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交往中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冲突,这时候方面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受气包或者打架大王。
【 tulaoshi.com - 儿童交往 】
宝宝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矛盾和冲突。父母们对这样的情况也觉得比较烦恼,宝宝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宝宝被打了怎么办?该不该教宝宝以牙还牙?
其实小宝宝之间打打闹闹,发生磕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后天也许俩人又和好如初了。宝宝之间的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父母不必看的那么严重。对宝宝来讲,这些“打闹”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并从中学会与人相处、妥善处理问题的tuLaoShi.com方法。学会原谅别人,是宝宝的必修课。它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宝宝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能帮助宝宝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促进宝宝良好性格的形成。
最常见的两种错误做法——宝宝走上两个极端,要么很怕事,要么很霸道。
误区一:“保护型”
一看自己的宝宝挨打了,就再也不让宝宝出去了,生怕宝宝在外面吃亏,“你出去又打不过人家,还是在家呆着吧。”
父母这样做会产生的不良后果:由于过分限制了宝宝的行动,将会使宝宝变得不合群,对外人充满敌意,也会变得胆小怕事,缺乏交际能力。
误区二:“攻击型”
知道宝宝挨打后,不管怎么回事,首先反映就是“这还得了,找他们父母去”,或者就干脆告诉宝宝,“他打你,你也打他!”有的甚至全家一齐出动,给宝宝壮胆。
父母这样做会产生的不良后果:会使宝宝养成“报复”心理,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我,都要给予回击,“以牙还牙”,决不手软。
“理智型”的做法——交给宝宝自己处理问题的勇气,宽容也是一种力量
“理智型”父母的作法是,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宝宝进行分析,在这件事上,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告诉宝宝以后再碰到类似事件应该如何解决。
12小朋友们,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破坏大王,为什么这么说他呢,因为他总是爱把东西弄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吗?哈,让我来告诉你吧
哎,再跟你说件事吧,有一次,一个阿姨新给他买了一个一拍就会唱歌的娃娃,反正就是唱歌,但是唱的什么歌,我俩都不知道。他又开始琢磨了,娃娃为什么会唱歌呢,肚子里一定藏了一个人,或者谁把自己的嘴巴放到娃娃的肚子里了。于是他竟然偷着把娃娃的肚子给剪开了,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娃娃的肚子里没有嘴更没有人,只有两节电池和一些铁线铁片之类的东西。后来呢这个破了肚子的娃娃呀被他爸爸发现了,奇怪的是他爸爸竟然没骂他,还和他讲了娃娃为什么会唱歌的道理呢,当然啦,他爸爸也告诉他下次不许再随便破坏东西。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小朋友,你会不会也是个破坏大王呢,你可不要闯太多的祸呀,有什么不懂得问题还是应该先问问爸爸和妈妈
自从上幼儿园起,孩子就算开始融入社会生活了。每学期开学一次家长会,六一、十一、元旦联欢会,中间还会有家长开放日、运动会等,幼儿园都会邀请家长亲自参加。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关系,不得不缺席这样的活动,当时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重要,可是偶有一日,可能会突然发现,请一次假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真有那么难吗?
孩子幼儿园组织活动我与他爸爸由于工作忙,很少参加,昨天孩子说每次活动别的小朋友都是父母参加,只有他是姥姥。希望我与他爸爸去一次,因为幼儿园明确提出希望是孩子父母去!我说工作忙。他说要不你去一会,再把我转给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我听了真的很惭愧和心酸,因为上次活动,由于我和他爸爸没有参加,是姥姥去的,但是他姥姥要参加什么会议,参加一会就把他交给别的家长了。我发现由于我一直以来认为幼儿园每次组织活动都是工作日,还要求父母参加并且比较频繁,好像父母在家没事一样,所以我并没有给予重视。但是我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今天早上一起床孩子就说:妈妈周五的活动你陪我去!我实在太难受了,发现一直以来很失败,所以明天一定去!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做得还可以,但是现在发现自己真的应该作检讨!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重视和交流!
网友意见——
uttamama 一定要去,工作就那么重要吗?一天假都不能请?
很爱光头妹 当然孩子重要了,孩子的成长只能经历一次啊!谁也说不好,如果你不去对他的影响会有多大。现在孩子打预防针、体检,我和她爸必陪着。以后六一、娃生日、开家长会、孩子上学中的需要,我肯定都会请假陪着。陪不了几年,娃就不再需要我们的陪伴喽!
一弛他妈 想明白就好,拼命工作为的啥啊?不就是为了家人更好地生活嘛!孩子的成长最重要,如果光为了工作挣钱而错过了欣赏和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太不值了。钱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因为工作因为钱而放弃更重要的亲情。
雨天普洱茶 上周五孩子幼儿园有一次公开课,40分钟的科学实验。我的车限行,孩子爸说算了,别去了,不是家长会啥的。但孩子跟我说的时候,挺认真的,希望我去。最后我还是去了,去的时候稍晚了五分钟,进教室的时候,发现孩子就一直向后180度扭着脖子在人群中找我们。看见我们之后,给了一个极灿烂的笑脸,才转过头去开始上课。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很简单就能让孩子如此快乐,我为啥不去这样做呢!
