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脑积水:高压力性脑积水病程多缓慢,早期症状较轻,营养和发育都可能正常。头围增大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头围增大常于产时或产后不久就出现;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有时亦称"代偿性脑积水",在婴幼儿中少见。有时
【 tulaoshi.com - 新生儿 】
说起来便秘好像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宝贝排不出大便,小肚子胀得鼓鼓的,哭闹不安,常常会使妈咪心急如焚,又不知如何是好。宝贝为什么会便秘呢?是喂得不合适还是消化道有先天性畸形?这些问题常会困扰妈咪。以下2个较为常见的案例,可以使妈咪先了解一下你的宝贝是属于哪一种便秘。
病案1
小胖胖出生整整3天了,一直就没有排大便,小肚子胀得鼓鼓的,哭个不停。全家人急得坐立不安,爸爸去向医生咨询,医生给开了几tuLaoShi.com支开塞露让先试试看。爸爸按照医生教的方法把开塞露给小胖胖打到肛门里,过了一会儿胖胖果真排出了很多大便,小肚子也不那么胀了。可是第二天小胖胖仍然还是不排便,还得用开塞露。这样,小胖胖每次都必须使用开塞露才能排便。妈咪为了训练胖胖主动排便,每天给他揉肚子,喂新鲜果汁和蜂蜜,可是这些方法好像都没有多大作用,最后还是得用开塞露才能排便。
由于长时间便秘,小胖胖的小肚子越来越胀,还经常呕吐,食欲也越来越差,逐渐开始消瘦了。妈咪抱着小胖胖来到了医院,医生给他做了腹部X线拍片和直肠测压检查,才得知小胖胖原来是先天性巨结肠。医生建议尽早手术治疗,早期手术可以避免发生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妈咪听从了医生的建议给小胖胖做了手术,手术以后小胖胖恢复得很好,终于能自己排便了。
关键词解读——
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比较多见的先天性胃肠道发育畸形,一般男孩比女孩多,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倾向。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在多基因遗传因子的条件下,胚肠发生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结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乏是引起先天性巨结肠的直接原因。
先天性巨结肠的5个表现
胎便排出延迟
正常情况下,宝贝在出生后24-36小时内就应排出胎便,而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多数在生后48小时仍然没有胎便排出。有的患儿生后第一天可能排出少量胎便,但以后越来越少。
顽固性便秘
便秘是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症状,宝贝常常是好几天也不排便,需要用开塞露或者清洁灌肠才能排便。
腹胀
由于小肠和直肠扩张宝贝会出现腹胀,而且逐渐加重。经过清洁灌肠后大便和气体得以排出,腹胀会暂时好转,但2、3天后又会重新出现。
呕吐
大多数患儿会出现呕吐,但一般吐的量不多,呕吐物中常有少量胆汁。
食欲下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长期便秘和腹胀使宝贝食欲下降,逐渐消瘦,发育迟缓。
特别提示:
如果宝贝有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腹胀和呕吐等症状,一定要尽早到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情况考虑做腹部X线检查和直肠测压等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为先天性巨结肠。
纠正先天性巨结肠的2个方案
1.尽早进行手术
如果有条件应该早期进行根治手术,切除没有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和部分扩张的结肠,一般手术后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手术最好早一些做,这样可以避免发生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
2.采取保守治疗
如果是短段先天性巨结肠,可以考虑先不做手术,口服一些缓泻药和润滑剂,比如蜂蜜、石蜡油等,也可以用中药来治疗。开塞露或者甘油栓等能刺激括约肌,诱发排便,宝贝便秘时可以用一用,同时应该进行清洁灌肠,使积存的大便排出。
