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宝宝一昼夜的排尿次数是8~15次。好孩子权威介绍小儿排尿异常食疗,什么是“小儿排尿异常”的相关知识。
【 tulaoshi.com - 小儿排尿异常食疗 】
出生不久的宝宝,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控制力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只要受到轻微的刺激,如残尿对包皮或阴部的刺激、衣裤的摩擦、水声或口哨声的刺激等都会产生尿意,进行排尿。正常情况下,宝宝一昼夜的排尿次数是8~15次。
如果有一天,妈妈们发现宝宝的排尿次数比平时明显增多,每次的尿量还很少,尿总量并不增加,就需要引起注意,因为这通常是以下几种疾病的预兆:一,神经性尿频。这是由于宝宝的膀胱逼尿肌发育不良,神经不健全引起的。具体表现是白天点滴性多尿(可达20~30次),晚上排尿正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尿化验正常。二、泌尿系统炎症(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这是由于炎症刺激使宝宝的尿意中枢处于兴奋引起的。具体表现是尿频,尿急,尿量减少,排尿时哭闹(尿痛,用哭闹来表达痛苦)。三,尿路结实。具体表现是尿频。
如果宝宝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尿频可以从训练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做起。只要宝宝形成对嘘嘘的条件反射,问题就会解决。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尿频就需要赶紧治疗,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宝宝尿量的正常与异常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正常:宝宝在不同年龄,尿量并不相同。刚出生的宝宝在头几天时,由于进食量少,尿量可以很少,约80毫升以内;3~4天尿量为30~300毫升;10天到2个月尿量约在400~500毫升;1~3岁尿量约500~600毫升。由于受到个体差异、每日饮水量、气温高低等因素影响,尿量可以有较大的差异。
异常:如果宝宝一日内的尿量多于3000毫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便为多尿,若此时宝宝同时吃多、喝多,体重反而逐减,那么可能患了糖尿病;若同时口渴多饮,可能患了尿崩症。如果一日尿量少于250毫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便为少尿;若同时伴有腹泻、口渴、唇干、无泪,提示体内失水;若伴有浮肿、高血压,可能患了肾脏病。
排尿次数正常与异常
正常:刚出生的几天内每日尿4~5次;6个月内的宝宝每日尿20~25次;6个月~1岁的宝宝,随着半流质辅食品的增加及肾功能的逐渐完善,每日排尿次数减少为15~16次;2~3岁每日平均尿次数为10次。
异常:宝宝尿次数明显增多并伴有尿急、尿痛,很可能患了尿路感染;宝宝受到了家长训斥或看到恐怖电视、听了恐怖的故事,就会尿频,这是一种神精性尿频症。
尿色的正常与异常
正常:正常宝宝的尿色大多为无色、透明或呈浅黄色;在出汗多、喝水少时颜色较深。宝宝肾未发育成熟,吃了含草酸盐或磷酸盐的食物,如菠菜、苋菜、香蕉、橘子、苹果等,尿排出后遇冷会形成结晶,使尿变混浊,妈妈不必惊慌。新生宝宝,在初几天尿色发深,稍有混浊,冷却后呈淡红色,这是尿酸盐的结晶,数天后会消失,是正常现象。
异常:宝宝患了病而服用痢特灵、黄连素、复合维生素B等,尿液会变成金黄色;若宝宝尿呈深黄并伴有皮肤、巩膜发黄,则可能患上了黄疸性肝炎;宝宝尿呈乳白色伴有发烧、尿痛,可能患了肾盂肾炎;若宝宝尿呈鲜红色或肉红色,可能是血尿,是由肾炎、尿路结石、尿道畸形或肾肿瘤所致。
尿味的正常与异常
正常:婴幼儿刚排出的尿带有一种淡淡的芳香,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因尿中的尿素分解为氨,可出现明显的氨臭味。
异常:宝宝刚排出的尿有一种特殊的霉臭味,伴有智能逐渐低下,就应警惕可能患了苯丙酮酸尿症,需立即诊治,正确的饮食会挽救宝宝终身。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自控排尿的正常与异常
正常:从出生到初几个月排尿纯属反射性的,只有在膀胱充盈时才会反射性排尿。到了5~6个月大时,条件反射逐渐形成,可在大人把尿时排尿。大约2岁后,宝宝才有可能自主排尿。5岁后不应有遗尿。
异常:2岁后宝宝日夜不会自主排尿,伴有瘫痪或智力低下,这是患了脑瘫;若5岁后夜尿仍不能自控,这属遗尿症。
玉米水
适用范围:2个月以上的宝宝,尿路结石引起的尿痛、尿频、尿急。
制作方法:取鲜玉米根、叶或玉米芯各90克,煎水喝。
用法与用量:随时喂服。一天不超过150毫升。
营养师告诉你:玉米有调中开胃,利尿的功效,对尿路结石引起的尿痛、尿频、尿急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葫芦瓜汁
适用范围:3个月以内的宝宝,尿路结石引起的尿痛、尿频、尿急。
制作方法:鲜葫芦瓜半个,搅烂,用干净的纱布榨汁,或加适量清水煮汤。
用法与用量:随时喂服。一天不超过150毫升。
营养师告诉你:葫芦性平,入胃、经膀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甘蔗汁
适用范围:3个月以上的宝宝。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频。
制作方法:红甘蔗一节,榨汁饮用。
用法与用量:加等量的温开水稀释,随时喂服。一天不超过150毫升。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124/80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