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和特点,在玩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包括操作活动、身体活动、伙伴交往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好动的需要也得到满足。所以他们总是想玩,总是玩不够。
【 tulaoshi.com - 幼儿园教育 】
“我不爱画”
很少有孩子天生不喜欢画画的,那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变得不喜欢画画了呢?我觉得这里出问题的,往往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孩子们最初的涂鸦很随意,随便涂涂抹抹、点点画画,就算完成了一幅“作品”,而且会很高兴地拿来给爸爸妈妈看。而父母们呢,却往往对这些“瞎画”的东西很不以为然,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发现孩子“瞎画”中的兴趣点和潜藏的能力。“你画的都是些什么呀?乱糟糟的。”
“要画就好好画,别乱涂乱抹的。”
“他哪儿会画呀,不过瞎涂涂罢了。”
“都是他乱涂的东西,跟废纸一样,都扔了都扔了。”
这些话我们是不是都很熟悉?家长如果对孩子说的话和做的事情缺乏兴趣、缺乏理解,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
有些不愿意等待的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他们按捺不住地自己动手,迅速画出个太阳或者房子,要求孩子照着画。还有些父母为了吸引孩子,把家里挥洒得到处鲜艳卡通。
父母们这些“好心”,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弄得孩子对自己本来很有兴趣的事情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有些碰巧被行家说是有发展潜力的孩子,家长却对他的“潜力”的实质毫不知情。孩子的天赋再高,也在父母的误区里变得黯然无光了。
旧的美术教育,使我们中的很多人觉得画得“好”就是画得“像”,似乎只对那些“跟真的似的”视觉艺术作品有兴趣。当孩子们的画比较抽象,因而显得不那么“像”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发急,开始批评孩子的画,斥责或者嘲笑孩子,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这对孩子的发展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孩子的天赋和灵性渐渐地被消磨掉,孩子的兴趣渐渐地被抹杀,而家长还一无所知。
“我不会画”
成都一位3岁女孩的妈妈给我写信说:8年前,她的小侄儿只有5岁时,曾经与她有一段对话,让她刻骨铭心:
“维维,明天是你妈的生日,你妈属马的,你给你妈画匹马做生日礼物吧。”
“我不会画。”
“为什么?”
“老师没教过。”
这位妈妈当时就想,如果我有孩子,决不能重蹈覆辙!
可现在8年过去了,她发现她所在的地方,美术教学还是那么传统。
岂止是她所在的地方的美术教学有问题,在我们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幼儿园也好,中小学也好,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这样的教学现状使更多的家长陷入困惑。
“我不会教”
有位2岁多孩子的妈妈非常疑惑地说:到底我该如何帮助女儿?我实在是不知道。我小的时候对绘画不感兴趣,照着实物或书本,怎么也下不了笔。
还有位妈妈说:画画,我是最头痛的。小时候上画画课,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如今更是画不成画,毫无美感可言,指点孩子画画更加没有可能了。
这位妈妈为什么对画画课感到最头痛?是什么样的教育使她“经常被自己的画弄得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毫无美感可言?为什么会这样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这就是错误的美术教育的结果。我们曾经接受的艺术教育是个误区,它让我们把技法当作美术本身,把“画得像”当作美术好的标准。于是,如果我们不能对着一个东西画得很像,就觉得自己不会画;于是,我们看不懂那些抽象的艺术作品,也没法欣赏孩子们的涂鸦;我们不能像孩子们那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更不用提用画笔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了。到了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了,同样的问题还在继续。
家长表面上赞美着孩子的画,实际上却觉得孩子的画很乱、很难看。
有位妈妈惊喜地告诉我,她发现她的孩子特别喜欢梵高的画;可她也诚实地告诉我,对于梵高的作品,她除了觉得难看以外,实在没有什么别的感觉。
在家庭教育咨询过程中有一位母亲说:“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都为孩子报了兴趣班,我也想为女儿报个班。问女儿想学什么,女儿却说什么都不想学。我问她想干什么,她说只想玩。”另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不愿回家,在小区的公园玩到天黑才不情愿地回家。”还有一位母亲说:“我让孩子认字、计算,他总是坐不住,可看电视一个小时都不起来。”
为什么爱玩不爱学?
