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下面就小编分享的关于0-7岁儿童心理需求指南,
【 tulaoshi.com - 儿童心理需求 】
【0-3个月,我只会哭,但要你无条件接纳我】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对于母亲而言,来作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
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
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我要安全感,要爸爸妈妈关系是稳定的】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
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分离一点,更有安全感的话,再分离一点。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谁。也就没有我的经历。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3岁前的记忆的原因。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心理健康,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经过的话,这个孩子与他的妈妈会一直处于共生期。他以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以为他和妈妈和爸爸是一体的。
【可怕的两岁怎么办?】
而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我们养孩子的一个头痛的时期: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独立,他又与母亲是一体的。这个时候,他们对母亲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妈妈什么时候围绕你你都要反应,然后你真要去帮助他,他又不同意。这个时候,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会有这个缺失呢。一个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岁,5岁,6岁,7岁或者10几岁的时候,孩子还会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他会抱着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门。因为他不能分离。这些都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
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
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亲不能太过焦虑。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坐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来试验他的成长。等到他跑回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抱起来,抱了一下,你会发现,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来,那你就放他下来。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们心情很好时,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等到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就跟他说,不成不成,你去找XXX。这样很不好,孩子会乱。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妈妈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亲,只要坐在那边,能让孩子看到你的脸,就成了。等到他跑过来,让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让他去玩,你也别打扰他。他邀请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这样顺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过这个时期,真正从身理上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妈妈最大的功能是给孩子安全感
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
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绪的稳定,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是跟妈妈的分离。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常处于焦虑,害怕孩子长大,害怕这害怕那,还会情绪失控,不能让孩子心安。
妈妈没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妈妈要保持心平气和。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边,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当他跑过来有需要,就要满足他,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走开。妈妈还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妈妈自己有情绪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绪给到孩子。
孩子为什么老是会来烦你呢,那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才会一直想要!其实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说,我喜欢的时候就给她吃这个吃那个乱吃一团,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他推开到一边去。他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www.tulaoshi.com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
【4-5岁 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
当他有这个“我”时,那么到了4岁-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要请爸爸这样来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棒!在信任级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
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赞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6-7岁 孩子需要学习的模范】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到七岁之前。
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然后给他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阿姨。但是,后面两种,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至于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爸爸妈妈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没有理由,就象人们找对象谈恋爱一样。而如果父母不当这个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选其他的话,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有心理缺失。
1、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2、生活范围扩大。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幼儿园。
3、爱模仿。
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幼儿还常常模仿老师,对老师说话的声调、坐的姿势等都会模仿。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模仿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由于3~4岁的孩子爱模仿,所以,在这个年龄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常常是在幼儿的模仿下形成和巩固下来的。
4、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闹。这时期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很容易受周围人情绪的感染。
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ntulaoshibsp; 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
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女人心目中理想的高仓健式的硬汉形象让男人学会了有泪不轻弹,所以男人从小就养成了否定自己情感的习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流露太多的儿女情长是软弱的表现。如果有日本人遇到生意失败或是澳大利亚内阁解散而哭鼻子之类的事情发生,那一定是立刻见报的头条消息。知道吗?因此男人患忧郁症的人数比女人多,自杀率更是高过女人。
每个男人或多或少都有恋母情结,尤其体现在那些小时候缺乏母爱的男人身上,他们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依偎在心爱女人怀里,当然这种情结不会到处泛滥,他面前的女人一定是他最爱最值得信赖的女人,因为只有在他心爱的女人面前,他才会觉得是安全的。
男人也撒娇,新鲜吗?其实这已经是生活中经常上演的“剧目”,只是男人们顾及自己“强者”的面子不愿公开罢了。可既然女人可以是强者,男人为什么不可以是“弱者”?这个社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包容了,何必厚此薄彼呢?让男人一直绷着充当坚强的化身,多累呀。即使他们自己能扛,难道你就不心疼吗?
儿童每年都要接受一次心理检查
说起体检大家都不陌生,但你听说过“心理体检”吗?
在德国,从幼儿园小朋友到中小学生,他们每年都要接受一次心理检查,而且从小就上心理课,学习自我调适。
10岁的法比安最近很让父母苦恼,因为他不爱讲话而且学习成绩一团糟。父母带他来到附近的“心理分析测试咨询中心”,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为他进行检测。法比安的父亲说:“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社区里面经常有心理辅导的册子,让父母每年带孩子进行心理检查,我们平时也很关注孩子情绪方面的变化。”
心理检查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心理医生通过一系列的题目测试,与法比安聊天和与他的父母沟通,找出了法比安“反常”的原因。“这个孩子智商高于常人,他厌倦学习主要因为对日常课程没有兴趣,而且缺少与同学的沟通。”随后医生根据法比安的性格特点,给父母提了一系列建议。
医生还建议法比安在学校选修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德国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置一系列的心理课程,包括自我调节、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和如何表达等,社区周末也有相关的活动。记者在社区附近的心理辅导中心看到,一位老师正在和孩子们玩游戏,并通过游戏告诉他们如何与人沟通,学会自我调整。
这里的工作人员说:“孩子不像成年人,有自我判断能力,他们出现心理问题不易被察觉。所以德国号召16岁以下的孩子每年进行心理体检,一方面能及时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03/95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