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爱问“为什么”是个好孩子 】
爱问“为什么”是个好孩子
图老师友:茅教授,您好!我的儿子现在4岁零9个月,在他3-4岁时,非常喜欢问“为什么”,我们也总是尽可能地回答他的提问,后来,在幼儿园时,他的老师被他问得不耐烦,就以“因为所以”来应付他,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很难听到他问“为什么”,就启发性地向他提问,没想到,他如法炮制他老师的“因为所以”来应付我们,丝毫不理会和思考我们的提问,让我们很苦恼,发觉儿子原来爱动脑爱提问的习惯没有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请专家赐教,谢谢!
茅于燕:儿童从3、4岁开始就爱提问题,这些问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既简单又复杂,既幼稚又深奥,无所不包。恐怕孩子的老师对有些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又不去找材料来回答,而是以“因为所以”来应付,孩子得不到答案,久而久之就不想再问了。这位老师实际上是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说他在这方面不是一位好老师。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诚恳地和老师交谈,希望对小朋友的提问(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详细地回答。当然,有些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可以坦率地对小朋友讲:“这个问题我给你去问问某某伯伯、某某阿姨去,回来再告诉你”。孩子们一定会高兴,而不是看不起这位老师。不过,作出的诺言一定要遵守,否则孩子们倒会不喜欢他。
2、自己多做启发性提问(这一点你们是做到了),当他只用“因为所以”来应付时,你们可以再往下提容易一点的问题来启发他,不要就Tulaoshi.com此打住。当他感觉到会答、也答了,就要大大表扬,让他有成功感,这样,多次训练,他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增强。
3、为了提启发性的问题和比较深入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建议你们去买几本有关的书,先充实自己(也可以借给老师看),这样,回答起来就更有材料了。
国外早期教育五花八门(下)
臭童妈 的转贴: (写于6/5/2001 2:05:40 PM)
犹太人的家教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
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
——是智慧!
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犹太人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灾难,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国家,却在经济、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天才:马克思、达尔文、 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得主,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高。犹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动中的优势,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丰富的文化底蕴
犹太人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
犹太民族杰出的科学创造力,源于这个民族特有的开放式社会文化形态。许多犹太家庭主动与其他民族接触,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这样就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种复合型文化形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
执著的教育追求
国外一位作家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有关。这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就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
理性的思维方式
诺贝尔奖获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
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永恒的探求心境
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者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
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臭童妈 的原帖: (写于6/5/2001 2:06:55 PM)
德国的幼儿教育特色德国提倡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婴幼儿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
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力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真正担任教育责任 的是父母。幼儿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 还未纳入学校教育系统, 由少年军领导管理。他们认为:
1、孩子是一个人, 但他需要时间去发展成为一个人;
2、孩子是一个历史的人, 他总是出生在某个空间, 社会的某个阶层以及某个时代背景, 他还面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历史;
3、孩子是生活在一个与他互动的社会空间,他需要与同伴、成人、社区以及乡土文化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非常重视幼儿的社会性;
4、强调孩子生活在一个与他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中, 海水、太阳、石子、树林、沙子等等都是他所要探索和 利用的(所以很重视孩子发展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德国的幼儿教育突出的有两点:
1、家长是教育的主人;
2、孩子就是孩子,幼儿园是孩子发展的地方,要对孩子提供帮助、支持、鼓励,引导孩子用自已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让孩子“遭遇困难”
现在的妈妈们,想得更多的是怎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环境,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同时也包括情感、心理等精神需求。妈妈们不仅在给宝宝吃用等方面精益求精,更唯恐让宝宝受一点精神或情绪上的不良刺激,总之是呵护备至。于是我们的孩子面对困难总是不知所措,总是退缩,总是失败。在最近几年的多次中国日本孩子的对抗赛中,我们输得淋漓尽致;媒体新闻报道中,总出现这样的画面学校孩子做值日,扫地的却是父母们。
随着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的提高,住高楼者越来越多,加之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进入千家万户,孩子的活动空间少了,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都受到限制,他们的感觉、运动与协调功能得不到均衡发展。对方向、距离、快慢速度与时间等概念的建立都受到限制,而且家长对儿童时期学习能力的发展,大多偏向于听觉与语言功能方面。例如让儿童早早学弹钢琴、拉小提琴、背唐诗、学英语等等,而忽略了孩子适应环境能力和与自然相处的能力。
一些明智的父母会为孩子设计一些困难,而这些困难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但父母要注意的是,给孩子“制造”这些“困难”时,必须要适度,而且方法要正确,否则会有相反Tulaoshi.com的效果。
遭遇困难是针对智力正常地孩子,父母有意为其制造一些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难题,让他自己面对,自己解决,适当的时候父母可以提供帮助。儿童学习困难,父母应当首先弄清原因,所设置障碍时,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