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宝宝都怕打针,为什么? 怕痛!其实怕痛只是一个因素,宝宝怕痛的心理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他们怕打针,是不明白打针目的,担心打针会引起伤害,这是受到环境影响造成的。
【 tulaoshi.com - 打针 】
大部分宝宝都怕打针,到了医院又哭又闹,弄得爸爸妈妈心烦意乱。长长的针头刺入宝宝娇嫩的肌肤,更是刺进了父母的心里。宝宝打针,更多地牵动着父母关爱的神经,体验着复杂的情感。
宝宝为什么怕打针
1、肌体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
出于人体自我保护目的,当外部刺激进入肌体立即会引起人体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对于宝宝来说,这种体验是非常不愉快的,所以他总是想尽办法,如嚎啕大哭、手舞足蹈等等阻挠打针。害怕打针,实质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人的本能反应了。
2、医院陌生的场景激发了宝宝的恐惧心理
人对于不熟悉的事物通常抱有一种恐惧、害怕的心理。在医院这一陌生的场景中,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各式各样的针管、仪器,和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有很大的差异。无论多么胆大的宝宝,到了陌生环境,行为也会变得谨小慎微。有时,父母和宝宝在家里事先讲好了不怕打针不哭,但是到医院就是不行。这不能怪宝宝,是医院本身的氛围带来了宝宝的恐惧。
3、不恰当教育方式的强化
有些父母常这样吓唬宝宝:“再不听话,就让医生给你打针!”这样一来,宝宝已有的感觉在语言营造的情境中又一次被不恰当地强化和放大,本来并非不可忍受的感觉变得难以承受了。
4、成人紧张心理的传递
往往在宝宝还没有打针时,父母就开始担心宝宝是不是能够忍受得住。这种紧张无意识就能够传递给宝宝,从而造成宝宝紧张的心理。
各方面的压力聚集在一起,远远超过了宝宝所能承受的心理底限。他需要释放,但他还不会像成人那样运用各种解压的手段,只能通过本能方式――哭闹、折腾来消除压力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12父母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前小宝宝在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康复出院回到家后,时常在睡梦中惊醒并且大声啼哭(夜惊),是否因为在接受治疗时经受了打针的皮肉疼痛而出现夜惊呢?打针输液的疼痛会不会有长时间的记忆呢?打针的疼痛会不会对小孩的智力有影响呢?
打针也许是医学治疗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无论是接种疫苗还是注射治疗药物,其疼痛感都让人难以释怀,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来说更是如此。特别对家长而言,小孩痛在身,父母痛在心。
人们对于一些重大的身体创伤总是记忆犹新,即使是几十年以后,仍然能想起创伤所带来的剧烈疼痛,但是,人们并不能清晰地回忆起2-3岁以前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更没有婴幼儿时期的印象。所以,人们往往会认为,新生儿没有记忆,特别是疼痛记忆。可是,事实却是如此吗?新生儿时期受到的疼痛对小孩究竟有没有长远的影响?
