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好多家长都抱怨,这个孩子脾气太倔了,就是不肯认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孩子为什么不肯认错吧。
【 tulaoshi.com - 家庭教育 】
孩子做错事后,作为家长的我们苦口婆心地提出建议或者给他一个小批评,但孩子听了还是无动于衷,一次又一次地犯着同样的错误。有时候我们很纳闷,孩子总是不买账,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吗?
1、“我不知道我哪里错了!”
孩子年龄小,其生理机能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常会说错话、做错事,这是难免的。比如3岁左右的小孩,他们常常把衣服纽扣扣错位,将袜底穿到脚面上,把两只鞋子穿反等;大一点的男孩子特别顽皮,将玩具拆散了,跟别人抢玩具打架……这些都是孩子生理心理特点造成的,他全然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
错误的教育方法:不考虑孩子的理解能力
家长一次又一次地批评孩子“又错了”一气之下甚至责骂“你真笨”“你真没用”,类似这样的责备不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还得不到教育的效果。不考虑孩子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再多的“批评教育”都难以传入到孩子的耳里、心里。
你应该:告诉他怎么做
孩子不懂得自己哪里做错了,那么你就给他明确地指出他哪方面做得不对,在“如何做”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孩子因为抢玩具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了,你先指出打架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但身体容易受伤而且还得不到其他小朋友的喜欢。然后告诉他怎么做:“宝宝乖,先去跟抢玩具的小朋友握手和好,然后和他商量轮流玩或者一起玩这个玩具吧。”
2、“认错太丢人了,我就不认!”
有的孩子个性好强、倔强、自以为是,因此虽然知道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愿承认,怕认错后丢面子。有的孩子则从来没有认错的“习惯”,这与家长的教育有关系。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长不教育孩子走路要当心,反而怨地不好;小孩子之间发生了纠纷,家长往往是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的不是。这些都是造成孩子拒不认错的原因。
错误的教育方法:混淆孩子是非观
一些家长没有注意培养孩子认错的习惯,做错事不需道歉,家长的这种不了了之的态度会让孩子太“放松”,不把认错当一回事。一出现问题,某些家长就怨天怨地甚至帮着自己的孩子找借口,家长的错误榜样其实混淆了孩子的是非观,还容易纵容孩子撒谎隐瞒行为,孩子当然不懂得自觉承认错误了。
你应该:帮助孩子承认错误
对于不认错的孩子,家长先不要去追究错误的大小,而是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承认错误上。家长首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不要帮孩子找借口,以免混淆孩子是非观。再就是鼓励孩子说实话,以宽容的姿态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改地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时指出:“做了错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
等到孩子表示认错后,应该及时肯定他的进步,然后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指导孩子应该怎样做,让他从中接受教训,为今后正确的行为打下基础。 宫外孕 湿疹 怀孕的表现 手足口病症状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孕中期注意事项 怀孕吃什么好 盆腔炎有什么症状 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3、“我错了,爸妈要惩罚我怎么办?”
一些孩子做错事后怕受惩罚,只好用撒谎或者拒不认错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只是预见自己承认错误后所遭受的后果,因而也就死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了。
错误的教育方法:除了责罚就是打骂
一些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确立家长权威,这样孩子才会听教听话。但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动辄就打骂责罚孩子,只会让孩子惊恐万状、无所适从,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孩子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这不但没有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不良行为,反而容易产生叛逆、撒谎、心理疾病等问题。
你应该:正面教育激励他
千万不要高高在上地训斥孩子,以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犯错行为。孩子虽小,但也有他独立愿望,也有自尊心。当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以冷静宽容的心态,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和孩子一起分析做错事的原因。
原谅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但是对其行为、品德上的错误则要毫不客气地给予严厉批评,绝不姑息迁就,以便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少犯错误。当孩子能认识错误,真诚道歉,你不妨给他温暖的鼓励“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精彩推荐:
探究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的原因
导读:孩子在成长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很多孩子犯了错误却拒绝承认错误。而幼儿时期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犯错呢?其实孩子不愿认错是有原因的,让我们一起来探探这些原因吧。
>>更多早教知识
在家庭教育中,千万不要以为不肯认错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孩子不认错,是有原因的,其中不乏你自己的过错。
原因一:“我没错!”
