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快乐吗?有关专家认为,快乐,是一种态度,习惯对烦恼微笑的态度;是一种能力,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的能力;是需要精心培育的品质。
【 tulaoshi.com - 培育孩子 】
你的孩子快乐吗?谈及该话题,不少家长坦言,当然是希望孩子快乐啊,但无奈生活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大家抱怨着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言语中流露出焦躁和不耐烦,而这些不快发生时,相信孩子自身也没有快乐可言。
哪些生活中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不快乐?家长又如何针对性地加以改造?本期嘉宾对该话题继续深入指导。
宝宝1岁后要定“规则”
育儿专栏中,说到“宝宝打爷爷”的案例。祖辈及父母们为了显示自己对宝宝的慈爱,不仅不对宝宝的坏行为予以制止,反而乐呵呵地接受,这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
智慧泉儿童教育发展中心课程总监苏玲指出,宝宝长到1岁多时,是培养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关键期”,有些行为需要被制止的。可分为:危险类,如爬高、玩电源插座、手指伸入电扇中等;破坏类,如重复玩开关或音响、敲打贵重家具等;攻击或伤害别人,如抓人头发、眼镜、打人等。
“对于危险类行为,家长一般会严厉制止,但有些过于慈爱的家长,对宝宝的破坏行为,则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何判断孩子哪些行为可接受?苏玲建议家长,可以用“宝宝岁数+8”作为衡量标准,也就是设想一下:这个行为在8年后可以被允许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家长就应该制止宝宝这一行为,以免日后成坏习惯,宝宝一旦形成坏习惯,就会最终为环境所不容,纠正过程是很不快乐的艰难过程。
纠错不当 孩子更不快乐
有一个妈妈为了纠正宝宝每次到超市都要买QQ糖的任性行为,决定不再给宝宝买了。第一次,宝宝大哭,妈妈只好妥协;第二次,宝宝大哭也不给买,可没想到宝宝突然躺到了地上,妈妈觉得尴尬,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又给买了;第三次,第四次,宝宝行为愈演愈烈……
苏玲告诉家长,如果没有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导致自己和宝宝更大的不快乐。看来,爱需要方法,爱是需要学习的。
“当1岁左右的宝宝,最初出现我们不期望出现的探索行为时,我们通常只需要抓住他的手,同时告诉他'不可以'就行了。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才符合他的年龄与理解力。过于戏剧性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只会让宝宝好奇和惊喜,再次尝试的可能性增加。”
但随着宝宝16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叛逆期”,这时候,单纯的制止是没有效果的,需要给宝宝建立一定的规则,同时家长应态度坚决,树立规则的权威,必要时可以用适度冷淡来惩罚孩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日常生活中,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一开始时未能及时制止宝宝行为,或未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到后来当宝宝行为变得无法忍受时,家长情绪激动地管教宝宝,又再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伴随更大的不快乐。
孩子为啥不快乐?
普遍有这三大硬伤
培养一个“快乐宝宝”,咋就这么难?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讲师王志明指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但在实际教养过程中却存在三大硬伤。
把孩子当成私家车
多数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满心欢喜的同时,渐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这好比他们拥有了一辆新的汽车,想往哪里开就往哪里开,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孩子懂。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特别在孩子0-3岁时,对大人的依赖特别强,孩子不得不在大人的各种手段下委曲求全,导致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在家长的压迫下成长,如此这般孩子当然不快乐。
家长太急功近利
孩子来到世界上,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看见别人的孩子学会了某样东西,自己的孩子不会,就会开始着急,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孩子学不来,再加上家长的攀比,往往喘不过气来,使得原本应该是快乐学习的状态,变成了学习是痛苦的过程。
常听见家长这么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老师有没有提问你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啊?”“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不仅如此,孩子大一点,上小学后,家长的问题一般是:“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考试考了多少分啊?”这也是导致孩子不快乐的又一大原因。
家长要关心的应该是,孩子能否快乐过好每一天,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快乐过好每一天,如果能快乐过好每一天,那他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家庭创造快乐,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和谐,所以家长应该多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过得快乐吗?”
