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可以甩掉脂肪,改变身材。然而,你每天挥汗如雨地锻炼,身上的赘肉却纹丝未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误区一:追求“量”不顾“式”高强度运动可能会燃烧大量脂肪,但是专家表示,如果你健身过程
【 tulaoshi.com - 运动误区 】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说。
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行的一次教育沙龙中,杨东平批评了家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现象,认为整个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这种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已经出现,家庭教育被挤压到几乎荡然无存的地步。
中国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渐被学校和家庭毁掉
杨东平认为,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重要功能,不可替代。他说,孩子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家庭的功能,只有父母才能“一对一地、深入地、无微不至地观察、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孩子,不可能像家长那样细心地观察孩子每天的变化。“所以,西方的学校为家庭教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时间睡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了一个小时以上。
杨东平说,中国的许多家长在分数和考试面前,可以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弃了做人的基本教育。只有当孩子失去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后,家长才会痛苦万分地反省: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数之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前者。
“中国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可惜有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杨东平说,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拔苗助长等等。“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提出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
杨东平举例说,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杨东平说,很多情况恰恰相反,“在好的教育中,人格养成、身体健康恐怕是第一位的”。
他认为,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他列举了一位在日本的华人家长的博客,其中日本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的教育,让杨东平印象深刻。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幼儿园里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都穿短裤上学。那位华人的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也不学轮滑,也不教游泳”。“问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杨东平说,“他们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他希望家长们淡化分数竞争,破除名校崇拜,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据杨东平了解,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培养出了 23位院士,学校完整保留了他们高三时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从分数上看,在这23个人中,当时位居年级前十名的只有5人,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人有2人,居于后30%的有6人。
教育界还提炼出了“第十名现象”。杨东平解释说,在我们离开学校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当年班级里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往往表现平平,不见踪影,而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有所成就的,反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和不太受老师“待见”的学生,“第十名现象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杨东平提供的分析是:学习尖子为了在学校保持优秀,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杨东平说,对于小学生来说,考60分和考90分没有什么区别,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但是,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今天的儿童正生活在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杨东平说,孩子们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从原来的高考提前至中考,再到“小升初”、“幼升小”,连幼儿园都要留家庭作业了。许多小孩从两三岁开始,就不停地上各种培训班。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竞争只有对刘翔才是重要的。”杨东平说,“我们今天的儿童不能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确实有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很多名人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成为名人
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自古英雄出少年,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杨东平说,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这些成就事业的大人物没有一个是少年早慧的。他们的经历表明: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我们不要追求少年早慧,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很多家长对于早慧儿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他认为,一些名人的教育观值得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名人之后都是平平淡淡的,而且他们的家长也不要求他们出人头地,成为名人”。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杨东平认为,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他提供了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
杨东平说,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但现实令人忧虑。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杨东平说,这虽然是片面之词,但有一定的道理,值得重视。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说。
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行的一次教育沙龙中,杨东平批评了家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现象,认为整个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这种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已经出现,家庭教育被挤压到几乎荡然无存的地步。
中国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渐被学校和家庭毁掉
