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大全包含幼儿智力开发游戏。好孩子权威介绍幼儿智力开发游戏、幼儿游戏大全等相关知识。
【 tulaoshi.com - 幼儿游戏 】
幼儿游戏的定义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幼儿智力开发游戏
具体性
游戏有内容、情节、角色、动作、语言、活动、玩具和游戏材料。
虚构性
是在假想的条件下完成的一种反映现实的活动,其情节和角色的扮演、活动的方式、代替物的使用,是象征性的。
兴趣性
形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适合儿童心理和年龄特征,能使儿童主动参与。
主动性
游戏是由儿童内在驱动力产生的,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安排游戏进程,按自己的体力、智力和能力进行各种活动。
社会性
游戏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是儿童游戏的基本源泉。借助游戏,儿童学习成人社会生活经验,从中看到未来生活的前景。
一、踢毽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踢键子也有称踢毽子的,是儿童特别是女孩的主要游戏项目。键子用鸡毛作上部,小圆铁板或铜钱作底垫,以布相包扎而成。耍时,由一名或数名儿童,以脚尖、脚后跟相踢,数多不失误者为优胜。
二、跳坊(房)
在地上划若干线条,分成片块,两行,每行四至六块,两孩童以单腿跳,或脚夹瓦片跳,跳时数数字,不掉瓦片,以多为胜。
三、打陀螺
陀螺俗名猴。以寸木削尖一头,形似圆椎形,卷上鞭子甩地而打,边打圆椎边转,以时间长、不倒为优胜,可单独进行,也可成群相赛。
四、抓子
以石子、瓦蛋、泥蛋等为子(码),一手抓完,摔至空中,约近尺高,然后用手全接,或翻手以手背相接,以不掉为胜,抓子时可留子,在扔空时,迅速抓住遗子并接住空子(空中甩上的子),以不掉为胜。一般抓子,多为女孩相耍。
五、翻交交
两儿童,甲童以线圈在两手绷紧,在双股线中间,乙童用双手无名指相勾,翻倒到自己双手中,然后甲童又翻交到自己手中,反复多次,翻成剪子交、牛槽交、拉锯交、四股线交等交子花,以此游戏赛智能。
六、丢手帕
群童围成圈,头向内,不外看,由一童拿手帕在身后转圈,丢到谁后面发现不了时,即起而换位。依次为戏。
七、捉迷藏
群童围圈,一童蒙眼,双手摸人,摸住谁即胜,该童再蒙眼摸人;或有一物件,由某童掌握,一人摸捉,摸到人,说不是,即另摸,直到摸获应是为谁,即换这位摸到的孩童。
八、老鹰抓小鸡
群童戏,扮老鹰者不化妆,不蒙眼,其他均扮作小鸡,不化妆,由老鹰抓小鸡,抓谁,谁即避,但不能跑远,以抓到为胜。
九、瞎子逮跛子
群童戏,有一童扮瞎子,蒙双眼,一童扮跛子,手捉腿而跛行,瞎子乱摸,跛子跛行相避,以捉到为胜。
十、打石靶
以石块为靶,群童每人照靶投石,以打到中心发响傀地为胜。
十一、官打捉贼
群童戏,有各扮官、贼者,互相追打,脚单行,或跛行,边打边避,以捉到次数多寡为胜败。
十二、丢方
群童戏,把地上画成两行各四至六个大方块,用瓦片向里丢,逐一前进,前进时不准步行,以单脚跳入,单脚立,然后退出,再从头开始,以不出方块、不分岔为胜。
十三、走窑(狼吃娃)
群童戏,一般十岁至十二三岁少年多玩此游戏,幼儿较少。玩时,两个大童或少年为一组,在地上画两道线,每道各五块,称作窑,共五组窑,甲乙两少年,各以不同的树枝或瓦片、土块为码。走窑时,不论抓那窑,每窑遗一码,留有空窑时,即可吃码(称吃娃),直到吃完为胜。
十四、顶方
为群童或少年游戏。在周至、户县一带称搭方。两孩为一组,在地上画36小格,这叫六方格,画49格,为七方格。两孩各选不同码为筹,有双溜、单溜之分。如走成一条线,叫线上,可卡去对方一两码。七方格是先禁止,后走码。
十五、双拍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两童互相以手心对手心,交叉拍念口歌,如:我拍一,你拍一,一个鸡娃吃米米……余类推,由一到十,各地有各地儿歌,以不乱为胜。
十六、打嘎
打嘎,民间儿童一种体育活动,时而青少年也耍。有两人对打,也有四人六人分成集体打的。所打的嘎,是不到约二寸长的短小棍(不同于各地所打的猴(一头尖)和尜(两头尖))用略长于一尺和嘎同样粗细的短棍儿,叫嘎桄子去打。打时挖一个与嘎等长的浅坑叫嘎窝,将嘎放入,下压一个二寸长、半寸宽的小木片,叫嘎别儿。打法:用嘎桄子打嘎别儿,挑起嘎来,再迅速用嘎桄子打嘎,打得越远越好,技术高的,打嘎别儿时,力量使用得当,挑起嘎来高度恰到好处,用力一击,嘎即远远飞出,打嘎者洋洋得意,打不好的,嘎高,嘎桄子打不着,或嘎出窝顺地滚去,打不上,抡了空棒子即自行淘汰。嘎打出后,由对方丢嘎,可跨步缩短丢嘎距离,然后将嘎投向嘎窝上横放的嘎桄子,投掷技术好的,投出的嘎正好打在嘎桄子上,峭的一声,即将打嘎者淘汰了;或没打中嘎桄子,但嘎停地离嘎窝极近,用嘎桄子量不上一棒(一尺),也算把打嘎者淘汰了。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124/800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