不了解孩子认知规律
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人类一个特殊的本能就是学习的本能。孩子在0-6岁的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学习的冲动,都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实践,通过经历去积累经验,但是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个规律,孩子在家里砸个鸡蛋也心疼半天,撒一把米也会指责,想自己去拿开水壶,碰都不让碰,导致了孩子学习认知的规律受到严重的限制,导致很多孩子在郁闷中成长。
家长要做的是,协助孩子去经历,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帮助孩子去形成经验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一个3周岁的孩子想自己拿开水壶倒水,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经历,同时告诉孩子,拿开水壶倒开水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
建议1--家庭传统意味着快乐“长久”
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家庭传统更有价值的了。过春节时的饺子、鞭炮,或是过生日时的蛋糕、蜡烛,这些传统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教给孩子“长久”的含义。
同样珍贵的是每个家庭独特的小传统,例如每个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个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场儿童电影等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
建议2--歌唱的鸟儿最快乐
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点儿也不错。在古代,西方人坚信音乐可以医治一个人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而在现代,儿童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孩子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的疼痛症状。成年人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听一首好歌有时会让人精神振奋,身心舒展。而对孩子来说,每当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爱的儿童歌曲,他都会很快乐。
建议3--快乐也可以放大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至少教给孩子两件事情。例如父母积极和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的运动会,或者积极参与孩子的社区汇演,孩子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重视,这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父母的参与也教给孩子“社会”的基本含义。它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是这个大社会的一部分,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对别人作出贡献。专家研究还表明,奉献和快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让孩子参加社区大扫除,或是探视社区孤老,即使是幼儿也会从中发掘付出的快乐。
建议4--再见吧!负面评论
成人们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例如,父母评论孩子幼儿园的园长很无能,或者儿童医院医生很马虎等等。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tuLaoShi.com子是不会快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
建议5--兴趣爱好是永远的快乐
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于孩子而言,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例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但这里的投入并非指给孩子安排满满的绘画课程或者舞蹈练习等,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失去从中得到的快乐。而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例如集邮、拼图等,它们并不是某种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能让孩子学会投入的快乐。
建议6--花开叶落是快乐
生活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成人们常常忘了亲近大自然。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无论是雨雪、白云,还是花开、叶落,都可以从中发掘到很多快乐。亲近自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各项感官能力、观察能力、反应能力。
建议7--小动物带来的
父母经常犹豫是否该让孩子饲养小动物,例如兔子、金鱼、小猫或小狗,因为它们需要时间和精力。即使孩子保证自己会全力照料小动物,通常大部分工作还是要由父母来完成。不过,专家研究发现,花工夫饲养小动物是值得的。因为当孩子感到担忧或害怕时,小动物的陪伴会让他们更觉安心。孩子从饲养的小动物身上可以学到忠诚、共鸣、依恋等情感。专家还认为,通过饲养小动物,孩子学会体贴和照顾他人,感觉自己有价值,有成就感。
建议8--温馨的家是快乐的田园
建议把家变得更温馨,看来是个小问题,但对孩子而言,这却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里乱七八糟,孩子会不希望小朋友来家里玩。另外,井井有条的家会给孩子带来平和与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温馨不代表干净过头,因为舒适才是快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干净过头只会给孩子带来束缚。
建议9--吃得开心可以更健康
作为成年人,父母会注意饮食健康和饮食习惯,但孩子通常没有这些概念。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及早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选择健康营养的食物等等。
建议10--运动的感觉真棒
无数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强壮、体力充沛会带给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让孩子快乐。另外,对孩子来说,跑、跳、游泳、骑车等等体育运动本身就十分有趣,而这不恰恰就是快乐的源泉吗?成长的一个过程。妈妈们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
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快乐,让孩子的心更加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吧!