病案2
小萌萌从小就偏食,只喜欢喝牛奶,吃饼干,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就连水也不爱喝。2岁以后,她开始喜欢吃炸鸡块、炸薯条和汉堡包。由于长时间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而粗纤维及含渣的食物少,所以小萌萌总是便秘,身体一直长得很瘦小。
妈咪看着瘦小的女儿心里很着急,她担心萌萌可能有什么病,于是领着去看医生。医生给小萌萌做了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只是有些微量元素缺乏。医生告诉妈咪,这种情况属于功能性便秘,治疗功能性便秘最好的医生应该是妈咪。医生给妈咪讲了许多纠正便秘的具体方法,还告诉她怎样纠正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怎样训练孩子每天按时排便的习惯,怎样每天给孩子做腹部按摩。小萌萌的妈咪按照医生说的方法做了,渐渐小萌萌的便秘情况开始好转,食欲也增加了,小萌萌开始胖起来了。
功能性便秘的9个原因
1.牛乳喂养
长期用牛乳及其代乳品喂养,没有及时添加辅食和水果汁的宝贝容易发生便秘。
2.营养过剩
很多妈咪急切地盼望宝贝长高长胖,一味给增加营养,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过高,导致便秘。
3.食物过于精细
许多高级的儿童食品都是精细粮食制品,这些含渣少的食品缺少粗纤维,对肠壁刺激不够,长期吃这些食品容易导致便秘。
4.缺少蔬菜和水果
有的宝贝平时不爱吃蔬菜和水果,这样就会使维生素和纤维素缺乏,从而影响排便。
5.喝水少
水是最好的通便剂,如果喝水太少肠道内就会水分不足,导致大便干燥。
6.没有训练定时排便的习惯
妈咪忽视了训练宝贝定时排便的习惯,使排便的条件反射没有形成,导致肠管肌肉松弛无力,引起便秘。
老刘的儿媳生了个孙子,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中,孰料第三天孩子皮肤泛黄,连眼珠子也有点黄,急忙抱到县医院去看。医生说:莫不是感染了肝炎吧?更把一家人吓坏了,赶紧送成都找专家。诊断结果表明,孩子得的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指数略高,在医院做了两天蓝光照射,黄疸就退了。成都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罗红裔副主任医师说,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大约有60%的孩子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这一症状,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可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发展速度作一个初步判断,生理性黄疸不必过于担心,如果黄疸程度严重、发展速度快,则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罗医师称,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诊断: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2-3周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持续时间也较久,大约要满月才能消退。
应对: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下,不需治疗。
●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诊断:孩子吃母乳,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应对: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出现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继续用母乳喂养。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诊断: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逐渐加重。
治疗: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严重者早期可进行换血治疗。
