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儿童生活的社会空间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学校里,他们接触最多的对象是老师和同龄群体。因此,引导弱智儿童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必须从处理好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入手。
【 tulaoshi.com - 交往能力 】
我们先谈儿童指多大年龄的人。在儿童心理学里,儿童的年龄段很长,从初生至十七八岁都属于儿童,而且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初生至1岁)、婴儿期(1至3岁)、学前期或幼儿期(3至6岁)、学龄初期(6至12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2至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5至18岁)。
弱智儿童的早期行为表现
由于弱智儿童和弱智儿童的表现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分年龄段来谈不同年龄段弱智者的心理、行为特点:
轻度弱智 这部分人一般脑子本身没有损伤,只是功能有障碍。
婴幼儿期:
在初生至1岁左右往往难以发现有什么问题,只是到了儿童会走路(十三四个月)、会说几个字(1岁半)的年龄,他不会走,不会说,家长才对孩子怀疑起来:他是不是智力有什么问题啊?由于智力正常儿童也有一些发展较迟的情况,所以家长往往抱有侥幸心理,希望他们不过是“迟长儿”,以后会赶上来的。
可是,时间长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差,抽象能力、数概念难以学会等障碍,就表现出来了。
学龄期:
在这一阶段问题逐渐明显。视、听虽然正常,但观察力差,事物细微的特点或细小的变化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语文一般无大障碍,口齿清楚,能表达自己简单的思想。机械记忆较好,多次重复的学习内容可以记忆长久,思维能力差,缺乏逻辑性,数概念难以学会。情绪正常,有的胆小,有的鲁猛,与正常儿童基本无异,缺乏意志力,不能主动设法克服困难。有简单的是非概念。经过特殊教育,他们可以学会简单技能,知识面可以达到小学五六年级水平,数算能力只能达到一二年级水平。
中度弱智 这部分与前者不同,他们大多数有脑损伤和其它神经障碍,脑功能也有问题 。
婴幼儿期:出生图老师后,即有表现,反应迟缓,一般同龄儿童在生活中自然学会的一些能力 (如自己吃饭、自己坐盆大小便、自己穿脱简单衣服等),他们却要专门训练才能掌握。这类儿童运动(主要是坐和走路)的发展比同龄儿童晚两三年,语言(主要是说话)的发展比同龄儿 童更晚。有的中度弱智的幼儿到五六岁连一个字还不会说。学习能力也很差,注意力不集中,有机械记忆能力,但比较轻度智儿童要多一些重复,才能记住学习内容,遗忘很快,往往 几天不复习的知识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学龄期:基本上动作已没有什么问题了,也可以讲几个字或极简单的句子。但抽象概念很差,颜色或形状很难学会。数概念只停留在用实物数数,用实物计算(10以内加减法)的水 平,不懂得如何做应用题,想象力很差,与人交往基本可以,知道躲避危险,上学知道回家的路线,自己能回家。经过五六年的特殊教育可以学会一些简单技能,知识面可达到三四年 级水平,数概念只有一年级水平。 12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环境里,老师在弱智儿童心目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作为弱智儿童教育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个孩子,多一些爱心、细心、耐心和童心。对待那些性情活泼、开朗、交往能力强的孩子要给予充分的赞扬和肯定,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对待那些内向、胆小、自闭和交往能力较弱的孩子要理解和鼓励,以亲切的语言与和蔼的态度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和交往的欲望,积极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对交往的畏惧心理、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氛围。老师的一个点头、一声赞许、一个微笑、一下抚摸、一个拥抱等,都能给孩子带来亲切、温暖和快乐的感觉,这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孩子入校以后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是他们的同龄伙伴,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其社会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更胜于他们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有利于孩子交往的客观环境,为他们提供充分交往的机会,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教学活动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在各领域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平时孩子交往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材进行教育,并通过一些交往的情境,让孩子分别处于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特定的情景中去辨别、体验、理解、感受他人的情感。如,根据某些孩子想独占玩具而争吵打闹的现象,教师可以提供或自编一个“玩具哭了”的角色故事,组织孩子扮演角色并讨论:玩具坏了怎么办?想玩的玩具只有一件,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协商的语言怎么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请经常争抢玩具的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他懂得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轮流玩,共同游戏时要遵守规则,要爱护玩具。
(2)日常活动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大量的活动材料,并有意识地提供些需要与别人共同协作才能玩的环境。如棋类、角色游戏、表演剧等材料,教师引导孩子自由组合,自选活动内容,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活动,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逐渐培养交往意识,学会与小伙伴友好交往的技能。
教师在组织日常活动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活动时的情况,恰当地引导,成为他们活动的参与者和协调指导者,促进孩子友好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当出现矛盾时,请同伴与当事人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尽可能不要直接干涉,只是给他们一些建议,引导其观察、体验别人的情感,引发其自身解决问题的动机与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为了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教师还可以带孩子们到不同的班级去与别的小朋友和老师交朋友。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教师也应鼓励他们和别班的小朋友玩一起打球、游戏,这样可以逐渐锻炼和提高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家园同步教育,强化交往能力
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培养的合力。为孩子在家庭创设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进一步培养与强化孩子的交往能力。
(1)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亲子活动、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家长创设交往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说明,家长的社会交往态度对孩子的影响,要求家长给孩子树立友好交往的榜样。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有关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方法和信息,也可以组织家长畅谈交流经验和体会,以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培养技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2)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社交环境
教师可建议家(图老师整理)长多带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例如,每周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串门一次,带孩子外出购物或郊游,指导孩子独自招待来访的客人,鼓励孩子购买日常用品,买门票,问路等,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家长教孩子使用现代通讯工具与熟悉的人进行交往。如,将老师和同学的电话号码制订成一个小本子,当自己因故不能上学时,可以自己打电话向老师请假;当同学生病时,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过节了,同学互相打电话祝福。
只要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对弱智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弱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能得到逐渐的强化和提高。
作为成人我们都知道,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小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提高宝宝情商,对宝宝一生发展都是财富。
实践证明,凡成功者都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比如如何去感受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合作等,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作为幼儿来说,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以下表现:能够安静地听别人讲话,理解、安慰和关心别人,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等。这些能力需要家长耐心培养。家长不能错误地认为孩子天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可塑性,如果家长不对孩子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孩子难免会发展成独来独往、唯我独尊的人,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会扭曲,并影响其他方面的成长。
案例一:
飞飞和龙龙为抢玩具发生争斗,结果飞飞被推倒在地,“哇哇”大哭起来。飞飞妈见了非常生气,把飞飞拉回家,限制其与同伴tuLaoShi.com来往。
案例二:
静静妈对孩子可谓关怀备至,除了上幼儿园以外,几乎不离左右。结果有次,妈妈要去买酱油,静静不敢独自在家,妈妈说一会就回来,可静静就是不肯,非要跟着去。
案例一家长的做法只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慢慢形成内向、懦弱、孤僻的性格。案例二中,明明显然对家长过于依恋,家长在身边就没事,一旦离开其视野范围,孩子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痛苦,不能独立处事。
由此可见,家长“感情用事”将引起孩子不擅社交,出现交往心理缺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愈发明显,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并加以培养—。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