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这些辅食大多数新妈妈们都知道,但是添加泥糊状食物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可以有助于孩子的说话能力,减少俗话说的大舌头的发生。
【 tulaoshi.com - 添加辅食的好处 】
添加辅食是孩子从液体食物到固体食物的过渡,其中最早添加的辅食是泥糊状食物,例如鸡蛋黄,蔬菜泥,水果泥,米粉等等。
液体食物是通过吸吮来完成的,任何孩子从呱呱坠地就知道寻找母亲的乳头,就能够吸吮母乳,这是孩子的生理本能。然而吃固体食物就不同了,孩子需要经过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咀嚼的功能,才能把从颗粒比较细密的食物到成人的食物通过舌头和牙齿的共同作用,达到咀嚼和吞咽的目的。
根据最新的研究认为,孩子吸吮母乳,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通过用舌头压迫乳头才能吸吮出母乳的,而完全是通过口腔包裹住乳头,没有缝隙,造成一个密闭的空间,产生负压,在负压下母乳就能源源不断的被孩子所吸吮所吸收。在这个过程中舌头的作用不是很大。然而当孩子添加泥糊状食物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泥糊状食物是孩子添加辅食最初级阶段的食物,颗粒很细密,例如蛋黄,经过用水或者奶调制成泥糊状,这时候,用勺子喂给孩子,孩子不能再用吸吮的方式吃食物,但是孩子还没有牙齿,所以必须要经过舌头的搅拌,才能吃到食物。细心观察的妈妈会注意到,孩子很小的时候,舌头大多是胖大的,但是经过吃泥糊状食物舌头的搅拌等作用,逐渐的孩子的舌头开始由胖大变得秀气,更加灵活。
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必须要有舌头的参与,所以舌头的灵活与否与说话的能力密切相关。在当前一些机构对大舌头的训练可以得知,不论是联系伸舌,还是卷舌,鼓舌还是钩舌,目的都是锻炼舌头的灵活性,所以从添加泥糊状食物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吃进去了最早的最细的固体食物,还能够早期开始锻炼舌头的功能,也就是说话的功能。所以添加泥糊状食物是非常重要的!
鉴于此,添加泥糊状食物一定要注意,不能够把食物放在奶瓶中让孩子喝下去,那不仅仅是影响了微量元素的吸收,而且不能够进行舌头搅拌的训练,就有可能造成大舌头的。
当然俗称的大舌头也就是口吃,不都是由添加辅食不正确而来的,Tulaoshi.com但是要注意了添加辅食中泥糊状食物,就减少了可能出现大舌头的机会。人人都希望孩子能够口齿伶俐,伶牙俐齿也是职场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那就好好的给孩子添加泥糊状食物吧!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
畅销育儿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关于表扬孩子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许多父母习惯将孩子的表现与自己小时候比较,然后发现:孩子太聪明了!这是否表示家中有个天才宝宝呢?早慧教育研究者提示父母,通过日常生活,父母可以发现孩子早慧的萌芽。
早慧儿的四大类型
小教授型、隐藏型、叛逆型、创造型。
早慧儿的三种特征
1、有广泛的兴趣且会专注地去追求。
2、问题很多并且不以获得表面的答案为满足。
3、展现创造性与原发性思考,有非比寻常的想像力。
早慧儿需要怎样的帮助?
家有早慧儿,若他快乐而满足,同时幼儿园也能提供适当的刺激,并不需要特别的帮助。但早期发现早慧儿非常重要,若能力被低估,孩子可能会采取一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问题行为、退缩、抑郁都可能相随而生。当然也不能高估孩子,若孩子无法达到你的期望,失望、挫折甚至反社会的偏差行为都可能产生。
早慧是否表示各方面出类拔萃?
目前,最常使用的智力测评工具,测试内容大多着眼于词汇理解、空间推理、图形思考等能力,与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几乎没有关联。所以,我们可以预期一个早慧儿在记忆力、思考能力、学习能(www.tulaoshi.com)力上有优势,但他们身心发展并未超越一般的孩子,这值得所有父母警惕——再聪慧的孩子也是孩子,其生活处事能力未必早慧。
点击进入:免费儿歌大全
小儿神经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在童年时头部经常受到外力打击,即使打击力度远远没有造成颅内微细血管破裂出血,也没有造成颅内血肿等器质性病灶,也同样会破坏和干扰大脑神经内环境的稳定,导致神经细胞生化代谢异常,从而诱发癫痫。为了保护好孩子的大脑,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要拍打孩子的头部。
孩子娇嫩的大脑封闭在坚硬的颅骨里面。因为孩子的大脑动脉和毛细血管发育不完善,倘若成人用手或棍棒敲打孩子头颅骨,轻则可能致颅内毛细血管破裂出血,重则可引起颅内血肿,孩子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严重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绝大多数孩子头部被打击后很可能只是哭一阵,既没有头痛、呕吐症状,也没有明显不适,但其中极少数孩子颅内可能会有一处或多处出血。随着时间的推移,颅内小的出血灶有的被吸收,有的则形成疤痕组织而长期存在。病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受到某些诱因就可能出现癫痫发作。
所谓的“自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它并没有那么多附加的价值判断。要说区别,也只是“健康的自恋”和“不健康的自恋”之间的差异。健康自恋,不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而且成年人也很需要。它意味着接纳自己,是一切快乐和自信的基础。
不过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父母们总会下意识地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孩子的言行举止,就像妮妮妈,看到孩子对自己的外表表现出关注和带有夸大成分的肯定时,便会生出担忧——“孩子是不是太自恋了?”甚至有些家长还会采取某些约束行为,这反而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0-3岁正是发展好感觉的时期,类似于妮妮的这种“自恋”情结不仅完全正常,而且还需要被满足、被保护tulaoshi.com。
自恋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因而也无法区别“自我”与“他人”。在他们看来,饿了,马上就有得吃;冷了、热了,马上就有人照顾;拉臭臭了,马上就会帮换尿布……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大家都会围着自己转,随时随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自恋”的萌芽。
到了1岁左右,他们渐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逐渐可以区分“我的”、“你的”、“他的”。此时,如果妈妈和家人的关注和爱一如既往地持续,那么,孩子自己也会在内心中深深地相信“我是可爱的”、“我是被接纳的”、“我很不错”。这就是孩子“自恋”形成的基础。
