?”“妈妈早晨送你去,下午去接你……”
话未说完,儿子脸上的肌肉开始扭曲,嘴角已经咧向一边……那以后的一段时间,只要一提到去幼儿园,儿子便大声喊“不”,那小脸上恐惧的表情让人看着心疼。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幼儿园运动”的第二阶段,是妻子带着儿子去选幼儿园。从加上赞助费每月平均收费高达三四千元的“贵族园”,到每月收费两百的军队幼儿园,先后看了十几家。儿子爱玩滑梯,每到一处便自己跑向滑梯,兴奋地玩起来,妻子叫时还赖着不走。妻子便伺机引导:“你想不想每天玩滑梯?”
儿子爽快地回答:“想!”
妻子再说:“你上幼儿园后,每天都可以玩滑梯了。妈妈送你上幼儿园吧。”
儿子愣了一下,脑子里肯定立即回想起这意味着一天见不到妈妈,便转而喊道:“方一不玩滑梯。”
说归说,他的小心眼儿还是活动了。
儿子偶尔到邻居小朋友家吃饭,总是吃得特别多。我也抓住机会开玩笑说:“上幼儿园后,每天吃别人家的饭,多好呀。”儿子眨眨眼,似懂非懂。
一边不断讲解着去幼儿园的道理,一边终于选准了幼儿园。儿子送托的日期确定后,我兴高采烈地向儿子祝贺:“你就要去幼儿园了,这可是件大喜事呀。你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爸爸真为你高兴呀。我们一起拍巴掌庆贺吧!哈哈,高兴高兴真高兴,儿子就要去幼儿园了!”
儿子看着我的样子,脸上先是困惑,后是思考状,我们知道他完全被搞糊涂了,还没有想明白何以去幼儿园是如此快乐的事情。我又一鼓作气,手舞足蹈,边笑边唱:“高兴高兴真高兴,儿子就要去幼儿园!”儿子最爱看我这样子了,早笑得喘不上气。此时,关于幼儿园的所有记忆,便也与快乐、喜事这些概念连在一起了。
只有心理暗示还是不够的,细致的思想工作仍是必需的,妈妈一遍遍给儿子认真讲去幼儿园的意义:“妈妈要去上班了,上班回来可以赚钱给方一买好吃的。”
听说有好吃的,儿子进一步心动,又试探着问:“方一和爸爸在家行吗?”
“爸爸要读书呀。”妈妈说,又进一步解释在幼儿园做的事情: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吃,还有水果、糖果和冰淇淋,老师给讲故事,看电视,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幼师毕业的妈妈自己做过 7年幼儿教师,对这些再熟悉不过了。而儿子也在妈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对幼儿园的恐惧感没有了,好奇与兴趣出现了。终于有一天,妈妈再问儿子:“送你去幼儿园好不好?”儿子认真地点点头:“行。”
我对儿子说:上幼儿园是一件大事,那一天,爸爸和妈妈都会去接送他,晚上爸爸还要送礼物给儿子做纪念。儿子的眼睛亮亮的了。
送托的日期越来越近了,妻子开始逐步进行更多的教育:不许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他,不要还手,而要去告诉老师。
儿子每次想解手的时候,总是说自己“胃口疼”,妻子便教儿子改口,说“去厕所”,这样便可以和老师沟通了。妻子还教了儿子几句特殊场景下的“常用语”,重复得多了,儿子偶尔会冷不丁地自言自语冒出一句:“老师,方一还要吃!”
