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吗(六) 】
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吗(六)
lele-219 的回复: (写于2/21/2002 9:46:23 PM)
先看看我身边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吧——
我一个远房亲戚,老俩口文化程度不高,都是普通的工人,他们有三个儿子,都是成长在文革时期,当时在中国,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居家小环境,是可想而知的,那些孩子别说“早教”“优教”,就连最起码的国家义务教育都无法享受。
今天,大儿子在美国当博士生导师,二儿子因为绑架被判无期,小儿子在机关工作。
同一家庭环境下的三个孩子,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由此可见,“精英”并不都是因为接受过“精英培养方案”便可以产生了,他的涌出,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因素缺一不可,而作为母亲,其首要就是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他能快乐正常的成长,如果带孩子,只是为了把他教成社会精英,为了他能成为精英,而在他身上实施各种培养计划、方案、措施,老天,对于孩子来说,他有何生趣可言?!这次第,怎一个“累”字了得!毕竟,当初我选择当母亲,是为了有一个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为了生一个所谓“精英”。
而假如仅仅靠“精英”培养方案就可以生产精英的话,那么也不会存在你所说的“社会优秀阶层”了,因为,天底下哪有不想自己的子女好的母亲呀!
所以,作为一个母亲,我的言行身教,先是了确保我的孩子长成后能成为一个善良、乐观、豁达的人,她能满足这些条就足以成为我的骄傲了,而成否“精英”那是次要。
happyspirit 的回复: (写于2/21/2002 6:38:02 PM)
我们的教育观,莫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体现,还带着明显的社会烙印,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就看看我们这一辈的名字吧,建国?红卫?……那时的父母更期望子女成为社会的人,国家的人。
看看我们给下一辈取得名字吧,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女孩名字里特别多的字是欣、悦、慧、怡。乐(我也不能免俗,呵呵),还有各种诗意的温柔的……男孩则是用博、哲、宇、涵等等比较多。这个时代更强调孩子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女孩开心幸福,男孩成功聪明。
我们的父辈也争论过他们的教育观吗?可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多少和父母们期望的有所差异。现在,我们又带给下一代新的希望,但他们会选择自己怎样的人生之路呢?
呵呵。如果能活到那一天,我们会看到的。每棵树都有最适合自己的生长方式。在我心中,所谓教育,是让我们的孩子尽量达到他能达到的高度,或适合他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空间。
有时,我更焦虑的不是孩子的教育。——根据报道说,科学家认为孩子的智慧遗传自母亲、父亲的遗传基因带给孩子性格和气质。摇篮的母亲们都是对孩子的头脑自信的吧,呵呵。——我焦虑的是未来社会,我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生活的社会。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再优秀也是折磨;和平安静的社会中,再平庸也是幸福的。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成为优秀?就是受难?……
zzhly 的回复: (写于2/21/2002 5:03:30 PM)
我也是强调身心健康的,但是一点没有龙龙只要身心健康,其他都可放任的观点。只是认为,宝宝的童年,以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父母的主要责任在于引导与开发,让孩子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好奇心,有自尊心的性格。相信有了这些基础,他自然会有个美好的将来。也就是说不能舍本求末的去追求暂时的表现:会背什么什么,小学全双百之类的。希望他能快乐地享受工作生活带来的乐趣。而这些引导与启发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思,并不是说就此不负责任起来。
卡尔威特的教育看过后,一是佩服老卡尔的博学多才,自己肯定差远了,另外觉得他的寓学于乐的方法非常好。一直认为人只有自己感兴趣,才能学的快、精、专。我们中国人总是活的很累,从小就为目的活着Tulaoshi.Com。为什么我们的下一代不能轻松些,为兴趣而生活呢。希望龙龙长大后能从事他喜欢的工作,而兴趣是一切最强大的动力。但是对于老卡尔的禁止交友等的观点并不赞同,而且当今社会也作不到。我们作为父母,在多看书的同时,分析的接受,我想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觉得身心健康的人,没有过多的外在压力,是不会差到哪去的。八旗子弟,英国贵族只能算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会甘于天天游手好闲的。
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吗(七)
有一种再见叫永远(上)
当我们生活中热爱的人离开时,我们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当我们自己难过的时候,其实孩子也一样。
前言:4月的第一周,是一个让人感伤的季节。敏感的孩子或许已经从你黯然的表情中,发现了你内心的悲伤。别忘了孩子也有感情,清明节的怀念也该讲给他们听。
晴晴的妈妈曾经碰到了一件令她左右为难的事情:晴晴的奶奶因病去世了,而晴晴从小是奶奶看大的,直到她上了幼儿园,所以她和奶奶的感情特别好。晴晴的妈妈不知道怎样告诉她奶奶离开了,再也不会回来,她知道如果说些类似“奶奶睡着了”、“奶奶走了”这样的话也许就不再那么心烦意乱,但她又怕如果这样向孩子解释死亡,在无意中迷惑和吓着孩子。
于是,她振作起来对孩子说:“有一件非常非常令人难过的事情发生了,”她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任由它夺眶而出,“晴晴,奶奶去世了,我之所以哭是因为我们永远永远都不能再见到她了。”晴晴哭了,她显得很悲伤,但她仍然走过来拥抱妈妈。