远儿妈妈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经常会有活动。老师会说让父母来参加,孩子也希望父母去,因为有时有亲子活动,姥姥、姥爷岁数大,不能带他一起玩,他会不高兴。基本上是开学一次家长会,六一、十一、元旦联欢会,中间还会有家长开放日、运动会等,每次都要半天。有时间能请假还是尽量去吧!
z_lightstar 我儿子的幼儿园要求家长一起去。我和老公都决定要请假一起去,这是必需的。
fengfx0000 公开课我没去,但是这次圣诞节汇报演出我去了,孩子非常开心!以后要求家长参加的,我一定会去!
dawnguoxm 我也是每次都去不了,因为我们领导对员工请假很反感。不光是扣钱的问题,会长期有阴影。所以我们也经常是姥姥去。没办法。
天炜妈妈 必须要去的,和孩子亲近的也就这么几年,等到孩子长大了,你想跟TuLaoShi.com着去人家还嫌你烦呢!
专家指点
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儿童心理专家金利波表示,其实不仅是职场妈妈,包括全职妈妈也会遇到这样的选择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和孩子沟通,并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无论妈妈去不去参加宝宝的活动,妈妈都是爱他的。
金利波说,父母由于工作关系无法每一场活动都亲自参加也是正常的,但是事前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很好地表达:妈妈或者爸爸很愿意去,但是很遗憾,由于工作或者什么原因不能去。同时父母还可以祝福孩子:即使爸爸妈妈不去,你也一样很快乐!此外,父母还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去与不去都是正常的,都是爱他的。要让孩子明白,无论父母去不去参加自己的活动,他都能获得快乐,而这种快乐不是与父母捆绑在一起的,是要他自己去获取的,因为父母永远不可能做到孩子一召唤就能立即到场。金利波还强调,其实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选择难题,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尽情享受这个过程,回家告诉家人自己的快乐,与大家分享是一件更快乐的事。
金利波建议,其实父母也不必为难自己,幼儿园那么多活动,每次都参加也是不现实的。可是父母可以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有选择地参加一些。一次都不去或者每次都委托老人去参加,这种行为也是有所欠缺的,父母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例如迎新年、毕业典礼等对孩子们格外重要的活动来参与,并明确告诉孩子,让他知道父母会参加自己的活动。
金利波提醒家长们,父母做任何事都与孩子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一个“说法”,需要父母将他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父母则应该明确地让孩子知道,有时候爸爸妈妈的爱在心里,有的时候爱体现在行动上。
当宝宝7~8个月大时,开始出现用双手撕、丢东西等动作,到了1岁左右开始学说话时,“破坏”行为会变得更加花样繁多,令家长大为头痛。孩子爱破坏,并非是他在胡闹,而是和孩子的成长相关,父母应了解孩子发展的历程,协助他掌控自己的动作,才能有效引导孩子的行为。
看看这些“小淘气”
案例1
刚学会走路的小妤还不会说话,但总是扯着妈妈的衣服咿咿呀呀地吵着要妈妈手中的手机,任妈妈怎么哄她、安抚她,都无法转移小妤的坚持,她越叫越大声,甚至还大哭起来,最后妈妈只好妥协地把手机给了她,这才让小妤安静下来。这已经是半年来的第三只手机了,前两支已经在小妤手里四分五裂了,看来这只也是凶多吉少。妈妈也曾试过给她模型手机,没想到小妤一下子就认了出来,不愿意玩,非要真的不可,对小妤这个昂贵的“爱好”,妈妈可真是一筹莫展。
案例2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午餐后,小杰不小心把餐桌上的碗推落到地上,碗破了,发出响亮的声音,小杰没有被吓哭,倒是吓得妈妈从厨房里冲了出来,小杰还开心地捡起了碎片交给妈妈,虽然小杰没有因此受伤,但也让妈妈捏了一把冷汗。但让妈妈头痛的是,不知道小杰是喜欢上了碗摔破的声音,还是好奇妈妈惊慌的神情,现在这样的戏码一天可以上演好几回,逼得妈妈只好把家里的餐具全部换成了摔不破的塑料制品,就算这样,妈妈还是担心家里得花瓶等玻璃制品能不能逃离小杰的“荼毒”。
孩子为什么爱破坏?
“破坏”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常会出现的现象,原因可能来自孩子动作发展上的需要或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然,也可能是孩子为了博取注意,而导致的类化行为……虽然每个孩子所展现出来的“破坏”状况、程度虽都不相同,但每一次“破坏”行为的背后,一定都有一个“真像”。
来自好奇心及探索欲望
当妈妈走进房间的时候,不禁尖叫一声,因为她可爱的儿子正在把她昂贵的化妆品往外挤,还把自己涂了个满头满脸,看着快被挤空的瓶子,妈妈真是欲哭无泪。
3~5岁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能接触到的一切,孩子都希望摸一摸、动一动,甚至试着操作一下。他们会想:“这是什么?它能做什么?要不我自己也试试?”孩子的尝试过程,往往不小心就闯了祸,引起父母的震怒。
父母对策
对孩子因探索欲望造成的麻烦,父母要耐心引导孩子,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碰的,而什么是有危险不能碰的。有时候,父母甚至可以利用一些已经废弃的物品,和宝宝一起“破坏”,在破坏中让宝宝学到知识,又不会惹出麻烦,更不会浪费家中的值钱物品。
孩子还不能控制某些事
圆圆一定要帮妈妈把绿豆汤端到餐桌上,妈妈说他不会,他坚持说自己能做到,于是妈妈只好把绿豆汤交给圆圆,他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朝餐桌走去,谁知手一晃,整盆绿豆汤就全部倒在了地上,还砸坏了刚买回家的昂贵瓷盆。妈妈又气又怒,既心疼摔坏的瓷盆,还担心儿子摔坏没有。
3~5岁的孩子,手眼协调能力、手脑的配合能力,都还没有发展成熟,因此在他尝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和预想不一样的危险动作,其实孩子并不是要故意制造麻烦,而是他真的还没办法把这些事情做好,而他又总“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1234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3165.html
看过《工作or孩子哪个更重要?》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