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爱吃某些蔬菜已经成为习惯,那么不妨试一试以下这些对幼儿有效的“小花招”。
【 tulaoshi.com - 吃蔬菜 】
你的孩子快乐吗?谈及该话题,不少家长坦言,当然是希望孩子快乐啊,但无奈生活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大家抱怨着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言语中流露出焦躁和不耐烦,而这些不快发生时,相信孩子自身也没有快乐可言。
哪些生活中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不快乐?家长又如何针对性地加以改造?本期嘉宾对该话题继续深入指导。
宝宝1岁后要定“规则”
育儿专栏中,说到“宝宝打爷爷”的案例。祖辈及父母们为了显示自己对宝宝的慈爱,不仅不对宝宝的坏行为予以制止,反而乐呵呵地接受,这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
智慧泉儿童教育发展中心课程总监苏玲指出,宝宝长到1岁多时,是培养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关键期”,有些行为需要被制止的。可分为:危险类,如爬高、玩电源插座、手指伸入电扇中等;破坏类,如重复玩开关或音响、敲打贵重家具等;攻击或伤害别人,如抓人头发、眼镜、打人等。
“对于危险类行为,家长一般会严厉制止,但有些过于慈爱的家长,对宝宝的破坏行为,则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何判断孩子哪些行为可接受?苏玲建议家长,可以用“宝宝岁数+8”作为衡量标准,也就是设想一下:这个行为在8年后可以被允许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家长就应该制止宝宝这一行为,以免日后成坏习惯,宝宝一旦形成坏习惯,就会最终为环境所不容,纠正过程是很不快乐的艰难过程。
纠错不当 孩子更不快乐
有一个妈妈为了纠正宝宝每次到超市都要买QQ糖的任性行为,决定不再给宝宝买了。第一次,宝宝大哭,妈妈只好妥协;第二次,宝宝大哭也不给买,可没想到宝宝突然躺到了地上,妈妈觉得尴尬,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又给买了;第三次,第四次,宝宝行为愈演愈烈……
苏玲告诉家长,如果没有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导致自己和宝宝更大的不快乐。看来,爱需要方法,爱是需要学习的。
“当1岁左右的宝宝,最初出现我们不期望出现的探索行为时,我们通常只需要抓住他的手,同时告诉他'不可以'就行了。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才符合他的年龄与理解力。过于戏剧性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只会让宝宝好奇和惊喜,再次尝试的可能性增加。”
但随着宝宝16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叛逆期”,这时候,单纯的制止是没有效果的,需要给宝宝建立一定的规则,同时家长应态度坚决,树立规则的权威,必要时可以用适度冷淡来惩罚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一开始时未能及时制止宝宝行为,或未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到后来当宝宝行为变得无法忍受时,家长情绪激动地管教宝宝,又再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伴随更大的不快乐。
孩子为啥不快乐?
普遍有这三大硬伤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培养一个“快乐宝宝”,咋就这么难?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讲师王志明指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但在实际教养过程中却存在三大硬伤。
把孩子当成私家车
多数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满心欢喜的同时,渐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这好比他们拥有了一辆新的汽车,想往哪里开就往哪里开,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孩子懂。
特别在孩子0-3岁时,对大人的依赖特别强,孩子不得不在大人的各种手段下委曲求全,导致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在家长的压迫下成长,如此这般孩子当然不快乐。
家长太急功近利
孩子来到世界上,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看见别人的孩子学会了某样东西,自己的孩子不会,就会开始着急,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孩子学不来,再加上家长的攀比,往往喘不过气来,使得原本应该是快乐学习的状态,变成了学习是痛苦的过程。
常听见家长这么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老师有没有提问你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啊?”“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不仅如此,孩子大一点,上小学后,家长的问题一般是:“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考试考了多少分啊?”这也是导致孩子不快乐的又一大原因。
家长要关心的应该是,孩子能否快乐过好每一天,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快乐过好每一天,如果能快乐过好每一天,那他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家庭创造快乐,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和谐,所以家长应该多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过得快乐吗?”