你的孩子快乐吗?有关专家认为,快乐,是一种态度,习惯对烦恼微笑的态度;是一种能力,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的能力;是需要精tulaoshi.com心培育的品质。
妈妈的话:我觉得女儿比较快乐的,因为她学会了包容,在楼下玩的时候,遇到很自我的孩子,她会让他们先玩。我们平时经常跟她说:“人没有完美的,发扬自己的优点就可以了。”所以,即使遇到有人对女儿不够好,她也很容易忘记怨恨。当然女儿也有不快乐的时候,譬如前段时间她会时常拒绝练钢琴,我就用朗朗等人激励她:“要弹好琴,就得天天练。”现在她已同意这个观点。不过,遇到她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会把弹琴的时间缩短一些。我觉得,一个孩子整天笑并不一定就是快乐,快乐是她能够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整天都遇不到困难。
专家分析:孩子的快乐不是来自有漂亮包装的礼物。事实上,过度溺爱孩子,给他买很多玩具、不让他有任何不好的情绪,到了青春期他反而会有更多叛逆、更不开心。评价快乐的最好标准是来自于内心。因为,在未来成长的路上,孩子还要面对竞争、面对压力,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使他们不开心。所以,快乐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孩子内心战胜困难力量的大小,他与人的关系如何以及他对待世界的态度。内在的力量和智慧,会使孩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保持快乐。
建议1:教会社会技能
社会技能在生活中可以时时学习。譬如父母扮孩子,让孩子扮演老师或者他要沟通交流的人,示范给孩子看他该如何做;或是父母扮演老师,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这样以后当老师再和孩子交流时,他就不会害羞了。当孩子做对了,就要及时给予恰当表扬,有时只是因为他表达清楚了一句话,或者说对了一句词。尤其要为孩子创造融入团队游戏的机会,让他与小伙伴们充分沟通和交流,哪怕是发生争执,也是一种锻炼。
提示:如果孩子缺了去图书馆的那一课,让孩子自己向老师请求能否补上。需要告诉孩子的是,学会请求也是一种技能。
12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面对孩子,我们必须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塑造他们,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会快乐”,让他们的童年能充满快乐和欢笑。
NO.1、富有情趣的愉快教育法
幼儿积极向上、快乐、好学的性格及性格的形成和稳定不是自发的,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和教育之结果,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富有趣味性,富有吸引力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幼儿乐于进行的趣事。
NO.2、把握分寸的表扬鼓励法
幼儿在表扬与鼓励中,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但一味的给予表扬,会引起幼儿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的不良情绪和情感。所以我们要针对每个幼儿的心理,将赏识教育切实地落实到每个教育细节,在表扬孩子时更要落实到具体事例,不能泛泛而谈——“恩、不错。”、“好棒哦!”等等。
只有具体的表扬事例才是让孩子真正快乐的依据。要注意观察到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不吝啬表扬,因为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老师的表扬。
NO.3、讲究技巧的批评疏导图老师法
批评是家长和教师教育幼儿的必要手段。批评得当,不仅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而且能稳定幼儿情绪,形成同情感和友谊感。反之,会给幼儿造成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
因此,教师在运用批评疏导方法时,要讲究技巧,善于运用表扬伴随批评的方法来避免幼儿产生消极情绪。
如“你的本领真大,能拼搭出许多玩具,但是今天你没经过商量就把别人玩的玩具拿走,这很不礼貌,是不是?”这样,幼儿感到老师还是爱自己的,自尊心不受伤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MO.4、灵活运用的暗示提醒法
教师在暗示幼儿时,态度要亲切、和蔼;在提醒幼儿时,尽量个别的谈,有时甚至讲悄悄话,这样幼儿会更容易接受,不至于引起情绪的波动。如轩轩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比较调皮捣蛋,上课坐不住。
这时老师可以在课前个别提醒他:“上课要专心,不随便讲话,那样不仅自己学不好,还影响别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今天你一定会学得很好的。”也可在同伴中暗示说:“昱昱最近上课比以前认真多了,本领也强了。”幼儿对于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是极其敏感的,老师的暗示稳定了他的情绪,使他知道老师是喜欢自己的,老师说自己好,就不能做不好,而且要越做越好。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0222.html
看过《如何还孩子一个快乐的心情》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