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退热药该不该吃,什么情况下能吃?哪些退热药相对安全,怎样吃才能确保安全?高热反复,退热药却一天却最多只能用4次怎么办?吃了退热药,为...
【 tulaoshi.com - 什么时候吃退热药 】
发热是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上调所致,宝宝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经常会出现调节过度的现象,大脑会表现出不稳定状态,即发生高热惊厥,因此宝宝发热时,应适当采取一些退热措施,常见的有物理降温法和药物降温法,通常建议当腋温高于38.5℃时,可服用退烧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当然,腋温38.5℃以上使用退热药并非绝对,还要参考宝宝当时的一般表现。如果宝宝的精神好、能吃、能玩,即使测得的腋温在38.5℃以上,还是可以考虑继续观察,暂不使用退热药;但如果在发热的寒战期测值,即使测得的数值略有不到38.5℃,那往往意味着体温可能还会继续迅速升高,您也可以根据宝宝当时的一般表现和以往的护理经验,考虑是否使用退热药。
天气寒冷时,用温水擦浴,简单说就是,用37℃左右的温湿毛巾擦澡,擦拭部位为全身包括宝宝的额头和面部。退热原理是让皮肤血管扩张,让体温散发出去,而且温湿毛巾擦拭后留在身上的水汽蒸发也会带走一部分体热。婴幼儿体表面积大,温水擦浴的退热效果较成人和大童要好。一些研究表明,温水擦浴与退热药物合用降温的疗效,比单独药物降温更为有效。
天气暖和时,可选择给宝宝直接洗温水浴,重点是控制好水温,水温最好保持在30度以上即可。如果孩子畏寒,可以适当提高几度。
小婴儿禁止使用酒精擦浴,没有表达能力的婴幼儿禁止使用冰枕。
对发热的过度处理,可能增加宝宝身体的不适感,必要的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有助于增加舒适感,但降温不宜太快。如在物理降温时,宝宝有痛苦烦躁甚至手脚发凉、全身发抖、口唇发紫等表现,须立即停止。
使用退热药属于对症治疗,只能短暂降低体温,使机体舒适感增加,原则上建议在腋温38.5℃以上使用,次数不宜多,间隔不宜密,避免过度使用,以免造成体温过低和肝肾功能损害。
儿童常用剂型为口服剂和栓剂,其中口服剂为最常用方式,一般在服用半小时左右开始生效;栓剂通过直肠粘膜直接吸收,适合不能口服(呕吐厉害)或高热惊厥需要立即降温者,腹泻患儿不适用。
具体使用时应参照药物说明书;退热药连续服用不能超过7天;未经医师指导,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同种成分的复方感冒药。
任何一种药物都非绝对安全,世界卫生组织和儿科医生推荐使用的婴幼儿退热药物主要有两种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和具体的症状来选择。
退烧药 ,首选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对于退烧效果不好的,再选用美林。泰诺林适用于3个月以上(蚕豆病禁用)。美林适用于6个月以上。二者在合理剂量的使用下很安全,过量使用会有肝肾损伤。
普通发热,通常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起效快,控制体温的时间大约为两小时左右;副作用相对较少,对胃肠道无明显刺激,对凝血功能也无显著影响,无肾毒性,安全性较高;但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随着剂量的上升疗效上升,因此要防止过量而引起肝脏的损害。
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发生高热,可以使用布洛芬。布洛芬退热相对平稳而持久,控制体温的时间大约可以持续6-8小时;对39℃以上高热的效果较对乙酰氨基酚更强,退高热的效果大约可以维持4-6小时;副作用相对较少,主要是轻度的胃肠道反应和转氨酶升高,偶可影响到凝血功能,在脱水、血容量低、心输出量低的情况下,偶可发生可逆的肾功能损害;过量服用可能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癫痫发作等情况。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关于交替使用退烧药
加拿大儿科协会的建议也是不要交替使用,因为这样有导致孩子肝功能衰竭的风险。美国儿科学会的指南说联合使用退烧效果可能更好,但使用退烧药的目的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而不是单为了降温,虽然没有明确说能或不能联合或交替使用,但反复强调要警惕由此带来的用错药用过量的风险。
一日只需服用两、三次退烧药就能退烧时,建议选择单一退烧药,因为每增加一种药,就会使吃错药的风险增加一倍。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很难鉴别是哪种药引起的,用一种退烧药就能控制发烧时,不要交替使用两种。
交替使用的退烧药原则上: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的4小时,如仍有需要使用退热药,可选用布洛芬;使用布洛芬后的6小时,如仍有需要使用退热药,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如因前期一种成分的药物使用剂量不足,而导致退热效果不理想的,可将剂量补足,也可直接选用另一种成分的药物。(但要警惕由此带来的用错药用过量的风险!)
体温下降需要通过增加人体的散热来完成的,主要是通过皮肤发汗、尿液排出等完成。所以,即使药物选择正确,剂量使用恰当,但要达到理想的退热效果,必须让孩子摄入足够的液体,不然退热药就不能发挥退热的作用。此外,适当的物理降温有助于达到更好的退热效果,比如温水浴。
当然,发热期间,体温时高时低是普遍现象,须待病因消除、疾病治愈后,体温调定点恢复到原来的设定,体温方能恢复到正常。
目前治疗感冒的药物多以复合制剂为主,各种纷繁的药物商品名的背后,每一种的复合成分和比例有所不同,因此,在自行选择非处方药时,不仅要关心各种药物说明书上的服用剂量,更要关注所含的药物成分,以免因为药物成分的叠加而导致过量。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复合制剂。
老一辈的人认为,发烧需要捂汗,实际上出汗是发热的一个自然过程,与衣服多少无关。捂热反而容易导致体温迅速升高,有出现高热惊厥的风险。在儿科急诊,我们已经遇到很多因为发热不吃退热药不进行物理降温而致孩子抽搐的病例,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知道,当孩子发热,首先要做的是降温。
宝宝的发烧比大人频繁的多,原因是宝宝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没接触过的病毒细菌都容易造成感染,所以容易引起发烧。发烧是免疫系统起作用的表现,宝宝的免疫系统也在和病菌接触过程中不断完善,每一次的发烧,宝宝的免疫力也可以得到有力增强。等宝宝长大了,发烧的频次也会逐渐降低,所以发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再怎么精心照料,孩子也会生病,也会发烧。所以家长面对孩子发烧,不要自责内疚;不要过分恐慌;在悉心护理宝宝的同时,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发展的妈妈们,有时候最需要的是耐心等待。
常见原因:
1、物理降温不到位,没有及时松解衣服,甚至故意包得严严实实捂汗。
2、体内水分不足,生病时水分丢失过多又没及时喝水补充。
3、没有用对退热药剂量,有些家长担心药物副作用故意不按说明擅自减少药量,起不到退烧效果
4、吃药后很快呕吐,药量不足,药物并未真正吸收。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124/80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