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宝宝的由来也是从小教育得好,因此父母们要重视早教这个话题。今天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养育孩子一大于二,累积更多的早教小知识尽在图老师育儿百科。
【 tulaoshi.com - 分娩 】
·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儿子最兴奋的时候,便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听说有人要来,他便忙着穿衣戴帽,大叫着要同我一起到小区门口去接。客人进来了,他便一直紧随其后,也不管人家的态度如何,自作多情地纠缠到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简爷爷是我的书在台湾的出版商,第一次刚进家门,儿子便拉着人家要求同他“玩玩”。那以后简爷爷每次同我通电话的时候都会认真地说:“一个孩子太孤独,再生一个吧。”简爷爷还说,台湾近年才开始实施“家庭计划”,但还是鼓励生两个,宣传口号是:“男孩女孩都一样,两个孩子正合适。”
当时,我和妻子都属于“无业人员”,所以不必担心再生一个孩子会受到单位的处罚,于是真的动了再生一个的念头。这倒不完全是因为一个孩子太孤单,而是我们陶醉于孩子带来的幸福感,觉得生儿育女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再生一个孩子,岂不是将这快乐双倍地享有了吗?
这想法渐浓的时候,妻子真的怀孕了。我们着实兴奋了几天,认定那是一个女儿,甚至连名字都想好了——方零。随后便幻想着方零出生后的种种快乐体验,并拟定新的生活计划。但问题也就在这时出现了。
我们发现,如果妈妈仍然像对待方一一样全天候陪伴方零到 3岁,她不得不再次辞职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不得不从儿子身上移走很多时间和精力,无法实施许多关于儿子的原计划,如每天晚上给他讲故事,或陪他去上英语夜校,每个周末去博物馆,假期去各地旅游,等等。我们不得不从儿子那里抽出至少一半的时间放到另一个孩子身上,儿子将从我们这里获得打折了的关爱。甚至于,我们的经济开支也必须做很大的调整,花在儿子身上的钱,要分出一半花在女儿身上。奢望可以将爱心与精力成倍地付出在两个孩子身上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是肉体凡胎。而这些,无疑都将影响儿子计划中的成长。
直到此时,我们才忽然意识到:拥有两个孩子不等于便付出了双份爱,一加一小于二,而一大于二。
妻子将儿子的小妹妹方零送走了。我们心中对她有很多的愧疚,但我们知道,如果不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我们的愧疚将更大,对他们也将是极大的不负责。既然命运将儿子交给了我们,就让我们全身心地爱他吧!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阅读专题: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1997年 10月,妻子怀孕了。那时我们已经结婚多年了,但一直没有做好要一个孩子的心理准备。而到了 1997年,我们已经很渴望要一个孩子了。我们相信,只有在这种心情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爱这个孩子,为他付出,给他更幸福的家庭。后来有多位刚结婚的朋友问我什么时候要孩子最好,我都回答说:“在你做梦都想要孩子的时候!”
1997年,我们正住在北京六铺炕租来的房子里。当时我们已经在北京郊区买下一套 130多平方米的复式住宅,正计划着装修。由于妻子怀孕,这些事后来便都由我独自处理了。
10月底,妻子出现了流产的症状,在北京妇产医院没有得到确诊。妻子给老家天津的一位朋友打电话,那朋友认识天津妇产医院一位老专家。老太太听了症状后说,需要立即住院保胎。
我们决定回天津住院,因为所有的亲戚都在那里,便于照顾。妻子便辞了职。在我们的计划中,孩子生命中前三年的时光,都应该和母亲一起度过。
因为妻子不能在路上颠簸,我当时供职的单位便派了一辆车,将我们直接送到天津妇产医院住院。
此后约半年间,我在天津、北京之间奔波。妻子出院后分别在娘家、婆家静养。她每天喝两次中药,直到产前两周。
1998年春节后,妻子的情况很稳定了,我们在北京郊区的房子也装修好了。朋友开车将我们送到自己的家。
那之后,我们一直住在那里,享受着郊区清新的空气、闲暇的生活,静静地等待孩子的出生。
我们每天晚上在小区里散步,小区环境很好,有一处湖水,可以荡舟。到后来,孩子在妈妈肚子里越长越大,妻子便很少下楼了,幸好我们的住宅附带一个 20多平方米的露台,足够散步和晒太阳。
6月临产前,我们再次回了天津。6月 26日,妻子实施剖腹产,用那位老专家的话说:“我们把孩子请出来吧!”
