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心理,是什么心理?更多依赖心理的定义,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孩子依赖心理的表现,如何克服孩子依赖心理,宝宝依赖行为的坏处,幼儿依赖心理的解决方法相关内容,一起看看图老师专业解答吧!
【 tulaoshi.com - 依赖心理 】
依赖心理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个体出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他也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健康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具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能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而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必然不会有选择,也就必然会有怨恨和痛苦。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离不开别人,你便成了一个脆弱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所需要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那么你就感到被人抛弃,茫然不知所措,精神极为痛苦,甚至崩溃。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领导、朋友等的人,会把别人看的比自己重要,期待着别人的安抚与赞许,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别人的意愿说话、做事,以取悦对方,而将自己置于依附的地位,这样就丧失了自我,事后会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感到内疚和不安。
教育失当引起的心理依赖
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因为人性化总有它的弱点,如怕承担责任、愿意受到保护、贪图安逸等。人有能力不及和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权威"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其出谋划策,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负责。这一点在孩子身上极为突出。孩子是软弱的,他们需要家长及老师的保护和指导。在孩子眼中,家长尤其是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批评和赞许都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许而做某些事,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培养的契机,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然过程。我们所要提醒的是,教育培养儿童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了独立性的培养,一味地教育孩子听话、学乖,会抑制独立性这一可贵的品质。孩子在生活中别人的接受和赞许胜过自我的独立;人与人的交往中是一种从主从关系、依赖关系。 自卑心理产生的依赖 有些人有较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如知识平乏、能力不强、笨嘴笨舌。因此在与人交往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支配。当然在依赖中也得到了某些好处,如不再孤单,感到了有了"靠山",自己的一些行为(为迎合他人而做)受到赞扬,这些对自卑的人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代价是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以及由于屈从而引起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表现1、害羞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女儿点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儿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表现2、缠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儿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表现3、恐惧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儿童心理分析: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他们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
1、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臆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2、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家长的过分宠爱,反而使孩子原先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会不愿意去做,碰到一些困难就喊爸叫妈,完全依赖他人。因此,父母、长辈必须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帮他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3、尊重孩子 家长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手指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好、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的尊重的良好反应。 4、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就让他自己爬起来。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5、从兴趣上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孩子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孩子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爱劳动,不怕艰苦,才能够独立起来。 6、为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反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习惯于指手画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7、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 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择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还要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自行解决矛盾。 8、让孩子自己决策 自己决策是独立决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定。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应该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孩子的事,家长不要作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判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1.影响宝贝的智能发育
宝贝的依赖行为如果不能得到纠正,将来就不仅仅是依赖父母这么简单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代劳,宝贝就不需要做,不需要说,不需要思考,时间长了,语言能力、行动能力、思维能力都会严重退化,进而影响宝贝的智能发育。 2.导致宝贝出现心理问题 过分依赖的宝贝上了幼儿园会一直哭闹;上了学,会逃学,甚至窝在家里,死活不肯进入学校这个不能让自己享福的场所;到了20多岁,还赖在父母身边,被动地等待父母给他找工作,或者找了工作又怕苦怕累,最终又缩回父母的保护圈,继续过着"吃"父母的舒心日子。慢慢的,他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3.影响亲子关系 很多亲子纠纷都源于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导致父母不堪重负,继而心力憔悴,并将一腔怒火转嫁到宝贝身上。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尽管2~3岁宝宝的自理能力十分有限,但父母应开始有意地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减弱并逐渐消除宝宝的依赖心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父母应承认宝宝的独立人格。 平时多和宝宝平等交谈,让宝宝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放手让宝宝去做他喜欢的、且不违反原则的事,使他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让宝宝逐渐意识到,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须依赖父母的"小可怜"。 2、倘若希望宝宝具有独立意识,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宝宝会耳濡目染地受到良好的熏陶。 有些年轻的父母,如果发生了经济问题,就伸手找老父母要;夫妻吵架,就赌气回家"搬兵",更不用说星期日两手空空地带宝宝去祖父母家又吃又拿。这一切都不利于对宝宝独立意识地培养。 3、父母不要对宝宝说:"都是妈妈(爸爸)不好"这类话。 当父母没给宝宝买他喜欢的东西,忘记宝宝准备在托儿所要用的手绢,妈妈下班回来后接宝宝迟到时,父母多半会说上述话,把责任揽向自己,低声下气地向宝宝"道歉"。父母可能以为这样做会使亲子间关系融洽,其实不然。这容易形成亲子间既依赖又对立的关系。宝宝年龄小不懂道理,父母为讨好宝宝,把自己降低到宝宝的水平,会使宝宝从心里不尊重父母,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错",从而形成事事依赖父母、而事事反抗父母的不正常亲子关系。 4、宝宝如果说:"我累了,走不动了。"就让他休息一下。 宝宝刚会走路,一喊累,父母大多会立刻表示同情,心疼地抱起宝宝。这样下去,孩子自然会产生依赖心理。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稍事休息,待体力恢复后,继续自己走。这样做才不致使宝宝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到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 5、父母不要问宝宝:"痛不痛?"而该说:"不痛吧!" 宝宝在路上不小心跌倒后,有的家长往往会赶紧扶起孩子,然后心疼地问:"是不是很痛?"如果看到孩子无精打采,就会紧张地问:"是不是头痛?"这种问法会使宝宝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疼。" 暂且不讨论宝宝跌倒是否会痛的问题。父母问孩子:"会痛吗?"无疑是诱导宝宝回答:"痛。"即使只是有点痛,想忍耐的宝宝听到父母这一问,也会眼泪汪汪地说痛。父母会说出诱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的话,反映出父母的一种心态,即一方面想严格管教宝宝,另一方面又希望宝宝撒娇或依赖父母。 父母应该用"不痛吧"的问法取代"痛吗"。宝宝自然会回答:"不痛!"如此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124/79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