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商和智商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广为流传,“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占20%,情商占80%”。而所谓的情商更多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正是由于关系而产生。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人际交
【 tulaoshi.com - 小七说早教 】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上面的测试题中还提到,孩子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如乞丐、流浪汉)表示应有的尊重,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人只要一出生,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动沟通的意愿,所以社会性发展不能谈什么时候开始,而是与生俱来,然后我们如何去促进它。因为一个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跟环境息息相关的,也就是他与生具有这个本能,可是这本能可不可以发展出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新的技能,是非常需要后天环境的提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交往潜力很大,就看您怎么培养!
重新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一:朋友越多越好
没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状态,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问题。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您也不必太担心。
误区二:孩子大声说话,能给人开朗的感觉,这就是“会交际”
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误区三:孩子还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
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您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四: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
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五: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这些父母认为“聪明”就是学习好,他们希望孩子结交“聪明”的小朋友。他们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别人付出同情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上面的测试题中还提到,孩子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如乞丐、流浪汉)表示应有的尊重,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会担心孩子不会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个妈妈虚荣心很重,每当她带着孩子见到熟人,孩子还没有说话,妈妈就先开了口:“我们家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向,羞怯。”其实,妈妈就是担心孩子说话笨嘴笨舌,说得不得体而让她没面子。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讲出口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当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父母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其他小朋友好地相处,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下面我们为家长介绍8种方法,你不妨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孩子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的问题。
1、分享
不懂分享的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伙伴。作为家长,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榜样,并创造机会让孩子尝试一下,同时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比如,当孩子和一个小朋友为了某件玩具发生争吵时,你可以启发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要么两人轮流玩,要么大家一起玩,关键是小伙伴在一块儿要友好相处。
2、耐心等待
当其他小朋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时,当自己喜欢的东西还不能立刻拥有时,孩子应耐心等待。不要在此时此刻比高低、争输赢,家长可帮助他逐渐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秩序,学会“依次”办事儿。
3、遵守规则
首先是在家庭内,年轻父母与孩子游戏时要给孩子讲清游戏应有的规则,以及大家为什么要遵守;执行时尽量严格,不随意迁就孩子的喜乐。如果孩子仅仅是为了取胜而多次破坏规则,你完全可以停止游戏,避免滋长他的自我优越感。一旦孩子养成了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他在与家庭外成员交往时,也就容易运用普遍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
4、学会沟通
鼓励孩子说出他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当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他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去说:“能不能让我玩玩你刚才玩的玩具?”而不是粗暴地把玩具从别人手中夺过来。孩子如果能学会沟通,尽量用平静的语气与人交流想法,这会使他赢得更多的朋友。
5、赞赏
鼓励你的孩子赞赏对方。当其他小朋友做了好事时,要由衷地赞扬他们。除了通过语言外,也可以用拥抱、牵手之类的友好举动表达他对小伙伴的好感。如果一个孩子能经常地以积极态度来对待别人,他就能获得社会的接受。
6、自信
有一位母亲曾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会游泳,别人就不会邀请你到游泳池玩。”这位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他们的信心便可以建立起来,并能利用这种特长结交朋友。专家认为:友谊是以共同爱好为基础的,如果孩子的朋友不多,你可以帮助他以某种爱好赢得更多的朋友。
7、友善的姿势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动作表示出攻击性,比如叫喊、皱眉和紧握拳头等;而有些动作,比如微笑、赞赏、拥抱等,则表示出友善的意味。对于刚学步的幼儿,由于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上的局限,他可能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与年龄相仿的孩子交往时,会作出有些笨拙甚至粗暴的举动。年轻父母不必对此忧心忡忡,只需多加引导,孩子会逐渐做得好一些。当然,对年龄大一点的儿童,你不能强迫他摆出一副看上去快乐的面孔,但你可以跟他讲清楚,如果他总是愁眉苦脸的话,其他小朋友将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8、注意仪表整洁
请注意让你的孩子在吃饭、外出时都养成礼貌、整洁的习惯,他才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如果一个孩子穿着肮脏的衣服,这可能是他父母的责任,而不是他的过错,但这会极大地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因此,年轻父母请不要忽视了让孩子学会注意自己的外表。“外表美”与“内在美”原本就是统一的。
生活当中,人与人的关系最为复杂,也是最难以处理的一件事情,很多人经常为此而苦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呢?