不了解孩子认知规律
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人类一个特殊的本能就是学习的本能。孩子在0-6岁的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学习的冲动,都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实践,通过经历去积累经验,但是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个规律,孩子在家里砸个鸡蛋也心疼半天,撒一把米也会指责,想自己去拿开水壶,碰都不让碰,导致了孩子学习认知的规律受到严重的限制,导致很多孩子在郁闷中成长。
家长要做的是,协助孩子去经历,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帮助孩子去形成经验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一个3周岁的孩子想自己拿开水壶倒水,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经历,同时告诉孩子,拿开水壶倒开水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
怎么让孩子快乐地吃蔬菜
孩子的味蕾密度较高,对同样味道的敏感度高,因此往往会拒绝那些有特殊气味的蔬菜,如韭菜、大蒜、葱姜、芹菜、茴香、辣椒、胡萝卜之类。但只要家庭不因此而拒绝这些蔬菜上桌,让孩子感觉它们是膳食中的一部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很可能会慢慢接受这些味道,自然而然地改掉偏食的毛病。如果孩子不爱吃某些蔬菜已经成为习惯,那么不妨试一试以下这些对幼儿有效的“小花招”。
增加孩子与蔬菜见面的机会
中国人多半重视肉类的烹饪,对蔬菜的烹调甚少下功夫,单调的样子和口味可能已经挫伤了孩子吃蔬菜的积极性。试试在白米里加入甜玉米、甜豌豆、胡萝卜小粒、蘑菇小粒,再点上几滴香油,美丽的“五彩米饭”一定会使孩子兴趣大增。又如家里不再做纯肉菜,而是在炒肉的时候配些芹菜、青椒等,炖肉时配上土豆、胡萝卜、蘑菇、海带等,也会增加孩子吃蔬菜的机会。另外,吃面条的时候不要只放炸酱,可配上黄瓜、豆芽、焯白菜丝、烫菠菜叶等。
把蔬菜“藏”起来
很多孩子爱吃带馅儿食品,如不喜欢吃胡萝卜的孩子对混有胡萝卜馅儿的饺子并不拒绝。因此,父母们可以经常在肉丸、饺子、包图老师子、馅饼馅里添加少量孩子平时不喜欢吃的蔬菜,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并接受它们了。
把蔬菜做得漂亮可爱
幼儿对食物的外观要求比较高。如果食物不能吸引他们,他们就会将吃饭当成一种负担。因此,为幼儿准备食物时应尽量把色彩搭配得五彩斑斓,形状做得美观可爱。这样,幼儿感到吃饭这件事本身便充满乐趣,自然会集中精力。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吗?将它切成薄片修成花朵形状,和甜玉米粒一起放在米饭的表面蒸熟,孩子也许就会愿意把“花朵”吃下去。
让权威人士和其他小朋友来影响孩子
笔者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燕燕是个有点任性的小姑娘,在家里从来不吃芹菜。她最崇拜的人就是一年级的女老师,最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两个好朋友。为了帮助燕燕改掉不吃芹菜的坏习惯,父母和老师商量之后,让老师请燕燕去老师家吃一顿饭,而且特意做了一个炒芹菜。为了在老师面前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孩子,燕燕勇敢地把自己盘中的芹菜全吃干净。老师很是高兴,大大地夸奖了燕燕一番,说她不挑食,爱吃菜,是个好孩子。此后,父母打听到燕燕的两个小朋友都愿意吃芹菜,于是把她们请来共进晚餐,又做了炒芹菜。看见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燕燕便跟着吃起来。奶奶本想提醒大家燕燕不吃芹菜,被燕燕的爸爸用眼色拦住了。以后,全家人都忘记燕燕是不吃芹菜的,于是她自己也很快忘记了。
