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blood routineexamination)是临床上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查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常...
【 tulaoshi.com - 血常规采集 】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医院通常采用针刺采血(针扎手指末梢),目前还有激光采血。使用激光采血属于非接触式的采血方法,它可以避免病人紧张、疼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于采血引起的交叉感染。防止感染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激光采血一般无痛。适合婴幼儿采血。但也有极少数激光刚好打在手指末梢神经时,疼痛感则效强。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
1、 通过血常规检查孕妈妈可以了解你的血色素数值、白血球数量、有无潜在感染,以及你是否患有贫血。如果你患有严重的贫血,那么孕期很有可能会出现铁的供给量不足,影响胎儿发育,而且不利于产后恢复。
2、 通过血小板的数值,可以了解你的凝血机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
3、 红血球的体积(MCV)及脆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这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
4、 同时还包括血型的检测,如果妻子是O血型(RH阴性),丈夫是A、B或AB血型(RH阳性),则有出现胎儿新生儿溶血的可能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1、 通过血红蛋白,来看宝宝是否存在贫血;
2、 通过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来大致区分是否感染,是什么感染;
3、 通过血小板,来看宝宝的凝血功能。
4、 通过C反应蛋白(CRP),来看宝宝的体内有无感染等疾病的活动性指标。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血常规的报告单上会有很多项目,但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妈妈们做深入研究的,以下几个基本项目妈妈们可以大致学习一下。
WHO贫血诊断标准
6月龄~5岁:Hb<110 g/L,5~12岁:Hb<115 g/L,12~15岁:Hb<120 g/L。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如果血红蛋白确实明显低于参考值,医生会结合其他指标或检查,考虑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是何种类型的贫血,(进一步检查),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贫血,但不能仅以此得出是哪种类型的贫血。贫血的诊断不是依据微量元素中的血清铁水平,而是依据静脉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等结果,其中血红蛋白Hb是诊断贫血的基本指标。
而指血检测是否贫血,血常规检查只能作为筛查。若需采取治疗贫血之前,一定要抽取静脉血复查,同时还要检测红细胞、红细胞压积、涂片了解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等相应项目。不要仅依靠血红蛋白确定贫血程度,还要了解贫血类型、体内造血状况等。末梢血的缺点标本量少,不能进行重复实验和补充实验;组织液可混入,局部炎症可得假性结果。静脉采血标本代表性强,无组织液影响,适于临床研究,可重复实验和追加其他实验,所以对于检验科医生来说,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说,静脉血是首选指标。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等在发生变化:新生儿期WBC约为15~20×10^9/L,婴幼儿期WBC维持在10×10^9/L左右(3月龄:6~18×10^9/L;6月龄~6岁:6~15×10^9/L),且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直至7岁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中性粒细胞占50~75%)接近,8岁后WBC接近成人(4~10×10^9/L)水平...所以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参考值来衡量婴幼儿。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
A:中性粒细胞,“↑”增高通常表示可能出现细菌感染;
B:淋巴细胞,“↑”增多时着表明可能出现病毒感染;
C:嗜酸性粒细胞,“↑”,这种细胞增多意味着可能存在过敏;
D:嗜碱性粒细胞,这一数据的影响不大;
E:单核细胞,“↑”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2005年出版的《牛津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手册 第2版》里说:“当感染时,白细胞经常升高,例如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而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增高(但是并非总是如此)。”
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发烧期间24小时后血常规检查才有意义。血常规检查:如果白细胞高,同时淋巴细胞高,并不能说明是细菌感染。婴幼儿,只有当白细胞>15×10^9/L,(白细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高,百分比至少应该超过80%,而C反应蛋白也应高于30,才通常可考虑为明显的细菌感染。白细胞正常或低于正常值,则可能存在病毒感染。(注意这里的用词,是“可能”)
还有的严重的细菌感染也会造成白细胞的降低,所以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
CRP是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C反应蛋白(CRP)被认为是反应快速、敏感的标志物之一。CRP是第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
不能仅依据C反应蛋白判断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属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反映体内炎症较为敏感。但不能将“炎症”等同于“细菌感染”。
CRP正常参考值为0~10mg/L,在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不升高或仅轻度升高(病毒感染通常CRP<30mg/L)。此外,应激也会出现CRP的升高。CRP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感染的严重程度,具体判断还要是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如白细胞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百分比至少应该超过80%,而C反应蛋白也应高于30,才可能考虑细菌感染。
血小板主要反映了凝血功能。如果血小板明显减少,考虑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医生会根据情况考虑做进一步检查诊断。
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在病毒性感染病人中,儿童多于成人。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大多数均能自愈。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发生死亡及遗留后遗症,比如非典、禽流感、乙肝、艾滋病。目前人类在对待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一些疱疹病毒的抗病毒药物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有抑制剂,但远没有达到清除病毒的地步。病毒离开动物和人不能繁殖。离开了人或者动物,在体外,病毒只能存活很短时间。病毒感染一般没有特效药。我们通常说的感冒,也是病毒感染,所以感冒也没有特效药。市面上的感冒药,只能缓解感冒带来的不适症状,并不能清除感冒病毒,也不能缩短感冒病程。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
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选用抗生素原则: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就不用两种;在没有明确病原菌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就要使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轻度或中度感染不主张联合使用抗生素。如果医生诊断是细菌感染造成的,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因为自行减量或者随意停用抗生素的行为也是在培养耐药细菌。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124/80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