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的校园惨案与富士康“十二跳”事件,让社会各界对于性格缺陷人群格外关注。专家指出,健全的人格及良好性格的塑造应该从婴儿期就开始着手干预并给予正确指导。
【 tulaoshi.com - 母乳喂养过程 】
人类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开始得很早,早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有所表露。孩子通过与父母及身边人的接触及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情感意识和认知,而这些又使其逐渐形成对世界、社会、人类乃至人生的种种态度。这种情感上的“定势”,将会影响他们长大后整个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很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期孩子还不会讲话,因此忽略了其情感上的需求,而早期情感培养的缺失,往往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性格缺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很多家长在育儿时,偏重孩子局部的显性能力开发及技能训练,而对情感培养、良好性格塑造等隐形能力培养却很不重视,但事实上,这一时期的情感培养非常重要。
其实,婴幼儿情感培养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然而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直至五、六岁还由父母喂食,应该为其创造独立进食的条件,不断对其鼓励,这样,就能在孩子进餐过程中慢慢培养其自信心、自主能力及忍耐心。
父母与孩子的接触与交流也是婴幼儿情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很多母亲已经意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有近一半的妈妈会采用挤出母乳后喂养的方式,事实上,母乳喂养过程中,婴儿与母亲肌肤的接触、眼神的交流就像是一帖心灵营养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非常有利,这是任何玩具和育婴师都无法替代的。
在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过程中,相关人员还需要同时注意孩子情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期”,如6个月左右是学习语言能力的“关键期”,一旦错过(www.tulaoshi.com),将会对孩子发育造成障碍,同时对其情感和心理因素也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育儿专家们呼吁父母及社会各界,应从婴幼儿期开始注重对孩子的情感认知与培养,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婴儿心理健康关键词:母爱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婴儿期(一岁以下)的心理健康是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起点,不仅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并对成人的心理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婴儿对周围事物、人物、环境产生相应的感知能与运动能。客观条件良好,会使婴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与情感,反之会产生烦躁与恐惧。
婴儿期母爱的温暖是首要的因素,如护理、哺乳时母亲的微笑面孔、爱抚动作、亲切的语言,不仅为婴儿提供物质营养同时又培育了心理健康。除母爱外,家庭人员、托儿所保育员等,同样给婴儿以母爱般的护理、照顾,使婴儿情绪愉快,对周围人物产生信任感;反之,则使婴儿变得呆滞、胆小恐惧。
幼儿心理健康关键词:语言
幼儿期(1-3岁)大脑生理结构逐渐发育完善,机体各系统器官加强了调节作用;并且断奶后,开始摄取幼儿饮食,接触周围环境日渐增多,促使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逐渐发育,语言发育更为迅速。
除母爱外,家庭、保教人员应与幼儿交流语言,防止发生口吃此期是关键时期。解答所问或满足合理要求时应亲切耐心,循循善诱,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亲切的环境中,对幼儿语言、思维、想象力以及性格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关键词:性格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逐渐平衡,大脑结构继续发育,为大脑机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注意力易于分散,易于激动,常表现多言多语,爬上爬下等,此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不能误认为儿童多动症。
此期安排学习,应在游戏活动、手工作业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练琴、学画。要因人施教,不能强迫儿童多种内容一起学。
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性格,儿童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儿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父母亲切和蔼、鼓励向上,正确培育则易于引导儿童形成自强上进、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儿童经常受到训斥、责骂则易于形成忧虑、违拗的性格。父母与幼教机构对儿童不合理的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及性格特征的形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此期给儿童以正面启发教育,会促进大脑抑制过程优于兴奋过程,能较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动。思维活动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尚属初级阶段。
家长们都知道对于孩子而言,心理的成长与身体的成长一样重要。但是心理往往是最难控制的。那么在心理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培养孩子心理健康应注意的事情,供大家参考。
1、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2、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3、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4、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5、不要对孩子太Tulaoshi.com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7、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8、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9、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10、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因此,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 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2、 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3、 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4、 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5、 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6、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7、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8、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9、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10、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从胎儿到生后2岁,是人脑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每日至少需要40-70微克的碘来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以保证正常脑发育,而此时婴幼儿尚未添加辅食,碘摄入如果仅靠代乳品将远远跟不上婴幼儿的体格生长发育和脑发育需要。最好的补碘途径是通过母乳喂养的方法从母体得到足够的碘以保证婴幼儿生理需要。
有资料表明,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尿碘水平高出其它方式喂养的1倍以上。这个时期只要供给母体足够的碘,婴幼儿就不会发生碘缺乏,对哺乳期妇女每天至少要供给200微克碘,才能保证母婴两人的碘需要量,有效地预防碘缺乏对母婴的危害。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04/961738.html
看过《培养孩子心理健康应注意的事情》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