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对一些儿童的长期跟踪调查显示,那些在3到5岁时睡眠较少的儿童,到7岁时与其他儿童相比往往更为肥胖。
【 tulaoshi.com - 睡眠时间 】
七成以上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据介绍,项目组在全国9个省市开展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0—18岁儿童睡眠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总共调研了30250名儿童,从中获得一系列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
研究显示,我国婴幼儿的睡眠行为问题表现突出,超过1/3儿童存在睡眠不规律或不良就寝行为。该项目第二完成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江帆指出,许多家长喜欢抱着宝宝,边抖边拍让他们睡着,其实是不对的,这可能造成孩子的“入睡依赖”,使其今后出现睡眠问题。“应该让宝宝躺在床上,学会自己睡觉。”
进入学龄期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睡眠不足的问题,随年龄增长日趋明显。儿童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在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中依次为9.2小时、8.1小时和7.1小时。以我国颁布的《学生健康和卫生工作条例》规定的中小学生睡眠标准为依据,计算睡眠不足发生率,结果显示,超过70%的中小学生存在睡眠不足。与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同年龄段儿童相比,我国儿童学龄期平均每日睡眠时间约少40—50分钟;到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1小时以上。“根据国际标准,小学生每天应睡10个小时,包括高中生在内的中学生每天应睡9小时,但我国大多数孩子都达不到这个标准。”江帆说。
促成“推迟上学”在全国推广
研究发现,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各类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波动在14.5%—61.2%。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儿童的“白天困倦”现象显著高发,发生率在学龄儿童中超过半数,在高中生中则发展至近100%,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这表明,我国很多儿童存在睡眠不足和各类睡眠问题。
经过变量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影响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睡眠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学校课业负担重、不良睡前行为、躯体慢性疾病、家族有睡眠疾病史、睡眠环境差。其中,学校课业负担重为首要危险因素。
考虑到日益激烈的学业竞争无法在短期内得到缓解,项目组认为,推迟上学时间是现阶段改善中小学生睡眠的适宜措施。2007年,项目组在10所小学试点研究的基础上,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推迟上学时间的建言,并被采纳,本市小学和初中的早晨上学时间从7:30—7:45分别调整到8:15、8:00。为评估实施效果,2011年1月,市教委委托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在上海18个区县对中小学生作息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平时睡眠时间为9.74小时,远高于推行之前2005年的8.57小时。该政策除了能增加儿童睡眠的“量”,还能提高睡眠的“质”。10所小学的对照研究表明,推迟上学时间后,儿童就寝习惯不良下降4.2%,睡眠焦虑下降10.8%,频繁夜醒下降3.7%,异态睡眠下降5.4%。
这一做法的效果得到教育部肯定。2010年9月,教育部向全国各省市教育厅发布简报,介绍上海经验。2011年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障儿童睡眠健康”座谈会,将该实施方案向全国推广。
儿童睡眠不足影响学习记忆能力
该项目还揭示了睡眠对儿童肥胖、学习记忆力的影响规律。项目组首次提出,中国儿童睡眠不足已成为肥胖的高危因素,其中,学龄前儿童睡眠与肥胖的线性关系为国际上首先报道,得到美国著名儿科专家Daniels的高度评价。
研究表明,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随着睡眠时间的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病风险会逐渐上升。在学龄期儿童中,睡眠时间与肥胖的相关性呈现出“U”形趋势,与平均每日睡眠时间9—9.9小时相比,随着睡眠时间减少或增多,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均逐渐上升。江帆解释说,睡得少的儿童之所以容易变胖,是因为睡眠不足,人体内一种名为“瘦素”的激素会下降,导致肥胖;胃泌素会升高,使孩子更爱吃东西,特别是高热量零食。
