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爱冲动?冲动就如同一块蒙眼布上的小洞,宝贝只看到了小洞里透露的景象,却看不到更广阔的视野。父母也可以把宝贝的冲动,看作是堵塞了理性通道的强烈情感。下面图老师小编来告诉大家孩子为什么爱冲动。赶快来看看吧。
【 tulaoshi.com - 冲动 】
孩子好冲动,原因有如下几种:
1、三四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虽然都有发展,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所以幼儿在行为上容易引起兴奋,不能约束自己,从而发生冲动行为。
2、孩子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好冲动,遇到喜欢的就愉快,遇到厌恶的就不高兴,他们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如破涕为笑现象。
3、有些孩子因为常常受到父母打骂,形成暴躁性格,不能控制自己,因而会出现tulaoShi.com冲动行为。
孩子好冲动,家长应如何对待?
1、家长应在掌握孩子情感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孩子的冲动行为。
(1)自然消退法。如孩子与伙伴吵架时,家长可以暂时不予理睬,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因为他们有时也会和好如初的。
(2)冷处理法。如有的幼儿出现“人来疯”现象,家长一时难以说服孩子,这时可采取冷处理,不理他,等客人走后,再对他们实施适合的教育。
(3)转移注意力法。如两个幼儿争一玩具而哭时,家长可用另一游戏转移其注意力,他们立即会破涕为笑。
2、如果孩子出于好奇引起冲动办昏了事或搞坏东西,家长不要打骂孩子,而要耐心地引导,讲清把东西损坏了是很可惜的,要求他们以后做事要细心、认真,并启发和帮助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探索。
3、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要善于调控自己的举止行为,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改掉那种动辄打骂的教育方法。
总之,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心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成人的正确教育,孩子自制力逐步发展,他们的冲动行为是会相对减少的。
冲动给宝贝带来的不利影响
冲动往往会让宝贝对事物的理解偏于狭隘,让宝贝难以看到事物的全貌。冲动就如同一块蒙眼布上的小洞,宝贝只看到了小洞里透露的景象,却看不到更广阔的视野。父母也可以把宝贝的冲动,看作是堵塞了理性通道的强烈情感。
当父母给宝贝解释冲动这个词的含义时,可以让宝贝回想自己非常愤怒,以至于完全不考虑行为结果的这种生活片段;也可以帮助宝贝认识那些引发冲动爆发的扳机,比如,一位十分严厉的老师的训斥,父母对宝贝要求的回绝,或者小朋友的冒犯。在这些情境下,宝贝受到伤害的自尊心和容忍挫折时体验到的困难,都可能成为引发冲动的扳机。
避免&化解宝贝冲动6妙计
1.父母在对待爱冲动的宝贝时,应该尽量避免把自己放在和宝贝对立的权利冲突位置上。
父母要记住,冲动就如同一注等待着被催化爆发的能量,仿佛一颗地雷,尽量别让自己成为踩上地雷的踏雷人。父母可以持一种非惩罚、非威胁、非敌对的态度去接近宝贝,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嗓门越高,宝贝就越容易顺从,事实上,情况往往恰恰相反,父母声调越高,越容易刺激宝贝,让宝贝爆发出更多的冲动。如果父母以平缓的语气和宝贝交流,同时态度坚定,往往宝贝更能够体谅。而像“你要么坐下来老老实实听我的,要么你这星期都别想好过!”之类的选择加威胁的话语,则是一定要避免使用的。
2.当宝贝需要发泄一下自己情绪上的冲动时,父母有必要给宝贝一个合理的冲动释放空间。
燃烧掉宝贝体内积蓄的这些冲动能量的好办法,就是从事一些体育运动、听TuLaoShi.com音乐、玩电子游戏。当父母试图和宝贝谈话时,把他带到户外散步,一边走一边聊,往往也能够起到舒缓冲动的作用。这些活动还能够防止宝贝出现情感崩溃的局面,让他在事后能够有一个可以和父母交流的话题。当宝贝表现出即将爆发冲动的征兆时,尽量不要干涉宝贝去从事上述这些发泄冲动的活动。
3.最好教会宝贝在冲动爆发前,深呼吸几口气,给自己一些时间安静下来,或者参加一些能让人放松的运动,以减少冲动能量的蓄积。
当宝贝一天天长大,周围环境中的人会对宝贝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时候,宝贝就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并渐渐积蓄起冲动的能量。冲动的爆发往往遵循某种独特的模式,父母可以观察并记录下这些模式,然后告知自己的宝贝:“你呼吸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就是你要冲动的时候了。”最好教会宝贝在冲动爆发前,深呼吸几口气,给自己一些时间安静下来,或者参加一些能让人放松的运动,以减少冲动能量的蓄积。
4.父母平时应该仔细倾听宝贝的话,努力找出宝贝爆发冲动的原因,并给他提供一些必要的建议。
绝大多数的宝贝,没有耐心一点一点地把自己冲动、生气、发怒的前因后果陈述清楚。无论宝贝的行为怎样不理性、没脑筋,父母都需要努力找出宝贝爆发冲动的原因,因为所有的行为背后都一定隐藏着某种合乎理性的线索。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倾听,找出脉络和线索,让宝贝认识到自己出现冲动行为的真实原因。当然,帮助宝贝分析的时候,要语气平和。父母越清楚地辨别出宝贝爆发冲动的原因和步骤,宝贝就能够越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在发生不理性的冲动前,自己采取适当的方式去释放或转移。
5.许多宝贝无法突然完成从一种行为方式向另一种方式的转变,父母要提前告诉宝贝下一步会有什么安排,宝贝该怎么应对。
比如,当你带宝贝到邻居家玩时,临走前应打招呼:“我们过10分钟就要走了,你要抓紧时间搭好积木,然后跟小朋友说再见。”通过这样的提示,并留下足够的调整时间,给宝贝留出足够的缓冲调整情绪的时间,这样,宝贝从一种行为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转变时,就不会感觉那么生硬。
6.吩咐宝贝做事情的时候,要尽可能简明扼要,不要同时给宝贝提几个要求,或下几道指令。
父母如果这样做,容易让宝贝感到太困难,或者听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无法领会父母的意图。当遇到需要大人作出决定的时候,也不要过多采用询问式的语气,这样会给宝贝造成他可以自由选择的错觉。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5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