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首先应该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命教育,应该从儿童做起;培养孩子的爱心,应该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只有这样,才能从珍爱小动物到珍爱大自然,再到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
【 tulaoshi.com - 家庭教育 】
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首先应该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命教育,应该从儿童做起;培养孩子的爱心,应该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只有这样,才能从珍爱小动物到珍爱大自然,再到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
家长给孩子做榜样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我们家饲养了许多小动物,如鸡、鸭、猫、乌龟、娇风(一种美丽的小鸟)、蝲蛄、鱼、螳螂、寄居蟹等。
儿子小学二年级时我们养了两只白母鸡,他和他母亲一直精心照料。母鸡长大后开始下蛋,其中一个还下双黄蛋,大家都非常喜欢它们。不幸的是下双黄蛋的那只白母鸡被别人踢死,孩子非常难过,和他母亲一起将母鸡埋在了后院的小山坡上。后来,另一只母鸡生病了,母子二人一起给它打针喂药。学校放寒假时,孩子的母亲惦记生病的鸡,还专程从南昌赶回九江家中为它打针喂药。经过孩子母亲的精TuLaoShi.com心照料,终于把它救活了。
孩子九岁时从上海舅舅家带了一只小猫到江西去养,给它取名叫鲁鲁,从此孩子和这只可爱的猫结下了不解之缘。孩子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鲁鲁,抚摩它(他母亲有点洁癖不容许他抱猫)。跟鲁鲁玩了一会儿后,他才开始做作业,而且他总是只坐一半的椅子,另一半则是留给小猫鲁鲁的。小猫也十分通人性,它一定是毫不客气地盘踞在小主人的另一半椅子上。
那个年代,每个家庭不是天天都有鱼有肉吃的,但是我们家从来没有亏待过鲁鲁,孩子经常把自己碗中的荤菜省给它吃。鲁鲁也挺讲卫生,大小便都会拉在指定的煤灰盆里,孩子的母亲还经常给它洗澡。这只猫跟着我们从上海到江西,又从江西到广东,一共搬了五次家,每一次我们都和孩子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找到它(因猫是认屋不认人的)。有几次鲁鲁误吃了被药过的老鼠,中毒了,奄奄一息。见状孩子痛苦万分,焦急得叫喊:“鲁鲁不行了!鲁鲁不行了。”孩子的母亲想方设法给鲁鲁喂药,让鲁鲁吐出中毒的食物。看见鲁鲁一次次转危为安,孩子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在去北京上大学那年,孩子每次写信回家,从来不会忘记询问鲁鲁的情况。可惜由于我们的疏忽,那只跟随了我们8年时间的鲁鲁,在和我们一起到广东后的第六天就失踪了。这件事我们一直隐瞒着。直到儿子放假回家后他才知道真相,难过了很久,他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养猫了。
我们的孩子,是一个非常有爱心、有同情心、喜欢与人为善的人,他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我父亲兄弟姐妹十个人,只有我大姑一人膝下无儿女,姑夫又去世得早,她常年寡居上海。孩子小时候,我们每次回上海都带着孩子买的礼物去看望她。大学毕业后到上海工作,他心里也总记挂着大姑祖母,经常抽出时间买一些老人喜欢吃的东西去看望她,有时候来不及买东西就两百、五百元地给她老人家零用,虽然他那时候在设计院工作,每月收入也只有两千元。留学回国后,他还经常带着妻子去郊区养老院看老人,给她买喜欢吃的麦当劳,时刻记挂着老人,一直到她去世。老人生前给她的兄弟姐妹的信里,一直夸奖我们的孩子。
反思: 第一,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尤其是人在婴童时期,他们在社会化之前,更多的是自然属性,因此他们与动物有更多的情感。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首先应该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命教育,应该从儿童做起;培养孩子的爱心,应该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只有这样,才能从珍爱小动物到珍爱大自然,再到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
第二,家庭教育不是“叫”育,而是家长身体力行、用行动教育和影响孩子。用《发现母亲》作者、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习育” (习得→习惯→习服→习性)和“化育”(灵魂的建设)。
恐惧、害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一个大人如果对某种小动物表现出很大的恐惧,不敢看、不敢摸,有的甚至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口渴、发抖、休克等,那么这份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幼时一次恐怖的经历,或者幼小的时候没有及时改变害怕的心理。
幼时没有及时纠正,长大后就需要专业心理医师的介入了,催眠疗法、强迫疗法、情景治疗等都是治疗恐惧的好方法。但是有的人即使进行专业治疗,也不一定有效果,反而成为某个心灵死角。
为了让宝宝有个健康、敞亮的心理,妈妈要搞清楚宝宝何以会有恐惧心理、为什么会害怕小动物。
当然,宝宝只是表现出一般的害怕,并不说明什么。如果一见到某种动物就非常紧张、苦恼、逃离,那么妈妈就要观察一下宝宝何以如此害怕。