●感染性黄疸:因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诊断: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若母亲坚持产前保健、检查,孩子出现感染性黄疸的很少。感染性黄疸需送医院治疗。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
诊断:其黄疸特点是出生后1-2周或3-4周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需到医院治疗。
罗红裔医生强调,不论何种原因,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除了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一旦发现有病理性黄疸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记者虹军
先天性脑积水:高压力性脑积水病程多缓慢,早期症状较轻,营养和发育都可能正常。头围增大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头围增大常于产时或产后不久就出现;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有时亦称"代偿性脑积水",在婴幼儿中少见。有时可产生一些临床症状,例如,反应迟钝、智力减退、步态不稳或尿失禁等。其中智力改变最早出现。 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过多积聚,即形成脑积水。而先天性脑积水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故又称为婴儿脑积水,常伴有脑室系统扩大、颅内压增高及头围增大。通常所谓的脑积水系指婴儿脑积水。
【临床表现】
(一)高压力性脑积水 高压力性脑积水病程多缓慢,早期症状较轻,营养和发育都可能正常。头围增大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头围增大常于产时或产后不久就出现,有的出生时头围即明显大于正常。头围增大多在生后数周或数月开始.并呈进行性发展,头围增大与周身发育不成比例,而头围增大一般在出生后4~6个月才逐渐被患儿父母发现。
患儿由于颅内脑脊液增多而头重。致使病儿不能支持头的重量而头下垂。前囟门扩大。张力增高,有时后囟、侧囟亦扩大。病儿毛发稀疏、头皮静脉怒张,颅缝裂开,颅骨变薄,前额多向前突出。眶顶受压向下。眼球下推,以致巩膜外露,头颅增大使脸部相对变小,两眼球向下转,只见眼球下半部沉到下眼睑下方。呈落日征象,这是脑积水的重要体征之一。脑积水静止的第一个好转征象,也是两眼球下沉开始改善。
由于小儿颅缝未闭合,虽有颅内压逐渐增加,但随着颅缝的扩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可得到代偿,故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表现仅在脑积水迅速发展者才出现。患儿可表现为精神不振、易激惹、抽风、眼颤、共济失调、四肢肌张力高或四肢轻瘫等。在重度脑积水中,视力多减退.甚至失明。眼底可见视神经继发性萎缩。晚期可见生长停顿,智力下降,锥体束征、痉挛性瘫痪、去脑强直、痴呆等。
有时患儿由于极度脑积水大脑半球皮层萎缩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但其精神功能却保持较好,呼吸、脉搏、吞咽活动等延髓功能几乎无障碍,视力、听力及运动也保持良好。
少数病儿在脑积水发展到一定时期可自行停止,头颅不再继续增大,颅内压也不高,称为"静止性脑积水"。但自然停止的机会太少,大多数是症状逐渐加重,只不过是有急缓之差,最终往往是由于营养不良、全身衰竭及合并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
先天性脑积水可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畸形,如脊柱裂、脊膜膨出及颅底凹陷症等。
(二)正常压力性脑积水 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有时亦称"代偿性脑积水",在婴幼儿中少见。有时可产生一些临床症状,例如,反应迟钝、智力减退、步态不稳或尿失禁等。其中智力改变最早出现。多在数周至数月之间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为明显的痴呆。在其过程中病人的精神状态也有变化。走路不稳表现为步态缓慢、步幅变宽,但图老师无小脑体征,有时出现腱反射亢进等。
一般认为痴呆、运动障碍、尿失禁为其三联症,有运动障碍者手术效果好。尿失禁仅见于晚期。以步态障碍为主者,手术效果比以痴呆为主者要好。