大多数孩子都天性好动,喜欢探索身边的各种事物,常常把家中的东西当做玩具。成人平时没有和孩子说清楚,什么可以玩什么不可以玩。这样的话,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可爸爸妈妈还要他承认自己错了,孩子怎么做得到呢?
原因二:“你说什么,我听不懂!”
学龄前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有限的。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因为想得到却说不出而变得很焦急,而在成人要求孩子认错时更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爸爸妈妈看见孩子做的“好事”,变得很生气,但对于那些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听瞳爸爸妈妈说的话,也不知道爸爸妈妈生气是因为自己做错了。
原因三:“你那么凶,好吓人!”
孩子在大人生气时会害怕,甚至觉得爸爸妈妈都不爱自己了。试想,在孩子觉得“你好凶,好吓人!”的情况下,还要他承认自己错了,是不是有些勉为其难?
原因四:“爸爸妈妈会罚我吗?”
家长虽然答应不Tulaoshi.com会惩罚孩子,但是在孩子承认错误之后,还是遭到了爸爸妈妈的批评,有时甚至会打孩子。家长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让他记住了,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了。其实,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觉得爸爸妈妈说得到做不到。
因此,家长应该耐心告诉宝宝,做哪些事是对的,做哪些事是错的,和宝宝订立家庭行为规则,让他知道做错了事要认错。了解宝宝犯错的原因,让他承认自己所犯的错;宝宝犯错时,和他说话的态度应当严厉,而不是凶;以身作则,让宝宝学习如何认错,答应不打宝宝的话,一定要做到。
有的时候,孩子口头上认不认错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心里明白自己做错了就可以了。因此,当孩子犯错时,不一定硬要他口头认错,只要他今后不再犯同样错误,也一样可以达到教育目的。
侥幸心理
“如果我不认错,还有可能逃过一关;如果认错,就一定会被训或被罚。”
分析:“害怕被家长训斥,这是很多孩子死不认错的原因。”南宁市银兴双语艺术幼儿园园长颜媛分析,家长在孩子犯错后的做法,决定了孩子在下一次犯错时会选择采取什么方式来避免受到“伤害”。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于是孩子会如实向家长汇报。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认为,应该给孩子一点教训。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时经常这样做,孩子在又一次犯错时也许就会考虑:“如果我不承认错误,妈妈是不是就不会训斥我了?”于是孩子开始尝试说谎或用找替罪羊的方式来避免受到惩罚。
对策:桂林七田教育老师赵秋艳认为,当孩子犯错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如果其中一方当时有情绪,就应该先将事情放一放,等到双方冷静时再处理问题。赵秋艳指出,家长在发现孩子犯错时,如果在愤怒之下责难孩子,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害怕,影响亲子关系;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在没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之前,采取(www.tulaoshi.com)任何方式教育孩子,都不能达到效果。
家长可以采取事后回忆的方式问孩子:“宝贝,你刚才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诉妈妈,虽然这个错误是妈妈不希望看到的,但如果你能诚实地承认错误,妈妈会很高兴的。”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比训斥或责罚孩子要好。
害羞心理
“我不想让那么多人知道我做错了。”
分析:中国人有句古话“堂前训子,背后教妻”,意思是教育孩子可以在大庭广众下进行,而教导妻子则要照顾她的面子。但南宁七田教育·智慧源学校校长朱海瑕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与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如果家长当着很多人的面指出孩子的错误,或者训斥孩子,可能会令孩子产生羞辱感和抵触心理,这时即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
此外,颜媛认为,家长在外人面前不照顾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对策:朱海瑕认为,家长对待孩子应该像对待朋友那样,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当孩子在大庭广众下犯错时,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台阶下。朱海瑕举了一个例子:家里来了客人,突然,妈妈听到屋里传来玻璃的破碎声。妈妈知道,一定是女儿又在玩自己的化妆品了,这次还摔坏了东西。这时如果妈妈立刻冲进房间责骂女儿,女儿是不会承认错误的。聪明的妈妈会将计就计问女儿:“刚才你和小狗在房间里,小狗是不是把妈妈的擦脸油摔坏了?你可不可以去告诉小狗,乱动妈妈的化妆品是不对的,让小狗下次不要再乱动东西了,好吗?”小狗因为女儿的过失而受到了责骂,女儿心中会感到愧疚,客人走后,女儿主动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妈妈,擦脸油不是小狗摔坏的,是我摔坏的,我以后再也不玩你的化妆品了。”
倔强心理
“我根本没做错!”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分析:有时孩子不认错,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颜媛表示,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探索各种新事物,常常把家里的东西弄得面目全非。这时,家长生气就在所难免了,但孩子根本不明白,对和错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对策:赵秋艳建议,平时在生活中,家长就应明确给孩子定好规矩,和孩子说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当孩子犯错时,自然就知道自己错在哪了。
如果出现意外的错误,家长应该在冷静下来之后,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明确地告诉孩子犯这个错误的后果和严重性,让孩子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以后应该如何做等。
赵秋艳说,简单的惩罚或强迫孩子认错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他的错误,反而会让孩子混淆对错观,即使要惩罚孩子,也要让孩子清楚地明白,他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惩罚的。
效仿心理
“爸爸妈妈不也经常不认错吗?”
