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托制度的设计来说,它本身不是出于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而是为了满足成人的需要。从心理上来说,3到6岁的孩子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很低,孩子不会明白家长很忙是什么感觉,孩子会认为爸爸
【 tulaoshi.com - 全托 】
大孩子入全托增强主动性
儿童人格的发展形成需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发展任务。多项调查显示,全托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懂事和成熟。
孩子进了全托幼儿园,接受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被父母包办的吃饭、穿衣等,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学会并尝试去做,因此比同龄人更早地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另外,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和同龄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遇到困难自己解决,发生争执自己和解,这能够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较早地融入社会。
内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
但是,如果孩子小于三岁半,阶段任务就不是培养主动性,而是让他们感受关爱,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就不适合入全托。很多家长都以为,把孩子送全托,可以让他们接受专业的生活护理、心理保健和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自己周末也会把他们接回来好好“补偿”,不会因此影响和孩子的关系。可实际上,再专业、再敬业的老师也无法满足每个孩子个性化的心理需要和对亲情的渴望,家长的这种做法,说严重了,是对孩子的情感剥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滞后,很难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但情感已经发展完全,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如果一连五天见不到亲人,他们会产生不安全感,万一再受到委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对其身心发展更是不利。
另外,和性格外向的孩子相比,内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实际上,天性害羞、胆怯的孩子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经常会潜意识地压抑自己的需要,受了委屈、遇到不开心的事都会藏在心里。而幼儿园的老师又不可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所以他们的心结很难被及时发现,长此以往,孩子会更压抑,不利于将来个性的发展。
补偿孩子得注意方式
不管家长是出于工作的压力,无奈地选择了全托,还是出于培养孩子的考虑,对全托寄予厚望,都得首先了解,全托幼儿园并不能替代家长的关爱和教育。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理第一反抗期,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不好管教,这时父母千万不能有“孩子太调皮,干脆送幼儿园算了”的想法,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此外,父母必须在双休日多花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补偿对他们感情上的亏欠。不过,一些家长因为送孩子全托,觉得内疚,所以一到周末就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甚至纵容他们发脾气、耍性子,这种做法也不可取。补偿主要应针对情感,注意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培育他们开朗的性格,帮他们建立起心理的安全网,而不应为了求得自己的心理安慰,把补偿变成溺爱。
读者张阿姨打来电话,咨询关于宝宝全托的问题。张阿姨今年70多岁了,有一个4岁的外孙女,由于张阿姨的女儿和女婿都在外企工作,经常出差,所以无暇照顾孩子,而张阿姨和老伴又年事已高。无奈之下,只好将孩子全托,孩子在全托的第一个星期回到家后,张阿姨发现孩子瘦了,无精打采的。第二个星期情况差不多。为了不让孩子有被抛弃感,张阿姨中间偶尔会接孩子回家住一个晚上。孩子的妈妈也给孩子买了好多小礼物。在送女儿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对她说,从今天开始,每天数一个手指头,数到第五个手指头的时候,妈妈就来接你了。
张阿姨希望通过我们了解全托到底好不好,对孩子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将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带着张阿姨的问题,我们采访了幼教方面的有关专家。专家表示,孩子能不全托尽量不要全托。如果家长实在有困难,建议要为孩子挑选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
●全托制度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成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幼儿利益的最大化。
“能不让孩子全托尽量不要全托。”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王银玲说。