脑积水是指由于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不平衡所致的脑室扩大。虽然脑萎缩亦可造成脑室扩大,但它与脑积水不同是由于脑实质的减少所引起,除脑室扩大外,还可伴有蛛网膜下腔扩大。
新生儿胎记的种类与健康
宝宝降生后,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皮肤色素异常的“胎记”,通常可以根据其大小、颜色、形状、软硬、部位等,分辨其危险性及以后的变化。
鲑鱼色斑:多见于刚出生孩子的颈部、前额、上眼脸、眉间,为淡红色的斑痕,通常呈不规则形状,界限也模糊不清。这些斑块实属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是婴儿在子宫里的时候,受到母体内荷尔蒙的刺激而形成的,又称为毛细管扩张痣。多数在一岁半以前会自然褪去,所不必采取治疗措施。
葡萄酒渍:一般发生在孩子的太阳穴、脸蛋等处,其颜色深红、皮肤平滑,形状和大小各异,界限分明,也叫做单纯性血管瘤。有些能自然消失(比如颜色较浅的),但有的将永远存在。现在可以使用激光对某此较大的斑块进行治疗。葡萄酒渍偶尔也与其他疾病有联系。
蒙古斑:呈暗青或淡灰青色,通常长在屁股上,也可能分散在腰部、背部等处,呈圆形、椭圆形或方形不等,境界不是十分明显。它们只不过是沉淀在皮肤表面的色素而已,在入学前几乎都会自然消褪。到目前为止,蒙古斑无恶性化的病例报告出现。
草莓斑:草莓斑也很常见,是毛细血管没有同身体的其他血管接通的结果,刚出生时很少发生,一般4—6周时才会出现。开始时通常是一片苍白的区域,随后很快变成一块深红的凸出斑块,很像草莓的光亮表面。草莓斑大多在八、九岁前自行消褪,很少需要治疗(手术治疗容易留下伤疤)。若长在脸面等地方,必要时可用激光等进行治疗。不论长在哪个部位的草莓斑迅速增大,并明显高出皮肤表面时,也应请皮科医生检查。
海绵状血管瘤:这是一种又红又紫的痣,是由皮肤深处的血管膨胀而引起的。它们可能会自行消失,也可能永久存在。如果它们影响美观,或者长在危险的地方,比如在气管附近,就需要手术切除。
痣:痣有大有小,有光滑的,也有长毛的。无论什么样的痣,尤其是开始长大或者颜色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应该及时找皮肤科医生检查。大多数痣都是良性的,但也有少数后来会发生恶变,应引起重视。
儿童脑瘫大部分来自婴儿脑损伤,婴儿脑损伤多为出生前后缺氧,先天性感染,婴儿高胆红素血症或其它危重疾病所致,各种原因所致的出生低体重儿发生脑损伤的比例较高,脑瘫是脑损伤中的一个类型,广义脑损伤亦包括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损伤可表现为行为神经发育落后,中枢性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等。
目前国外对正常儿早期教育非常重视,如美国提出儿童教育要始于零岁,出生后就予以科学的训练,不仅使正常儿童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育,而且轻度脑损伤儿,亦能在早期教育中得到康复,许多国家对婴儿脑损伤,脑瘫的高危儿采取比早期教育更强一些的干预方法,已使脑损伤所遗留的残疾大大减少,这些干预的方法并不复杂,也不需要昂贵的仪器,主要是用正确的信息刺激大脑与循序渐进的脑功能训练,只要医务人员及家长重视预防脑损伤儿出生,并对脑瘫高危儿的施行早期干预,完全可以阻抑脑瘫患儿继续增加的趋势,脑损伤遗留的其它残疾亦会大大减少。
对脑损伤儿干预开始的早晚,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在医院对新生儿缺氧,黄疸及它危重情况的救治,就是最早的干预,急性期过后,就应马上进行信息刺激及功能训练,这样的干预从新生儿期就应开始,如果错过了脑潜能最大,脑可塑性最强的婴儿早期,不少脑损伤儿虽经功能训练可部分恢复,但常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从生后3个月开始干预的脑损作儿,绝大多数可回归到正常儿童的行列。
除了以上提及的婴儿脑损伤因素之外,还有一些不易查出的因素,因此应仔细观察新生儿的一些表现,并经常与正常发育规律相比较,可尽早发现异常。我国民间总结的“二(2个月)抬头,四翻身,六坐,八爬,十站,周走”,基本上反映了婴儿运动发育规律,加上5个月应认识熟人;1岁应有意识叫爸妈,可粗略得知婴儿身心发育状况。较正常儿头围小或增长慢,前囟小或闭合早,颅骨骨缝重叠,有斜视,眼颤,视觉追踪不好,听觉定定向反应不好,2个月-3个月手仍经常握掌,6个月-7个月后扶站下肢交叉发紧或仅足尖着地,9个月--10个月不能用手指捏东西等,均可能是脑损伤,脑瘫的表现,都应及时就诊,如婴儿颅脑CT或核磁检查异常,视,听,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更应定期检查发育状况,及时干预治疗。