杨东平认为,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重要功能,不可替代。他说,孩子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家庭的功能,只有父母才能“一对一地、深入地、无微不至地观察、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孩子,不可能像家长那样细心地观察孩子每天的变化。“所以,西方的学校为家庭教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孩子甚至没有太多时间睡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了一个小时以上。
杨东平说,中国的许多家长在分数和考试面前,可以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放弃了做人的基本教育。只有当孩子失去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后,家长才会痛苦万分地反省: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数之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前者。
“中国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可惜有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杨东平说,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拔苗助长等等。“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提出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
杨东平举例说,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这是好的教育吗?这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吗?”杨东平说,很多情况恰恰相反,“在好的教育中,人格养成、身体健康恐怕是第一位的”。
他认为,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他列举了一位在日本的华人家长的博客,其中日本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的教育,让杨东平印象深刻。譬如,日本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幼儿园里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都穿短裤上学。那位华人的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也不学轮滑,也不教游泳”。“问教什么?答案让你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会说谢谢’”。
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杨东平说,“他们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他希望家长们淡化分数竞争,破除名校崇拜,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
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据杨东平了解,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培养出了23位院士,学校完整保留了他们高三时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从分数上看,在这23个人中,当时位居年级前十名的只有5人,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人有2人,居于后30%的有6人。
教育界还提炼出了“第十名现象”。杨东平解释说,在我们离开学校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当年班级里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往往表现平平,不见踪影,而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有所成就的,反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和不太受老师“待见”的学生,“第十名现象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杨东平提供的分析是:学习尖子为了在学校保持优秀,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杨东平说,对于小学生来说,考60分和考90分没有什么区别,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但是,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今天的儿童正生活在一个灾难深重的时期。”杨东平说,孩子们的起跑线不断前移,从原来的高考提前至中考,再到“小升初”、“幼升小”,连幼儿园都要留家庭作业了。许多小孩从两三岁开始,就不停地上各种培训班。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竞争只有对刘翔才是重要的。”杨东平说,“我们今天的儿童不能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确实有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很多名人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成为名人
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差是,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自古英雄出少年,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杨东平说,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这些成就事业的大人物没有一个是少年早慧的。他们的经历表明:历经磨难大器晚成,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规律。“我们不要追求少年早慧,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很多家长对于早慧儿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倾注了太多的热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他认为,一些名人的教育观值得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名人之后都是平平淡淡的,而且他们的家长也不要求他们出人头地,成为名人”。如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一是粗通文墨;二是有一技之长;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杨东平认为,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他提供了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
杨东平说,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但现实令人忧虑。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杨东平说,这虽然是片面之词,但有一定的道理,值得重tulaoshi.com视。
相关阅读: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响彻中国大地,让做父母的多少都有点紧迫感。实际上这句话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育儿生活。在不可预知“巨大压力”下,很多人不敢养孩子了。有教育家、社会学者站出来说:不对!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底该怎么办?
摇篮说:颠覆论 让孩子赢在正确的起跑线
都说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可以甩掉脂肪,改变身材。然而,你每天挥汗如雨地锻炼,身上的赘肉却纹丝未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误区一:追求“量”不顾“式”
高强度运动可能会燃烧大量脂肪,但是专家表示,如果你健身过程中懒<散地抓着扶手,锻炼到的肌肉就会变少,消耗(图老师整理)的热量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运动时注意身体姿势非常重要。
专家表示,力量训练的姿势也很关键。站立举哑铃,每半小时能多消耗热量50卡路里。保持良好姿势还有助于吸入更多的氧气,感觉健身更轻松。
误区二:补充水份不足
对运动而言,补充水份无疑非常重要。人体每个细胞离开水都无法正常工作,运动时不及时补充水份,疲劳感就会更快产生,锻炼则会更吃力。
研究发现,脱水时,健身者每组力量训练中重复动作会减少3~5次。专家建议,运动前1~2小时应及时补充水份。另外,运动中及运动后也要小口慢慢补充一定的水份。专家建议运动前2小时慢慢喝点水。
误区三:选择“最能减脂”的运动
无论健身活动承诺的耗热指标多么吸引人,如果你感觉健身索然寡味,那么就无法真正健身,效果也会不理想。找到喜欢的运动方式,就不会产生“强迫自己锻炼”的感觉。邀朋友一道健身,也是提高锻炼乐趣的一个好办法。
误区四: 瘦腿操、小臀操拼命做,也没瘦!
