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好书,除了专家之外还有读者一起选出了一批大家喜欢的书,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书没有放到这个地方来,因为书太多了,那么这么多书怎么读?
【 tulaoshi.com - 绘本 】
我小时候只读过小人书,除此以外就是满篇文字的书,偶尔能遇上插图好看的书,心中已是很欢喜。等到有了女儿,带着为孩子寻书的眼光走进书店时,才发现这个儿童图书世界居然可以如此五彩斑斓。沾女儿的光,我渐渐成了图画书迷。
儿童阅读当然从图画书开始,读图有许多的好处,特别是在孩子识字之前可能是最佳的满足求知欲望的途径。而图画阅读在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方面,在情感发育和多方面修养的培养方面,有许多益处。在这个“读图时代”,有许多人都在鼓吹图画书,道理也不难明白。可是一旦具体到自己的孩子时,问题就不那么简单啦。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在与其他家长的交流中,我最常遇到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有的图画书文字那么少,图画占主要的篇幅,这样的书买给孩子值吗?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值。但解释起来有点儿困难,比如我小时候就没读过图画书,现在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说起来如今的孩子的确很幸福。好的图画和用图画制成的书,在过去是稀缺资源,甚至在很久以前只能供在贵族家或是寺院里。今天,只要我们愿意,孩子就能成为享受图画书的精神贵族。
假如童年中缺少图画书的熏陶,会有怎样的缺憾呢?曹文轩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曾经感慨,自己小时候连吃点儿肉都困难,更别说奢侈到读图画书啦。他自己是读文字长大也是以研究文学、创作文学为职业的,但不得不承认阅读图画书有阅读文字书不可比拟的开阔感。他断言,未来读图画书长大的一代肯定比自己有更为开阔的胸怀。
第二个问题:
如何教孩子读图画书?
对这个问题,我最诚实的回答是:不知道。我的确不太清楚是怎样“教会”女儿读图画书的。与绝大多数同龄的爸爸妈妈一样,我自己本没有什么阅读图画书的经验。拿起一本图画书,我最初的方法就是直接把文字读给女儿听。女儿常常要凑过来,而且时常要插嘴,指着书说“嘻嘻,小狗在尿尿”,“这是谁的脚丫子”,“为什么鹅要带一把雨伞”……有时我把故事读完了,她还说“你还没有讲小哥哥高兴得跳起来呢”。有趣的是,她说的许多事情在我读的文字故事里并没有啊。原来那都是藏在画面里的信息。于是我常常得放下书,和她一起来研究图画里到底有些什么。
女儿3岁多,我们就为她办了借书证,她很快成为少儿图书馆的常客。有一次,她从书架上拉出一本书,翻了几页,然后很兴奋地叫我:“爸爸快来,这是《计盗紫金铃》。”我过去一看,果然是那本书。当时我感到非常震惊!为什么呢?第一,她不认识字,她的识字量不过50字,这5个字她一个也不认识。第二,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版本的《西游记》。我们只是一起读过另一家出版社的幼儿版《西游记》,那本书不知读过多少遍,其中就有一个《计盗紫金铃》的故事。她完全是凭借两个版本的故事在图画叙事方面的相似,非常自然地作出了判断。这个经历给我很大的启发。
对第二个问题,我想或许还有这样一种回答:向孩子学习读图画书,尝试爱上图画书。如果你也能成为图画书迷,经常和孩子“切磋”,虚心向孩子“讨教”,那还有什么困难呢?
迷图画书,对于大人来说,肯定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儿童文学作家彭懿先生总是很执著地说,他认为图画书是为孩子创作的,但更是为大人创作的。对这一观点,他特别偏执。他最常使用的论据是美国图画书大师希尔弗斯坦的作品。那位大师最著名的作品是《爱心树》(TheGivingTree),这本书是黑白的,图文非常简单,讲述一棵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隐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这是个深沉感人的故事,据说不少妈妈在为孩子读的时候都留下了热泪。
不过希尔弗斯坦最让我感动的是另外一本图画书《失落的一角》。仍然是黑白的,图文比《爱心树》还要简单,作为一本书甚至简单到不可容忍的地步。开始只有一条线,然后出现一个圆,它缺了一角,所以不快乐。于是它沿着那条线一路滚,去寻觅它失落的一角。它有许多经历,但都是简单的几笔勾勒。它终于找到一个特别合适的角。可是重归圆满的它再次感到缺憾,于是它又让那个角失落,继续它的寻找……
这是个包含了许许多多故事的故事,只不过简化为一条线、一个圆和一个角。它竟然让我感动,也让我想起了女儿。如果不是因为有她,我怎么会“无聊”到读这样的书呢?