对脑损伤儿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视,斩及皮肤感觉这3个大脑的主要输入途径进行适当的信息刺激,对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三个主要输出表现进行比正常运动发育规律稍早一些的功能训练。
新生儿期即可在婴儿觉醒时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其向各个方向注视,对视觉追踪不好的更应加强这方面训练,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每日应多次与婴儿说话,对听觉定向反应不好的,可加带响玩具或放有豆子的塑料瓶等进行声音刺激,用温暖的手抚触婴儿全身的皮肤,加上轻柔按摩可促进脑损伤康复。爬行训练是脑损伤康复的重要方法。美国医生通过研究指出,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种系进货进程特点的重演。婴儿从匍匐爬到跪起来爬,再到站立行走的运动发育过程中,与之相对应脑的发育完善是从脑桥到中脑,再到大脑皮层。爬行有助于脑的康复。临床证实对不会爬的脑损伤患儿,进行模拟爬行的被动模式运动,可有效促进爬行动作出现,纠正错误运动姿势,调节肌张力,改善感知觉,按照发育规律及时进行坐,站,走,手精细动作及咀嚼,语言平衡能力等训练,亦是对脑损伤干预,脑瘫治疗的重要内容。
为了早期正确地进行干预,必须纠正几川错误的观点:
一是脑损伤大部可自然恢复正常,观察一段再诊治,确实有相当比例的脑损伤儿在家庭育儿环境中并不发展成脑瘫开留有明显残疾,但近年研究证实,学龄期有学习障碍,多动,感觉综合失调等表现的孩子,多曾有九一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或脑损伤。虽然我国统计窒息儿有智力斧正上的仅占7%,但其余93%的平均智能也低于正常儿,因此目前不少因内外学者主张对及脑损作高危因素的及发育迟缓的小儿均应干预,令是在评价某种康复治疗时,应考虑诸多因素影响。
二是婴儿期脑损伤严重的必留残疾,国内外临床实践证实,脑损伤康复到什么程度,开始早晚,方法对否,比损伤轻重更重要,美国报告,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儿从出生即干预,一学可能达到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工作,德国报告,出生不到8个月已诊断脑瘫的婴儿,通过治疗其中96%可恢复到正常,因此对脑损伤的干预,脑瘫珠康复治疗要有信心,婴儿脑损作是可防,可治的。
三是脑瘫婴儿父母对信息刺激,功能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瞳,过分相信打针吃药,药物在某些时期对康复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适宜的信息刺激及正确的功能训练是康复的主
新生儿常见皮肤问题应对法
宝贝在刚出生时,皮肤经常会变幻莫测。有时,小手和小脚上的皮肤也许突然变得又粗又干,开始脱皮了。这往往会使新妈咪又惊又慌,不知道宝贝这是怎么了! 其实,宝贝在月子里出现这些变化,大多是暂时性生理变化,妈咪不必惊慌不已。只要恰当护理,宝贝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一、皮肤出现红斑
宝贝刚出生时,皮肤表面的角质层还没有完全形成,真皮较薄,纤维组织少,毛细血管网发育良好。因此,一些轻微刺激,如衣物、药物等都常常会使宝贝的皮肤发生充血,出现为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多形红斑。不过,这些红斑大多在宝贝的头部、面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并不一定会让宝贝感到很不舒服。
妈咪恰当应对法:
1. 这种红斑属于正常生理变化,不需要进行治疗,一般在1-2天里就会自行消退,妈咪不必着急。
2. 妈咪千万不要随便涂抹药(图老师整理)物或其他什么东西,宝贝的皮肤血管非常丰富,吸收和透过力也很强。处理不当会引起接触性皮炎,这样便很麻烦了。
二、皮肤出现色素斑
宝贝的皮肤上出现了色素样斑块,妈咪会很着急。其实这是胎记,但很多妈咪对此不太清楚,常常误认为是分娩时受伤引起的,或误认为宝贝被别人弄伤了。
色素斑是皮肤深层色素细胞堆积形成的色素斑,时常出现在小屁屁和腰部之间;或在骶尾部和背部。外观为青色或蓝灰色、蓝绿色斑,斑块可能只有一大片,也可能有好几块,形状不定、不规则,东方人大部分在刚出生说都会有这种色素斑。
妈咪恰当应对法:
1. 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进行治疗,斑块会随着宝贝年龄增长逐渐变淡,大约在7岁前会慢慢消失。
2. 如果色素斑的颜色逐渐变为咖啡色,尤其是数量多、范围大时,就应该定期带宝贝去医院就诊,以防患有神经皮肤综合征中的一种病——脑结节性硬化。