分析: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地教训孩子,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但他们却从来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犯了错,也不会主动向孩子认错。
对策:“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平时怎么做,孩子自然会学习和模仿。所以家长以身作则非常重要。”赵秋艳说。
为了改掉孩子死不认错的坏毛病,当家长犯错后,要给孩子认错。如家长不小心踩坏了孩子的玩具,这时家长应该放下面子,主动告诉孩子玩具是自己不小心踩坏的,真诚地请求孩子原谅。同时,家长还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如果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弥补过错,就会获得别人的原谅。
一位家长正在和小孩交流。教育专家建议,当孩子不愿认错时,家长不要急于纠正,要寻找孩子不愿认错的心理。
一位教师在学校走廊上,遇到两个正在嬉戏追打的学生,她闪避到走廊墙的边缘,却仍被他们撞到。碰撞了她的学生赶忙道歉,另一学生却若无其事。教师要他道歉,他却不肯,坚持只是他的同学碰撞了教师,自己没任何过错。回到教师办公室,老师把过程与其他教师讨论,不少教师都分别列举出类似的经历,一致慨叹时下孩子们总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的妻子是做老师的,刚才所说的就是她的亲身经历。
回家Tulaoshi.Com后,她再复述这事,希望找到更妥善的处理方法,面对不会认错的学生如何把他们“拨乱反正”。她得到的锦囊是不要直接指出孩子的错失,应先让孩子说出事情始末,再按学生的反应,以问题引导他自省:例如问同学为什么会碰撞到教师?转换角色,若你自己被其他同学碰撞会有什么反应?若你在走廊上被两人碰撞,只有一人向你道歉,你会接受吗?与同学在走廊上嬉戏追打的起因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法?事情到此,你觉得应该怎样做?若能以平心静气的态度、逐一向学生提问,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作答,并因根据学生当时的回应,将问题的先后和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引导孩子易地而处,交换角色而思,他定必有另一番感受。
一星期后,媳妇再遇另一事件:她训示一名顽劣不守校规的学生时,该名学生却粗言以对。她十分生气,正想严惩该名学生,却忽然她改变了初衷──控制了怒火,没有立即责骂学生,改以平和的态度,先让他复述刚才发生事件的详细经过,再引导学生思考。她问学生:“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是不是经常会骂人?若你被别人骂有什么感受?”随后她要学生反思不守校规的行为,对自己及他人,包括同学、教师或父母等的影响,再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改善的空间。经过一番循循诱导后,学生主动向她道歉,不单认错,还承诺不会再犯——这就是自省的威力。
现今不少父母,在子女学习的培训上不遗余力,但却很少会耐心地指导子女反省。其实,自省的重要性不止在于帮助孩子发现失误,及早改过,若能够教导孩子对日常发生的事情常作反省,可以加强孩子自己的处事能力,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迈向成长。
父母可就以下的“自省五部曲”,引导孩子检讨其得失与对错,并提醒处事应有态度,及预期之成效:
一.让孩子安定下来,心平气和地详细复述事情始末,让他思考事发的起因和结果。
二.分析事件的成因时,引导孩子寻找及考虑其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改变或防止事情发生。
三.探讨孩子在事情发生后,其言语、行為和态度的回应,及他所预期的后果,引导孩子思考事情的结果是否与期望相符,从而找出可改善的地方。
四.问问孩子的感受,和易地而处作為对方的感受,若其他人受到影响,则同时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和期望,让孩子决定紧随著应採取甚麼善后回应。
五.最后,要孩子自己说出在整件事情的经歷中得到的教训,及今后在面对相同环境下的处事方法。
当子女年幼遇到任何突发事情时,父母若能重复上述问题,指导孩子思考,则不难培养出孩子自省的习惯。
稿件来源:《乐活·家》 原文作者:陈文超、李微微 整理改编:吕洁
尊重孩子的意见,培养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让孩子从幼儿期开始保持独立性与学会选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的自主选择与独立行为与家长的评价标准不一致的时候,你将如何引导孩子接受你的意见?“平等地对待孩子”究竟要做到哪种程度呢?