然而,我们也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一次儿子十分淘气,我很生气,便吼道:“你就闹吧,我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话刚出口,我便意识到犯了大错误,这岂不是把去幼儿园与惩罚连在一起吗?我忙说别的遮掩,幸好儿子没有留意。
正式入托的日子进入了倒计时,我们对儿子的新生活充满了信心。
然而,事情远远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此后的三个星期里,一波三折,我们感受着一个幼小心灵所经历的初次磨砺。
二、入托后
毕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儿子对幼儿园的生活有心理准备,所以在最初几天,只是哭了很短一会儿,便去做别的事情了。他已经懂得,这份新生活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还有一份新奇感呢。
前三天,我和妻子总是一起去幼儿园接送儿子,我是所有家长里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门口的人。儿子入托的幼儿园,园长每天下午开大门时,也总是让新入托的孩子的家长先进。我们都懂得,这对孩子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先被接走了,心里会更难过。
儿子看到我那一瞬间的表情总是十分灿烂,让我久久回味。第三天的时候,儿子快乐地跳起来,兴奋地拍着手扎到我的怀里。
教师对于新生的特别关照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天入园的时候妻子将儿子交到一位姓曹的老师手里,那一整天中,儿子便紧紧跟在曹老师身后,寸步不离,还几次要求老师抱他。每天早晨到幼儿园,也总会有老师甚至是园长走过来,一边俯下身笑着问他好,一边将他抱在怀里,说着话抱进教室。儿子以往睡觉总是抱着妈妈的脖子,让妈妈拍。在幼儿园睡觉的时候,老师便坐在他的床边,儿子摸着老师的耳朵,在这样一种安慰中安详入睡。而我们在家中更是不断教他一首儿歌:“幼儿园,真是好,老师待我像妈妈。”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对老师的亲近感觉,避免突然离开妈妈身边时会产生的被抛弃感。
入托第一天,妈妈给儿子的口袋里放了一条小手绢,据老师说,他曾整天紧紧地握着那条手绢。这时,那手绢已转化为一种来自母亲与家庭的安慰,给进入一个陌生环境的孩子以某种心理支持。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成功的,虽然儿子偶然也会哭几次,但没有出现强烈的反抗情绪,我们以为,儿子顺利地度过了这个过渡期。然而,事情在第一个星期五发生了突变。
那天,妻子像往常一样下午 5点去接儿子,她吃惊地发现,幼儿园的门大敞着,而几间教室已经空荡荡了。妈妈急步走向儿子的教室,教室里只有儿子坐在老师的膝头,听老师弹钢琴。儿子看到妈妈,立即委屈得大哭起来,死拉着妈妈要去卧室拿枕头,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方一再也不来幼儿园了,方一再也不来了!”
原来,星期五中午开始便可以接孩子了,而不必像平常那样到下午 5点钟。我们此前不知道这一点,以至于教室里只留下儿子,他那幼小心灵经历的折磨可想而知。儿子带着哭腔说:“方一都等妈妈好几个小时了!”老师说,儿子不断地问老师:“妈妈几点来?”老师说:“5点来。”儿子便会接着问:“5点是几点?”
此后儿子每天早晨去幼儿园时都要大哭,哀求妈妈不要送他去。我们曾经几次动了恻隐之心,想留他在家待一天。但是,我们终于还是坚持着送他,一天也没有中断。我们知道,我们的一次妥协,可能就意味着此后将经历更多的曲折。要让孩子懂得,去幼儿园是一个原则,而原则是不能妥协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些妥协的空间。美国一位儿童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三种,至少是两种方案供他选择,不要将他逼到唯一的绝路。比如,当儿子哭着不去幼儿园的时候,妻子会拿出两套衣服供他选,问他喜欢穿哪一套。孩子的心理虽然不成熟,但亦有完善的自我保护与自我调整机制。这种时候,儿子往往会突然要求穿两套之外的另一套衣服。这实际上已经说明他妥协了,而妥协的同时又给自己一种安慰:“瞧,虽然妈妈坚持让我去幼儿园,但她同意我穿另一套衣服,说明她是在意我的要求的,是爱我的。”于是,他会在这欣慰与幸福感的支持下少一些伤心。
那些天,儿子总是在寻找到某种“让步”的情况下突然不哭了,同意去幼儿园。
比如他会突然要求不戴遮阳帽,或突然要求先在院子里玩一会儿。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条件,不妨答应他的这些讨价还价,因为孩子的心理正处于艰难的过渡与适应期,他们有权利享有这些讨价还价。在这些非原则问题上,我们总是会顺从他,我们知道要给孩子一点回旋的余地,让他的心理有一个安慰。
三、给孩子更多的爱
许多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的重要理由往往只是家长需要上班,幼儿园又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但在我们看来,去幼儿园对孩子最大的益处是,使他们进入最初级的社会生活,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能,同时调整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冲突。
