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听话 】
太阳不是好孩子
爸爸告诉儿子:“太阳每天从东边出来,从西边落下。”
儿子说:“那太阳不是好孩子。”
爸爸问:“为什么?”
儿子说:“它晚上干吗不回家?”
哭,就不是好孩子吗?
沛沛妈 原帖: (写于5/23/2002 12:20:20 PM)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个孩子,因妈妈要走、摔跤或者要求不能满足等原因而开始哭泣,此时旁边的大人往往会说,“你是好孩子,好孩子不哭的”,一开始当然是温柔的,见仍然止不住孩子的哭声,语气便可能转为严厉,“你怎么这么娇气(或任性等等),再哭,就不是好孩子了,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了。”可是,哭,真地就不是好孩子了吗?显然,不是。即使是这样说的大人,相信在他的内心里也并不是这样认为,其目的无非是想尽快止住孩子的哭声止住麻烦而已。可是,旁边的我却总在担心,这种话是否会在无意间给孩子这种正常的负面情绪定了性。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很可能并不知道大人说这话并非真实意思的流露,反而会形成这样一种认定,哭好象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于是真地(图老师整理)会担心自己哭就不是好孩子不受喜欢了。如果孩子长期接受如此的信息,就可能会倾向于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为避免大人的批评(他潜意识这样认为),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拒绝与大人的交流。
其实,仔细想来,哭无非是孩子负面情绪的一种渲泻。大人在遇到问题也会有脾气有烦恼,只是很少用哭泣这种方式来表达而已。而孩子的处理和表达能力显然有限,在有些时候只会用哭来告诉大人他的感受。就象大人需要理解一样,孩子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也需要倾诉、理解,需要我们了解他的感受。因此,有些时候,当孩子哭泣不止时,我们要做的也许就是停下手边的事去倾听他,握着他的手或者抱着他表示理解他的情绪,这样可能更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伤害的感情。只要我们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他,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创伤。由于我们给孩子机会自己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之后他会变得更坚强和自信。
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它把孩子的烦恼转化为他们获得自信的机会。倾听,要求我们与孩子合作。他努力消除自己的坏情绪的时候,我们要留在他身边,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使他在整个过程结束时,重新充满信心和希望。
倾听孩子,既不意味着认可他的情绪,也不意味着纵容他。我们只是在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孩子只在烦恼得不能正常思考时才会哭闹。我们的倾听可以逐渐减弱不良情绪对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个倾听过程,孩子自己的良好判断力就会得到恢复。
倾听一个哭闹的孩子本身并不复杂,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益,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让我们都拿出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孩子吧。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吗
中国的孩子从小最常听到的一句教育用语就是: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父母最不满意孩子的时候就是孩子不听话。总之,听话似乎成为了“好孩子”的最高标准。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从现代教育的观念来看,用“听话”做为教育孩子的目标,显然是一个误区,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于听话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个“问题儿童”。
为什么说“听话”的孩子是“问题儿童”呢? 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最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是外表胆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不说出来不等于没有不同看法,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更善于压抑自己,即使心里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议。有的孩子表现为在幼儿园或学校是个特别听话、特别守纪律的好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反抗父母,听惯了周围人的表扬和夸奖;但他们往往最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心理脆弱。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已经(图老师整理)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凡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更不能片面强调让孩子听话,也应该多听听孩子的话。大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也不乏片面、错误的认识。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多思考一下,孩子是否有他自己的道理。父母也应该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不要因为你是父母,就强迫孩子对你言听计从,要给孩子思考和说话的机会,要让孩子心服口服。
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甚至会因长期压抑而引起性格扭曲。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公认的“好人”出人意外地自杀或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往往是由“问题儿童”演化为“问题大人”的,这更说明这一问题犹如潜伏的癌症一样可怕,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张”,他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他的主张十分精辟。
爱问“为什么”是个好孩子
图老师育儿网友:茅教授,您好!我的儿子现在4岁零9个月,在他3-4岁时,非常喜欢问“为什么”,我们也总是尽可能地回答他的提问,后来,在幼儿园时,他的老师被他问得不耐烦,就以“因为所以”来应付他,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很难听到他问“为什么”,就启发性地向他提问,没想到,他如法炮制他老师的“因为所以”来应付我们,丝毫不理会和思考我们的提问,让我们很苦恼,发觉儿子原来爱动脑爱提问的习惯没有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请专家赐教,谢谢!