睡眠还与儿童的学习记忆力密切相关。项目组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慢性睡眠不足对儿童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具有隐匿性和不可逆性。在对照实验中,专家连续观察5天,每天2小时的“慢性睡眠剥夺”对青少年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学生在主观嗜睡程度不明显增加时,已出现简单词汇工作记忆和算术工作记忆水平降低。这一现象是儿童特有的,成年人在被慢性睡眠剥夺后,会有明显嗜睡感,但工作记忆水平并不降低。“这个实验表明,如果孩子长期睡眠不足,其记忆力、运算能力就会下降,如英语单词前背后忘,做题目总是粗心。”江帆说,“该研究成果提醒家长和孩子,靠开夜车来抓学习成绩,会得不偿失。”
研究人员随机选择了244名儿童,每半年就给这些儿童测量身高和体重,有时孩子们还被要求携带一种可记录活动情况的仪器,以帮助估计这些儿童的活动和睡眠时间。
分析显示,孩子3到5岁时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约为11小时,那些睡眠时间较少的孩子到7岁时往往更为肥胖,其影响程度可大概折算为,平图老师均睡眠时间每减少一小时,会增加约0.7公斤脂肪。
研究人员说,儿童睡眠不足会增加肥胖风险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睡眠时间减少可能会导致吃零食的时间增多,从而增加肥胖风险;二是睡眠不足会影响体内的激素分泌,从而导致胃口大增,增加肥胖风险。
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预防肥胖并非睡饱了就行,对于预防肥胖而言,最关键的办法是健康饮食和加强锻炼。
对于年龄3~8岁的儿童来说,如果幼年时每天的睡眠时间每增加1小时,那么他们在5年后体重超重的几率就会从36%下降到30%,对于年龄8~12岁的少年而言,体重超重的几率就会从34%下降到30%。
即使考虑到像种族、民族、家长的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这些因素,与睡眠较多的孩子相比,那些在儿童期睡眠较少的孩子,5年后体重更易超重,更易肥胖。
睡眠专家曾建议,对5~12岁的儿童来说,每晚的睡眠时间应为10~11小时,青少年每天也要睡足8~9小时。不过,研究人员发观,接受调查的儿童在7岁前每天的睡眠时间往往不到10小时。
研究人员指出,家长们应该控制孩子们上床睡觉的时间,特别是那些需要每晚睡10~11小时的年龄更小的孩子,如果他们第二天必须在6点半或7点钟上学,家长们就应该让孩子晚上8点左右上床睡觉。
来源:瑞丽女性
睡眠不足者多动易怒根据规定,新生儿的睡眠总量应该在每天16~20小时,日间、夜间睡眠量相等。而婴儿的夜间睡眠应该为9~12小时,日间小睡,每次长度为30分钟至2小时。到9个月时,应建立起稳定的睡眠规律。
研究发现,晚间睡眠不足而白天嗜睡的孩子不仅发育缓慢,学习问题突出,注意力、记忆力、组织能力、创造力和运动技巧相对较差。特别是在行为问题上,夜间晚睡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好斗,同时还可能伴有多动症、自我控制能力差、精神不集中等症状,在情绪调节上,更容易激怒。
此外,在生长发育中,夜间睡眠缺乏还会扰乱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使得免疫系统受损、内分泌失调,代谢出现问题,易发胖。
睡眠习惯从0岁开始培养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专家余文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应该从0岁开始培养。现在很多不良睡眠习惯都是父母造成的。比如,不少年轻父母担心孩子半夜饥饿,硬是半夜把他弄醒进行喂食。入睡前抱着孩子又哄又拍,哄其入睡,甚至半夜里只要孩子一哭就抱起来。专家认为,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宝宝半夜里惊醒4~6次完全属于正常现象,应该培养他惊醒后自动重新入睡的习惯。
专家建议父母,临睡前不要让孩子有兴奋的活动,从宝宝出生开始就可以训练其分床睡,半夜里不要过多给孩子喂东西吃。同时,临睡前,可以对婴儿进行睡眠前按摩,缩短入睡时间和夜间清醒时间。对于年龄稍大tulaoShi.com的孩子,还可以用拨快闹钟的方法,“骗”他早点睡觉。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其实不少人都有睡眠问题。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朱锦烨就告诉记者:“来我们心理科就诊的病人,80%—90%都有睡眠问题。”其中,儿童在整个门诊的就诊比率有20%—30%,大部分伴随有睡眠问题。她建议,家长注意养育方式,并在孩子出现睡眠问题后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现状:75%青少年睡眠不足
“现在甚至连幼儿园的孩子都有睡眠问题,伴发有常做噩梦、溺尿等情况出现。”朱锦烨告诉记者,婴幼儿出现睡眠问题不会像成年人有主诉,但儿童的表现形式会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睡得不安稳、容易做梦,有的还会做噩梦,在梦中惊醒甚至梦游、溺尿。而小孩子出现睡眠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父母养育方式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还有些可能与环境、遗传、疾病有关。
朱锦烨说,几天前有家长带着一名六七岁的男孩来看病,这名男孩沉迷游戏,晚上出现入睡困难,家里人又以“不睡会如何如何”来吓唬他,让他更加难睡,造成睡眠困难。睡得不好,精力不好,第二天容易打瞌睡,学习成绩慢慢下降,家里人虽想限制他玩电脑,但又管不住,变成放任他玩,最后恶性循环,连睡觉都还在想怎么玩游戏,于是家人带他看医生。
除了养育方式不当之外,学习压力大造成孩童睡眠不足的情况也很常见。朱锦烨说:“青少年的睡眠不足已经达到了75%左右,严重的有50%左右。”因为现在国内的孩童上课早,起床早,学业压力大,睡得晚。几天前在门诊有一名十五六岁的初三学生,这名学生说,他如果做作业,晚上12时之前肯定不能睡觉,但早上6时左右就要起床,中午只能休息15—30分钟,睡眠不到6小时。他早上起来就很烦闷,听课也听不进去,作业也不想做,不想说话,心里很压抑,所以主动要求父母带他来寻求帮助。
