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生命教育 】
孩子身上可贵的“秩序”
isabelle101 原帖: (写于2/19/2003 1:26:58 PM)
早晨起床,明媚的阳光洒了一地,非常温暖舒适的感觉,心情也跟着异常的明朗。吃完饭,小姨带着芊芊和小朋友出去玩.妈妈一个人在家,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了。打开蒙特梭里《童年的秘密》,翻到有关“秩序”一节。书里说:“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读完这段文字,深有同感!!妈妈早就观察到芊芊这种对秩序的敏感了。只是当时有点茫然。
有很多例子可以为证,比如:
1、芊芊捡东西
在两餐中间,有时给芊芊吃一些小饼干,或者在正餐时给芊芊自己拿着吃馒头。不管吃饼干还是馒头,总会掉旁边一些渣,这时芊芊不管正在干什么,也不管这些渣掉在那里,都会非常认真地捡起来,然后放到嘴里吃,吃完这些渣才会再咬手里拿着的食品。阿姨经常感叹说:“芊芊怎么那么节约啊?”
以我们成人的理解,手里还有一块大的,先吃完了,如果不够了,再捡掉了的渣吃。可芊芊不这样,而是首先把渣捡起来吃,那怕是特别小的一点,小家伙也能看到,非捡起来不可。再然后吃大的一块,如果吃不掉,就交给妈妈。
我当时也有些困惑,感觉现在孩子是追求完美敏感期吧,好像也不是,小姨每次都跟芊芊说,不吃掉下的,脏啊。可妈妈都制止了,感觉芊芊应该有他的道理。现在看来,可能就是在追求一种秩序!一种吃东西的先后秩序!!先咬的先吃,即使掉了也给捡起来吃!!妈妈很庆幸当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的阻止芊芊。
2、芊芊盖盖子
芊芊有一段时间对笔特别感兴趣,与其说是对笔,不如说是对盖盖。比如用笔写完以后,一定要把笔帽盖上。如果自己完不成,就大哭大闹。如果妈妈忘了,准备把笔放一边,芊芊就一定会指着笔帽让妈妈盖。只有妈妈盖上了,芊芊才会心满意足地做别的事情去。
还有喝奶后,只要看到瓶盖,就一定要自己或者妈妈把瓶盖盖上。再有,洗完脸擦油后,擦脸油的盖子,各种瓶子的盖子,芊芊只要看到恢复原状的盖子,就一定比比划划地监督妈妈做好。妈妈当时有些疑惑,这麽小的孩子会对归位有这麽强烈的要求吗?严格来说,好像还不是归位,因为好多玩具芊芊都不知道归位处理啊。但疑问归疑问,每当这个时侯,妈妈都会很骄傲地听从芊芊的吩咐,让芊芊自己或妈妈盖上各种盖子。现在再想这件事,应该是秩序,是很直观的秩序,笔帽摘了要盖,瓶子打开要盖。而且这个秩序在芊芊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不这样做就好像没有完成任务,做了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说不出的满足呢。
3、很多日常习惯
芊芊的饼干一般来说,有固定地方放置。所以每当说要吃饼干,芊芊便会指向那个方位。芊芊掉了东西,一定要捡起来,好像不捡起来就没有完成。妈妈很多平时放东西的位置芊芊都能记住,并且在没做将做的时侯芊芊会提前一步指出。又比如,早晨小姨坐在床边和芊芊玩耍,妈妈让小姨帮忙拿一下眼镜,小姨在床边拿了,芊芊看在眼里,还没等小姨递给妈妈呢,芊芊便对着妈妈说,“谢谢”。妈妈和小姨都乐了,芊芊是在告诉妈妈,小姨帮妈妈拿了东西,妈妈应该说声“谢谢”,于是妈妈赶紧说:谢谢。芊芊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时侯在芊芊心里,秩序感是非常强烈的,满足了很幸福,没有满足就心里放不下。妈妈值得庆幸的是,芊芊很少因为什么愿望没有满足而大哭大闹,在妈妈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妈妈总是尽力满足她,所以芊芊脸上明媚的时侯也便特别多,很少有难配合的时侯。
总之,妈妈很庆幸观察到了芊芊的这个敏感期,也许,这个阶段秩序的建立正是芊芊以后人品正直、做事情有条理、办事有原则等等优秀品格形成的雏型呢。所以,尽管芊芊没有别的同龄小朋友说话早,走路早,而且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为此忧心忡忡,但妈妈心里最明白,也最释然。不管听到谁这样说都会淡然一笑。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芊芊的优秀自在妈妈心里,芊芊的优秀不必只争朝夕,芊芊的优秀是需要时间鉴定的。女儿,你是妈妈永远的骄傲,妈妈相信:在妈妈宽容理解的养育下,你一定能长成一棵抵挡风雨的大树,不管将来你做什么,都会的!!妈妈有这个自信,妈妈只需要做好那个默默的浇水人。