对于小宝宝,妈妈是非常关心他们的安危的。妈妈为了不让小宝宝被猫挠了、被狗咬了、被虫子啃了,就会告诉宝宝:“咬人!宝宝躲远点!”这样说没有错,但是在宝宝没有认识到这是怎么样一种动物的情况下,有可能阻碍宝宝对这种动物的探索兴趣,今后更无从知道这种动物会在哪种情况下伤害自己,在哪种情况下不会伤害自己,思维意识只停留在这种动物很可怕上。所以,妈妈不要在宝宝没有建立起对小动物的认识之前,动不动就对宝宝提出这样的警告。
除了妈妈的负面教导外,宝宝亲眼见到别人被小动物伤害的画面、电视上播放的画面、别人描述的画面等,对宝宝来讲都是一种不良暗示。
为了防止宝宝被外界资讯左右,妈妈需要从小带领宝宝与小动物进行良性接触。现在,养宠物狗的比较多,很多小狗狗都是非常友善的。妈妈可以在主人的陪同下,和宝宝一起喂喂小狗,摸摸小狗,然后告诉宝宝:“小狗狗很友善,轻轻地抚摸,小狗狗会很舒服!如果弄痛小狗狗,它可能就咬人了!”当狗狗不愿意被人摸的时候,妈妈就说:“宝宝不摸了,小狗狗不愿意了!”然后带宝宝离开。
平时,妈妈可以在宝宝面前多讲述一些小狗狗看家护院、保护主人、顽皮可爱的故事,这样有利于宝宝对狗狗有个良好的印象。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培养宝宝和小动物的感情
宝宝是否喜欢小动物,关系着宝宝未来性格的发展。那些喜欢小动物、愿意养小动物的宝宝,会更有爱心,在人际交往中更愿意付出、更勤快等。
6岁以前的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个体。所以,他们会把小动物当成有思想、能活动的小伙伴,寂寞了、不开心了、受委屈了的时候,会对着小动物诉说。这个过程,有利于宝宝的思维发展。所以,妈妈要注意培养宝宝对小动物的感情。
宝宝小的时候,很自然地要躲避小动物。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对宝宝说:“小动物很可爱的,宝宝不怕啊!”当宝宝玩耍的时候,妈妈可以故意把小动物放在离宝宝近点的地方,或者抱着小动物玩耍。也许宝宝并不在意妈妈的行为,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宝宝害怕的情绪就会减弱以至消退。妈妈就能发现,宝宝从能接受小动物在他身边,发展到和小动物玩耍了。
很多妈妈不喜欢小动物,是觉得小动物身上有病菌,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其实,那些经常洗澡的小狗狗,身上并不脏。偶尔摸摸,不会传染到病菌。如果宝宝摸完,妈妈就给宝宝洗手、洗澡就更好了。
宝宝的爱心、好奇心都很强,如果妈妈鼓励宝宝给狗狗喂食,宝宝会非常愿意的,但是也会表现出害怕的情绪。妈妈可以一边喂,一边鼓励宝宝学。有妈妈陪伴,宝宝不会特别害怕。
如果宝宝已经对某种小动物产生了畏惧心理,即使这种小动物对宝宝不会有伤害,妈妈都不要强行把宝宝和小动物放在一起,妈妈要尽可能地忽略宝宝的这种情绪,但只是表面忽略,内心里要想办法去改变宝宝。
家里也可以养一些安全性较高的小动物,比如小白兔、小乌龟、小金鱼、小荷兰鼠等,平时,和宝宝一起喂养、整理卫生,逗小动物玩。小动物很乖巧的,对于喂养它的小主人会有情感上的回应,能够促进宝宝对小动物的喜欢。
妈妈可以多带宝宝去动物园、昆虫馆游玩,到海洋馆、宠物市场等地方参观,教宝宝认识各种动物,并告诉宝宝:“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它们。”
除此以外,妈妈多给宝宝看看关于小动物的书和画片,给他讲一些小猫小狗和小宝宝做朋友的故事,再带他到有宠物的朋友家做客,让他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跟小狗小猫一起玩的,都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为什么宝宝TuLaoShi.com在动物园看到动物时会模仿它们的叫声?为什么很多宝宝看到小动物都很自然地表现出想要亲近的渴望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其实,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他们对大千世界便充满了好奇,并且迫切渴望探索和了解,而小动物们在宝宝眼中,就是大自然赐予的小伙伴,而在成长过程中,小动物们对宝宝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哦!
科学研究发现,模仿是宝宝们在幼儿时期自我学习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因此,细心的妈妈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宝宝整天咿呀学语,哼哼哈哈的,其实这些小噪音正是他们学习语言的基础,宝宝们通过接受不同的声音要素,来进行语音积累,并锻炼声带和相关的发音器官。而同为“萌货”,可爱、乖巧的小动物们作为宝宝喜爱的小玩伴,模仿它们的叫声甚至姿势都是宝宝们与小伙伴玩耍的小游戏而已,这种模仿也让宝宝逐渐感受到不同声音的特点和其他有趣的地方,通过模仿,他们会认识到音的长短、高低,同时也让宝宝善良、友爱的天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也容易对今后学习语言产生浓厚兴趣,可以说是早期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作为专业的早教工具,小天才早教机在这方面的内容也别出心裁:配合机器使用的《认知小天才》内容套装,便为宝宝们搭建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动物世界。
100个动物的全方位介绍与互动,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将它们的外形、生活环境、成长习性以及叫声动作等进行形象化的趣味表现,充分调动宝宝们手、耳、口、眼的活跃度,加深宝宝的印象和记忆。除此之外,还有针对不同动物的小游戏和动漫故事,让小动物们成为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佳“萌友”。
《认知小天才》为宝宝搭建了一个攀登知识高峰的基础平台,从身边的动物开始,一步步迈向更广阔的的天地!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2880.html
看过《小动物——宝宝的最佳“萌友”》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