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下的孩子,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都将受到影响。处于恐惧情绪中的孩子,往往睡眠不安,他们常常会在夜间惊醒后哭闹。
【 tulaoshi.com - 恐惧 】
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对宝贝来说简直就像怪兽或者恶魔,带给他一种莫名的恐惧感。那么,宝贝可能会害怕哪些事情,又该怎样消除宝贝的这种恐惧心理呢?
恐惧事件1 分离
妈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妈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时候,壮壮正跟姥姥玩得高兴呢,所以妈咪悄悄地出门,他居然一点都没有哭闹。等他想起要找妈咪才发现她突然不见了,壮壮好一阵哭闹,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怀里睡着了。从此,壮壮每天都把妈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准备出门,壮壮一双小手便铁钩似地揪着妈咪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壮胆策略:
在宝贝分离焦虑开始形成之前就开始训练他学习适应和妈咪之间短暂的分离,每次妈咪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咪道别。每次外出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宝贝,妈咪要去哪,并以宝贝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坚持这样做。和宝贝玩分离的游戏,在跟宝贝告别时给他一个喜爱的玩具,给他一些他感兴趣的许诺等等,让这些带给他一些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与妈咪分离给他带来的恐惧感。
恐惧事件2 会叫的电器
那个怪叫着吃灰尘的长鼻子会不会把我也吃进去?
每当妈咪用吸尘器时,丁丁就会在一旁吓得声嘶力竭地大哭大叫。有一次,他甚至亲眼看到它吃掉了一小块纸片呢!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你没看它那长鼻子在地上闻来闻去的,肚子里轰隆隆地怪叫着,好像饿坏了的样子。说不定妈咪没看住,它就会把自己给吃进去呢。
壮胆策略:
除了吸尘器,宝贝可能还会害怕其他发出噪声的家用电器。不管宝贝懂不懂,都要简单地向他解释吸尘器的作用以及它“怪叫”的原因,并且告诉宝贝这个东西不会对他造成伤害。耐心地向宝贝演示怎样开关这些电器,让他明白他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开关来控制这个东西,这样可以帮助他理解他们无法伤害他的道理。
12345...
每个孩子都有过恐惧的经历,无论父母给孩子多么精心的照顾,也不能保证一点可怕的事情都不会发生。比如,孩子常常怕黑,父母可以在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陪在孩子身边,用身体接触(如握住孩子的手)和轻松抚慰使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的保护。有的孩子独自睡觉的时候手里要抓着毛绒玩具,以减少他心里的紧张。
有的孩子在学习走路时,明明已经具备了独立走的能力,可是依然要求父母拉着自己的手(其实完全是象征性的),否则就不敢走。看到别人家的同龄孩子都独立走了,有时父母恨铁不成钢,会嘲笑或羞辱孩子,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在孩子刚开始学走路时,害怕是难免的。只要孩子独自迈出一小步就及时表扬他,鼓励他,帮助他克服恐惧,孩子很快就能够独立行走了。
一些孩子怕这怕那,并不是由于他们真正了解事物的危险所在,而是观察了别人特别是父母对这种事物的反应而得来的。例如,当孩子看到母亲惧怕小虫子的表情时,会认定小虫子是可怕的。记住,孩子是以父母的表情作为行为参照物的,你应该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恐惧不要作出过度反应,孩子在父母的惶恐行为面前会变得更加惊恐不安。如果你对孩子表示过分的关注和保护,反倒使孩子确信危险的确是存在着,更难以消除紧张情绪。家长要以泰然自若的神态去面对孩子,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忘掉害怕,克服恐惧。
你知道吗?恐惧其实一直都伴随在宝宝身边,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恐惧如影随形了。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恐惧对生存的积极意义
害怕或者说恐惧的含义是什么?恐惧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当危险解除后,恐惧就会消失。恐惧可以使人做好准备避免危险,或在危险不可避免时抵抗伤害或压力。因此恐惧对一个人的生存是有积极意义的。
恐惧与外界Tulaoshi.com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对它在感觉和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恐惧的出现及恐惧强度。比如,能够激起婴幼儿恐惧的刺激,可能并不会使学龄儿童害怕。
儿童害怕或恐惧的特点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随着他们认各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儿童会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新环境是否具有新厅性或威胁性,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也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1234
恐惧事件之一:怕较大的噪音
“这么响的声音,一定是很可怕的东西发出来的……”
恐惧背后:
婴儿在早期会比较害怕听到噪音。如果听到打雷声、鞭炮声、警笛声等,婴儿会被惊醒甚至哭泣。这是因为1-6个月的婴儿对声音是比较敏感的,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
婴儿因为噪音刺激而哭泣时,父母应马上抱起他(她),给予足够的安抚,而且要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当宝宝长大一些后,为了消除宝宝对较大噪音的恐惧,可以一一给宝宝解释各种 较大强度的声音,如雷声、汽车警报声等等,并用温柔的话语安抚宝宝,鼓励他,并不时让宝宝接触这些声音,消除因为陌生感而引发的恐惧。
“那冰凉的、尖尖的东西会咬我,咬得好疼啊!”
