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孩子自尊心 】
得不到尊重的孩子会受伤
最近有位妈妈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总是不乐意去幼儿园,由于孩子是奶奶接送的,因此她一直不能了解孩子不肯去幼儿园的原因。直到上星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亲自到幼儿园去接孩子的时候才发现,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其实和老师很有关系,因为孩子直接和她说:“妈妈,我想回以前的幼儿园,我不喜欢张老师。”原来孩子是刚转学到这个幼儿园的,这位妈妈表示,孩子很有礼貌,无论上学还是放学都会和老师打招呼,过去的幼儿园老师都会比较热情地回应,但现在的老师却总是回应一声“嗯”,有时候连头都不抬一下。孩子到幼儿园就是去接受教育的,假如老师连这样最基本的礼貌都不会言传身教,那么孩子到幼儿园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确实,很多小朋友不乐意去幼儿园与老师的因素有关。除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外,老师平时的一些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幼儿园的小朋友其实很多都已经懂得了察言观色,因此老师在礼节上确实需要比较用心。一位妈妈表示,自己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特意去打听了一下老师的情况,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些不懂得关心孩子的老师的班级里接受最初的教育,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一位在幼儿园任教近十年的许老师认为,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最听的就是老师的话,老师的言行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作为幼教老师,不但自己要注意礼貌,而且也要鼓励孩子多使用一些礼貌性用语,这对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是非常有好处的,假如老师不回应,首先是孩子的情绪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学上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
“这个菜,我不喜欢吃!”
“不要说那样的话,快吃吧。”
“我不吃,我讨厌它。”
“不吃它,对身体不好。”
“如果是我喜欢吃的煎鸡蛋,我就吃。”
“今天就凑合着吃它吧。”
“不,我不吃!”
妈妈由于担心孩子挨饿,担心孩子因为没有满足愿望而变成一个问题儿童,就屈服于他的要求,做一个煎鸡蛋,讨好孩子。
所谓欲望没有满足,就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吗?就为了这么一点不称心,孩子就会变成问题儿童吗?毋宁说恰好相反。
儿童的心理分析:
只要坚持提出要求,妈妈总会满足自己的要求。
孩子tulaoShi.com完全相信,只要自己提出强烈的要求,就能达到目的;或者只要任性撒泼坚持到底,最后胜利肯定属于自己,自己总是比妈妈更强大。
可以说,任性的孩子都是这样造成的。只要形成孩子是主人,家长是仆人的主仆关系,孩子就永远觉得当老爷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这样一样,孩子总是如愿以偿,要求也就越来越多。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心灵变成了自私欲望的奴隶,造成一种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对于这种情况,他自己也并不感到满足。相反,这种不满还将变本加厉地发展下去。
妈妈的高招:
关键是,孩子稍微有一点不满情绪时,家长不要怕,应该告诫他要忍耐。切不可去做煎鸡蛋之类的蠢事。
对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这句话,应当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一知半解反而有害。所谓欲望,就是人类绝对不可缺少的基本需求。例如,吃喝是“生理欲望”;爱情是“性的欲望”;希望结成伙伴是“归属欲望”和“稳定感的欲望”;希望得到人们承认是“承认欲望”以及获得成功时的喜悦是“成就感的欲望”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精神上的动力”,是不可缺少的。除去这些必需品以外,其他的东西得不到满足,都应该教育他忍耐。
孩子常得不到表扬或致强迫症
昨天上午,杭州采荷一小三(6)班班主任蒲晓花跟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这段时间,她正在电话家访,了解学生的暑期情况,想不到碰到一个学生,竟然拒绝接听她的电话,“我在电话里听到了很响的哭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妈妈向老师抱怨孩子缺点多
孩子此后不敢接老师电话
蒲老师向记者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暑假快结束了,想了解一下学生在假期里的表现。老师电话家访的原则是,先打家里电话,希望拿起电话的是学生,家里联系不上,再打家长手机。
蒲老师说,因家里没人接电话,就给这个学生的妈妈打电话,谁想到妈妈一开口,就说了一大堆话。回想起来,说的全是孩子的缺点:什么做作业不自觉,需要妈妈催;在家里太懒太贪玩,不太听话;学校里布置的两本书不看,就喜欢看一些无聊的书;快四年级的学生了,还要玩无聊的玩具,一玩就是半天……
“孩子有没有一点进步?”本想从妈妈嘴里听到一点鼓励的话,想不到这位妈妈很干脆地说了声:“没有!”