孩子身上可贵的“秩序”
作者:isabelle101
早晨起床,明媚的阳光洒了一地,非常温暖舒适的感觉,心情也跟着异常的明朗。吃完饭,小姨带着芊芊和小朋友出去玩.妈妈一个人在家,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了。打开蒙特梭里《童年的秘密》,翻到有关“秩序”一节。书里说:“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读完这段文字,深有同感!!妈妈早就观察到芊芊这种对秩序的敏感了,只是当时有点茫然。
有很多例子可以为证,比如:
1、芊芊捡东西
在两餐中间,有时给芊芊吃一些小饼干,或者在正餐时给芊芊自己拿着吃馒头。不管吃饼干还是馒头,总会掉旁边一些渣,这时芊芊不管正在干什么,也不管这些渣掉在那里,都会非常认真地捡起来,然后放到嘴里吃,吃完这些渣才会再咬手里拿着的食品。阿姨经常感叹说:“芊芊怎么那么节约啊?”
以我们成人的理解,手里还有一块大的,先吃完了,如果不够了,再捡掉了的渣吃。可芊芊不这样,而是首先把渣捡起来吃,那怕是特别小的一点,小家伙也能看到,非捡起来不可。再然后吃大的一块,如果吃不掉,就交给妈妈。
我当时也有些困惑,感觉现在孩子是追求完美敏感期吧,好像也不是,小姨每次都跟芊芊说,不吃掉下的,脏啊。可妈妈都制止了,感觉芊芊应该有他的道理。现在看来,可能就是在追求一种秩序!一种吃东西的先后秩序!!先咬的先吃,即使掉了也给捡起来吃!!妈妈很庆幸当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的阻止芊芊。
2、芊芊盖盖子
芊芊有一段时间对笔特别感兴趣,与其说是对笔,不如说是对盖盖。比如用笔写完以后,tulaoshi一定要把笔帽盖上。如果自己完不成,就大哭大闹。如果妈妈忘了,准备把笔放一边,芊芊就一定会指着笔帽让妈妈盖。只有妈妈盖上了,芊芊才会心满意足地做别的事情去。
还有喝奶后,只要看到瓶盖,就一定要自己或者妈妈把瓶盖盖上。再有,洗完脸擦油后,擦脸油的盖子,各种瓶子的盖子,芊芊只要看到恢复原状的盖子,就一定比比划划地监督妈妈做好。妈妈当时有些疑惑,这麽小的孩子会对归位有这麽强烈的要求吗?严格来说,好像还不是归位,因为好多玩具芊芊都不知道归位处理啊。但疑问归疑问,每当这个时侯,妈妈都会很骄傲地听从芊芊的吩咐,让芊芊自己或妈妈盖上各种盖子。现在再想这件事,应该是秩序,是很直观的秩序,笔帽摘了要盖,瓶子打开要盖。而且这个秩序在芊芊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不这样做就好像没有完成任务,做了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说不出的满足呢。
3、很多日常习惯
芊芊的饼干一般来说,有固定地方放置。所以每当说要吃饼干,芊芊便会指向那个方位。芊芊掉了东西,一定要捡起来,好像不捡起来就没有完成。妈妈很多平时放东西的位置芊芊都能记住,并且在没做将做的时侯芊芊会提前一步指出。又比如,早晨小姨坐在床边和芊芊玩耍,妈妈让小姨帮忙拿一下眼镜,小姨在床边拿了,芊芊看在眼里,还没等小姨递给妈妈呢,芊芊便对着妈妈说,“谢谢”。妈妈和小姨都乐了,芊芊是在告诉妈妈,小姨帮妈妈拿了东西,妈妈应该说声“谢谢”,于是妈妈赶紧说:谢谢。芊芊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时侯在芊芊心里,秩序感是非常强烈的,满足了很幸福,没有满足就心里放不下。妈妈值得庆幸的是,芊芊很少因为什么愿望没有满足而大哭大闹,在妈妈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妈妈总是尽力满足她,所以芊芊脸上明媚的时侯也便特别多,很少有难配合的时侯。
总之,妈妈很庆幸观察到了芊芊的这个敏感期,也许,这个阶段秩序的建立正是芊芊以后人品正直、做事情有条理、办事有原则等等优秀品格形成的雏型呢。所以,尽管芊芊没有别的同龄小朋友说话早,走路早,而且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为此忧心忡忡,但妈妈心里最明白,也最释然。不管听到谁这样说都会淡然一笑。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芊芊的优秀自在妈妈心里,芊芊的优秀不必只争朝夕,芊芊的优秀是需要时间鉴定的。女儿,你是妈妈永远的骄傲,妈妈相信:在妈妈宽容理解的养育下,你一定能长成一棵抵挡风雨的大树,不管将来你做什么,都会的!!妈妈有这个自信,妈妈只需要做好那个默默的浇水人。
怎能使孩子体验生命可贵?
