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对“哈佛女孩”说不(四) 】
对“哈佛女孩”说不(四)
leiyy 的回复: (写于11/14/2001 2:38:57 PM)
我也觉得刘亦婷这本书可取的地方只有她的素质教育方面,比如耐力、毅力、信心等方面的培养还是可取的。
其他的方面,怎么说呢?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弱点。
当然,那一个母亲的教育方法也的确是有问题,没有领会书中的教育精髓,生搬硬套,难怪女儿厌烦的。和刘亦婷没有什么关系,也不应一棒子打死。
那一天,小园园很专心的在摆弄螺丝刀,打算去扭开螺丝。我就给园园唱歌:“园园是快乐的小电工。”
她奶奶立刻站出来说:“不做电工,要做科学家还差不多。”www.tulaoshi.com
我听得有些苦恼。为什么她就不能做一个电工?如果我想做科学家,我自己去做好了,何必为难孩子?
想到这里,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了,就是这样!
要教女儿的不是逼她去做什么伟大的事业。而是做给她看!
让女儿自己选择自己的意愿——无论干什么,我只需要说:孩子,别怕,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
悄悄 的回复: (写于11/14/2001 1:06:11 PM)
很赞赏西西妈妈的观点。从书名上讲,我本人是很不喜欢这本书的,因为不认为一个孩子上了哈佛就是成功的教育了(当然我本人对哈佛还是很敬重的,也很佩服经过努力上了哈佛的人)。读了这本书后,我认为刘妈妈最值得我学习的在于她不是靠热情去做母亲,更是靠思想、靠读书,学习做一个母亲。学习做母亲,是我们女人人生的最大课题之一。另一个课题是选择婚姻,在这个问题上,刘妈妈承认失败从头再来的人生态度也值得我尊重和敬佩,由此放眼望去,对待人生最大的选择她都有勇气面对,我也相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把面对人生坎坷的巨大勇气与坚韧不拔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刘亦婷。这才是这本书最给我启迪的地方。做一个理性的母亲,做一个敢于担当隐忍顽强的母亲,才是我们最值得借鉴的地方。至于具体的育儿方法,每个孩子都是特异的精灵,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在彻底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观念,简单的copy育儿方法是妈妈的无能与弱智,是孩子的大不幸,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may2 的回复: (写于11/13/2001 2:12:36 PM)
首先是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早教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神童;
然后是如何“寓教与乐”。
让孩子乐于学,而不是成为负担。
前不久国家足球队的洋教头米卢提出要队员们踢“快乐足球”,不把比赛看成是比赛是任务是负担,而是把进球当做一种享受,结果队员们很放松很努力很愿意去比赛。
“哈佛女孩”是否在深化社会的不平等意识(下)
yugeli 的回复: (写于11/18/2001 6:46:27 AM)
教育孩子顺其自然最重要,虽然愿望总是好的,可我们也不能刻意地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哈佛博士吧。
dxmm 的回复: (写于11/16/2001 8:02:33 AM)
这个谈论很有现实意义:
我说几点:
1、人人都在培养孩子成为社会精英一族,这种思想本身是正确的,它代表着社会在进步,国民的整体素质在提高,因为中国的整体素质确实不高。
2、思想品德和性格的培养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即所谓情商、德商的培养。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孩子,在人力资源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能有足够的毅力和品质成为精英。
优厚的家庭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固然占尽先机,但有些孩子到一定阶段特别是青春期后却显得后劲不足,很多家长竟然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身边很多优秀人才都是城镇和农村出来的 ,我想问问大家这是为什么?
你的孩子能不能成为精英,需要社会来考验。
champion wu 的回复: (写于11/15/2001 9:48:41 PM)
看了有关不平等的帖子很想深思一下再复,但急性子又不容我等待。
首先,同意这位妈妈要在早教中加入平等的概念。但是,人有平等的权利并不意味着人人能够获得平等,特别在中国转型期,不平等是现实,在我们个人无力改变不平等的现实下,朝精英方向培养孩子当然更有市场。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成为弱势人群的一员。
所谓工种没有贵贱之分是理想主义,或者说是部分强势人群欺骗弱势的手段。社会资源非常不公平地倾向高贵的工种是现实!
在现实的弱势人群中,比如,下岗工人的子女,贫困山区的孩子,都有经家长含辛茹苦改变命运的事例,如果这样的培养多了,普遍了,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
人民群众是社会前行的基石,推动社会前进的却是精英。在我努力教养孩子成为精英的时候,我会告诉她,我们家的钟点工阿姨一周做6份工,辛勤劳动,生活简朴,诚实可靠,是值得敬重的,更重要的是,她正在通过努力,改变她们一家,特别是她的儿子的命运。这种努力,同妈妈的努力是平等的。
nightingale 的回复: (写于11/15/2001 10:42:26 PM)
社会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在不短的将来,可能还会加剧地不平等。贫富的差距在拉大,这是人人都可以感觉到。这是成人的无奈。
然而这与妈妈们的早教有多大的联系呢?