蒲老师说,当时孩子就在边上,母子有对话。蒲老师就说要跟学生聊几句,想不到听筒那边传来很大的哭声,左说右说,孩子就是不接电话。
蒲老师说,孩子有自尊心,虽然妈妈陈述的情况属实,但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跟老师说一大堆缺点,“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当着孩子的面,尽量以表扬为主,相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不然会伤他们的自尊心的。”
从小得不到表扬,或致强迫症
专家建议父母也要心理治疗
与蒲老师遇到的类似的家长,相信tulaoshi.com在我们身边不乏其人。日前有媒体报道说,武汉有“狼爸”“虎妈”将优秀儿子逼成强迫症。说有位研究生李明(化名),从小没听到过父母一句表扬的话,当他以高分考取重点大学时,父亲只有淡淡的一句:“你考上大学是应该的,以后还要继续努力。”后来这个学生发现自己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看法。上课时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完美,他甚至会因此无心听课。最后到了吃不好,睡不着,完全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地步,被送进医院。
为这位研究生治疗的心理咨询医生诊断,李明患上了强迫症,表现为强迫思维。这类患者会体验到反复的、持久的思维冲动、想象,而且是强入的、不适应的,无法停止,会引起明显的焦虑或痛苦,如果不积极治疗,甚至可能诱发抑郁症。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医生认为,这位研究生患病的根源,就在于他从小没得到过父母的肯定和赞扬,这让他缺乏自信,最终导致心理疾病。建议孩子的父母也要一起接受心理治疗,让一家人重新学会沟通和互相关爱,重新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帮助孩子克服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真正的强迫症在幼儿期并不很常见,患儿多数起病于6岁以后,但可早至1岁时起病,男略多于女。
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出现毫无意义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如有的孩子强迫自己反复数窗栏杆的数目,有的孩子睡前翻来覆去地把自己的衣服、鞋袜按一定的格式摆好,有的孩子反复洗手等。
强迫行为表现为重复、刻板、仪式性行为,但行为本身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任何有意义的结果,有的孩子还可能有明显的情绪焦虑不安,若强行控制,则焦虑情绪会更加严重。这类孩子一般智力正常,或高于正常,常常是一些很善于思考的孩子,并无其他精神异常。
造成的原因有:突然的精神创伤,或长期高度的精神紧张,以及严重的身体疾病,环境的重大变迁等。此外,还有些孩子先天素质不良,如过于拘谨、胆小、呆板、思考过多等也可成为诱因;对孩子教育不当,如过于苛求,对生活制度过于刻板化要求等也是原因之一。这类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多为性格不良,有强迫症或强迫性素质,或其他精神异常者。
预防措施有:要从小注意性格的培养,家长应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生活在愉快幸福的家庭氛围中。对于那些先天素质不良的孩子,爸爸妈妈应经常抽出时间陪伴他游戏、学习,鼓励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对孩子不要过多要求,爸爸妈妈有性格不良者,尤应注意。
对患有强迫症的孩子,主要采取心理治疗,要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帮助孩子树立克服病症的信心,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及文体活动。
治疗期间,爸爸妈妈要全心参与,正确对待孩子的病态,既不要过分焦虑,过多地担心,也不要采取强迫的手段横加制止或体罚,因为这种态度会使症状加剧。
你真的会表扬孩子吗?
www.tulaoshi.com中国的传统教育总是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以批评为主,甚至在别人面前要称自己孩子为“犬子”以示谦虚。慢慢的,随着一些国外育儿观念的引进,现在更多地主张表扬教育,对孩子要鼓励表扬为主,树立孩子自信心。这二者之间到底怎么权衡,表扬孩子也有什么技巧没?
1.夸奖要言之有物,越具体越好
表扬要具体,表扬的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2.夸事实不夸人格
如果要表扬和称赞孩子,应该表扬和称赞他所做的事,就事论事,而不是他的人品或性格。“好宝宝”、“聪明”就是典型夸人格的话,次数一多,孩子便会真觉得自己很棒、很聪明,但事情往往并非如此,如果当某天,他碰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困难,比如下次考试没有考到好成绩,也没能进入一所名校,便会大受打击,发现自己不很棒,也不聪明,这种感觉会让他无比失落,也会觉得你之前对他的表扬和称赞都是不符合事实,虚假的。等你下次再夸赞他最棒和聪明是,他便会觉得特别无聊和虚假。性格自卑内向的孩子还会觉得对不住你给予的表扬和称赞,从而在心中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不愿意在你的面前表现。表扬和称赞错了,同样也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和负面效益。 表扬和夸赞孩子时,可以描述事情本身,但不要评价孩子的性格,可以对他的成绩和表现进行客观的描述,而不是一味美化和拔高孩子,特别是品格方面。
3.夸奖要及时才有效
当孩子需要妈妈时,要及时回应孩子。孩子做了好事,对孩子的表扬要及时。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对孩子的拒绝要及时。孩子做了坏事,对孩子的“惩罚”要及时。 那么,这个及时是有多及时呢?3秒。 3秒之内,你对孩子做出的言行会和3秒之前的事情联系起来,成功地在孩子心里留下印记。
4.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是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5.夸奖要看结果也要看过程
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涮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它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