从全托制度的设计来说,它本身不是出于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而是为了满足成人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全托的弊端是非常难以克服的。它最大的弊端就是难以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将会影响到婴幼儿的身体发展、语言发展及情感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在家庭养育环境中,大人和婴幼儿的比例最起码是1:1,即一个大人照顾一个婴幼儿。而在集体教育机构中,很难达到这么高的师幼比(老师和幼儿的比例)。一般情况下,是一个老师照顾5到10个孩子,这很难充分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比如从孩子的身体发展来说,大人带着孩子玩儿,孩子可以自由地奔跑,大人在后面跟着,既不容易出危险,孩子又锻炼了身体。但是在集体教育机构里,考虑到安全、便利、秩序等因素,老师会限制幼儿的活动。担心孩子磕着碰着,所以会尽量让孩子从事一些安静的活动,或者是集体一致的活动。
追求安全会限制幼儿的自由活动,而追求便利,老师必须简化一些照料的工作。比如小女孩不能留太长的头发,十几个孩子都梳长发,老师根本忙不过来。
●全托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河西区第26幼儿园园长张静妍认为,全托是把双刃剑,虽然解决了家长的难题,却对孩子的心理、性格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从心理上来说,3到6岁的孩子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很低,孩子不会明白家长很忙是什么感觉,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看着日托的孩子的爸爸妈妈来接孩子回家,而自己却不行,从而产生一种被抛弃的心理,在亲情上会产生疏离感。从性格上来说,孩子的成长是通过与家庭、幼儿园及社会周围环境的互动完成的。全托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在一起,与家庭及社会环境接触很少。
●全托的孩子自理能力强、独立性强是在“不得不”的情境下形成的。
对于很多人认为的全托的孩子独立性强、自理能力强的看法,王银玲认为,这是孩子在寄宿制的情境中,被迫在这么幼小的时候做很多的事情。在很多同龄人还做不到的时候,他们在被迫的状态下做到了,但内心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所以孩子是很吃力的,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可能是牺牲了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内心安全感的发展,以及孩子如何理解社会,如何理解成人对待自己,会有一种被抛弃感,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有一个孩子,父母工作特别忙,好多天以后才去接(图老师整理)孩子,他看见爸爸妈妈后,不喊爸爸妈妈,他内心在报复。
●1到3岁的孩子尽量不要全托,那样会破坏宝宝内心的安全感。
从孩子一出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孩子与其他人、社会关系的一个雏形。所以,童年期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到将来孩子跟社会和其他人的关系。
如果家长不得已需要全托,那么,等孩子大些全托要好于小时候。大点儿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有所增强,大小便能够自理,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而且内心的安全感已经建立起来。太幼小的孩子(三岁以下的孩子),尽量不要全托。因为太幼小的孩子,他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越独特,越个别化。为了照料到孩子个别化的需要,这需要成人充分地去关注并敏感地做出回应。
●在全托之前,家长一定要考察幼儿园的老师是不是有耐心,尤其是重复做事情的时候。
如果家长确实无暇照顾宝宝,那么一定要为宝宝挑选一所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机构。因为这个时候全托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个幼儿园中老师的素质。在幼教领域有一句俗话,关起门来就是良心活儿。爸妈要考察照料者是不是爱孩子,是不是很有耐心,尤其是重复做事情的时候。很多幼儿园都有母婴教室,家长可以周六日带着孩子来一个小时,参加亲子园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可以去感受老师整体的素质。
孩子上全托5大不良影响
全托是寄宿制幼儿园的称谓。由于国外没有全托,国内也没有相关的发展性研究,对全托的利弊判断也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心理发展方面,这给父母的选择造成很大的不便。
虽然父母有充分的理由(有些是对的,比如对自理能力的培养)来说服自己,但毕竟一生就这么一次,而且是不可逆的,所以在选择时权衡和斟酌是必要的。对幼儿和父母来说,全托只是在家庭剥夺、同伴交往和学校控制上存在差异,对应的有关全托对幼儿心理现状和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也由此决定。
根据心理健康的统计学和社会文化定义,我们可以忽略全日制幼儿园正常教学给孩子心理造成的潜在tulaoshi.com危害,重点凸现全托的影响。
1、人格症结
发生机制:入学初和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幼儿的分离焦虑、的生理和心理的无力感象时刻悬在幼小心头的利剑,并成为埋在部分同学人格潜层的炸弹,只要外界条件允许就会爆炸。在心理学界有关早期情感经历对以后的预测和解释的理论集中体现在精神分析学派上,其有效性已被心理诊断和矫治临床所证实。
