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切记!哺乳期不能吃的13类药 】
切记!哺乳期不能吃的13类药
在宝妈的哺乳期内,宝妈们不能吃的东西有哪些东西呢?首先药物肯定高居榜首。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虽然它们都能治病救人,但是有副作用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在哺乳期吃药的话,就会把药物的副作用通过乳汁传递到宝宝的身上,这样非常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如果孕妈妈正处于哺乳期,那么哺乳期不能吃的东西里面一定会有药物这一项。哺乳期最好不要服用药物,否则药物会通过乳汁,在婴儿身上产生相应的反应。
哺乳期需要避免服用的13类药物:
1、激素类药物:抵制成长,阻碍体内激素形成。
2、抗肿瘤药物:一周应用一次甲氨蝶呤在哺乳期妇女是可以接受的,但应严密随访婴儿的血液参数。
3、甲状腺功能制剂:服药此类药,可导致婴儿甲状腺功能低下。
&ntulaoShi.combsp;
4、溴化物:起疹子,嗜睡。
5、异烟肼:头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可引起婴儿异烟肼中毒以及中枢神经兴奋。
6、 钾制剂:可导致婴儿体温下降。
7、 灭滴灵:损害婴儿的肾脏,会出来恶心、呕吐等现象。
8、 氯霉素:蓄积中毒,抵制婴儿骨髓。
9、麦角碱类制剂:因为其具有抑制催乳激素活性的作用,减少乳汁的分泌。
10、碘和含碘制剂:因碘可导致婴儿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低下,同时避免婴儿接触过量的放射活性物。
11、抗生素:哺乳期间部分抗生素可引起婴儿过敏反应和导致耐药菌株的发生。
12、避孕药:哺乳期间口服避孕药可抵制乳汁的分泌,过量服用可影响婴儿的生殖器,同时也大大降低乳汁中矿物质、蛋白质的吸收。
13、其他类药物:锂制剂、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抗抑郁药、精神抑制剂等)、某些由于个体差异引起婴儿不良反应的药物应适当避免或密切监测。
另外,哺乳期母亲饮酒、吸烟和药物成瘾均对婴儿不利:母亲饮酒不仅可减少乳汁分泌和使婴儿抑制,且对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吸烟时婴儿有较高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并有使婴儿暴露于致癌物质的可能。
这些疫苗宝宝不能遗漏
按照宝宝注射计划内给宝宝打疫苗非常的省心,这都是规定要打的,不打的话宝宝可能幼儿园都没法上,所以不用考虑该不该打的问题。这些疫苗都是非常安全的,给宝宝打这些疫苗可以放心,另外也不用担心错过打针的时间,医院会及时通知宝妈们带宝宝去打针的。所以,你只需要注意宝宝身体好不好,打完后不要有什么反应,就可以了。打疫苗还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我国计划免疫疫苗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接种这些疫苗,都是免费的。
1、卡介苗——出生第一针 接种卡介苗,可以增强宝宝对于结核病的抵抗力,预防严重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减毒活疫苗,安全有效。宝宝在出生后,就要及时接种卡介苗。
禁忌:
当新生儿患有高烧、严重急性症状、免疫不全、出生时伴有严重先天性疾病、低体重、严重湿疹以及可疑的结核病时,不应接种。
注意事项:
接种后在接种部位有红色结节,伴有痛痒感,结节会变成脓包或溃烂。此类现象属疫苗的正常反应,一般2-3个月自行愈合。
如果宝宝出生时没接种,可在2个月内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所卡介苗门诊或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计划免疫门诊补种。
2、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吃的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它是白色颗粒状糖丸。宝宝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
注意事项:
(1)婴儿服用糖丸时,可用冷开水溶解后送服。这个疫苗是活病毒制品,如果用热开水溶解,活疫苗会因温度过高而失去活性,吃了也没有作用,在宝宝体内不会产生抗体。
(2)30分钟内不能吃热的东西(包括母乳)。
(3)服用后如果因吐奶或呕吐等导致疫苗服用剂量不足,可重新补服。
3、百白破疫苗——三联针 百白破疫苗是将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以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接种对象是3个月以上宝宝。
百白破疫苗必须连续打三针,即3个月时注射第一针,以后每隔一个月注射一针。三针连续注射后,才会产生足够的抗体。
这些抗体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不能终生免疫,所以在一段时期后还要打加强针。由于大年龄儿童或成人对百日咳菌苗的副反应较大,故7岁起加强用疫苗不再含有百日咳细菌成分,而改用白破二联制剂。
注意事项:
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引起局部硬结、发热等副反应,一般反应2~3天内消失。
接种后如果体温在38.5℃以上,可到医院就诊,进行对症治疗;局部红肿、硬结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应到医院就诊,进行对症治疗和定期观察,硬结尽量不予切开。
一旦发生发高热、局部硬结等症状较为严重的副反应,不要再注射百白破疫苗。Tulaoshi.Com
宝宝老是打人咬人怎么办?