再长大一点儿,孩子的主客体分离更趋完善,开始产生强烈的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与此同时,他的能力也增长到足以自主地进行许多活动的阶段了。此时,他对自己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以为自己是全宇宙的中心,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尝试去做,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一个。这些信念对2-3岁的孩子而言是非常真实的,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含着无畏的精神、勇于探索和尝试的能量,应该被鼓励。
孩子自恋是天生的 需要被认同
一般来说,孩子在童年前期需要有一定的自恋,别人的认同和赞许。这是对孩子自信心的一种培养。但若父母一成不变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永远正确,或毫无选择地竭力满足孩子的所有任性的要求的话,那他们就是在制造一个自恋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孩子自恋是在成长
自恋,是生命初期重要的心理过程,也是个体心理能量的基础。如果孩子可以顺利健康地度过这个阶段,那么,对他今后自信心、安全感、勇气、责任感等发展会奠定非常好的基础。反之,若是这种“自恋”没有获得满足,甚至被扼杀,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被父母或其他成人所接受,内心很容易就会以为自己“有问题”,而产生自我贬抑的心态。这种内化了的自我轻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就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让他很难肯定自己、接纳自己。
不过,如果说3岁以前,孩子的需要应该被尽可能的满足,那3岁以后,就还得注意区分其需要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所以,对于孩子自恋的处理也是如此。因为这时的他与早期的“自恋”不同:在1-3岁时,他有一种“全能感”,是很真诚地相信,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就是无所不能的。因此,对于孩子的“自恋”,应当允许存在,并给予适度满足;可是对大孩子的“自我中心”,就应该加以适度引导,不能再纵容了。否则,你真的就是在制造一个自恋者。
如何对待孩子的自恋?
其实,像妮妮这样天生喜欢打扮自己,这也很自然,就像很多小男孩天生就喜欢玩汽车一样。她觉得自己很好看,完全可以适度地肯定她,不需要刻意地去抑制这种倾向。当然,也不要太过分去关注或鼓励她,反而让她觉得可以将自己的好看作为资本,去换取别人的关注、喜爱或其他别的东西。
在平日里,父母可以适度地肯定妮妮。当她问:“我漂亮吗?”的时候,可以就简单单地对她说:“嗯,你很漂亮。”还可以作一点儿客观的评价。但是注意不要夸大,也不要用夸张的语气。这样顺其自然地发展就可以了。
面对孩子的自恋行为,你可以这样做:
1、合理赞美与批评。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欣赏与肯定与事实相符,比如,他(她)确实画了一幅很不错的画,或者吃饭吃得好,父母也要及时给予承认和肯定;如果孩子的肯定确实有过分夸大的成分,父母也可以找适当的机会告诉他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有进步的空间
2、不要扣上骄傲自大的帽子。
很多父母可能从小受到要具备谦虚的美德的教育,所以,不仅对自己要求不能自夸,同时也对孩子的自我欣赏持否定态度。父母的态度无论是语言还是非语言的,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即,你不该这样,不允许欣赏自己,久而久之,可能真的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值得欣赏,不值得爱的,从而破坏了孩子生命初期一个重要心理过程的完成。因此,父母要先从观念上正确认识自恋,不能对孩子的自恋持否定的态度。
3、判断孩子自恋背后的真实动机。
像妮妮一样,很多两三岁的孩子都会对自己的能力有夸大的想象。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刚刚发展,活动空间逐渐增大,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也特别需要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赞美,他们希望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因此,他们这样表达是对自己内心期待的一种表达,也包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比如,无畏、勇于奋斗等。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必急于纠正,让他去经历去体验就好,随着他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增多,在适应外界与他人磨合的过程中,会渐渐发现现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当然父母也不必强化、鼓励他的这种行为。让一切顺其自然即可。
自恋也是成长的一种,为了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可要好好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啊。
网络成瘾是有一些表现存在的,可以通过一些测试习题来证明是否有网瘾存在。现在就来看下图老师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道网瘾色是习题吧。
1、你是否将上网做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紧张、抑郁、无助)的方法?
2、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
3、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
4、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
5、你是否常常为了上网花很多钱?
6、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后还想着它)?
7、你上网的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8、你是否对家人或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
9、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10、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如:烦闷、压抑),而一上网就来劲?
图老师小编提示,回答一个“是”会得一分,最终得分在5分以上的,有网络成瘾的表现。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03/95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