由于幼儿的亲子依恋水平很高,且时间概念没有或模糊,他们时时期待父母的到来,最后变得无望。再加上幼儿阶段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部分幼儿并不能完成老师给施加的教育干预任务,无力感体验特别强烈。脱离学校以后他们会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体验进行家庭抛弃和自己内部因素的归因,极力回避和补偿这种缺失,使行为带有症结基调,并形成人格价值眼镜,一旦条件满足,他们就在精神上炫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际空间越来越狭小,使触发症结并转化为心理和行为障碍的诱因遭遇几率越来越大,回避和预防症结的产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发生时段:未来他们脱离基础教育以后。
表征预测:人格机构中情绪和情感的极化,精神障碍。
危害指数:★★★★★
2、行为退行
发生机制:幼儿园的老师永远保持童心四溢的职业行为特质,他们会不自觉地在生活和教学表达形式上投射出来,加之幼儿每天都生活在同伴之间,缺少不同年龄和行为样板供效仿。幼儿的年龄和行为定向的最近发展区的空间被压缩,行为风格被定格,使他们表现出和全日制孩子相比更幼稚。
在这种最初的外表行为退行的同时,他们的内部认知模式和心理需求也同步退行,并逐渐演化为退行基调――行为退行人格化。
他们在与父母或社会上的人接触时倾向于使用婴幼儿的反应模式来表达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觉到没有跨出自己的舒适区。而成人在评价孩子时本能地带有欣赏娃娃心理反应,尤其是父母还会感觉到宝宝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更近,对他们的行为给予默认和支持,强化了他们的退行反应。
全托的惯常单一的特殊经历作为一种印刻可以固化到他们的认知体系中,当他们以后受到情感冲击或情境相似时,就会启动这种行为退行来保护自己,应付情境变化。由于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年龄特点,外界会给予负面评价,这又会加剧他们的行为退行。
表征预测:心理年龄滞后,对父母撒娇、玩具、服饰和语言等行为幼儿化,用孩子的行为方式作反应。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发生时段:初中以后。
危害指数:★★★★☆
3、习惯性退缩
发生机制:在很多人看来,幼儿在全托学校会变得很有合作性,其实这只是教学情境下的假象,他们变得更退缩和被动。作为一个班级单位,老师始终控制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 是绝对的权威。孩子在园内的行为形式主要是游戏色彩的活动,同学间直接交流比较充分,很快同学间就会产生明星儿/领导者,由他来主宰活动。一个班级或一个活动中只能有一个领导者,其他的孩子只是配合,缺乏自主性,形成习得性退缩。
习惯性退缩表面上好像是很遵守课堂和活动纪律,实质上是全托幼儿园对他们主动性的剥夺,他们是不打算和没有能力去表现。这在全日制幼儿园中也存在,但孩子可以在回家后演示在幼儿园学习到的本领和知识,在父母面前主动性和控制性得到发挥,使学习动机内部化,对结果评价也是内部奖赏,补偿了他们的效能感。
老师为教学的连续性,游戏教学更象是师生对话,老师不喜欢因幼儿的个人主张打断教学。在小学阶段会表现为集体回答,但在幼儿园阶段限于孩子的智能差异,只能由明星儿代劳。这无形中巩固了明星的权威性,削弱了其他孩子的思维追踪主动性。加上形成性测验的缺乏,时间一长他们就表现出心不在焉。
如果某个幼儿企图反抗组内领导者的统治,他要承受来自老师的制止和同伴的威胁,退缩是最安全的。
有的老师采取相反的策略,当发现退缩的幼儿就给予鼓励。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表扬和特殊关爱表现出强烈的需求,为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努力做得退缩。
小学以后主要是非游戏情境的以知识性教育为主,需要儿童主动的内部操作。此时,全托形成的习得性退缩将成为他们学习问题的表征。
表征预测:注意力问题,少没有复习技巧,没有主见,遇事随大溜。
发生时段:入园后。
危害指数:★★★☆☆
4、替代性依恋
发生机制:我们把幼儿对家庭成员和情境的安全感需要和应对模式成为依恋,它是幼儿成长背景和高效学习的亲子心理对应机制。亲子间可以很直觉地对对方的需求和反应做出正确判断,相互间可以因材施教和高效受教,是相互间一对一的标――靶。
入园后学生会把对家庭的依恋迁移到教师身上和学校环境中,这对完成学校教学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校学习过程中,随教师的更换和学习内容的进阶,这种依恋对象和安全底线也随之变动,促使他们认知不协调。部分全托幼儿园主张让孩子称老师为妈妈,制造出更抽象的替代依恋,给孩子带来的情感伤害更严重。
10个月左右就已经建立起固定的依恋,并在家庭亲子互动中得到巩固。幼儿为适应幼儿园环境而表现出的不稳定的替代性依恋,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和情感指向上朝不保夕。为缓解这种认知不协调,他们马上回转化为对情境的依恋。即他们会变得顺应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变得很听话或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把标和靶合并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成人化的机器行为,形成对事不对人的情感反应模式。这种发展过程越过了,亲子依恋中的行为规则试误过程(老师是见错必纠的),而这在家庭是通过亲子依恋前提下的撒娇、游戏性反抗和条件交换等形式来平和地完成的。
未来的生活实质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过早的替代性依恋不但会使他们制造更多的人际羁绊,而且也使他们失去心理缓冲空间,一旦人际失助,则会引发行为的崩溃。
发生时段:入园中后期。
表征预测:行为过早达到习俗水平,行为刻板、偏执、市侩,恃强凌弱,少情感变通,亲情淡漠。
危害指数:★★☆☆☆
5、不良同质促进
发生机制:幼儿和成人一样,在学校里他们伙伴间会形成社会促进,以便形成共同价值,减少因个人价值引发的冲突。在行为和价值认知养成上,行为主义强调的环境互动可以解释全托的不良互动。
寄宿制幼儿园的学生成分和其他寄宿制学校一样,在生源上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无论幼儿园以什么先进的教学理念来策划教学,生源基本上是在家比较调皮、家庭忽略教育或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调皮的孩子有先天的特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干预来塑造的。
