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宝宝都是探险家。他不是故意淘气,只是在拿自己的所有新技能小试牛刀。宝宝新本领多了,也会随之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头3大安全隐患是:窒息、溺水和坠落。
【 tulaoshi.com - 2岁宝宝的安全隐患 】
窒息:
窒息很危险,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5大窒息物包括:葡萄、硬糖、香肠、干果和爆米花。
不能给5岁以下儿童吃整粒葡萄。给儿童吃葡萄时要先切开。跟家人讲这个问题时,我说的是,孩子会写字后才可以吃整颗葡萄。绝不要给小孩子吃硬糖。其实,软糖也不推荐。
香肠给孩子吃前要切成小块儿。美国儿科学会推荐,所有食物都应该切成小于1.2厘米的小块儿。不能给7岁以下儿童吃整颗坚果或花生。爆米花也是一样。
溺水:
溺水是沉默的杀手。孩子不会扑水,他们只是悄无声息地沉下去了。我每次家访都会提到水安全。把水池用栅栏围上。溺水是瞬间的事。大家都在看孩子的时候,最容易发生,因为没有人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水池、马桶、水桶、浴缸,都可能让宝宝溺水。
告诫家长,对于蹒跚学步的宝宝,必须有“值班人”。每个学步宝宝,都要有一双眼睛盯着。如果你需要去厨房,一定看着你的丈夫,告诉他:“我下班,你上岗。”在他亲口说“好”之前,不要去厨房。绝不要让宝宝独自待在水旁。
“教你的孩子游泳。”游泳比足球、芭蕾舞,曲棍球重要多了。一直教到孩子可以从泳池这边一口气游到那边,而且动作基本成型。社区健身中心和公共泳池,一般都有游泳课。
孩子溺水,不是因为父母不称职。好家长也会摊上这事,因为他们一般会想,别人在看着孩子呢,或者他们只是走神了1分钟。而溺Tulaoshi.Com水的发生只需要1秒钟。是悲剧。是意外。
坠落:
每年都有数千人因从窗户坠落受伤。提防摆放在窗户附近的家具。学步阶段的宝宝无处不去,容易从窗口坠落,纱窗承不住他的重量。你可以安装防护栏,或是窗户安全锁,不让窗户完全打开。
2岁宝宝好奇心强,试图逃出婴儿床时,也可能坠落。如果他看起来好像想爬出来,就在他真的爬出来摔到前,给他换成儿童床。每年约有1万名儿童在与婴儿床有关的事故中受伤。这些意外伤害大多都有坠落。
你的宝宝已经试图爬出婴儿床了吗?
最后,重的家具和书架,都应该用螺栓固定在墙上,以免孩子玩耍的时候家具歪斜、倾倒。如果家具上有电视机,也要固定好,以防砸到孩子。
儿童用药诸多安全隐患调查篇
九成药品无儿童剂型
京华时报的记者走访了京城多家药店,了解目前市场上儿童药品的现状。在一些药店记者看到,与其他感冒、胃肠、妇科等药一样,儿童用药虽然独占一个橱窗,但药品种类多集中在治疗感冒、咳嗽、清热一类的药品上,其他药品很少。
为何会出现这种药品品种单一、类型不全的现象呢?业内人士认为,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儿童专用药太少。
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周忠蜀指出,有资料统计国内大约有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儿童专用的皮肤药、鼻腔用药以及眼药。临床儿科大夫也经常因此而遇到尴尬的事情。
以皮肤药为例,除了治疗儿童湿疹的药品外,治疗泌尿感染、外生殖器感染的药品几乎没有。医生只能被迫给小孩开大人使用的洁尔阴等外用药,为了防止不良反应发生,还得多嘱托家长“加水稀释”。眼药的情况则更加严重,周忠蜀说“外用药还可以稀释一下,眼药又不能稀释,用法完全和大人一样,根本没法控制剂量。”
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朱珠表示,医院的药房里虽然有几十种儿童专用药,但更多的药没有适合剂量,需要工作人员将药片分成几等份,或者在药液的外包装上标明2毫升、4毫升、6毫升这样的标示线。
资料显示,我国4696家医药企业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1500种,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近4000种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含中成药)。
儿童药说明书让人犯晕
儿童用药种类匮乏,在说明书设置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儿童药说明书中常见的“小儿酌减”、“请遵医嘱”、“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等说明让家长不犯糊涂都难。
市民杨倩有一个11个月大的女儿,在半岁到11个月期间,女儿星星经常生病,发热、咳嗽、积食是常事。去过几次医院和药店,医生和售货员都推荐了不少药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但这些药品让杨女士忧心忡忡:“有些药品用法用量一栏只写了一岁以上的孩子用量,星星这个年龄段的没有。而且在不良反应和禁忌里面,也只写了‘尚不明确’四个字。”