原因:学业压力造成睡眠问题
面对众多求医的儿童患者,心理科的医生认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睡眠是一个问题,往往是实在熬不过去了才去就医。但是,儿童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身高、抵抗力等,表现为免疫力下降,容易疲劳、生病。而且,目前学业压力大影响学生的睡眠,如果长此以往形成睡眠问题,可能会伴随他们很久,甚至一直影响到成年以后的生活。“很多成年人说起睡眠问题,都说已经出现多年了,有的从读书就开始了。”朱锦烨表示,患者往往都等到比较严重才到门诊治疗,那时不仅要用药物,治疗难度也往往比较大。所以如果有睡眠问题,应该尽早治疗,如果病情尚轻,甚至可以不用药物。
但她强调,其实很多时候药物治疗是有必要的,因需要药物帮助诱导睡眠,让患者形成睡眠习惯,之后就可以把药物撤掉。不过现在一些患者认为用药会形成依赖,又担心副作用,往往不在医生指导下吃药。病情稍微有点好转就停药,等睡不着了又再来开药,反反复复用药刺激,但是每次使用时间都还不足以形成规律的睡眠,用的药也许会越用越多。“其实在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很多药物是会越用越少,之后甚至可以考虑停药的。”她表示,现在一些药物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很短,最快一个小时就能代谢出。
建议:关键是睡眠规律化
毫无疑问,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要训练出好的睡眠习惯。“0—5岁的孩子出现睡眠问题大多数与养育方式有关。”朱锦烨表示,现在有调查研究显示,孩子1岁左右分床睡是比较好的,因为大人和小孩的睡眠状态不一样,一起睡容易相互干扰。孩子醒了,大人要去照顾,往往又是过度照顾,反过来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其实小孩子1岁之后晚上可以不用醒,小便可以用尿不湿,但很多人就会半夜给孩子喂奶、换尿不湿,却不知道自己影响了孩子的睡眠。
她认为,1岁之后可以慢慢训练孩子安稳睡一晚,可以训练他们在固定时间睡,不睡的时候保持清醒状态。睡的时候不要摇晃、拍打,最好让他们在清醒的状态下躺在床上,自我平静地进入梦乡。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陪着他,给予轻抚,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但环境注意不要有太强的光,要温和、舒适,家里说话声音要小些。有时候,还可以放一些轻音乐帮助孩子平静入睡。睡前冲个温水浴也会有帮助。
平时,还可以带孩子做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但睡前两个小时不能激烈运动,然后吃一些含糖、含蛋白质、含钙高的食物可以帮助睡眠,如喝点牛奶、吃一点点苏打饼干。“不要在床上看电视、看书、玩手机、玩电脑。”朱锦烨强调,有的人看书会越看tulaoshi越兴奋,有的人则会看着就睡着了,忘了关灯。而灯光的刺激对睡眠并不是很好,因为深睡眠时机体会分泌一些生长激素、内分泌等,在灯光照耀之下,机体会以为是在白天休息,会影响分泌,对大脑以及人的生长发育会有影响。她认为,解决睡眠问题,总结起来就是要做到睡眠规律化。陶然
●相关
“十二五”中期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将覆盖各市区
南方日报讯近日,江门市召开第四次全市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二五时期,江门将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重点推进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建设,“十二五”中期,新会、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各建立一所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中心。
另外,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列入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配强特教教师队伍,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到“十二五”中期,30万以上人口的市、区要建有1所综合性、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一项历时15年的科研项目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并推动了上海乃至全国中小学校作息制度的改革,让千百万学生受益。今天上午,由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学教授沈晓明领衔完成的“睡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研究显示,儿童睡眠不足影响记忆能力,开夜车抓成绩得不偿失。
七成以上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据介绍,项目组在全国9个省市开展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0—18岁儿童睡眠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总共调研了30250名儿童,从中获得一系列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