新生儿有疼痛的记忆www.Tulaoshi.com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崔其亮教授说,新生婴儿并不是没有疼痛记忆,而是他们的记忆都变成了潜意识。一般人最多只能回忆三四岁之后的事情,3岁之前的记忆,包括愉快的记忆,疼痛的记忆,并不能在脑海里保存为鲜明的画面,它们都转化成了潜意识。该院儿科医生谭小华说,如果新生儿被伤害(如注射,手术等),同时又得不到应有的母亲的照顾(如母子隔离),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对外界产生出一种情绪上的抗拒,在成长中会更多地表现为压抑、孤独和在学校中有不良行为。国外有调查显示,经历过一次以上创伤性经历的患儿,出现生活质量下降、精神障碍、情感角色障碍、社会角色障碍、活力下降的现象比较多。发生情绪压抑、有孤独感或者在学校中有不良行为的几率也较大。这说明,新生儿对以往的不良刺激确实是有记忆的。
怎样减轻宝宝打针时的疼痛
为了减轻宝宝打针的疼痛,针头都会做得尽量细。因为疼痛感是皮肤组织中的感受器受到了针头的刺激而引起的,针头越小刺激的感受器也就越少,疼痛的感觉也就越小。
另一个与疼痛有关的因素是针头扎入的深度。传统打针方法是由护士根据经验来掌握扎入的深度,从而有可能因为扎得过深或过浅都会增加挨针者的疼痛。为此,为婴幼儿设计的注射器都又细又短,宝宝打针时的痛苦就可以减轻。
此外,崔其亮说运用娱乐、谈话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是可以减少孩子流泪现象以及减轻痛苦的。国外曾有调查显示,催眠、分心、游戏等多种方法以及万花筒、木偶和机器人等玩具,可以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抽取血样、打针等医学治疗中转移。所以,有的儿科在儿童病区里播放轻快的音乐、安装有线电视、摆放滑梯等玩具,可以供宝宝们随时听着轻快的音乐、看卡通片、玩游戏,以减轻治疗带来的痛苦。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除此之外,父母陪伴在孩子身边也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可以鼓励孩子,在心理上与他一起分担痛苦。但要注意一点:父母尤其是母亲可能会感到惊慌并把这种忧虑感传递给她的孩子。所以,儿科医生也会积极同父母沟通,让他们通过对话、鼓励等方法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轻打针时孩子的疼痛。文/通讯员 葛峰 转自金羊网
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有时候随着时间的转移和我们对所恐惧事物的逐渐理解,恐惧的情绪会越来越淡。但对于刚出生的宝宝而言,由于缺乏对世界的认识,在他看来很多东西都是那么的“恐怖”,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孩子心目中最怕的七件事吧!
恐惧事件之一:怕较大的噪音
恐惧背后:婴儿在早期会比较害怕听到噪音。如果听到打雷声、鞭炮声、警笛声等,婴儿会被惊醒甚至哭泣。这是因为1-6个月的婴儿对声音是比较敏感的,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婴儿因为噪音刺激而哭泣时,父母应马上抱起他(她),给予足够的安抚,而且要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当宝宝长大一些后,为了消除宝宝对较大噪音的恐惧,可以一一给宝宝解释各种较大强度的声音,如雷声、汽车警报声等等,并用温柔的话语安抚宝宝,鼓励他,并不时让宝宝接触这些声音,消除因为陌生感而引发的恐惧。
恐惧事件之二:怕打针
恐惧背后:对宝宝而言,打针算是一件最实实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针头戳进皮肤的一刹那,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放声大哭。从此他只要一看到针管、针头,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都会感到无比恐惧。其实这种恐惧的根源一方面来源于肉体的疼痛,一方面来源于对冰冷的针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惧。
赶走恐惧:宝宝害怕疼痛害怕打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父母可以适当减少宝宝的这种恐惧。比如可以买一套医生的玩具送给宝宝,玩具里有听诊器、体温计、针头、针管,然后告诉宝宝,当他心爱的玩具娃娃生病时,他可以自己动手给娃娃量体温,听心跳,打针。让宝宝在游戏中接受和熟悉这些医疗器械,减少因陌生而加剧疼痛的恐惧感。 宫外孕 湿疹 怀孕的表现 手足口病症状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孕中期注意事项 怀孕吃什么好 盆腔炎有什么症状 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恐惧事件之三:怕水
恐惧背后:怕水是较小的婴儿会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特点。
赶走恐惧:不要对婴儿的怕水做出过度反应,要知道,你的大惊小怪和惊惶失措都会增强婴儿的惶恐不安。而且此时不要强制婴儿接触他恐惧的事物,这样会适得其反。父母可以在宝宝面前先自己用手在水里游戏一番,表现出对水的兴趣。重要的是,在给宝宝洗澡时边抚摸宝宝,边用温和的语言跟宝宝说话,或者让宝宝感觉你是紧紧跟随在他(她)左右的。
如果宝宝长大一些仍然表现出对水的恐惧和排斥,那么可以让宝宝先从站在盆边玩水开始,逐渐让宝宝到盆里去玩,可以提供各种有趣的玩具放在水盆里吸引宝宝的注意,弱化他(她)的恐惧倾向,使他(她)逐步克服怕水的情绪。
12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37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