三、皮肤脱皮
刚出生的宝贝,皮肤最表面的角质层是薄薄的,表皮和真皮之间的连接也不很紧密。因此,他们的脚踝、脚底和手腕部等部位,常常会皮肤发干、粗糙,并发生脱皮。一般来讲,这种现象在出生后一周时最严重,随后便会逐渐减轻。
妈咪恰当应对法:
1. 清洗时不要水温不要太高,不然会加重皮肤干燥或脱皮。
2. 清洗时不要过度给宝贝使用婴儿皂或其他清洗用品,这样也会使脱皮更厉害。
3. 宝贝出现脱皮时,切不可用毛巾或手用力搓皮屑。应该让这些皮屑自然脱落,以防造成皮肤损伤,引起感染,甚至败血症。
4. 如果想让宝贝的皮肤滋润一些,应该先去请教医生,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温和的婴儿专用保湿护肤品。
可伤及宝宝眼睛的疾病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又是易受感染和外伤的部位。以下一些儿科病可能会影响儿童眼睛的发育:
1.麻疹
麻疹初期病儿常有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等急性卡他性结膜炎表现,后期可因继发感染而产生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发展成为角膜溃疡。有时因高热、忌口,发生维生素A的缺乏,从而导致角膜软化。少数病儿因继发感染及全身抵抗力减低引起败血症而发生转移性眼内炎,最终引起眼球萎缩。
2.早产儿
早产儿如置于高氧的暖箱中喂养,可能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发育不完全,高浓度的氧气吸入使视网膜血管组织发生大量新生血管,从而产生出血、渗出及机化膜。
3.产伤
新生儿经过产道时或因难产尤其经产钳分娩者,因头部受挤压,或产钳安置不当,常可发生一些眼部损伤,如眼睑出血、挫伤或上睑下垂;结膜出血、水肿;角膜上皮擦伤、角膜实质层水肿或后弹力层皱褶;前房出血、虹膜根部离断;眼肌麻痹、眼眶骨折,甚至眼球脱位。
也可因头部受挤压而发生颅内出血或静脉窦的撕裂而引起颅内血肿,从而发生颅内高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视盘水肿、视网膜前出血、玻璃体出血等。
不少婴幼儿的一些原因不明的弱视、斜视、视神经萎缩、眼球震颤等均有可能与产伤有关。
4.百日咳
由于剧烈的咳嗽,常可引起眼睑浮肿,眼睑皮下出血及结膜下出血,严重的还可有前房出血、视网膜出血,甚至玻璃体出血。除玻璃体出血较难吸收外,其余各部出血均可于咳嗽减轻时自行吸收,预后良好。
5.流行性腮腺炎
妊娠期妇女若患腮腺炎,婴儿往往会有小眼球、小角膜、角膜混浊及先天性白内障等眼部先天异常。
儿童感染腮腺炎,可有眼睑水肿、充血,上睑下垂或睑裂变窄,或可伴有急性泪腺炎。少数病例发生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有的于腮腺炎愈后10天左右发生虹膜睫状体炎。少数病儿并发视盘炎或球后视神经炎。
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因缺氧引起的脑部病变,主要由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缺氧引起,少数可发生在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损害。多发生在窒息人足月儿,但也可发生在早产儿。
诊断
1.影像学诊断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1)头颅B型超声(B超)检查:以婴儿前囱为窗,作冠状面和矢状面扇形超声检查。可在床旁操作,无射线影响,还可多次追踪检查,优点较多。对脑水肿、脑实质病变和脑室增大显示清楚。
(2)头颅计算机扫描摄影(CT)检查:作头颅水平位横断面多层次摄片。对硬膜下少量出血和蛛网膜下出血的显示较B超检查清楚,因此CT和B超互补检查可更提高诊断率。
2.脑电图和脑电功率谱检查 脑电图可出现异常棘波,脑电功率图可发现功率降低或错位。
3.脑脊液检查 为减少对患儿的扰动,应避免作脑脊液检查,只有在需要排除化脓性脑膜炎时才作这项检查。值得注意的是正常新生儿脑脊液可能有极少量红细胞进入脑脊液,或因黄疸使脑脊液呈淡黄色。并不表示有颅出血。
治疗措施
预防重于治疗,一旦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立即给产妇供氧,并准备新生儿的复苏和供氧,出生后让患儿平卧,头稍抬高,少扰动。
1.供氧 根据病情选用各种供氧方法,保持血氧PaO2在6.6~5.9.31kPa(50~70mmHg)以上,PaCO2在5.32kPa(40mmHg)以下,但敢防止PaCO2过低,以免脑血流过少。
2.维持正常血压,避免血压过大波动,以保持脑血流灌注的稳定。血压低时可用多巴胺(3~μg/kg/min连续静滴)和多巴酚丁胺(3~10μg/kg/min连续静滴),并监测血压。