研究显示,我国婴幼儿的睡眠行为问题表现突出,超过1/3儿童存在睡眠不规律或不良就寝行为。该项目第二完成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江帆指出,许多家长喜欢抱着宝宝,边抖边拍让他们睡着,其实是不对的,这可能造成孩子的“入睡依赖”,使其今后出现睡眠问题。 “应该让宝宝躺在床上,学会自己睡觉。 ”
进入学龄期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睡眠不足的问题,随年龄增长日趋明显。儿童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在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中依次为9.2小时、8.1小时和7.1小时。以我国颁布的《学生健康和卫生工作条例》规定的中小学生睡眠标准为依据,计算睡眠不足发生率,结果显示,超过70%的中小学生存在睡眠不足。与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同年龄段儿童相比,我国儿童学龄期平均每日睡眠时间约少40— 50分钟;到高中阶段,这个差距扩大到1小时以上。 “根据国际标准,小学生每天应睡10个小时,包括高中生在内的中学生每天应睡9小时,但我国大多数孩子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江帆说。
促成“推迟上学”在全国推广
研究发现,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各类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波动在14.5%—61.2%。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儿童的“白天困倦”现象显著高发,发生率在学龄儿童中超过半数,在高中生中则发展至近100%,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这表明,我国很多儿童存在睡眠不足和各类睡眠问题。
经过变量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影响我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睡眠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学校课业负担重、不良睡前行为、躯体慢性疾病、家族有睡眠疾病史、睡眠环境差。其中,学校课业负担重为首要危险因素。
考虑到日益激烈的学业竞争无法在短期内得到缓解,项目组认为,推迟上学时间是现阶段改善中小学生睡眠的适宜措施。2007年,项目组在10所小学试点研究的基础上,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推迟上学时间的建言,并被采纳,本市小学和初中的早晨上学时间从7:30—7:45分别调整到8:15、8:00。为评估实施效果,2011年1月,市教委委托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在上海18个区县对中小学生作息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平时睡眠时间为9.74小时,远高于推行之前2005年的8.57小时。该政策除了能增加儿童睡眠的“量”,还能提高睡眠的“质”。10所小学的对照研究表明,推迟上学时间后,儿童就寝习惯不良下降4.2%,睡眠焦虑下降10.8%,频繁夜醒下降3.7%,异态睡眠下降5.4%。
这一做法的效果得到教育部肯定。2010年9月,教育部向全国各省市教育厅发布简报,介绍上海经验。2011年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障儿童睡眠健康”座谈会,将该实施方案向全国推广。
儿童睡眠不足影响学习记忆能力
该项目还揭示了睡眠对儿童肥胖、学习记忆力的影响规律。项目组首次提出,中国儿童睡眠不足已成为肥胖的高危因素,其中,学龄前儿童睡眠与肥胖的线性关系为国际上首先报道,得到美国著名儿科专家Daniels的高度评价。
研究表明,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随着睡眠时间的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病风险会逐渐上升。在学龄期儿童中,睡眠时间与肥胖的相关性呈现出“U”形趋势,与平均每日睡眠时间9—9.9小时相比,随着睡眠时间减少或增多,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均逐渐上升。江帆解释说,睡得少的儿童之所以容易变胖,是因为睡眠不足,人体内一种名为“瘦素”的激素会下降,导致肥胖;胃泌素会升高,使孩子更爱吃东西,特别是高热量零食。
睡眠还与儿童的学习记忆力密切相关。项目组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慢性睡眠不足对儿童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具有隐匿性和不可逆性。在对照实验中,专家连续观察5天,每天2小时的“慢性睡眠剥夺”对青少年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学生在主观嗜睡程度不明显增加时,已出现简单词汇工作记忆和算术工作记忆水平降低。这一现象是儿童特有的,成年人在被慢性睡眠剥夺后,会有明显嗜睡感,但工作记忆水平并不降低。 “这个实验表明,如果孩子长期睡眠不足,其记忆力、运算能力就会下降,如英语单词前背后忘,做题目总是粗心。”江帆说,“该研究成果提醒家长和孩子,靠开夜车来抓学习成绩,会得不偿失。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4608.html
看过《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的智力》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