生命教育不仅在于父母的告知,还在于孩子的种种体验,这种体验有父母的精心设计,也有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生命教育与生命体验教育是人的所有知识的地基,若缺失这种教育,那么,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无地基的大厦!
那么,如何体验呢?
首先,在体力训练的吃苦体验中培养人的意志力。生命的保障是健康——从生理到心理的健康。所以,生命的早期不仅仅是智力的开发与培养,更重要的是体力的培养!体力培养不同于智力的培养,因为体力的培养必然伴随着意志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许多家长忽视了!所以现在许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意志力与智力不般配。建议在孩子幼年时一定要让其参加某些体力训练,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培养意志力应从体力训练开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其次,在付出体验中培养人的社会性与责任感。人的生命不是独立的,人在早年的无能与无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让早年一直接受付出的孩子也懂得付出是很有必要的。只接收而不付出的人一tulaoshi.com定是自私之人,自私之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如何才能让孩子懂得付出呢?那就是父母要学会示弱,要让年幼的孩子分担家中部分责任,分担家庭中的部分任务。凡包办生活全部的父母一定得到的是个自私并不知感恩的孩子。在学校的学生也要付出,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要义务地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使其懂得这个社会是彼此互助才可生存的社会!在互助中知道“人”字是相互支撑的道理。
再次,在成功与快乐体验中培养人的价值感。现代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拔尖教育,对于那些非智力尖子的孩子充满着压力并使其备尝失败感。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一定有在社会某位置上的价值,所以,教育的第一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辨别每一个学生的才智。帮助孩子发掘其特有的才能,让其才能显露出来并不断超越自己,让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与骄傲!由此,活着才有意义,生命才会创造!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我想说,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难,最难的是经历生命历程的磨难!很多人都羡慕别人如此的幸运并已经成功,却感慨自己的经历不幸和成功难及。——这好比看人家养孩子,这么快且这么容易。其实,女人生育的痛苦都相同,人生的磨难也相同!
我还想说,若见奇景,必历经辛苦攀登顶峰;若不愿辛苦,观赏门前之景色,有何不可?量力而行,各有收获!境由心造,事在人为。生命比非生命就是绚丽多彩!人生、大自然,皆如此!
