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产妇忌不愿竖位分娩 】
产妇忌不愿竖位分娩
以往我国在产妇分娩时,多采用卧位,认为卧位可减轻劳累,轻视了采用竖位分娩的方法。现在提倡产妇竖位分娩。临床证明,竖位分娩可以缩短产程,提高母子安全性。
所谓竖位或竖式产位,即在宫颈扩张期让产妇走动,或采取坐位、站位。宫颈扩张又称第一产程,即从有规则的子宫收缩开始到子宫颈口开全的那一段时期。原来是瓶口样子的子宫颈口,要在此期扩张到10厘米直径,以便胎头通过。宫口扩张期在初产妇约需要t2小时左右,占整个产程5/6的时间,且疼痛、腰酸剧烈,为分娩过程中最难受的时期。如采用竖位分娩要缩短1/3的时间,这就是说,产妇所受的痛苦时间可缩短,危险期可缩短,痛苦程度和危险性也明显下降。竖位分娩的好处:
(1)能增强宫缩
站立时,地心对胎头可增加1.3~4.7千帕(10~35毫米汞柱)的吸引力,从而持续扩张宫颈,并反射性地增强子宫收缩力。
(2)改善骨盆和胎儿间的关系
产妇保持自由活动姿势,使先露的胎头能有更大的选择角度,从而使胎儿与骨盆更相称、更适应,并能采取最佳的位置通过产道,故能缩短产程,减少难产率。
(3)竖位可减少体内应激性激素的产生
此类激素过多可引起难产,并使产妇焦虑。
(4)延长骨盆径线
产妇散步时,其体重由双腿交替承受,故骨盆径线发生变化,使骨盆口扩大,从而减轻对胎头的挤压,有利于胎头的下降。据统计,站位或坐位可使骨盆出口增大0.7~1.5厘米,从而便于胎头通过。
(5)避免子宫缺血,减少胎盘早期剥离
仰卧位时,沉重的子宫压在腹腔后壁的大血管上,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可导致低血压、子宫缺血,而引起宫内胎儿窒息。此外,仰卧又使子宫静脉压升高而诱发胎盘早期剥离,危及母子生命。
(6)能促产
走动一小时,对产程的影响相当于静脉滴注一小时催产素的作用。
可见竖位分娩对于不愿动产钳、不愿剖宫产而向往自然分娩的产妇来说,的确是一种好方法。
有以下情况的产妇忌竖位分娩:
①胎膜早破者只能卧位分娩,因竖位可使羊水流尽,引起干产,且有可能引起脐带脱垂而导致胎儿死亡。
②胎位异常者亦应(图老师整理)采用卧位,例如臀位时,胎儿脚、臀在下面,若胎膜破裂时产妇仍取立位坐位,脐带也很易脱垂,危及胎儿。
③当子宫颈口扩张到7~8厘米时宜平卧,此时产妇也有卧床要求。
④如产程进展过快,尤其是经产妇宫口开至2~3厘米时,不宜采取竖位,因产程过程(小于3小时),可引起阴道撕裂、产后出血,甚至胎儿颅内出血。
本文摘自《怀孕安产知识百科》,由北京中山响沙图书发行中心授权图老师网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分娩时为什么要时刻注意胎动
分娩开始后,产妇要注意感觉胎动的变化,千万不能因为阵痛,只顾自己而忘了宝宝的安全。
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由于某种原因有可能会发生缺氧,最敏感的表现是躁动不安,胎动变得频繁。产妇如果在分娩过程中感到胎动异常频繁,甚至连续不断,这表明胎儿在子宫内可能是因缺氧而进行挣扎。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马上告诉医生,以引起医生的重视,医生会认真查找胎儿过度活动的原因,以便及时处理。
如果胎动频繁未能及时发现、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胎儿往往会因严重的缺氧而窒息,结果胎动逐渐减弱,次数tulaoshi也逐渐减少,最后完全停止而死亡。所以,即使在临产之后,产妇也应注意胎心和胎动的变化,以免发生“功亏一篑”的惨剧。
本文摘自《分娩的准备与应对》,由中国妇女出版社授权图老师网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有最佳自然分娩方法吗
分娩,对孕妇来说是一次痛苦的磨难,对胎儿来说也是一次惊险的历程。如何才能缩短产程,减轻孕妇的痛苦,预防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发生意外,影响生后的发育,是优生的最后一项内容。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妇是沿袭通常的卧式分娩法在产床分娩。用这种平卧产床,是靠产妇自己努力收缩腹肌,逼出胎儿。但往往产妇力不从心,使产程延长。
西方发达国家的妇女,分娩时愿采用立式或坐式分娩法,这两种分娩方法有什么tuLaoShi.com好处呢?近年风行的这两种方法,是瑞典医学家对乘车、船旅行途中突然临产的100名妇女作了回顾性调查后提倡的。他们认为,这些产妇临产时,即在腹痛、下腹坠发作时,没有条件或有条件而没有去平卧待产,而是来回走动或坐靠背椅,有的甚至因儿头压迫直肠引起便意而蹲在厕所。这些产妇并没有特别用力去逼出胎儿,而胎儿却均在平均不到2小时内自然娩出,胎儿在产道内不超过15分钟。调查者在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立式或坐式分娩法,是利用地心对胎儿的垂直引力而加速分娩的。日本自治医科大学藤郁夫博士在报告中指出,立式或坐式分娩时,产妇的阵发性疼痛频率增加,且有规律,胎儿的胎心也平稳;如果产妇自由活动,会更促进胎儿的迅速娩出。
由于专家们极力推崇立式和坐式的“最佳自然分娩法”,在欧美和日本自愿采取这些分娩法的产妇日渐增多,从而使立式和坐式分娩法的专门产院应运而生。看来,这种“最佳自然分娩法”在我国也有借鉴和推广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