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糖丸的服用正确方法 】
糖丸的服用正确方法
脊灰疫苗是减毒活疫苗,是混合糖丸疫苗。糖丸疫苗需用
奶粉、奶油、葡萄糖等材料作辅剂,将液体疫苗滚入糖中,即糖丸疫苗。糖丸疫苗为白色,对热非常敏感。那么应该怎么正确吃糖丸? 糖丸的服用方法 出生满2个月开始服糖丸,每次服1粒,连服3次,每次间隔≥28天,4岁复服一次。其他年龄组在需要时也可以服用。 用消毒的药匙将糖丸送入儿童口中,用凉开水送服咽下;月龄小的儿童,可将糖丸碾碎,放入药匙中加入少许凉开水溶解成糊状服用,或将糖丸溶于5ml凉开水中,使其完全溶化口服咽下。 注意事项 1.要克服认为一颗糖丸防不了大病的错误思想,一定要认真对待,切不可麻痹大意。 2.服糖丸的时间是生后2、3、4个月,每间隔1个月服一次,应主动去基层医院或卫生机构服用。4岁时强化一次。 3.服糖丸时,一定要用冷开水溶解后送服。该疫苗是活病毒制品,若用热开水送服,活疫苗会因温度过高而失去活性,服后无效,即在小儿体内不会产生抗体。 4.不要在哺乳后2小时内服。因母乳中可能有抵抗该病毒的抗体存在,使糖丸失去活性。应在哺乳前半小时或1小时空腹服用。 5.有免疫缺陷的接种对象,应设法使用灭活疫苗,不宜吃糖丸。 服苗反应 该疫苗比较安全,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个别儿童服苗后1~2天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偶尔有皮疹,2~3天内不需要治疗可自愈。症状重者可对症治疗。 禁忌症 一般无特殊禁忌症。烧、患急性传染病、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tulaoShi.com及
孕妇忌服;对发热、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活动期和重度腹泻的儿童应缓用;对牛奶过敏者应慎用。
哪些人要重点接种水痘疫苗
水痘疫苗是经水痘病毒传代毒株制备而成,是预防水痘的唯一手段。那么儿童有必要接种水痘疫苗吗?我们就来听一下专家的解答吧。 儿童有必要接种水痘疫苗吗? 本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水痘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水痘。水痘的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人是唯一的宿主,极易传播,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该病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控制水痘爆发流行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抵抗力较弱,所以更有必要接种水痘儿童疫苗。 重点接种水痘疫苗的人群: 1、工作或者生活在高度可能传播的环境中的人,如幼儿园教职工、小学教师、社会公共机构的支援、大学生和军人等。 2、与发生严重疾病或者并发症为危险者的密切接触者,如卫生工作者、儿童白血病及其他免疫功能不全和接受类固醇类药物治疗的儿童和家属等。 3、未妊娠的育龄妇女。 4、国际旅行者。 如易感者接触受然后图老师,应注射免疫球蛋白,接触后3天用大剂量,可缩短病程,减轻临床症状。 接种水痘疫苗的注意事项 1、安瓿有裂纹、瓶签不清或溶解后瓶内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 2、疫苗瓶开启和接种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并应在开启用30分钟内用完。 3、注射过免疫球蛋白者应间隔1个月后接种本疫苗。 4、育龄妇女接种本苗后至少3个月应避孕。 以上就是关于儿童是否有必要接种水痘疫苗的解答了,家长们切不可忽略哦。
接种乙肝疫苗没抗体怎么办
有患者经常问我,说他去年注射了一个常规剂量的全程乙肝疫苗,但今年体检时,却发现没有产生抗体。www.Tulaoshi.com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般全程疫苗打完后,一周到半月内就可以产生有效抗体,此时检查乙肝三项,就能出现抗体阳性的情况。但有的人就是查不出抗体,类似的情况,临床上时有发生。 乙肝疫苗不能有效接种,首先考虑为体内可能存在着免疫系统的某种功能障碍,造成体内无法识别此种疫苗;二是接种剂量偏小。由于个体差异,常规剂量对有的人来说可能偏小,所以不能产生抗体,因此需要加倍剂量注射;三是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差,人体的免疫系统不易识别它,因而也不能产生有效的抗体;四是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的缺失。如某种疾病可以导致后天性的免疫功能缺失(如艾滋病等),也不能产生抗体。 特别是婴幼儿,在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后,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注射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许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注射了乙肝疫苗,就万事大吉,不会受传染了。 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经临床验证,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肝是非常安全有效的。儿童在0-1-6程序接种(即
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注射20-30微克乙肝疫苗,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再注射10微克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持续时间较为长久,免疫力一般至少可维持4-5年。到4周岁时检测,若发现滴度下降,则需再加强注射一次,就可以产生较高抗体。据研究,以下许多因素都可影响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 1.被动吸烟:调查发现,被动吸烟的儿童体内抗体水平下降较快。 2.肥胖:专家认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肥胖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的几率是正常儿童的3.5倍。 3.挑食:挑食的儿童常常有某些营养缺乏,使机体免疫反应功能降低,体内产生的抗体有限,因而易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以上因素都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的,希望家长们密切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