平时总是可以遇到宝宝打人咬人的现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告诉宝宝这样做是不对的呢?怎样杜绝宝宝打人咬人的现象呢?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宝宝出现打人或者咬人行为可尝试以下措施:
一、第一时间控制住事态发展。 坚定地告诉宝宝不能咬人,不能打人(拍人)。如果宝宝的情绪(不论是兴奋或是愤怒)非常激动,立即从他的身后环着双臂抱紧,一来可以阻止宝宝的动作,二来可以平复宝宝的情绪,并且自己也不会被宝宝伤到。待宝宝的情绪逐渐平复后,他也可能会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沮丧,试着带他一起安慰被他伤到的人,哪怕只是一个非常笨拙的道歉,最好能对刚才发生的事情做一些补救,甚至让宝宝一起帮助处理伤者的伤口。如果宝宝的情绪久不平复,先代替宝宝向被他伤到的人及其家人致歉,立即带着他离开现场,找个安静的地方接着交流。
二、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快速观察、耐心询问、冷静分析,来推测宝宝攻击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不要怒气冲冲地质问宝宝,因为宝宝当时常常回答不上来也不愿意回答,那样只会引发你与宝宝之间的冲突。搂紧宝宝,明确表达对他行为背后的原因表示理解,比如说我知道你是想与**姐姐打招呼,我知道你非常希望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我知道你心爱的玩具被**拿走了......
三、告诉宝宝不当行为的后果。 告诉宝宝被打和被咬都会很疼,但千万不可以以暴制暴。培养宝宝的共情能力确实需要漫长的过程,但若对宝宝实施肉体惩罚,无形中也是在告诉他下次你也可以这样做。要客观地帮助宝宝分析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但绝不给宝宝制造罪恶感,比如说**姐姐不喜欢你拍她,因为她被你拍疼了,小朋友不喜欢你拍他们,因为他们被你拍疼了,**不知道这是你的玩具,而且他被你拍疼了,只好拿着玩具躲开你呢......
四、教会宝宝正确地表达情绪。 不鼓励宝宝为了赢得赞美而牺牲自我,教会宝宝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欢对方就拉一拉手,要拉着宝宝的小手示范动作;比如不高兴不愿意就大声说不,要陪着宝宝一起喊出来; 比如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就找大人帮忙,要尽可能把每种情景与宝宝演示得足够详细。
五、帮助宝宝合理地释放压力。 尽量通过调整周围的环境,改变成人的情绪行为来帮助宝宝释放压力。另外,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摔打或啃咬的玩具,带宝宝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来尽情释放压力。
此外,过多的关注反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平时避免让宝宝过多地听到大家对他打人、咬人行为的谈论,也不要因此给宝宝冠上小霸王之类的绰号。要多关注宝宝的细微变化,当他有打人、咬人的倾向时,就要及时干预制止。如果宝宝四、五岁以后还是有明显持续的攻击行为,可以带着他拜访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