【一表人才】
所谓“一表人才”,就是说当你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要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特别是要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记住你。那么我们自身的仪表、行为举止都很重要;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内涵、修养等等,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养成良好习惯。
【两套服装】
所谓“两套服装”,就是说在什么样的场合就要穿什么样的衣服,你的穿着打扮要适合当时的环境。“两套服装”还告诉我们要随和,做事情要随机应变,不能死搬硬套。
【三杯酒量】
所谓“三杯酒量”,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会喝酒,人际关系不容易处理好。一个人要会喝酒,但是不能喝太多;适量能拉近人与人的关系,但过量就会“酒后乱性”;适量喝酒,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对人际关系都有好处。
【四圈麻将】
所谓“四圈麻将”,就是说一个人要爱好广泛,跟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情,他玩的东西你也要会玩,他喜欢的东西你必须去了解,但是你可以不用精通。比如说,人家跟你谈最近的体育消息,但你就是不喜欢体育,你也不去了解,人家说起时你就只能“丈二和尚”了。这也叫“放长线钓大鱼”。
【五方交友】
所谓“五方交友”,就是说“东南西北中”五方,你不能排斥交友,你永远不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tulaoshi朋友,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到什么样的程度你自己心中要有个衡量的标准,但是你不能排斥和他交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12
但我们不能因为4岁幼儿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就否认在他们同伴群体中会产生纯洁的友谊。4岁幼儿对朋友的理解是肤浅的,他们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人。当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是你的好朋友时”,他们的回答多是“我们常在一起玩”。时空的距离促使他们能直接接触,在行动和认知上产生某种共同性,从而建立起了最初的友谊。
在培养幼儿谦让、分享的同时,要让做出谦让的幼儿明确自己的合理权益要得到维护,每tulaoshi.com个人都不可能毫无原则地一味谦让。同时还应让接受谦让的幼儿明确自己不能永远接受他人的谦让,否则会形成依赖他人或贪图便宜的心理习惯。
要给孩子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与同龄人充分交往。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尤其在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了解他人的想法、情感体验。如在“医院”里,扮演“病人”的孩子就必须按“病人”这一角色的要求做出言行,角色的需要迫使他走出自我中心。再如纠纷与冲突是经常发生的,而冲突的自主解决过程就是对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和交往策略的培养过程。成人过度的直接干涉将剥夺幼儿的发展机会。
从3岁起,儿童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在接触中,结交朋友,培养集体感和生活自理能力。独生子女入园都会面临合群的问题,所以未入园前要做点准备,如在家中凡是好东西每人都有份,谁也不许挑。不让孩子受特殊的优待,这样入园后就能适应。为避免孩子在集体中难堪,要培养其良好的自理能力,否则入园后因不会吃饭,尿了裤子等小事被小伙伴嘲笑而变得害羞,不合群。
有意带他找邻居同龄小朋友玩,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先把自己的玩具同别人交换,不可硬性夺过来,让他渐渐学会一些交往技巧,再慢慢扩大他的交友范围。
在现实生活中,常会看到有些孩子畏缩、躲避、爱哭泣、不敢与人接触,这与家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些孩子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过分保护,使孩子胆小怕事,遇事行为退缩。更有甚者,家长怕孩子在幼儿园受委屈,干脆让孩子留在家里,到上学时才开始与人交往,这样与人相处就更加困难。孩子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对他今后的学习和事业都有影响。3岁还来得及开导,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开朗、活泼、善于与人相处的良好性格。
宝宝人际关系的好坏,关系着宝宝今后的发展,如果不多加注意有可能发展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霸道、有攻击性等等。父母怎么样帮助宝宝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呢?家长可以逐步的引导孩子学习,让人际交往的技巧深化在生活之中,培养孩子成为人际关系智能的高手。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倘若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人际互动的社会技巧未朝正向发展,表现任性、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霸道、有攻击性……等等行为,这样的孩子在团体中往往不受欢迎,很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因而丧失了人我之间的信任感及安全感,爱与尊重的基本需求自然是无法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进一步转变为情绪的困扰,也有可能影响身体生理的健康,甚而影响人格发展与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
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第一课——和谐相处
孩子在进入团体生活都会面临人际关系的谋合期,在面对尚未社会化的孩子,几乎每个孩子都一样会出现“自我中心”的现象,看到玩具都想自己先玩,而且只想自己多玩一会儿,根本不会想到其它小朋友也一样的想要玩,即使知道其它小朋友想玩,也不会愿意礼让,孩子为玩具经常上演争夺吵架的情节,比如说孩子抢同一个玩具陪睡,“轮流”、“等待”更非属于幼儿自发的行为,这种现象并不是幼儿自私或道德品质不高,而是人类自然的表现。
面对幼儿期的自我中心,如何教导他们走出自我中心,学会公平、分享、礼让、合作等基本和谐相处的行为,这可是培养幼儿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第一课! 12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37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