我们在德方面教育,首先会教他要尊重别人的劳动,跟他讲人人是平等的道理(应该是人格平等),而至于孩子今后能否成为精英,在我们为了尽所能力地准备好包括德智体美等一切之后,就由他自己来决定了:)
一个健康的孩子,无论他做什么,都应该是快乐的。即使面对社会的不平等,也许他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呢?或许他做了那种致力于消除社会不平等的人也不一定?
绿舞脂烟 的回复: (写于11/15/2001 6:45:23 PM)
社会的不平等总是存在着,人们的等级观念也越来越严重,高低贵贱的存在,提倡人人平等,那只不过是空头话。各行各业总的要人去做才行的,就比如:很多人瞧不起农民,那么如果没有农民,我们大家吃什么,清洁工也是人,他给我们带来城市的清洁美观,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意愿,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精英,谁都是精英了那就不叫精英。做什么只要做自己喜欢的,关键看自己了,不需要盲目的追从。
“哈佛女孩”是否在深化社会的不平等意识(上)
skysaying 原帖: (写于11/19/2001 1:02:10 PM)
看了MAY2的留言,忍不住一声叹息。其实那个不能适应小学生活的孩子还是幸福的,至少她在幼儿园享受了三年快乐生活。可是现在大多数幼儿园也规规矩矩呢。有个美国幼儿教育学者到中国参观幼儿园,幼儿园极隆重地欢迎了她,孩子们表演了不少节目。但是这位学者回国后写了一篇文章,开头就是:在中国,我走进一所鸦雀无声的幼儿园,惊讶极了,我想一定孩子们都不在,谁知每间屋子里都坐满了孩子,他们在默默地搭积木、默默地画画、默默地听老师讲故事,当时我只有一个感觉:恐怖!
我们不是太熟悉这种“默默”了吗?
翩翩就没有那个女孩幸运,她在幼儿园最大的问题是吃饭慢和上课爱说话,后来吃饭成了她的心理障碍。这所所谓示范幼儿园的老师向我投诉说:为了让翩翩不乱讲话,别人来参观的时候,我们只好不断地提问她,只有这样才能掩饰她的不守纪律。如今上了学,还是这两个老大难。她的学习很好,可是,因为这两个问题,她得到的小红旗总是位居下游。还因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
我小心翼翼地和老师探讨过,老师也有苦衷,中国和西方不能比,西方的幼儿园是一个老师带六七个孩子,吵一点也带得过来,我们这里是一个老师带三四十个孩子,如果放任孩子去吵,这一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连拉架都拉不过来。就是翩翩的小学,班主任很年轻,20来岁,也是刚出校门,每次去接翩翩,她都满脸疲惫地瘫坐在那里,连个善意的表情都没力气做。我也挺同情她们——我带一个孩子都累得够呛,她要带35个(上海在搞小班化,别的地方一个班得五六十个孩子呢)!
所以,刻板的、格外强调纪律、不尊重个性的教育方式, 虽是东方的传统,但也不尽然,大部分原因还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资源匮乏造成的。同在东方、更强调纪律性的日本,在幼儿教育上就比我们要现代和宽松得多。
再一想,现在教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大学甚至高中的孩子,文化素质也受到一定限制。我有个同事说,她的一个初中同学,“在我们班是学习最差的,你猜现在在干什么?是一所重点小学的校长!别提多威风了,求她的人多得不得了,也包括我——原来的学习尖子!”可以她一想起这位同学原来的样子,就有点发怵:她能带好一所小学吗?
所以,各位妈妈,我是很气馁的。只好算是让孩子多受点挫折教育了,要想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则无异于螳臂当车。
wsam13 的回复: (写于11/20/2001 12:32:58 PM)
只好这么安慰自己了:我小时候也因为吃饭、睡觉、不守纪律而被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罚过,好象没怎么留下心理创伤,而且脸皮越练越厚。希望将来我的孩子也能承受得住。
cristinp 的回复: (写于11/20/2001 8:26:49 AM)
看了你的帖子,我感到害怕。我家蒙蒙特爱说话,现在我每周带她上蒙氏课,也是就她话多,虽然我说过她几次,但也觉得不要过分限制孩子好。有很多移民的朋友跟我说移民也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弄得我都想移民了。但有时也搞不懂东西方的教育到底哪个好,看有的文章又提到中国的孩子理论基础比国外的孩子强等等,唉,我也要叹息了。
rtt 的回复: (写于11/20/2001 1:08:16 PM)
我也同样存有困惑,中西方的教育究竟哪个更好?华人和犹太人最聪明,然而正是因为他们从小受的教育与其他国家不同。如果中国孩子也接受了个性化的教育,那么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会更聪明?或许两不象了?
twintiger 的回复: (写于11/19/2001 2:10:31 PM)
我倒觉得这种tulaoshi.com事非常正常。即使在美国,一个老师管6个孩子,她一样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因为孩子是个体的,老师是要照顾群体。之所以要我们家长,就是教育孩子怎么样对待集体,怎么样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我倒觉得凡事过犹不及,翩翩要是太积极说话,也应该改一改。强调个性固然重要,遵守纪律也应该提醒一下呀,尤其是在学校里,还有很多孩子呀。
“哈佛女孩”是否在深化社会的不平等意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