专家表示,目前,大部分药品说明书虽然是按照《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的格式进行撰写的,但具体的内容篇幅较少,甚至根本没有。
如很多中成药中没有儿童剂量;有些说明书在儿童用药安全性等基本科学信息方面只是注明“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此外,周忠蜀表示,在目前儿童受试者有限,儿童用药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药品说明书标识以外的用药行为不可避免,因为药品说明书用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科学知识和文献,有它的局限性。
以不少早产的婴儿为例,为抢救他们生命而用的抗生素几乎都是成人用药,都存在超范围用药的问题。
利润低药企“不感冒”
儿童用药之所以会出现种类少、说明书不规范等情况,与药企的冷落不无关系。
卫生部合理用药监测专家组成员、药学专家孙忠实表示,由于伦理方面的考虑,长期以来政策规定,新药不首先在孕妇、产妇以及婴幼儿身上做临床试验;加之知情同意难、试验者招募难、取血难等,因此儿童试验难以开展。
孙忠实直言,“没有合适儿童的剂型,拿着大人的药片,让家长怎么准确地分药?”
同时,由于国内很多药都没有儿童用药试验资料,儿科医生在用药时常常依靠经验判断。
记者向一位药企负责人求证得知,由于儿童用药开发周期较长,工艺也相对复杂,生产小批量、多批次,生产成本较高,而利润则太低。
针对目前儿童用药的现状,孙忠实建议,根据我国国情,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文件,建立我国适合儿童使用的基本药物目录,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时提供合理依据。关注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是全社会的责任。“要想儿童药更好地发展,国家应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处理有关儿童药的各种问题,并建立一整套关于儿童药研究、评价、开发、生产和使用的机制。”
据悉,2010年,世卫组织发布首份面向所有国家的《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标准处方集》,手册提供了如何使用240多种基本药物治疗0—12岁儿童疾患的信息,这意味着世界各地执业者可获得与这些儿童药物有关的用法、剂量、副作用及禁忌证方面的标准信息。世卫组织支持各国制定自己国家的儿童处方集。
专家还建议,国家应该对企业生产儿童专用药给予政策倾斜,给制药企业相关的税收减免、研发支持等,让企业有合法的利润空间,鼓励企业从事儿童专用药的研发。
同时,对于安全用药的健康宣教工作也要同步跟进,推动人们认知水平的进步。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儿童药物的开发和安全使用,才能确保儿童药的安全、可靠。
儿童用药安全隐患服务篇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尤其是各种器官、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健全,属于低免疫人群。因此儿童用药需要特别谨慎,专家表示,家长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避开四大常见雷区。
雷区 1:按成人“缩小版”用药
长期以来,儿童用药都是比照成人用量“酌量减半”,但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被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极不科学。很多药品说明书没有儿童用药剂量规定,而以“酌量减半”或“减量”标注,更多的只有一句话: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不少儿科医生认为,所谓“指导”是依据孩子体重和体表面积减量,而如何减量,则靠医生临床经验和儿童胖瘦不同进行换算。目前,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按年龄计算时,1岁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5,2岁为成人的1/4,4岁为成人的1/3,6岁为成人的2/5,9岁为成人的1/2,12-14岁为成人的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有的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太胖或太瘦,用药时主要参考“按体重计算法”。
孙忠实表示,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将成人药“打折”使用。儿童时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例如从出生至28天为新生儿期;28天至1岁为婴儿期;1岁至3岁是幼儿期;学龄前期从3岁到6岁;6岁至12岁是学龄期,12岁到18岁是青春期。