3.纠正代谢紊乱 轻型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在改善通气后可得到纠正,只有在中、重度代谢性酸中毒时才用碳酸氢钠,剂量不宜过大,维持血pH在7.3~7.4。低血压糖时静点滴10%葡萄糖,首剂2ml/kg,以后5ml/kg·h,维持血糖在2.80~5.04mmol/L(50~90ml/dl)。由于窒息后脑啡呔增加,有人试用纳洛酮(naloxone)静脉点滴5~10μg/kg·h,至总量0.1mg/kg·d,以拮抗脑啡呔。
4.控制惊厥 可用苯巴比妥负荷量15~20mg/kg静滴,12小时后用维持量3~5mg/kg·d。
5.控制脑水肿 控制液体进入量在60~80ml/kg/d。脱水剂可用甘露醇,每次0.5~0.75/kg,每4~6小时一次,但脱水剂不可过量。脱水剂虽可减轻脑水肿,但不能减轻脑损伤。
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针对发病率较高、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但有实验室阳性指标,能够确诊并且可以治疗的疾病。现有十余种疾病可以进行筛查,我们国家目前法定的筛查病种有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及听力障碍,其中前两种是通过足跟血筛查,听力筛查需通过电生理检测。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也称“呆小病”,是一种先天性内分泌代谢病,发病原因与地方性缺碘有密切关系,但非缺碘地区也有散发患儿,多由甲状腺发育缺陷如甲状腺缺如、异位等引起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落后,造成“呆小症”的严重后果。该病在全世界均有发病,许多国家都将该病列为法定筛查病种。我国属于该病的高发地区,发病率1:3624。在新生儿期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吃奶欠佳、腹胀、便秘,可有脐疝、生理性黄疸延长,不易引起家长注意,或仅因黄疸过重、腹胀便秘就医而忽略此病。随着年龄增长,患儿逐渐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有舌外伸、目光呆滞、眼距增宽等特殊面容,智力发育、体格发育落后于同龄儿,最终成为矮小畸形的痴呆儿。先天性甲低是一种有特效治疗方法的疾病,使用外源性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补充患儿甲状腺素的不足,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治疗开始的时间,治疗时间越早越好,三个月内开始治疗基本不影响患儿体格及智力发育,超过3个月开始治疗多对智力造成影响。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双方均为携带该病致病基因的正常人,孩子四分之一的可能为患儿,我国的发病率为1:11180,济南地区近40万新生儿筛查数据显示济南地区发病率为1:7380。苯丙酮尿症是由于患儿体内缺乏一种酶,代谢不了正常饮食中的一种氨基酸——苯丙氨酸,其异常代谢产物损害大脑导致患儿出现一系列症状。该病早期无特异临床表现,可有呕吐、喂养困难,湿疹,易激惹,尿有特殊臭味,渐渐毛发变黄,3-4个月后逐渐表现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约四分之一患儿有癫痫发作,患儿智力低下越来越明显。该病经新生儿筛查可获早期诊断,给患儿进行长期低苯丙氨酸饮食控制,使患儿体内血苯丙氨酸浓度达到正常范围,患儿可以正常发育,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超过3个月开始治疗将给患儿带来不可逆的大脑损害。
除上述疾病以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筛查手段不断提高,可以通(图老师整理)过一滴血或尿液快速检测出一百多种代谢性疾病。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应警惕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尽快带孩子进行该类疾病的筛查。(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专家提供)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3/1050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