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孩子的同情心要如何培养呢?如果孩子缺乏同情心怎么办呢?
【 tulaoshi.com - 宝宝的同情心重要吗|宝宝缺乏同情心的原因|如何培养宝宝的同情心 】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并形成对他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心是个体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宝宝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
同情心是宝宝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最早获得的一种情感反应,其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阶段:01岁感同身受
发展特征:1岁前,宝宝就能对其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他们看到妈妈对他笑时,会以微笑回报;看到爸爸表现出愤怒或悲伤时,也会因难过而哭泣。他已经具有了同情他人的品质和能力。但严格说来,此阶段的宝宝还不具备真正的同情心。因为同情心并非人类基本的情绪反应,它不同于快乐、愤怒或悲伤,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并随着社会认知过的发展而发展。新生的宝宝没有这种认知能力,甚至他们还不知道哪儿是自己,哪儿是周围的世界。他们会把周围世界的声响和自己发出的声响混为一谈。当听到别人哭时,他还以为是自己在痛苦,也跟着哭起来。这就是婴儿感同身受式的同情心,是在没有认知成分参与的情况下,直接把他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而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第二阶段:13岁尝试安慰
发展特征:1岁后,宝宝逐渐产生了真正的同情心。他们会观察别人在做什么,也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感,于是他们有了初步理解他人的能力。在生活中,他们能运用这种能力和经验去判断其别人在想什么,是高兴还是难过。当发现别人表现出痛苦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不安和痛苦。他们不再像婴儿一样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不安了,他们开始学习用各种手段安慰受伤的人。他们会对跌倒的小朋友说:不要哭;会邀请闷闷不乐的小朋友加入游戏;会把苹果分给哭泣的小伙伴。他们在学会同情他人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安慰别人,当然,他们经常用错方法,比如用自己的奶瓶去安慰因切洋葱而流泪的妈妈。此阶段宝宝的同情心并非指向所有人。他们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能把自己从周围的世界中区分出来,也不再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了。一般情况下,亲人的痛苦最容易引发他们的同情心,而对其他的人则较漠视。
第三阶段:36岁推理式的同情心
发展特征:同情心是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依赖于认知,更需要转化为行为。3岁后,宝宝开始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去理解其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他们会使用更多的线索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他们的同情心越来越多地用在正确的时间和对象上。宝宝在成长和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懂得一些道德规则,知道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安慰受到伤害的同伴。尤其在阅读和听父母讲故事时,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在实际情境中,他们依然更容易对亲近和喜爱的人产生同情心。此外,这个阶段的宝宝会对因自己的过错而造成他人痛苦比较漠视,却更愿意帮助那些非自己造成痛苦的人。这是因为当他成为事件中的一员时,他们更多地陷于自身的情感体验当中,而对其他人的情感较少关注。
3岁后宝宝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依靠具体形象来思考,因此宝宝的同情心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它往往依赖于眼前的情境,或是成人给他描述的情境,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宝宝的同情心就很难产生了。比如宝宝会对跌倒的小朋友产生同情,而对没有看到的残疾人则较难产生同情体验。同时,由于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经验更加丰富,他们帮助别人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
婴儿也具有同情心和嫉妒心 孩子的同情心哪去了?