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绝不能单单按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来换算,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要复杂得多,应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特点和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儿童肝、肾的解毒和排泄以及血脑屏障功能均不成熟,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极不科学。”孙忠实说。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儿童抗心率衰竭的药品就按照每个阶段年龄段给予了不同的用量用法。“按理说,这种做法很好,值得其他药品学习,但是由于费时费力,其他药品要效仿恐怕很难。”周忠蜀坦言。
雷区 2:乱用成人药酿大祸
市民陈氏夫妇极少带孩子去看医生,前几天,他们不得不把6岁的儿子送往医院。三天前孩子拉肚子,吃了两粒诺氟沙星,效果不明显,很快又加了两粒。随后,孩子开始不吃不喝,昏睡不醒,除了四肢老是发抖以外,身上还长满小红点。
一系列问诊和化验后,陈氏夫妇意外得知:孩子是药物中毒,因过量服用诺氟沙星而出现四肢震颤,伤及中枢神经,肾脏也有伤害。
周忠蜀表示,拿成人药随便给孩子吃的父母并不少见。她此前就接诊了一个因感冒吃了大人感冒药快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儿。周忠蜀说,不少感冒药能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还能兴奋中枢神经,是治疗成人感冒的常用药,几乎不给儿童用,即便用也不能如此大剂量。
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宋红梅则表示,现实中,不适合儿童却被用于儿童治病的药远不止这些,忽视剂量,擅自给孩子“下药”的也远不止陈氏夫妇。
宋红梅说:“儿童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解毒排泄功能弱,容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小病用药不当导致大病就医的孩子并不少见。”
雷区 3:一生病就输液
作为儿科大夫和药学专家,周忠蜀和孙忠实都对目前动不动就给孩子挂吊针的事心怀忧虑。
孙忠实直言,挂吊瓶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这里面透着医患双方的无奈和无知。
“无奈”是指在现有体制下,一些医院和医生歪曲了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好医生的标准,在体制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下,逐利取代了悬壶。
“无知”则多是说家长。目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生病,家长便急得不得了,恨不能孩子的病立刻好转,于是很多家长要求医生为孩子进行输液治疗。殊不知,输液和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危险系数要大得多,更容易发生输液反应,或引发各种脏器损伤,甚至造成终身残疾,严重者还可导致死亡。因此,家长们切不可不据病情而强求医生为患儿进行输液治疗。
周忠蜀劝告同行和家长们,切记,能不打点滴就不打。宋红梅也提醒,小孩生病后,能不用药就不用。实在需要用药,一定要首选儿童专用药,同时,还要精准把握药量。
雷区 4:孩子生病家长焦虑
家长带小孩看病的时候常常陷入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大大咧咧,对孩子病情关注不够,不能详细描述孩子的病史;另一种是过于细心,反复跑医院。
周忠蜀说,人们常常认为大大咧咧的家长不好,但是殊不知过于细心对孩子的身体恢复也很不利。以发烧为例,患儿发热属于疾病的一种炎症反应,不必过度惊慌恐惧。一般呼吸道感染3天后随着病情好转,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上要使用退烧药,但是任何退烧药均需间隔4小时后使用,4小时内家长应耐心地给孩子做物理降温,不要反复带着孩子找医院找大夫,这样不仅很容易导致用药过量,在流感高发的季节,还很容易导致孩子反复感染。
此外,有的家长还过度纠结于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内容。因为担心不良反应而擅自为孩子减少用药量或缩短疗程,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病菌不能彻底杀死,疾病反复发作。还容易导致耐药的严重后果。