茅于燕:儿童从3、4岁开始就爱提问题,这些问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既简单又复杂,既幼稚又深奥,无所不包。恐怕孩子的老师对有些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又不去找材料来回答,而是以“因为所以”来应付,孩子得不到答案,久而久之就不想再问了。这位老师实际上是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说他在这方面不是一位好老师。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诚恳地和老师交谈,希望对小朋友的提问(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详细地回答。当然,有些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可以坦率地对小朋友讲:“这个问题我给你去问问某某伯伯、某某阿姨去,回来再告诉你”。孩子们一定会高兴,而不是看不起这位老师。不过,作出的诺言一定要遵守,否则孩子们倒会不喜欢他。
2、自己多做启发性提问(这一点你们是做到了),当他只用“因为所以”来应付时,你们可以再往下提容易一点的问题来启发他,不要就此打住。当他感觉到会答、也答了,就要大大表扬,让他有成功感,这样,多次训练,他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增强。
3、为了提启发性的问题和比较深入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建议你们去买几本有关的书,先充实自己(也可以借给老师看),这样,回答起来就更有材料了。
“好孩子”的定义是什么?
一两岁的小宝贝常常不知自己因为做了什么“好事”而得到了亲吻,也不晓得自己做了哪些“坏事”而被骂做讨厌!帮你的宝贝简单地辨别一下“对错”,对他对你也许都有好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爸爸妈妈这样要求孩子:“你要做个好孩子!”“好孩子是不会做这样的事的!”也许这也是你常常对孩子说的话,甚至是你小的时候也会经常听到的教导。但是,这种规劝或者说是教诲对于一个一两岁的小孩子来说,却意义不是很大。
一方面,在这个年龄孩子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开心的事、做令他们觉得好奇的事、做能引起别人注意或者反应激烈的事。对错、好坏对于小家伙们来说是没有概念的。他们只是看着大人的脸色来判断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好玩或者有多严重。另一方面,连成年人都不能完全以“对”和“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何况这些才一两岁的小东西。
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教给他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吗?就任由他们想干什么干什么、闹个天翻地覆?当然不是了。对于一两岁的孩子,在教导他们更加懂事和乖巧的时候,需要讲求更多是方式方法,和一种让孩子感到舒服和能接受的气氛。
换个方式就变成“好”了
13个月的朵朵跟许多她这么大的小孩儿一样,对垃圾特别地感兴趣。她总是趁人不备就溜到厨房的垃圾桶边,伸手就往里抓,甚至端起垃圾桶就倒倒倒。看着一地狼藉她就高兴得咯咯笑。爸爸妈妈嘴里说着“真讨厌”,可也真拿他没办法。一次朵朵换完纸尿裤又企图跑去垃圾桶边,这时妈妈灵机一动,让她提着换下来的纸尿裤,领着她走到垃圾桶边,让她自己扔进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她扔进去了,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连称她长大了,还笑着伸出大拇指表扬她做的好!朵朵也露出以往捣乱后都不曾有的欢快。自此以后,朵朵每次都会特别自觉地拣起换下的纸尿裤,把它仍进垃圾桶,还让大家看她的成果,等待着众人永远装也要装得兴高采烈的表扬。朵朵终于有了一个与垃圾桶亲密接触的合理理由,还等于是做了一件好事,她和爸爸妈妈都开心了。
如果孩子并不懂得什么行为是“正确”www.tulaoshi.com的,他其实也就并不懂得什么行为是真正的“捣乱”,他们的任性是极其天然的,他们只是对这个世界太好奇,一切的出发点就是“好玩儿”——其实这是我们成年人多么羡慕的纯真啊,爸爸妈妈们真的不要对他们的“讨厌”过于生气。
那么,怎么样能够同样“好玩儿”而又把“坏事”变成“好事”,那就要看父母们的技术和智慧了。一两岁的孩子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生活经验和与此同时父母们的正面引导,来逐渐积累、辨别什么样的事情是“好”的,什么样的事情不仅能够让自己开心,也能让别人不反对甚至也觉得高兴。其实想想,真正的“好事”不就是自己和他人都满意和愉快的事情吗,对于大人又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