恐惧背后:
对宝宝而言,打针算是一件最实实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针头戳进皮肤的一刹那,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放声大哭。从此他只要一看到针管、针头,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都会感到无比恐惧。其实这种恐惧的根源一方面来源于肉体的疼痛,一方面来源于对冰冷的针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惧。
赶走恐惧:
宝宝害怕疼痛害怕打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父母可以适当减少宝宝的这种恐惧。比如可以买一套医生的玩具送给宝宝,玩具里有听诊器、体温计、针头、针管,然后告诉宝宝,当他心爱的玩具娃娃生病时,他可以自己动手给娃娃量体温,听心跳,打针。让宝宝在游戏中接受和熟悉这些医疗器械,减少因陌生而加剧疼痛的恐惧感。
恐惧事件之三:怕和妈妈分离
“妈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恐惧事件:
妈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时候,壮壮正跟姥姥玩得高兴呢,所以妈咪悄悄地出门,他居然一点都没有哭闹。等他想起要找妈咪才发现她突然不见了,壮壮好一阵哭闹,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怀里睡着了。从此,壮壮每天都把妈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准备出门,壮壮一双小手便铁钩似地揪着妈咪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赶走恐惧:
在宝贝分离焦虑开始形成之前就开始训练他学习适应和妈咪之间短暂的分离,每次妈咪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咪道别。每次外出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宝贝,妈咪要去哪,并以宝贝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坚持这样做。和宝贝玩分离的游戏,在跟宝贝告别时给他一个喜爱的玩具,给他一些他感兴趣的许诺等等,让这些带给他一些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与妈咪分离给他带来的恐惧感。
恐惧事件之四:怕陌生人
“一个不认识我的人非要抱我亲我,他一定是想把我从妈咪手里抢走吧?”
恐惧事件:
当当在家活泼调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个不停。这个在家活跃非凡的小家伙,出了门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赶紧把头藏妈咪怀里,双手紧紧地拽着妈咪的衣服,生怕被抢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脑袋,他哇一声就哭了。家里来个客人,他一定拽着妈咪不松手,碰到长得强悍点的叔叔,他还吓得不停地哭闹,不把人哭走绝不善罢甘休。
赶走恐惧:
怕生是大多数宝贝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一般到2岁左右,这种现象会得到缓解直至最后消失。对待怕生的宝贝,千万要尊重他的选择。他不想让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强他。父母可以将宝贝抱在怀里,在他离陌生人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让他慢慢适应那些陌生的面孔,一点点地接受陌生人。平时可以多带宝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动跟邻居朋友打个招呼,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陌生人,帮助他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
恐惧事件之五:怕动物
“小狗快走开,别靠近我,你会咬我,会吃掉我的……”
恐惧背后:
对动物的恐惧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宝宝可能因为成长经历中有过被动物玩具或真实动物伤害的经历,所以会特别害怕某一种动物或几种动物。而有的宝宝则是因为被父母平日的恐吓“宝宝不乖乖吃饭就会被隔壁的猫咪叼走”等产生对动物的恐惧。这时的宝宝正处于智力迅速发育阶段,思维很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在他们看来,可爱而友善的小动物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他们在面对动物时会有种威胁感。
赶走恐惧:
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胁恐吓宝宝的话,避免让宝宝遐想出动物的凶残。其次,可以给宝宝买一些小动物的绒毛玩具,比如小狗、小猫等,让宝宝先接触玩具,然后再接触活生生的小动物。等宝宝胆子大些后,可以和宝宝一起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察小动物玩耍、睡觉等习性,在宝宝感觉足够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试着去抚摸(不要强迫,如果宝宝不愿意不必勉强)。还可以买一些关于动物的碟片和宝宝一起欣赏,说不定从此会激发宝宝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兴趣哦。
恐惧事件之六:怕黑
“别丢下我一个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了,黑暗里有什么?会不会有凶猛的野兽,可怕的怪物?”