面对生病的孩子,家长焦急的心情人人都可以理解。周忠蜀认为,家长在带孩子看病时一定要做到“细心而不纠结”,一定要尽量保持理性的心态带孩子看病。看病时,要准确提供孩子的病情,以便医生对症下药。同时,要告知医生患儿有无过敏史。
拿到药后,要遵守医嘱,不要随意增减剂量和疗程。此外,为安全起见,家长要认真查看药品说明书,做到对药品剂量、使用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儿童须慎用的四大类药品
专家指出,以下四大类药物儿童应慎用或禁用:
1. 氨基糖苷类:卫生部已明确规定,6岁以下儿童应禁止使用这类药品,比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等,这些药物容易导致儿童耳聋,还可能引起肾功能衰竭。
2.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这些治疗衣原体、军团菌、支原体的特效药,往往会对儿童肝脏造成较大的损伤,如果用药的剂量大,或用药的时间长,则可能造成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炎,甚至可以引起死亡。
3. 氯霉素类:这类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得比较少,但儿童使用这类药物后,可能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甚至引起儿童肝功能严重衰竭。
4. 喹诺酮类:氟诺沙星、环丙沙星等,是目前成人使用率比较高的药物,但儿童必须慎用,最好不用。因为已有实验数据表明,这类药物可导致软骨发育障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儿童用药安全三要诀
1. 药量不多也不少
由于小朋友的肝肾发育未完全,一次给药的剂量错误,就可能产生毒性或治疗失效,每次服用药量应力求精确。家长应主动提醒医生、配药医生,仔细确认小朋友的年龄、体重、身高,从而认定给小朋友的药量。同时,要使用精确好用的量具、喂药器,先确认药量刻度,并正确量取,小朋友才能吃进适当的药量。磨粉分包误差大,应避免采用。
2. 好吞服、免吃苦
避免孩子哭闹呛吐,家长应选择适合小朋友可以接受的药剂。家长应主动向医生说明孩子吃药的需求,希望优先选用液剂、糖浆、悬浮剂等喝的药品。
3. 仔细核对药袋、妥善保存药品、记录用药情形
家长应向医生索取药单,拿单领药。领药时核对药单、药袋等,是否正确无误。要把孩子用药情形,仔细记录下来。把药品放在适当、安全的地方,以免儿童误食。
儿童用药十大错误行为:
1. 滥用退热药。
2. 滥用抗生素。
3. 一病多药。
4. 随意进补。
5. 滥用维生素。
6. 滥用丙种球蛋白。
7. 随意用中草药。
8. 小病贵药。
9. 小儿用成人药。
10. 糖水服药。
图老师药剂师温馨提醒:家里好孩子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用药问题,提高警惕切莫病急而乱给孩子用药,一定要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来,还有孩子生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治疗,遵循医嘱。
你还在给宝宝坐学步车吗?
提醒妈妈,学步车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宝宝到了用学步车的月龄也要控制使用时间。时间过长或方法不正确对宝宝成长都是一种健康隐患。
学步车对宝宝可能产生的危害
1、过早坐学步车,可能导致宝宝罗圈腿
7个多月的宝宝已经能坐稳了,还会尝试着站起来,这时候妈妈可能为了让宝宝尽快学走路而特点选购一辆可爱的学步车给宝宝坐。而且,宝宝坐学步车里可以独自玩,妈妈也能有更多空闲时间忙其他事情。
然而,坐在学步车里的宝宝并没有比其他小朋友更快学会走路,甚至到2岁时走路都还不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宝宝可能因为太早坐学步车而有轻微的O型腿,所以走路更慢了。
2、学步车易导致宝宝感统失调,阻碍平衡能力Tulaoshi.com
宝宝使用学步车的频率应该尽量减少,研究发现学步车对婴幼儿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感觉统合方面,包括身体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很多家长把学步车当做是宝宝学走路的好帮手,所以早早的就让宝宝坐进了学步车,让宝宝错失了爬行的机会。预防感统失调的国际公认最佳手段可是爬行,这是手脚等各个身体器官综合协调使用的第一阶段。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当宝宝爬行时,必须通过四肢支撑身体重量,所以就锻炼了手力、脚力以及胸部、腹部和脊背肌肉,让这些力量逐渐发达,为站立和行走打下坚实基础。而宝宝若一直呆学步车里,锻炼这些部位的机会也就失去了。
3、学步车影响宝宝骨骼发育,对身高也有影响