用食品知识吸引孩子
孩子的共同特点是喜欢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介绍食物的特点,幼儿很容易接受,可以在心理上增加对食物的感情。例如,在给孩子吃萝卜之前,先讲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然后给孩子看大萝卜的可爱形状,最后将它端上餐桌,孩子可能就会高高兴兴地品尝小白兔的食物了。
找到替代蔬菜
如果孩子暂时无法接受某一两种蔬菜,哪怕是营养很好的蔬菜,也不必过分紧张,可以找到与它营养价值类似的一些蔬菜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比如说,不肯吃胡萝卜的可以吃富含胡萝卜素的绿菜花、豌豆苗、油麦菜等深绿色蔬菜。关键是让孩子在吃蔬菜时总是快乐的,培养他们热爱蔬菜的感情。
总之,只要父母洞悉孩子的心理,找到问题的症结,准能让孩子不知不觉当中爱上蔬菜。对其他孩子不爱吃的有益的食品,也可照上述方法办理。
不少宝宝开始上幼儿园时都会哭天抹泪的。在家时不是妈妈奶奶照看,就是妈妈姥姥呵护。现在一个人去了幼儿园,当然会不适应。如何让宝宝尽快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呢?我们约请了几位“过来人”妈妈,说说她们是如何和宝宝一起度过这个“艰难时期”的。
全家动员,女儿爱上幼儿园
女儿终于成了一名幼儿园小朋友。
此前已经听到许多关于小孩刚上幼儿园如何哭闹的故事。所以在女儿上幼儿园前,全家人达成一致:不管她怎么哭闹、不适,都要坚持住!
女儿回家就发蔫地赖在沙发上,嘴里哼唧着:“妈妈,不上幼儿园,别送我去幼儿园……”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哼唧一次。
发蔫的原因,因为女儿是唯一中午“坚持”没睡午觉的孩子。老师就搬了俩小板凳,陪女儿在走廊欣赏了一中午的雨景,倒也很特别。
全家人都有些发愁,女儿不吃不喝也不玩,在沙发上“卧”了两个多小时。
“不去幼儿园”的“抗议声”不时响起。小小的模样儿还显得挺坚强!姥姥先坚持不住了,拿了一堆零食放在女儿怀里。女儿一定是看到了一棵可以“帮助”她的“姥姥树”,抱住姥姥边哭边喊:“姥姥,不去……幼儿园……”姥姥也带着哭腔哄女儿:“好……好……不——”
我咳嗽两声,姥姥的话音就顺势变了:“不哭了,宝宝,中午和谁看雨景了?”
真是歪打正着,女儿就把她上幼儿园留下的最好印象讲啊讲……然后疲惫地睡去。
第一天的坚持成功了。呵呵,就这样,全家总动员,坚持了一周,女儿“毫无怨言”地上幼儿园了。
更多入园内容,请关注入园专题“轻松应对宝宝的入园焦虑!”蔬菜是个好东西,可是千万记得,蔬菜不是万灵药,吃得不恰当,照样惹麻(图老师整理)烦!平时的一些“不拘小节”之过,害得宝宝身体遭罪不值得!还是小心为上!
一怕:炒豆芽菜欠火候
豆芽质嫩鲜美,营养丰富,但吃时一定要炒熟。
否则,由于豆芽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有害物质,食用后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不良反应。
不少人会经常食用绿豆芽,只因它经济实惠。但很少人知道绿豆芽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使用得当可以达到健康减肥的功效。想了解实惠的绿豆芽食疗减肥法么?
二怕:炒苦瓜不焯
苦瓜所含的草酸可妨碍食物中钙的吸收。因此,在炒苦瓜之前,应先把苦瓜放在沸水中焯一下,待去除草酸后再炒菜。
苦瓜清热降火,有益身心健康。可是味道实在太苦,所以我们经常想一些补救的办法……想了解怎样才能让苦瓜不苦么?