孩子为什么会如家长们所说的那样爱玩不爱学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首先,爱玩、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和特点,在玩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包括操作活动、身体活动、伙伴交往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好动的需要也得到满足。所以他们总是想玩,总是玩不够。
其次,幼儿的抑制机能比较弱,如果要求他们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力于课业,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紊乱。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活动受兴趣支配,形象有趣的玩具、种类繁多的游戏材料和各种动作吸引着他们,不需要有意地控制注意力。这也是幼儿为什么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可以不动,而看书、认字却坐不住的原因。
再次,幼儿具有好奇、爱模仿的心理特点,他们对成人的许多活动都感兴趣,在玩的过程中www.Tulaoshi.com可以模仿成人的各种活动,如可以当妈妈、爸爸、解放军、医生,售货员等等,这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
孩子三岁左右开始进入幼儿园,他们的活动是教师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开展的,是一种集体有序的活动,孩子的自由度会受到一定的约束。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基础场所,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中会有一种亲切、温馨、放松的感觉。如果家长让孩子继续看书、认字、算数,他就容易感到乏味、疲劳。因为这些活动在幼儿园已经进行了。这恐怕是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不愿回家的原因。
变“瞎玩”为“游戏”
孩子们爱玩是有原因的,也是有必要的。但有些时候,缺乏适当的指导,孩子们的玩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只是停留在“瞎玩”的状态。这就需要家长把低效的“瞎玩”变成有趣又有用的“游戏”。有组织、有计划的游戏对幼儿身心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不是自发的。家长可以通过恰当地组织和指导,把孩子那种“瞎玩”的状态转换为“游戏”状态。比如让孩子在游戏交往中学习交往与合作,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在接受游戏规则约束时练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培养自制力和自觉纪律;在游戏的吸引力之下激励孩子克服困难,锻炼他们的意志;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在“人”(所扮演的角色)和“我”(扮演者) 的比较中发展自我意识等等。
我在朝阳公园南侧,见到一位父亲,用柳条编了个帽子,站在原地,朝河对岸的儿子吼叫:“我给你编了帽子,你快过来!”我顺着他吼的方向望去,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正在捉蜻蜓。显然正是兴头上,并未理会父亲的喊声。父亲又吼起来了,比先前的更大,连喊:“你要不要?”男孩飞快地跑过来,抓过父亲手中的柳条帽,又跑到河对岸去了。看样子,男孩跑过来是不情愿的,父亲吃力不讨好,父亲为什么不能走过去,将柳条帽子送给儿子呢?
我家楼边的公园里,有这样的场景:奶奶牵着七八岁的孙女在林间散步。女孩松开奶奶的手,去抚摸树叶。奶奶大声喊:“不要跑,快回来!”紧走几步,把女孩拉回身边。女孩沉着小脸,默默地跟着奶奶走。奶奶不时与旁边的人聊天。奶奶为什么不能跟随女孩去抚摸树叶呢?到底是奶奶陪孙女玩,还是孙女陪奶奶散步聊天?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玩沙子,爷爷站在他几步远的地方,背着手看着他玩。母亲坐在十米远的地方,望着孩子玩。小孩孤零零地拨弄小沙子。爷爷和母亲为什么不同孩子一起玩沙子呢?