孩子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有个阶段常常会咬人、打人,这时候他是在发展他的口、齿和手的功能。但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就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变得缺乏同情心,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不是正向的培养方向,也会使人在社会中处于孤立状态,难以融洽与他人的关系,不利于其发展。
因此,当孩子有上述行为时,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纵容鼓励,而要告诉他,打人,别人会疼的,如果小朋友打你,你会不会疼?要告诉孩子,小动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撕烂了,它会哭的。用这样的方法一点一点培养出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的安慰行为能力,从而使他学会在别人碰到问题的时候,去安慰他、帮助他。
安慰行为是关心他人的一种表现。其产生基于儿童对他人的情绪具有理解能力,同时要有关心他人的意识,也就是同情心。
安慰行为对宝宝顺利融入社会、协调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安慰行为能力发展好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个性,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引导,则会导致孩子的不良个性,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11.5岁是儿童安慰行为能力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因此,父母要在这个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安慰行为能力。
有时,宝宝看到别人的不幸时,表现得没有一点同情心,如果孩子做出这样的一些行为和反应,父母要冷静地分析一下原因。
1、宝宝好奇心导致。
孩子年龄小,还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理解,而且也不会进行情感的迁移。有时他们缺乏同情心的行为和言语仅仅是因为好奇,想看看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2、家庭环境对宝宝的影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有的父母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无动于衷,这其实是在行为上告诉自己的孩子:别人的事情不要管。当然孩子就会学着漠然,对同伴、小动物缺乏关爱与同情。
3、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
有些家庭教育方式比较严厉,常常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声呵斥,并要求孩子的一言一行必须听大人的。这种严厉、惩罚性的抚养方式会阻碍孩子早期同情心的萌芽。另外,经常被体罚的孩子也会很少对同伴的不幸表现出关心。
4、父母对宝宝的溺爱。
有些家庭则对孩子比较溺爱,样样都围着孩子转,久而久之,造成孩子自私、娇蛮的个性,不会从别人角度思考问题。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5、父母对宝宝的同情心发展不注重。
有些父母比较关注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良好个性的培养。在和孩子进行亲子交流时,父母缺乏有效的交流技巧和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就对人交往变得冷淡、漠然。
6、宝宝的心理需求被忽视。
有些父母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关注和满足,那么,他的个性就会压抑,或通过一些行为,比如伤害小动物来寻求一种心理释放,同情心也无从谈起。
同情心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同情心是可以培养与巩固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宝贝成长的过程中不对宝贝的同情心予以肯定与强化,那么我们就无法培养出一个充满同情心的宝贝,甚至某一天,那个曾经看着别的宝贝哭他也哭,看着别的宝贝难受会去安慰他人的宝贝也会以冷酷的面貌面对周围的一切,从此变得麻木不仁。培养宝贝同情心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只要妈咪有心,到处都是教育的课堂。
1、不要扼杀宝贝的同情心
很多妈咪不了解宝贝心理发育的特点,一旦宝贝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他也跟着哭,有的妈咪就很不耐烦甚至很生气,会毫不犹豫地将宝贝训斥一通。久而久之,宝贝就会产生认识的偏差,觉得他同情别的小朋友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因此,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形,妈咪最好给予宝贝一些正确的引导,比如给宝贝手绢去给正哭着的小朋友擦擦眼泪,鼓励宝贝用小手轻轻地拍拍哭着的宝贝等等。这样既调整宝贝混乱的同情心,同时也教给宝贝正确的表达同情的方法。
2、潜移默化地影响宝贝
想要养育一个富于同情心的宝贝,妈咪首先得富于同情心。比如宝贝不小心将心爱的玩具摔坏了,宝贝正哭闹着呢,此时,妈咪最好不要因为宝贝摔坏了玩具而简单的训斥宝贝,而是应该站在宝贝的立场考虑问题,给予宝贝关注与安慰,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宝贝诉说,让宝贝意识到你是多么同情他的处境。
3、柔化宝贝的攻击性
按照生态学理论的解释,攻击是人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必须靠道德的约束才能加以压抑。经常带宝贝到动物园、自然博物馆、水上世界去参观,让宝贝建立正确的认识,使宝贝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可以有效地减少宝贝对小动物的残忍行为。如果可能,还可以让宝贝饲养一只小动物,让宝贝在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可爱与可贵。一个对小动物都充满爱心的宝贝必定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宝贝。当宝贝攻击妈咪或他人时,一定要告诉他:哦,你打了我,我很痛。我不希望你这样。这样可以帮助宝贝体验他人的感情,同时也明白他人对他的期望究竟是什么。
4、经常帮助弱势群体
让宝贝蒙上眼睛,体验体验盲人的痛苦;每次见到残疾人,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们提供帮助;鼓励宝贝在日常生活中多帮助那些比他小的孩子,让他在帮助弱小者的行动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支持……所有这一切都会给宝贝一种正确的心理暗示,让宝贝慢慢地培养并巩固他的同情心。
5、让宝贝明白你也需要他
当家庭成员生病、受伤或心情不好时,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向宝贝诉说,并向宝贝寻求帮助。比如,让宝贝给生病的爸爸拿块糖,或者帮爸爸拿药等等。家庭成员遭遇伤病时,最好不要为了怕给宝贝施加压力而隐瞒事实真相,限制宝贝表达同情的行为,而应该给宝贝恰当的机会来表达他的同情心。
6、借助各种媒介教育宝贝
宝贝喜欢看动画片或者故事书,妈咪可以利用这些媒介向宝贝宣传,让宝贝明白对哪些人和事应该表示同情,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示同情。同时,在观看电视或阅读书籍时,对于其中一些负面的东西,妈咪要及时给予疏导,以免宝贝产生错误的认识。这种疏导不用过分正式,只要在恰当的时机提醒宝贝一声就可以了。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124/80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