在怀孕到生产这段时间里,我们感受着孩子的存在,他虽然还没有出生,却已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想。
在那几个月里,我开始了最早的关于育子的思考,写下许多对孩子未来的希望。
那几年,我正在狂热地阅读女性主义,我幻想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女儿,能够实践所有我关于女性主义的理想。所以,我写下的第一篇给孩子的文章,便是《给尚未出生的女儿的信》。儿子降生后,我又立即写下一封《给出生了的儿子的信》,来说明我并不因为自己的孩子是男孩儿而失望,同时也说明,男孩子同样应该为实践性别平等的理想做出努力。
因为孩子还没有出生,所以,那时的思考,多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这也是本章的风格,而其中又以性别意识的思考为主。
但即使在孩子没有出生的时候,他已经给我们带来无数的快乐……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1999年 6月底至 2000年 6月底,儿子从一岁成长到二岁。这一年,主要是在北京郊区那套大房子里度过的。
妻子仍然 24小时陪着儿子,做全职妈妈。我这段时间做一份时尚刊物的主编。编辑部在北京城的西边,我每周有两至三天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去上班。在家的日子里,还要编稿子、写书。虽然很忙,但与其后的几年相比,那段时间相对还算宽松,精神也不紧张。
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在记录着与儿子一起度过的每一个“温馨絮语”,并且,这段时间儿子已经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了,这都体现在“成长印迹”中。本章收录的“成长印迹”还很少,而且大多集中于临近两周岁的时候。后面几章,随着儿子越来越大,需要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就会看到,这种记录也开始成为本书的主要内容。
儿子生命中的第一年,主要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奶奶特意在自己的住房不远处买了一套一居室,这样,既方便了奶奶帮助妈妈带儿子,儿子一家又有自己的住处,不至于都挤在奶奶家。经常是每天早晨妈妈抱着儿子到奶奶家——这只需要步行 5分钟,而爸爸在那套一居室看书和写作,就餐的时候,爸爸也到奶奶家。
儿子临产前,便雇了阿姨帮忙,先后换了好几任。后来我们回到北京,也雇了几任阿姨。从只干过一天的,到干了一年多的,儿子在不少于十个阿姨的关怀下成长起来。儿子 3岁上幼儿园之后,便再也没有雇过阿姨。但 6岁时,儿子还能偶尔冒出当年熟悉的阿姨的名字。
这一年,我仍然经常是北京、天津两地奔波。当时就职的一本刊物照顾我,每周只需要上一天班。
妈妈后来经常说,爸爸那时远不如后来那样爱儿子,因为远不如后来那样经常哄儿子玩。爸爸直喊冤。那时儿子太小了,爸爸无法与他进行精神交流。母子的交流早在孩子在母腹中的时候便开始了,这缘于他们生理上的连接。做男人的则没有了这种“先天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爸爸与孩子早期的疏离。
但到儿子三四岁之后,妈妈便常幸福地感叹说:“你们父子现在感情真深呀!”
即使儿子无法与爸爸“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地交流时,爸爸也一直在关注着儿子的成长。儿子刚刚出生,爸爸便写下一组“给初生儿子的信”,我关于男性解放的思想开始成形。
同时,爸爸也开始记录儿子成长中的每一个温馨絮语、精彩瞬间……
最重要的是,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开始写作性教育文章,试图颠覆旧的性教育理念,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甚至在某些人看来将是“触目惊心”的观点。我写作它们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我的儿子,正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6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