但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既得经济利益前提下的全托幼儿园,学校的控制方向难免会发生偏离,这在客观上默认了学生间不良行为的存在。
构想并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是他们的天性,在学习上他们彼此相差很小,于是他们把炫耀的目标指向财富的占有和支配方式上,彼此相互攀比。那些被欺负和感觉到有压力、没有谈资的同学就被迫构想,时间长了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真实。为了维护自己优越感,他们彼此促进,逐渐脱离学校的控制目标。调皮在孩子身上,集中体现在对别的孩子的肢体侵害和对学校管理的违抗上,这方面也存在同学间的不良相互促进。
发生时段:入园中期以后。
表征预测:过度消费,霸道,自卑或厌弃家庭,嫉妒和敏感,在校行为取向不在学习上,参与违纪团体。
危害指数:★☆☆☆☆
全托托出的心理心理危机还有很多,它们只有在幼儿园以后才会发生。但全托的经历并不是与以后的心理危机一一对应的,这个经历和个人特质一起只是必要的条件。统计学上的心理疾患可以解释这两个条件,社会文化的评价可以解释全托经历。
优教应该优在内容,而不是在途径和方式上与大多数人不同;亲子间的作用关系是本能预置的,谁都是第一次作父母,家庭是不可替代的;情感是天生的,也是他们的基础能力,早期情感经验很重要;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合理性的,不需要代理机构来修理;人格的发展是联系的,越过和延迟同样是错误的;教育理念都是一种说法,如果有效国家会推行;烧钱和推卸都是不负责任的;孩子的心理发展是非线性的因果连接,不要给孩子增加变数。
请各位父母你千万别拿孩子作赌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负责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大孩子入全托增强主动性
儿童人格的发展形成需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发展任务。多项调查显示,全托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懂事和成熟。
孩子进了全托幼儿园,接受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被父母包办的吃饭、穿衣等,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学会并尝试去做,因此比同龄人更早地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另外,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和同龄人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遇到困难自己解决,发生争执自己和解,这能够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较早地融入社会。
内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
但是,如果孩子小于三岁半,阶段任务就不是培养主动性,而是让他们感受关爱,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就不适合入全托。很多家长都以为,把孩子送全托,可以让他们接受专业的生活护理、心理保健和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自己周末也会把他们接回来好好“补偿”,不会因此影响和孩子的关系。可实际上,再专业、再敬业的老师也无法满足每个孩子个性化的心理需要和对亲情的渴望,家长的这种做法,说严重了,是对孩子的情感剥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滞后,很难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但情感已经发展完全,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如果一连五天见不到亲人,他们会产生不安全感,万一再受到委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对其身心发展更是不利。
另外,和性格外向的孩子相比,内向的孩子不宜入全托。实际上,天性害羞、胆怯的孩子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经常会潜意识地压抑自己的需要,受了委屈、遇到不开心的事都会藏在心里。而幼儿园的老师又不可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所以他们的心结很难被及时发现,长此以往,孩子会更压抑,不利于将来个性的发展。
补偿孩子得注意方式
不管家长是出于工作的压力,无奈地选择了全托,还是出于培养孩子的考虑,对全托寄予厚望,都得首先了解,全托幼儿园并不能替代家长的关爱和教育。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理第一反抗期,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不好管教,这时父母千万不能有“孩子太调皮,干脆送幼儿园算了”的想法,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此外,父母必须在双休日多花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补偿对他们感情上的亏欠。不过,一些家长因为送孩子全托,觉得内疚,所以一到周末就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甚至纵容他们发脾气、耍性子,这种做法也不可取。补偿主要应针对情感,注意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培育他们开朗的性格,帮他们建立起心理的安全网,而不应为了求得自己的心理安慰,把补偿变成溺爱。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39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