作为父母,我们都想保护着我们的孩子远离疼痛、恐惧和悲伤——从他们出生的那天起, 我们就这样抚慰着他们——但是,庇护着他们远离死亡的现实却是弊大于利的。假如父母隐藏自己的感情,不能很从容地与孩子谈论所爱的人去世的事情,孩子会认为这是一件忌讳的事,并且学会了不问问题。因此,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悲伤并让他们看到你是如何做的是非常重要的。
把事实讲给孩子听心理学家指出,不要试图柔声细气地对孩子说:“别难过,奶奶在天堂里。”这样只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他的感情是不恰当的,他会惧怕将它表达出来。假如他将忧伤藏在心里,他甚至会把这种情绪带到成年以后,而这将会使他的性格变得脆弱和敏感。
对孩子来说,看到父母哭泣会令他感到害怕。但假如你试图很坚强,孩子也能感觉到你的真实情感。因此,最好在他看到你哭的时候,告诉他:“我想起了奶奶,这令我很难过,不过别担心,过会儿我就会好的。”
孩子的感情很情绪化——或许前一分钟他还哭哭啼啼,后一分钟他又笑逐言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感情是虚伪的。6岁之前的孩子,多数都不能明白我们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个事实——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还期望已故的人回来,所以你需要不断地提醒他这个令人难过的事实,让他明白已故的人是永远都不能回来的了。
孩子,有一种再见叫永远(下)
本文由《父母》杂志授权图老师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吗(一)
isabelle101 原帖: (写于2/21/2002 9:26:43 AM)
经常来摇篮,时常见到妈妈们有关孩子教育的讨论,好象现在社会上已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我的朋友之中持此论调的大有人在,不想在摇篮也是这般景象,我对此深深不以为然。这里想斗胆冒摇篮之大不韪,对这一调调提出质疑。
我想首先“身心健康”这个概念就太模糊,什么是身心健康?难道普通老百姓身心就健康了,社会精英身心就不健康吗?在下认为社会的绝大多数身心都是健康的,并且身心健康不分阶层,不分贫富,是对社会正常分子的最基本的评价。
那么,在可以预知的竞争更加激烈的将来,在妈妈们付出极大精力精心抚育后代的现在,对孩子教育的这一目标是否太低了?或者说如果仅此而已,我们的教育目的又何在?既然大部分人都能达到,那还拿它作为我们教育的参照目标,是否有些参照失当?
那种口口声声希望孩子幸福,希望孩子活得洒脱的妈妈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没有积极、洋溢的处世态度,没有轻松获取财富的工作能力,那么,他拿什么去幸福,他拿什么洒脱轻松,他又怎样能把幸福握在手中?八旗子弟也身心健康也轻松洒脱,但那值得提倡吗?英国人说他们一夜间死500个贵族没关系,因为第二天还会诞生500个新贵族呀,但他们不敢死500个科学家,因为那将是致命的,那是民族的悲哀。所以,教育要起风向标的作用,说小了是态度问题,说大了是气节问题。光要求孩子身心健康远远不够,何况父母的一切美好愿望都是以孩子是否优秀为前提的,任何愿望如果不要求孩子付诸努力都将是空泛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孩子的幸福与否关键是看他创造幸福的“实力”。
我之所以付出很大的努力用于女儿的教育,就是要把她培育成社会优秀分子的一员,而不仅仅是身心健康;如果将来女儿只满足于所谓的身心健康而沦为平庸,那就是教育的失败,也是当妈妈的失败!如果怕孩子承受过多的压力就放松要求那对孩子是可怕的,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苦恼也有自己的自豪,或许压力和竞争就是属于他们一代的,既然无法逃避,那么为什么不去勇敢面对?在二战时期,当有人看到日本少年爬在被原子武器炸毁的废墟上刻苦努力时,就曾惊呼:日本会是个不可征服的民族!果然,他们很快经济就得以复苏,而且还把经济的扩张引向了全世界,引得美国人一度都在抵制日货。所以说,一个民族的进步是以牺牲一代甚至几代人的青春休闲时光为代价的,我个人对此观点深以为然!
当然,要把孩子培育成优秀分子是要花费代价的。而这种代价不是强迫孩子练琴学画,不是陪伴孩子写作业,不是逼着孩子考大学,也不是时刻监督孩子是否交了异性朋友,那种把父母无法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孩子头上而自己又不舍得付出教育心血的父母是我一向所鄙夷的。
其实,孩子的教育从孕育新生命的那一天就开始了,而且这种教育是先从妈妈开始的,只有妈妈寻到了育儿的真谛并做到成竹于胸才能感染这种自信于孩子。反思自己,自从为人母以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从孕期就开始阅读孕期常识、幼教理论、育儿常识直至BB出生,还在不停探究育儿的真谛,除了育儿,还努力提高自己在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功底,目的是尽力给BB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应该感谢新生命的到来,是她,我的女儿让我重新审视自我、完善自我并津津此道而非疲于应付。所以我也希望将来女儿不管做什么,都是出于兴趣而做,并且要尽心尽力,追求完美。我也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妈妈的为育儿所做的种种努力也预示着女儿将来的收获!
全职爸爸 的回复: (写于2/24/2002 11:20:33 AM)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精英”什么是“身心健康”。我认为“精英”是泛指那些在某一行业中有骄人成绩的人,而“身心健康”是指那些身体强健,品德高尚,心态良好的人。只要搞清了这两个概念就不难发现,其实他们是一个相互关系,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先要“身心健康”,而“身心健康”却未必能成为“精英”,这也是一个事实问题,因为其中还包括了机遇等。
(www.tulaoshi.com)我认为各位妈妈的看法都很有道理,大家的心态都很好,其实只要我们都努力,并且以身作则,孩子首先就会“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立身之本,“人之不幸,十之八九”,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坦然处世,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将来才有可能成为“精英”。各位妈妈,你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