因为受精神分析学影响较深的关系,我们此前对儿子采取的是尽情纵容的家教政策,总是尽可能不对孩子说“不”,以免使他幼小的心灵受伤。我们不惧怕让孩子认为他是“家庭中心”,我个人反对那种认为“中心感”必将导致自我膨胀的观点。我以为如果对“中心感”正确引导,可以确立一个孩子的充分自信,以及自我成就意识,形成“我是唯一的,我是重要的”这种人本主义理念。
但是问题在上幼儿园之后出现了。在家庭中,儿子随时随刻都被关注着,被浓厚的爱包裹着。但到幼儿园后,一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分身乏术,不可能总是盯着一个孩子。我以为缺少关注是影响儿子愉快接受幼儿园生活的最重要原因。但是,这又是儿子必须学会接受与适应的,因为社会毕竟不是家庭,我们必须让孩子懂得这之间的差别。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懂得爱的概念。
一天,幼儿园肖老师告诉妈妈,儿子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站起来满屋子跑,让他坐下后,便一口不吃了,只是哭。凭着对儿子的了解,我们懂得,突然跑起来的儿子实际上是想吸引老师的注意,多给他一些关注,甚至希望老师去喂他。这也是他平时在家里采取的方式。而当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被要求立即坐下好好吃饭的时候,他自然会感到强烈的失落,委屈地哭起来。
那天晚上,我和他妈妈的心情十分不好。我们知道老师们都是十分尽职的,问题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态度与社会群体生活的冲突上。我甚至问自己:“也许是我们的教育观点错了?”转天,妈妈去向园长请教,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家庭与社会的冲突。园长安慰了妈妈,告诉我们,儿子的情况在同期入园的孩子之中还算好的呢。
那以后的几天里老师们显然给了儿子格外多的关注,妈妈再接儿子的时候,儿子不哭了,快乐地笑了,甚至有几次说喜欢去幼儿园。当奶奶问他哪个老师对他最好的时候,他竟然会说:“肖老师!”但是,我们并不认为事情到此便顺利了,一个幼小心灵的成长是需要经历多种反复的,而且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但我们开始学会平静地接受这一切,我们知道这都是儿子成长所必需的。
有意思的是,妻子一直没敢告诉老师们,她自己也是幼儿师范的毕业生,当过多年幼儿教师,还获得过优秀教师的称号。妻子怕老师们笑话她,自己是幼师,还不懂得如何带孩子。但问题是,理论是一回事,现实是一回事;对别人家的孩子是一回事,对自己的孩子又是另一回事了。
儿子最激烈地反对去幼儿园的那一个星期,每天早晨都要在家吃些早点,而幼儿园的老师并不反对。妻子回忆说,自己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时候,这是不被允许的。老师们告诉家长,这不利于养成孩子在幼儿园充分进餐的良好习惯,不利于孩子成长。但我们的亲身体验是,这种说法至少在孩子初入园的一段时间里是不足取的,早餐时孩子们还可能在哭泣,往往不会很好地吃饭,所以应该允许在家中提前吃些东西。
每天下午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们站在园门口聊天。有家长说,在美国,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在幼儿园里度过最初的一个月。这一个月间,孩子适应了幼儿园里的一切,从而避免了中国幼儿园中所必见的哭哭啼啼。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据说北京某大学的幼儿园也已实行这一方法,允许家长陪伴半个月,我以为有在全国幼儿园进行推广的价值。
但这里还有一个隐患,不是所有新入托孩子的家长都有这个条件,那些没有家长陪的孩子,他所体验的被抛弃感注定比现在还要强烈。但这又可以通过分置于不同教室中而被避免。所以,肯定是利大于弊。
妻子回忆说,当她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曾回家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老师今天对我笑了!老师摸我的头发了!”任何一点细小的关怀,都可以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温暖。
孩子是真正的弱小者,所以世界各国的任何一种社会理论,在充分保护儿童这一点上都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这种保护绝不仅仅是充分的食品与医疗,更重要的应该是使他们的心灵一直在温暖的爱的阳光中成长,使他们成年后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人类已有的教育理论,实际上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而这首先便要向孩子学习,因为他们最有权利告诉我们什么是他们需要的。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二)
4、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5、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鍊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6、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6017.html
看过《睡前游戏 让大人接受孩子的方式》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