第一招:无声胜有声,道理“行”自明。
妈妈带果果逛商场,果果看中了一双红色的高跟小皮鞋,眼睛里全是喜欢与志在必得的神情。妈妈知道孩子还在长身体不宜穿高跟鞋,但是果果表示“非它不可”。妈妈说:“如果买了这双鞋,就不能再买别的鞋子了。”果果郑重表态,“只要给我买了这双鞋子,我什么鞋都不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决地对孩子说“不”,一味的讲道理只会让果果不开心,并不能让她真正明白高跟鞋并不适合她。
妈妈想了想,忍下了自己想要说的话,买下了那双高跟鞋。
第二天,果果上幼儿园,早早地就穿上了那双鞋子,还特意配了一条白色的连衣裙,站在镜子前面照了又照,“妈妈,你看我美吧。”
妈妈说“穿上它,很漂亮,但是脚会疼。”
果果想了想,“可是漂亮啊,我可以忍的!”
妈妈在果果的书包里悄悄塞上一双小布鞋。
幼儿园里,果果很开心地向老师和小朋友们展示她的新鞋。起初的时候她很高兴,但是在户外做游戏的时候,没过多久就觉得脚疼开始踮着脚走路了。快到中午的时候,便一瘸一拐地苦着脸坐到旁边休息了。
老师拿出妈妈事先准备的小布鞋帮果果换好,“怎么样,穿高跟鞋不舒服吧?”
果果点了点头,脸上是若有所思的神情。
晚上妈妈来接她,果果看到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以后再也不穿高跟鞋了。”
果果妈妈是一位很有心的家长,当孩子的选择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她没有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也没有长篇累赎地讲道理,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在生活中面对“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妈妈和老师适时地提供帮助,让孩子自己通过“对比”进行“反思”,取得预期的结果。
有的时候,道理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讲解的,在具体的行为与实践中让孩子自己体会效果更好。然而前提是,果果的选择不能说错,只能说是现阶段对她来说不适合。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孩子空间,让她自己意识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涉及“事与非”、“对与错”的前提。
如果孩子本身的选择或言行不管是以成人还是孩子的标准来衡量都是错误、负面的,那么处理方法又另当别论。
第二招:事后沟通,意识最重要。
壮壮妈妈最近很苦恼,壮壮四岁半了,以前人人都说他是一个内向的小绅士,可是现在性格却很暴躁,动不动就乱发脾气。晚上跟妈妈下棋,第一局,妈妈让他赢了,他显得很开心。第二局,妈妈赢了,他立即摔了棋盘,大哭大闹起来。在路上看到喜羊羊电影的海报,也不管原来的计划是去做什么,就非要立即拉着妈妈去电影院看电影,搞的妈妈很狼狈。
听了妈妈的讲述,老师仔细回想了壮壮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认为壮壮自尊心特别强,虽然不爱表达,看起来很乖、很内向,但内心是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他觉得只有赢才能证明他的能力,一次失败就会让他产生消极的情绪。自尊心强、不够自信,需要外界的肯定。对于自己的要求非常坚定,如果得不到满足便会有强烈的失落感,反应激烈。
面对壮壮的情况,当他大发脾气时,要对他暂时不予理睬,冷处理可以让他感觉到并没有人因此而特别关注他,从而停止哭闹。在他生气乱发脾气时,家长尽量不要责怪他,要正面引导或转移他的注意力,通过亲近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帮助孩子稳定情绪。但不要出现,孩子一哭一闹一发脾气,家长就第一时间冲到孩子面前解决问题,嘘寒问暖,这样会给孩子一个暗示,今后遇到问题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家长关注。
在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讲到不良行为的害处,教育孩子要学会自我控制,包容他人,理解他人。要清楚地告诉他哪里错了,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脾气发完以后还要道歉,还要继续做完。也不要一味批评,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和鼓励。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12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3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