三怕:绿叶菜存放过久
剩菜(尤其是韭菜等绿叶蔬菜)存放过久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不坏、嗅之无味,也能使人发生轻微的食物中毒,尤其是体弱和敏感者。因此,对绿叶蔬菜既不要长时间烹调,也不能做好后存放过久。
如今,打包这一良好的习惯已经越来越流行啦,可是大家有没有想到打包的食品回去后,如何更好的利用它的营养价值呢?究竟怎么热剩菜才没有害处呢?
蔬菜中的丰富营养对孩子有多么重要,每个有点基本营养常识的妈妈都心知肚明:蔬菜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对生长发育必不可少;蔬菜里面有钾、镁、钙、铁等多种矿物质,对维持孩子体内的酸碱平衡极为重要;蔬菜含有抗氧化促免疫的生理活性物质;蔬菜里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打扫肠道清除毒素和废物……养成从小爱吃蔬菜的良好饮食习惯,必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然而,父母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孩子很容易挑食厌食。孩子毕竟是孩子,与大人的想法不一样。要想让孩子乖乖地吃蔬菜,恐怕还需要多动脑筋,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很多调查发现,孩子不吃菜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生理问题。有些孩子是因为第一次品尝蔬菜时味道不佳,以后便一直拒绝这种蔬菜;有的孩子是因为感觉蔬菜的独特风味或口感不合心意而放弃,还有许多孩子是因为父母、家人、朋友不爱吃某种蔬菜也跟着挑食。
问题一:孩子不喜欢某些蔬菜的口味
儿童和成人的区别之一,就是味觉敏感度的不同。孩子的味蕾密度较高,对同样味道的敏感度高,因此往往会拒绝那些有特殊气味的蔬菜,如韭菜、大蒜、葱、姜、芹菜、茴香、辣椒、胡萝卜之类。
这种时候,家长不必过于苛求。不妨在生活中慢慢引导,或者用其他营养价值相似的蔬菜代替这些蔬菜。但是也不要因为孩子不肯吃,家庭餐桌上就拒绝这些蔬菜的光临,更不能经常提醒孩子不爱吃什么东西。只要让孩子感觉到它们是膳食中的一部分,随着年龄增长,很可能会慢慢接受这些味道,自然而然地改掉偏食的毛病。
问题二:孩子对某些食物有偏好
多数家庭中都经常说“鸡汤大补”、“水果营养好”、“大虾很高级”之类的话,但是说蔬菜如何“滋补”、“高贵”、“时髦”的家庭肯定不多。
家庭成员对食物的评价,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对食物的态度。餐桌本身就是进行饮食教育的最好课堂,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个营养课教师。培养孩子爱吃菜的第一步便是营造一个良好的饮食氛围。一般来说,如果父母饮食习惯非常科学,不挑食,不说什么食品好吃难吃,什么食品高贵低贱,对孩子又不过分溺爱,孩子偏食挑食的机会便会减少。
为了让孩子喜爱蔬菜,父母应当在餐桌上经常赞美这些食物,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对蔬菜的感情。父母对各种蔬菜都充满兴趣,对各种风味都能欣赏,孩子便会受到影响,慢慢地接受各种蔬菜的新鲜口味。
问题三:家庭烹调水平不够,或者没有适应幼儿的特点
很多家庭的烹调方式仅仅考虑了大人的口味特点和饮食方式,却没有为孩子特别设计他们更能接受的烹调形式。
孩子娇嫩而敏感,菜肴的块应当小一些,调味要清新一些,不可过咸、过辣、味道过于刺激。颜色安排上应当尽可能色彩鲜艳,外观漂亮,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12
给孩子吃蔬菜也有要注意的事项,家长们要谨记。
一、预防为主,早下手,从孩子刚学会吃东西时起,就要给孩子吃青菜。
二、平时尽量少给孩子吃零食,并且多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让他在吃饭前有“饥饿感”。
三、做菜时要讲究烹调技术和方法,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应把菜切得碎些、炖得烂一点儿,并且要注意变换花样和色彩搭配,以求引起孩子的食欲。
四、孩子进餐时,可以先上青菜,稍后再上肉、蛋和其他主食。
五、把青菜和肉蛋掺在一起做成馅儿,包成饺子、包子、丸子等,这样说不定会受到孩子的欢迎。
六、有些父母本人就有不爱吃青菜,但是为了纠正孩子的偏食行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吃或与孩子比着吃。
七、对于较大的、初懂人事的孩子,(图老师整理)父母应该耐心地向他们讲道理,告诉孩子青菜也是人体必需的食物,含有多种重要的营养素,吃它们有很多好处,孩子想快点长大、长得结实和头脑变得聪明,都离不开它们。
八、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吃,也不要强迫,避免孩子边吃边哭,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反而起到坏作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水果里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但与青菜并不相同。因此,不能用多吃水果来代替吃青菜。
建议1--家庭传统意味着快乐“长久”
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家庭传统更有价值的了。过春节时的饺子、鞭炮,或是过生日时的蛋糕、蜡烛,这些传统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教给孩子“长久”的含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同样珍贵的是每个家庭独特的小传统,例如每个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个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场儿童电影等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