过早使用学步车或者使用方法不当都会对宝宝造成伤害。当宝宝在学习爬行的时候,爬多久才会走路有其发育规律,这时候就不应该让宝宝过多使用学步车,否则只会导致宝宝运动发育迟缓和骨骼畸形。
当宝宝的关节肌肉还没达到行走的负重要求时,学走路会影响宝宝下肢发育。此外,学步车的坐垫往往比较高,宝宝脚短的话就只能用脚尖滑行,前行时基本都是靠脚尖的力量,长久下去很容易导致宝宝脚趾关节变形,脚后跟外翻,出现扁平足。另外,宝宝骨骼负担过重,刺激骨垢,对宝宝身高也有影响。
4、学步车使用不当出意外让宝宝受伤
很多家长给宝宝使用学步车的一个原因是学步车可以保证宝宝独处时的安全。其实不然,有了移动的学步车,宝宝运动范围扩大,对没有危险意识的小孩子来讲更容易发生意外。在学步车上,宝宝头部又是暴露在学步车外,要是碰到没有安全保护的楼梯或不平的地面,很容易发生翻倒意外,宝宝最先受伤的是头部。而且,学步车将宝宝带到更广的范围让妈妈更来不及阻止意外的发生,所以宝宝手指夹伤、划伤、烫伤、擦伤的事件时有发生。
学步车对宝宝来讲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更要用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法上,在宝宝9个月之前应该先让他学爬,而不是用学步车走路,9个月后给宝宝用学步车每天也不宜超过一小时。((图老师健康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了解,百姓吃药的六大安全隐患是:
1、不愿就医
一些人生病不愿上医院,凭经验到药房买药服用,但多数市民极度缺乏安全用药常识,4%的人看不懂药品说明书,如果药不对症,就跟服毒没什么两样;
2、不从医嘱
选择药品时不听医生指导,而是认为价格越贵越好、产品越新越好、广告越多越好,近1/5的人看药品广告吃药;
3、不熟悉药品疗效
在自我用药时,人们最注重的是药物疗效,而治疗周期几乎被忽略,多数人对更深层次的如耐药性、服药时间不对等方面明显认识不足;
4、用药习惯
许多人为了增强疗效而自行加大服药剂量,有的人有频繁更换药物的习惯,还有的人用茶水、牛奶等饮料服送药片;
5、重复用药
由于存在同一种药品会有不同名称的现象,所以重复用药是消费者自我医疗时最常见的问题;
6、抗生素使用不当
过分迷信抗生素,这种不当的用药行为将使人群产生肌体耐药性,使用药品的剂量越来越大,在造成药品资源浪费的同时,还直接影响人口综合素质。
图老师药剂师图老师健康网温馨提示非处方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要随意乱用;药不是越新越好,因为新药往往存在临床经验不足、不良反应没有被发现等缺陷,所以生病时要服用对症的老药物。
下巴的长度和突度同五官协调对非常重要,未达到美学比例者可以通过垫下巴来调整。垫下巴手术常用注射和手术植入假体两种方法。前者简单、恢复期短,没有痕迹,常用的注射材料有玻尿酸、胶原蛋白、微晶瓷等。后者效果持久,常用的材料有硅胶、膨体。治疗要根据受术者的面部特点和下颌后缩程度来决定植入假体的大小和形态,或注射材料量的多少。
一、感染
原因:由于受术者口内细菌及充填手术时不洁引起的。
防治:预防办法是术前认真清洗口腔,可用碘伏消毒,术前开始使用青霉素。术后常规应用3-5天青霉素。下颌充填术感染可继发软组织间隙感染,通常包括咀嚼肌、舌下、下颌及下颌间隙,为避免颈深部位脓肿的发生,应及时在口外引流,并加大抗Tulaoshi.com生素的剂量。
二、血肿
原因:手术时损伤了小的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引起渗血而未充分止血、加压包扎而引起。
防治:防止血肿的办法是手术中充分止血,术后进行有效的加压包扎。加压包扎应在术后2-3天再去除。血肿程度轻时,可任其自行吸收,若血肿大,应清除血肿,重新止血,并进行包扎。
三、植入假体位置不当
原因:术前未认真画出剥离范围,或术中剥离范围左右、上下偏差,或术后未进行有效的固定导致假体移位,离开中线,向左、向右或向上、向下偏移。
防治:应重新剥离并重新植入假体并固定稳妥。
四、形态不自然
原因:由于假体植入后有轮廓阴影所致,外观感觉不自然。
防治:对于轻度的下颌小或轻度下颌后缩则可以用注射伊凡露的方式进行矫正,但注射量一次不可过多,一般1-2ml即可。
据了解,老百姓吃药的六大安全隐患是:
1、在自我用药时,人们最注重的是药物疗效,而治疗周期几乎被忽略,多数人对更深层次的如耐药性、服药时间不对等方面明显认识不足;
2、由于存在同一种药品会有不同名称的现象,所以重复用药是消费者自我医疗时最常见的问题;
3、一些人生病不愿上医院,凭经验到药房买药服用,但多数市民极度缺乏安全用药常识,4%的人看不懂药品说明书,如果药不对症,就跟服毒没什么两样;
4、选择药品时不听医生指导,而是认为价格越贵的越好、产品越新越好、广告越多的越好,近1/5的人看药品广告吃药;
5、过分迷信抗生素,这种不当的用药行为将使人群产生肌体耐药性,使用药品的剂量越来越大,在造成药品资源浪费的同时,还直接影响我国人口素质。
6、在用药习惯方面,许多人为了增强疗效而自行加大服药剂量,有的人有频繁更换药物的习惯,还有的人用茶水、牛奶等饮料服送药片;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03/948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