第一道是讲田园风光,第二道是小城景色,第三道变成都市风景。
这是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月圆月缺讲一个月,《小房子》整个讲的是春夏秋冬一天从早上到晚上,讲的是时间的故事,读这个书是很庞大的时代体系,从某一代到每一连到一年四季到每月每天,可以无穷无尽反复读。
做字诀是个包罗万象的大项,包括做手工、做游戏等等,有点像读图画书助兴的节目,但玩到深处,也是对理解图画书大有裨益的。比如,《拔萝卜》可以玩拔河,《小黑鱼》可以玩音乐游戏。谁是小黑鱼,音乐响起的时候大家就围着转圈,有大孩子、小孩子,事实上小小孩到第三轮才被淘汰。这种玩法大家很开心,意犹未尽。
画字诀,一本本优秀的图画书就是一座座纸上的美术馆,读完以后自然产生一定的刺激,诱使小读者也拿起画笔来表现。我们有一些很好的例子,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好饿的毛毛虫》,孩子从第一页画到最后一页。 《奥莉薇》书里面有一段,奥莉薇带他到画廊他看不懂一张画,他跟他的妈妈说我只要五分钟画的一模一样,奥莉薇回到家里在墙上画了一幅画。
吃字诀,这是最需要创意的一种玩法了,因为说到吃的图画书可多了,但真正能拿来吃的好像还没有,需要自己想办法。比如《石头汤》《古里和古拉》《云朵面包》《生气汤》等等。小海豚在做活动的时候扛着面包机去开始做面包,生气汤就是可以在生气的时候做,我们也用这本书做了一次汤。
想字诀,拓展想象空间,爆破性展开联想、开拓思维空间……这个玩法最具个性和个体差异,比如《小恩的秘密花园》。这是这次入围的很特殊的一本书,书信体,讲在美国大萧条时期孩子眼里怎么看生活。从家里到他舅舅来到大都市刚开始的样子,离别的时候,舅舅跟他难舍难分,舅舅的房顶最初来的时候是这样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变成这样。这些都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展开联想。有很多老师和家长带着孩子甚至种一些花草,这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还有一本我们曾经用的一本书《不是我的错》,在去年入围的书,《不是我的错》后面那一部分是讲战争自然灾害,甚至我们后面再把911的图片放上去,都不是你的错。跟孩子们一块儿展开想象,讨论各种各样你设计到你看到的书,你读到的书一直延伸的各种想法。
聊字诀,孩子们聊书是一门大学问。聊的成功的就是跟孩子聊他最喜欢说的事情,最后聊你想说的事情。我们在TOP10里面就有两本书做过这样的尝(www.tulaoshi.com)试,《我不知道我是谁》这本书藏着一个很大的命题,这个命题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提出来认识你自己,这种聊法跟六年级的孩子聊过,幼儿园的孩子、三年级的孩子都聊过,你是谁,我是谁。不停的交融当中,孩子很愿意跟你探讨各种各样很奇怪的问题。还有一本《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本书里面含有另外一层意思,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有哪位爸爸能够专门放下所有的事情陪孩子呆上整整的一天,其实这个事情可以跟孩子们聊的。你跟你爸爸曾经呆过一天,让孩子们聊聊,这是孩子非常愿意参加非常愿意投入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说这本书也可以拿来用一用,让孩子聊聊跟爸爸呆在一块儿的时候。
唱字诀,有些图画书本身就是歌词如《苏武牧羊》;书上的故事来源于一首可以吟唱的诗,比如《黎明》;或者本来这个民间故事就有耳熟能详的歌曲,比如《拔萝卜》。我给大家清唱一下《黎明》这本书,这本书的曲艺是用《渔翁》这首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十字诀,最大程度发挥图画书的妙用!
图画书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
图画书为阅读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图画书阅读之乐并不专属于孩子!
本文来源于:父母必读育儿网
绘本也叫图画书
“绘本”这个词来自于日文,与英文对应的是“picture book”。从一般意义上讲,绘本或图画书所指的对象是相同的,即那些图文紧密结合的图书。有意思的是,绘本这个词在世界范围比较通行的理解是“为儿童”创作的图书,但在大陆,绘本这个词的最初流行反而是与“为成人”创作的绘本有关,尽管在此之前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为儿童”的绘本创作、编辑和推广做了很多自觉地努力。本文所谈的“绘本”,不包括那些为成人所作的书,尽管笔者不反对成人去阅读那些专门为孩子创作的绘本,也不认为那些为儿童创作的绘本的读者仅仅局限于较小的年龄范围。
绘本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源自于作者的直觉,它凭借作者心灵的力量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直觉的特点是形象的,用以表现作者直觉感受的东西只能是意象,并且具有独特性。创作是形象而具体的, 而概念却是理性的、逻辑的。用理性的、逻辑的语言去概括形象的、极富个性化的创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理论总也不可能准确地指涉对象本身。绘本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每一种理论都受到历史的局限,都只能站在一个特定的点上给它下定义,要让一个固定的有局限的概念去阐释不断发展变化的绘本创作和发展过程,也是难以做到的。这也是绘本概念难于精确把握的原因。
近年来,因为工作的缘故和作为父亲的缘故,笔者接触、购买并且为孩子读过大量的绘本,所以在下笔前脑中马上涌现出无数绘本的影像,它们中的每一本都是作者个人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的独特表达,他们如此富有艺术的个性,而又能够超越作者的时代被广泛流传;它们承载了许多人类12345...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39652.html
看过《亲子阅读:图画书不是用来学习的》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