建议2--歌唱的鸟儿最快乐
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点儿也不错。在古代,西方人坚信音乐可以医治一个人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而在现代,儿童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孩子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症状。成年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听一首好歌有时会让人精神振奋,身心舒展。而对孩子来说,每当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爱的儿童歌曲,他都会很快乐。
建议3--快乐也可以放大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至少教给孩子两件事情。例如父母积极和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的运动会,或者积极参与孩子的社区汇演,孩子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重视,这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父母的参与也教给孩子“社会”的基本含义。它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是这个大社会的一部分,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对别人作出贡献。专家研究还表明,奉献和快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让孩子参加社区大扫除,或是探视社区孤老,即使是幼儿也会从中发掘付出的快乐。
建议4--再见吧!负面评论
成人们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例如,父母评论孩子幼儿园的园长很无能,或者儿童医院医生很马虎等等。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
建议5--兴趣爱好是永远的快乐
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于孩子而言,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例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但这里的投入并非指给孩子安排满满的绘画课程或者舞蹈练习等,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失去从中得到的快乐。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例如集邮、拼图等,它们并不是某种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能让孩子学会投入的快乐。
建议6--花开叶落是快乐
生活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成人们常常忘了亲近大自然。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无论是雨雪、白云,还是花开、叶落,都可以从中发掘到很多快乐。亲近自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各项感官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
建议7--小动物带来的
父母经常犹豫是否该让孩子饲养小动物,例如兔子、金鱼、小猫或小狗,因为它们需要时间和精力。即使孩子保证自己会全力照料小动物,通常大部分工作还是要由父母来完成。不过,专家研究发现,花工夫饲养小动物是值得的。因为当孩子感到担忧或害怕时,小动物的陪伴会让他们更觉安心。孩子从饲养的小动物身上可以学到忠诚、共鸣、依恋等情感。专家还认为,通过饲养小动物,孩子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
建议8--温馨的家是快乐的田园
建议把家变得更温馨,看来是个小问题,但对孩子而言,这却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里乱七八糟,孩子会不希望小朋友来家里玩。另外,井井有条的家会给孩子带来平和与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温馨不代表干净过头,因为舒适才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干净过头只会给孩子带来束缚。
建议9--吃得开心可以更健康
作为成年人,父母会注意饮食健康和饮食习惯,但孩子通常没有这些概念。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及早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选择健康营养的食物等等。
建议10--运动的感觉真棒
无数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强壮、体力充沛会带给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让孩子快乐。另外,对孩子来说,跑、跳、游泳、骑车等等体育运动本身就十分有趣,而这不恰恰就是快乐的源泉吗?成长的一个过程。妈妈们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
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快乐,让孩子的心更加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吧!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3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