我身边一位奶奶带着约三岁的孙子,小男孩捧着皮球,站在那里不知怎么玩。奶奶拿过皮球,用力抛向空中,球落下来滚得远远的。男孩呆呆地,无动于衷。奶奶急了,喊他,“你为什么不拣,快来呀!” 奶奶又抛了一次,男孩还是不动。我对奶奶说:“让我试试。”我拿着皮球,走到男孩面前一米多远处,面对他蹲下来,将皮球放在我两脚中间,轻轻地向男孩推去,球缓缓地滚动,男孩眼盯着球滚到他脚边,蹲下来摸球,学我的样子,两手把着球。我边打手势,边说:“把球滚到我这儿来。”他果真照我的样子,把球滚到我面前来了,虽然偏了一些。我和他来回滚了几次,成了好朋友,一起在树林里看蚂蚁搬家,绕着杨树捉迷藏。他一直没说话,却不时咯咯笑,很开心。
这位奶奶对我说:“你跟我孙子才见面,就这么熟,我天天带他,都没这么开心过。”我说:“你抛球,是按照你玩的方式,抛得太高,球速度太快,离他又远,他跟不上,我只是按照小孩子的方式跟他玩罢了。”
大人带孩子,孩子是主体,大人是为孩子服务的。所以,态势上,大人要向孩子靠拢,同他结为一体,参与其中。既不可分离开,各管各的。既不可分离开,各管各的。也不可让孩子向大人靠拢,按照大人的方式行事。如果这样,他们就没有童趣,也同大人隔着一座山。
不少家长谈到学乐器时,几乎都有一个12
不少家长谈到学乐器时,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学会一件东西怎么会不需要逼呢”,甚至有家长说“每天练琴,孩子都会哭,但是哭完了还得练,哭也不许离开琴凳”。
孩子不爱学,家长和老师应及时“检讨”
孩子出现厌烦情绪是正常的,但需要被及时转化掉。仅就处于音乐入门阶段的孩童来说,他们和音乐的互动过程应该是快乐的,享受的。也许会有人以郎朗作为“逼”成功的例子,但这绝不是普遍规律。
专家认为,如果孩子出现哭闹现象,一定是什么环节出错了,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检讨”:也许是家长上课前的几句“必须”、“应该”把孩子给吓住了,让他产生了抵触感;也许是老师在让他做他现在很难做到的事情,他觉得太难;也许是他心里惦记着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已经开始播了……如果孩子实在闹,不如就让他停下来。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在规定时间内练好一首曲要重要得多。他有兴趣的话,慢慢会自觉对自己弹出来的声音有要求。“至于一些极端家长在传播的自己孩子成功拿到什么奖靠一年打了多少个耳光,所有的家长听都不应该听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
此外,幼儿的厌烦情绪,也可能跟家长乃至教师的“功利化”有关。因为一些家长一上来往往就拿孩子“会弹点什么曲子”、“能弹新曲子了吗”等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成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周海宏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我常常接到家长的咨询,发现他们对待孩子学琴方面,专业和技能要求太高,最纠结的就是“孩子最好几岁学”、“哪里的培训班最好”、“什么样的老师最好”、“怎么练效果最好”、“什么时候才能弹到这个阶段的最好程度”……这一堆和“最好”相关的问题,反映了家长过于功利的心态,其后果往往是让孩子学了一门“技术”,而“恨”了一门艺术。
学乐器就像是学说话
让入门阶段的孩童一上来就读谱、弹曲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违背孩子学乐器规律的。学一种乐器应该就像学语言一样,也要遵循听——唱——弹——读的规律。先引导他充分感受到他听的声音,自己唱出来,然后过渡到让他学习把自己听到的在钢琴上弹出来,再引导他把这一段曲子对应到琴谱上。这种兴趣驱动的、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在入门阶段,不妨就让孩子多弹弹他会的曲子,这样他会越弹越有信心、越懂得享受。等到八九岁左右,那时他们生理和心理条件发展到足够成熟的地步,那时再让他钻研技术,你会惊讶:他们学得如此之快。
还有一些家长纠结于孩子手指短,是否就失去了学乐器的机会。王瑞表示,只有在非常专业的演出上,在难度极高的曲子上,手指的张度不够才会体现出一些区别。家长对这一问题的考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理念。学艺术,最忌讳急功近利。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不能都指望着他成名成图老师家,培养他的审美能力乃至内在气质、让他成为一个终身享受音乐的人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如果手指长,无疑具有一定优势。但手指短,也毫不妨碍孩子在琴键上弹奏出美好的音符,不妨碍他演奏出动人的经典乐章。在入门阶段,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孩子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引上轨道。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39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