恐惧背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宝宝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三岁前的宝宝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这种心理现象的负面表现就是宝宝会对黑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惧怕。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于是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经常在黑暗中出现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情节或形象与现实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如“宝宝不听话,晚上就让鬼怪捉去”等威吓的语言吓唬宝宝,甚至把宝宝关在黑房间里作为惩罚的手段,结果导致宝宝对黑暗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
如果宝宝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宝宝身边,直到他睡着,并在宝宝的房间里亮一盏小灯。等宝宝稍微胆大一点了,父母可以帮助宝宝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领着宝宝在黑暗的房间里做找东西游戏,这样可以让宝宝在游戏中忘记黑暗带给他的恐惧,让他在黑暗中逐渐壮胆。
做父母的是否都有以下的经验,当你晚上在看电视时,突然一声尖叫从小孩房中传出,你赶紧飞奔进房叫醒你的宝贝,当他醒来时,哭着跟你说:“我做了一个好可怕的噩梦!”你手足无措,只有安慰安慰他。
噩梦发生在睡眠周期中的眼球快速运动期﹝R.E.M﹞,这时期通常是我们作梦的时期,噩梦通常都与个人压力有关,也许在白天他们有课业压力或什么做不完的事,父母亲可以帮助小孩完成这些事,以减轻他们的压力。
大部分的小孩做噩梦都只影响当晚的睡眠,若超过五、六岁的儿童每天重复做相同的噩梦,或者任何儿童做噩梦持续一到两个月,甚至在白天也有莫名的恐惧,这可能就要特别注意了,若你一直无法分析且解决他的压力,你可能要找医生或专家来解决了。
这些莫名的恐惧,可能如下:小孩不愿离开你、排斥一个人在房间、不图老师愿去学校、或着有其它恐惧症。专家说,父母要判断小孩是单纯的恶梦,还是具有遗传性的睡眠障碍——夜惊﹝Night terrors﹞。大多的父母都以安慰的方式来对待受惊小孩。美国一位医生提出了四个方法来处理小儿噩梦,如下:
第一、让他安心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当他醒来,抱抱他,安慰他,当他娓娓道来时,以一种幽默、美化、罗曼蒂克的方式,他化解噩梦的魔咒。
第二、让噩梦结束包括一起创造一个新的美好结局,让小孩写下来或画下来。这样做也许可以创造小孩新的创造力。此外,也可以创造具有“魔法力量”东西,例如魔杖或超人,安慰小孩,它会保护他,可以安定他的心。但切忌不可用有暴力色彩的解决方式,如梦中的坏蛋被谋杀,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他白天行为上的偏差。此外,不能只给噩梦做一个结束,而忽略造成恶梦实质的问题,因此才有下面其它两点。
第三、试验新的美好结局是否有效再让小孩说说着个新结局,并且试用那个有“魔法力量”东西,看看小孩是不是真的安心了。
第四、分析噩梦最后一个阶段,父母亲与小孩一同发现噩梦的来源,透过前三种方法,亲子一起探索及思考以解开噩梦之谜,如此一定可以完全解决这问题。
父母亲不要忽视小孩的噩梦,他可能是一种讯息,如小孩换了新学校或着有亲人死去,这些困难要帮小孩度过,因为长期做噩梦一定会影响小孩的身理及心理。
幼儿先天的恐惧是出自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它是我们种系发展积淀下来的。而后天的恐惧,即幼儿大多数的恐惧则是来源于他的经历和家长教育的不当,是幼儿后天出现的,它使刺激物(如黑暗、医生)和反应(恐惧表现)间建立一种稳固的联系。即当幼儿一见到相应的刺激物时便会产生特定的反应。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许多家长为了防止幼儿在夜间出去,便吓唬他说:“黑暗里藏有妖魔鬼怪,它们专门吃小孩。”如此一来,小孩子就会乖乖呆在家里,但同时也引起他们一见到黑暗就产生恐惧的心理。
那么,我们应如何防止幼儿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呢?或说父母应如何教育幼儿呢?
首先,父母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幼儿所面临的事物,切忌言过其实地恫吓儿童,更不能使用妖鬼等不存在的东西来欺骗孩子。因为幼儿对外界的接触很少,经验很有限,加之在幼儿的眼中,父母是无所不知的,他们会确定无疑地相信父母的话。父母为了寻求所谓的“安全”而制造的谎言,往往会伴随儿童很长的时间,同时还会造成孩子不适当的恐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其次,父母不要溺爱孩子。众所周知,溺爱的不良后果不胜枚举,但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溺爱往往是造成孩子胆小直接的也是重要的原因。一些初次和父母分开睡的幼儿,为了得到母亲的抚慰会哭闹着不肯单独去睡,他会找出害怕的理由来拒绝。此时,父母千万不要迁就孩子,否则他的“阴谋”得逞的同时也真的会相信自己谎言所说的,由此害怕单独一人居住。父母应坚持自己的主意,以免真的会出现这种恐惧。
最后,父母本身要给幼儿做榜样。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恐惧,那么父母自己先要无所畏惧。如果父母害怕电闪雷鸣,孩子第一次在父母面前听见雷声时,也会感染上同样的恐惧。假如父母不能避免恐惧的话,那就尽量不让孩子发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3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