报章杂志上总是有许多瘦身操,甚至是在书店都可以买到的许多瘦身书里,都有许多瘦这里、瘦那里的肌力运动。不管哪个部位大腿、小腿、腰、肚子、 臀部、手臂...应有尽有,你也每天认真的1、2、3、4,乖乖照做,但是怎么腿一点也没变细,屁股还是一样大?问题就出在,你没有配合有氧运动。要燃烧脂肪,就一定得做有氧运动,肌力运动的主要效果在增加肌肉量,提升新陈代谢率,同时雕塑你的体态,让你看起来更有曲线。如果你只做肌力运动,不做有氧运动,反而会肌肉增多,脂肪还是依旧,看起来不但不会苗条,反而更粗壮喔!除了这些体操外,每天多多健走或跑步个30分钟吧!
误区五:每天爬11层楼上班,怎么不会瘦?
首先得奖励一下有这种恒心和毅力的你,但是为什么还是瘦不下来?问题出在运动的时间长短。爬楼梯是有氧运动没错啦!但想想看爬上11楼要花多少时间,5分钟?10分钟?有氧运动要有效果,至少时间要达到20~30分钟以上,身体才会开始更有效率的燃烧脂肪!
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保障,是避险,是风险转嫁。
在私人理财中,购买保险的顺序应该是:优先家庭收入来源的创造者、主导者。购买的险种也应该以意外、健康等保障型商品为主。这是因为,家庭财富的创造者、主导者,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一旦出险并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给付条件,一方面,可享受续期保险费豁免的优惠,即以后年度应交而末交的保险费不必再交了。这样,就规避了投保人无力继续交纳保险费而带来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如果家庭财富的创造者、主导者因伤残、疾病需治疗或丧失劳动能力,那么,这种经济风险也可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保险公司(这取决于被保险人的保险金额)。若家庭财富的创造者、主导者身故,那么,作为受益人的妻子、子女可获得保险金额的全部,并以此来维持家庭正常的经济秩序,让子女继续接受他们本应接受的教育。
而父母给年幼的子女买很多保险,特别是20年、30年交费期的保险,为他们积累财富并不可取。这是因为:
(1)倘若作为收入来源主导者的父母,因故而无法继续交纳按合同约定应交纳的续期保险费,那么,这份保单就可能会失效。若退保,则只能按现金价值办理,即保险公司应扣除这份保单已发生的费用。从私人理财的角度看,这些投入的资本就亏了,不划算。
(2)小孩作为被保险人,拥有较大数额的保险金额,一方面,他的受益人(儿女)的妈(爸)都还不知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这受益人就得是孩子的父母了。试想,若孩子身故,保险公司给付50万元,这50万元不是在给父母受伤的心灵雪上加霜吗?另一方面,小孩子过了两岁,活泼、健康起来,好动起来,一般情况下,患大病的机率很低。因此,购买很多的保险也必要性不大。
(3)一些父母给孩子买了20万元、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保险金额的储蓄型保险,想以此为孩子创造一个终生衣食无忧的环境。但细想起来,也有不妥。一方面,父母纵使给孩子留座金山银山,如果不努力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质,那么,金山银山也是经不了几下折腾的。“富不过三代”这句名言,已给了我们警示。如果父母培养了孩子优秀的品质,即使父母没给孩子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孩子也能靠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开辟出一片天地来。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总是要来的。现如今,50万元、100万元不能算一笔小钱了,但30年以后、40年以后、50年以后,这笔钱也许算不了大钱了,也许它难以使人过上舒坦的生活了。这正如20年前,在中国,万元户很帅气,很牛气、很有钱。而现在,1万元能买回1套房子的几块砖?几块水泥?通货膨胀,真是私人财富的隐形杀手!
当然,对小孩子有两类保险是应该买的。一是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时,应每年购买40—100元的幼儿、学生平安保险。这种保险便宜、保障大,但应购买意外伤害加附医的。二是为孩子购买子女教育保险,当然是购买大学教育金、研究生教育金。应注意的是,必须购买分红型保险。
>>【儿童保险】百科详解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1255.html
看过《起跑线上的竞争累死家长逼疯孩子》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