尊重孩子——我的新体验(上)
lilywhite 原帖: (写于3/26/2003 6:10:27 PM)
最近,老公总跟我抱怨:儿子脾气越来越大,都是你惯的。
儿子(快2岁半了)跟老公在一起玩儿时,或者正自己玩儿时老公“参与”了,他经常会嚷嚷着抗议起来,然后就开始对他爸爸说:我非要如何如何;我就要如何如何;我是妈妈的宝贝,不是你的宝贝……
老公认为这是我惯的结果。
我刚一开始没有分析原因,就顺着老公的思路走了:是我惯的吗?如何才能不惯呢?如何让他不发脾气呢?考虑之后,只好跟老公说:你知道XX,她比儿子只大几个月,她的爸爸很不惯她,经常会用打或喝斥来教训她以使她达到大人的要求,可她怎么样呢?比儿子更甚,儿子只是发脾气以示抗议,你跟他讲道理他还是会听的,而且会跟你交流,可她呢?她会躺在地上打滚,对任何人的话都是……“充耳不闻”、“置若罔闻”这两个词用在她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你的话她真的就象没听到一样。还有另外一个小弟弟,他的妈妈对他的养育包括了类似的“生存训练”,比如:在外面睡觉、用稍温一点的水洗脚等等,可是他的爸爸却说“这小子脾气越来越大。
但是,周六的一件事却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开始思考问题。那天上午,我们参加集体活动——植树,儿子玩得很开心,回来的路上睡了一觉,到家洗完澡就高高兴兴地摆出几辆汽车,嘟嘟囔囔地自己玩起来。平时我上班,下班之后他一定要缠着我跟他玩儿,今天不一样,可能是上午在一起已经满足了他的需要,这会儿他就愿意自己玩儿了。我洗澡之后终于还可以静静地靠在沙发上看上一会儿伊拉克战争(担心那里的孩子和母亲)。后来老公准备出去买吃的,我觉得有点冷,就拿了个外套走到儿子身后,一边说“穿上这个吧”,一边拿过正在埋头玩耍的儿子的胳膊往袖子里塞,想赶紧让他穿上接着玩儿,没想到,这个举动捅了马蜂窝。儿子一甩胳膊说道:“我不穿!我就不穿!”停了一下,拿起一辆公共汽车,举起来说:“我摔了它”,说完,使劲地摔在地上,又拿起一辆遥控车,说:“我不要了,我摔了它!”说完,又使劲地摔在地上,接着是一辆轿车,当第四辆车落地之后,我把他搂到了怀里,说:“你生气了,是不是因为妈妈给你穿衣服了?”他说:“是”。解释了一下,转移了注意力才平静下来。
我觉得自己平时还算尊重孩子,有什么事都是跟他商量好再行动,一般不强迫他,可我今天还是把他惹急了。想起老公的抱怨,再联想他和儿子在一起的情形,我突然明白了。儿子脾气大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儿子长大了,他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了,而我们没有因此而对他多尊重一些。
老公和儿子在一起玩儿的时候,每每儿子正在兴头上,老公就突然说,咱们玩儿别的吧。就要按他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儿子玩什么、怎么玩。也许他是玩烦了,也许他觉得儿子玩那个已经很久了,也许他觉得那种玩法太简单,也许他想为自己提供方便(离电视近点听听新闻……),儿子就不高兴,就反对,反对不过就发脾气。
有时候,儿子正玩得高兴,老公走过去抱起他来逗一逗,或者在脸上啃几口,总之是表达爱意去了,得到的反应有可能是儿子推开他,叫到:你走!我不要你进来!我是妈妈的宝贝!……
所以老公认为儿子脾气越来越大,并且认为这是我惯的结果(好象有点儿醋味,大概因为儿子说自己是妈妈的宝贝吧。儿子还搂着我冲他说过: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老婆!)。
(转下文)
下一篇:尊重孩子——我的新体验(下)
尊重孩子——我的新体验
作者:lilywhite
最近,老公总跟我抱怨:儿子脾气越来越大,都是你惯的。
儿子(快2岁半了)跟老公在一起玩儿时,或者正自己玩儿时老公“参与”了,他经常会嚷嚷着抗议起来,然后就开始对他爸爸说:我非要如何如何;我就要如何如何;我是妈妈的宝贝,不是你的宝贝……老公认为这是我惯的结果。
我刚一开始没有分析原因,就顺着老公的思路走了:是我惯的吗?如何才能不惯呢?如何让他不发脾气呢?考虑之后,只好跟老公说:你知道XX,她比儿子只大几个月,她的爸爸很不惯她,经常会用打或喝斥来教训她以使她达到大人的要求,可她怎么样呢?比儿子更甚,儿子只是发脾气以示抗议,你跟他讲道理他还是会听的,而且会跟你交流,可她呢?她会躺在地上打滚,对任何人的话都是……“充耳不闻”、“置若罔闻”这两个词用在她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你的话她真的就象没听到一样。还有另外一个小弟弟,他的妈妈对他的养育包括了类似的“生存训练”,比如:在外面睡觉、用稍温一点的水洗脚等等,可是他的爸爸却说“这小子脾气越来越大。
但是,周六的一件事却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开始思考问题。那天上午,我们参加集体活动——植树,儿子玩得很开心,回来的路上睡了一觉,到家洗完澡就高高兴兴地摆出几辆汽车,嘟嘟囔囔地自己玩起来。平时我上班,下班之后他一定要缠着我跟他玩儿,今天不一样,可能是上午在一起已经满足了他的需要,这会儿他就愿意自己玩儿了。我洗澡之后终于还可以静静地靠在沙发上看上一会儿伊拉克战争(担心那里的孩子和母亲)。后来老公准备出去买吃的,我觉得有点冷,就拿了个外套走到儿子身后,一边说“穿上这个吧”,一边拿过正在埋头玩耍的儿子的胳膊往袖子里塞,想赶紧让他穿上接着玩儿,没想到,这个举动捅了马蜂窝。儿子一甩胳膊说道:“我不穿!我就不穿!”停了一下,拿起一辆公共汽车,举起来说:“我摔了它”,说完,使劲地摔在地上,又拿起一辆遥控车,说:“我不要了,我摔了它!”说完,又使劲地摔在地上,接着是一辆轿车,当第四辆车落地之后,我把他搂到了怀里,说:“你生气了,是不是因为妈妈给你穿衣服了?”他说:“是”。解释了一下,转移了注意力才平静下来。
我觉得自己平时还算尊重孩子,有什么事都是跟他商量好再行动,一般不强迫他,可我今天还是把他惹急了。想起老公的抱怨,再联想他和儿子在一起的情形,我突然明白了。儿子脾气大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儿子长大了,他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了,而我们没有因此而对他多尊重一些。
老公和儿子在一起玩儿的时候,每每儿子正在兴头上,老公就突然说,咱们玩儿别的吧。就要按他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儿子玩什么、怎么玩。也许他是玩烦了,也许他觉得儿子玩那个已经很久了,也许他觉得那种玩法太简单,也许他想为自己提供方便(离电视近点听听新闻……),儿子就不高兴,就反对,反对不过就发脾气。
有时候,儿子正玩得高兴,老公走过去抱起他来逗一逗,或者在脸上啃几口,总之是表达爱意去了,得到的反应有可能是儿子推开他,叫到:你走!我不要你进来!我是妈妈的宝贝!……
所以老公认为儿子脾气越来越大,并且认为这是我惯的结果(好象有点儿醋味,大概因为儿子说自己是妈妈的宝贝吧。儿子还搂着我冲他说过: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老婆!)。
周六的那个事件,终于使我换了一个角度考虑老公抱怨的问题了。
原来我们的尊重还只停留在表面。事实上,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打断儿子(也知道当孩子在专心玩耍时尽量不要打扰,但认为这种不打扰只是为了不干扰他的注意力),随时随地都把他当个小玩意儿一样吆来喝去,做这些事都是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好恶,而不过多地考虑他的需要和感受。
作为成人,我们在被人打扰时知道克制,有时也免不了不耐烦地对待打扰我们的人,气急了也会说一句“真烦!”我们的表达可以产生效果,因为我们是成人,别人会把我们的看法当回事,而孩子的一声“不”可能起不了什么作用,大人可能会对此“充耳不闻”、“置若罔闻”(哈哈,这两个词又用回来了,还很合适)。确实,我们有时只按自己的思路走,顾不上孩子的意见。他说一声“不”,不起作用,只好将反抗升级、升级再升级,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知道,从儿子果断地说“不”开始,他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并且随之进入了第一逆反期。我也试着用各种方法来避免他说“不”,可是,有时候真的不能达到目的。举个例子,晚上已经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也许他下午睡得时间长,还玩得兴致勃勃呢,劝说、命令都不能使他同意关灯睡觉,强制就哭,最后,我只好用上选择法,问儿子“你是用手关灯呢,还是用脚关灯?”儿子一听,露出很新鲜的样子笑起来,但随后的选择是:不关灯!后来是我抱着他嘻嘻哈哈用他的脚关了灯,又一起滚到床上逗着他,没给他机会抗议才得已成功进入睡前阶段。
我也知道,孩子说“不”说明他发育正常。虽然有时候也为此烦恼,但总的来说,还算平安。每次他发脾气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绝大部分是为了吃糖),我都会让他知道“妈妈喜欢你。但是绝对不能再吃了。”大部分时间他都不会再哭再闹也不再要求,就去玩儿别的了。第一次用这种方法,我还担心后果不可收拾呢,结果(www.tulaoshi.com)却是出人意料的平安无事。
今天,重新考虑这些事情,我觉得,作为父母,我们要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了。
首先,接受孩子。任何人都有生气、发脾气的时候,孩子也不例外。认为孩子从不生气、没有一点脾气、事事逆来顺受、时时处处“听话”才是好孩子的想法,抛得远远的,不要再有。重要的是慢慢教会孩子学会克制、宽容,当然,父母要首先做到。
其次,尊重孩子。象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可以任由我们摆布的。想让孩子学会的礼节,我们首先应该做到,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待孩子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