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营养补充有哪些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们周围,严重的营养不良的宝宝已经不多见了,但是由于营养过剩而引起的肥胖等确实越来越多。那么怎样来给宝宝补充营养呢?这就要来了解下宝宝的营养补充的误区了。
【 tulaoshi.com - 营养补充 】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各国的调查,公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报告:儿童生长速度,在一年四季各不相同,最快是在5月,平均达到7.3mm;最慢的为10月,只有3.3mm。因此,国内外有关专家把5月称为“神秘的五月”。
带着绿意、花香和泥土的味道,“神秘的五月”就要来了。关注着众多家长的关注,我们将从BB营养的角度切入,剖析年轻家长给宝宝补充营养的方式及喂养方式上的误区,希望家长能因势利导,让自家的宝宝在这个5月长得更高,发育得更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们周围,严重的营养不良的宝宝已经不多见了,但低体重、生长缓慢、消瘦以及由于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增长过快等症状的宝宝依然存在。据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对宝宝的营养补充过于关注和焦虑,但又缺乏科学的知识,所以在营养方式上出现了许多误区,从而影响了宝宝的生长发育;二是因为家长对宝宝的溺爱及不当的喂养方式,使得宝宝养成了诸如厌食、不会咀嚼、易呕吐、偏食、排食和吃得太多或太少等不良饮食习惯,从而使宝宝得不到足够的、全面的营养。
营养补充之误区
误区1:不重视泥糊状食品的添加
专家分析:在4—6个月时,单纯的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已不能满足小儿生长需要,必须添加含有大量小儿生长所需的营养素、又能适应其消化能力的泥糊状食物作为“辅食”。然而长期以来,家长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母乳喂养的宝宝到8—9个月时还没有建立喂泥糊状食品的习惯。不及时进食泥糊状食物,不但无法使宝宝得到全面的营养,而且由于4—6个月是婴儿促进咀嚼功能和味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延迟添加泥糊状时区会使婴儿缺乏咀嚼的适应刺激,使咀嚼功能发育延缓或咀嚼功能低下,引起喂养困难,从而易产生语言发育迟缓、认知不良、操作智商偏低的现象。因此,我们鼓励给4—6个月的婴儿添加泥糊状食品,首选是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强化的营养米粉。要用小匙喂,只要每天坚持,经过10次左右宝宝都能学会吃米粉。同时要保证泥糊状食品的质量,逐渐添加不同颜色、不同味道和不同质地的食物,如蛋黄、菜泥、果泥、鱼泥、肝泥、肉泥等来刺激宝宝的味觉,同时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误区2:血红素铁的摄入过少。
专家分析:缺铁性贫血是婴儿时期的多发病,主要是由于铁缺乏引起。在婴幼儿体内,铁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物。食物中的铁有两个来源,一种是血红素铁,它来自于含动物蛋白质高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动物血和鱼等,这些食物不仅含铁量高,而且在吸收过程中不受膳食中其他食物的影响;另一种是非血红素铁,它来自于蔬菜、谷物、赤豆等植物性食物。目前在小孩喂养中,家长喜欢给宝宝吃鱼、虾(虾的铁含量较低),觉得肉类不易烹调,宝宝嚼不动,不易消化;认为肝脏是解毒器官,其中有很多“毒物”而很少给宝宝吃,以致血红素铁的摄入不足,同时也会减少非血红素铁的吸收。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除了要鼓励母乳喂养(母乳中的铁吸收率高),母乳不足时应食用配方奶粉。4个月后要添加有强化的营养米粉外,在6个月后应逐渐添加肝泥、肉泥以增加血红素铁。另外也要同时补充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有橙子、猕猴桃、草莓等,最好在饭后立即吃,促进铁吸收的效果才会更好。
误区3:食物的种类过于单调
专家分析:许多家长不重视小儿食物种类的多样化和烹调方法,给宝宝的食物种类过于单调,如每天给宝宝吃青菜、鱼和蛋黄;有的家长每天将菜粉、鱼粉和肝粉拌在米粉中,使宝宝不能分辨不同食物的味道和质地,久而久之,宝宝不仅得不到全面的营养,也不愿意接受新食物,甚至会引起排食和偏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只有通过进食多种食物才能得到全面营养。妈妈在做菜的时候可以变化多种花样,养成宝宝吃各种食物的习惯。目前,我们主张1岁以后的幼儿每天至少应该吃到10种以上的食物,以后可逐渐增加到30种,可以将许多种类的食物合在一起吃,如“炒五丁”:将土豆、胡萝卜、豌豆、香菇、猪肉都切成小丁再炒。又如罗宋汤,可以放洋葱、卷心菜、土豆、胡萝卜、番茄再加牛肉等,这些菜食物种类多,颜色鲜亮、营养成分全面,值得推荐。
误区4:没有针对性的给宝宝吃保健品
专家分析:许多家长怕饮食中的营养成分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会买些营养品或补品给宝宝吃,如西洋参、白木耳、桂圆、蜂乳等,认为这些食品是补药,会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其实,这些营养补品的营养价值并不高,更有些补品还含有激素,有引起儿童性早熟的可能。也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宝宝缺这缺那而给宝宝“恶补”,如给宝宝吃了鱼肝油,同时又吃多种维生素,吃了钙粉又吃多种矿物质的增补剂,造成某种营养素摄入过多或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失调,对宝宝身体发育十分不利。因此,在吃任何保健品之前要先了解宝宝身体的状况,如通过静脉血测定体内矿物质的情况,的确是某种元素缺乏才给予补充,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其实,药补不如食补!只要保持平衡的膳食,就能保证基本营养平衡。而且通过食物得到的各种营养素,即使过量也能通过身体的调控作用而达到平衡,很少引起中毒。
不良饮食行为之应对:
现在8个月大的玲玲在5个月前生长发育都很正常, 5个月大时,由于感冒发烧,食欲变得很差,喂食时哭闹、拒绝奶瓶。从6个月开始体重增加缓慢,父母非常着急,只能在玲玲睡着的时候喂她喝奶粉,85%的奶粉都是在睡眠中摄入的。
专家分析:这很可能和家长不正确的喂养方式和烹调方法有关。在纠正宝宝的不良饮食行为时,需要修正的是家长的行为。
对策1:对宝宝的进食要放松。家长只需要提供食物的种类,吃多少则应有宝宝决定。家长也必须了解每个宝宝的生长有个体差异,宝宝只要在正常范围内生长即为正常,而不能要求宝宝一定要“达标”,也不要去和其他的宝宝比较。
对策2:饮食干预。家长提供的食物种类要多,但每种食物的量不要太多,让宝宝能接受不同颜色、不同味道和不同质地的食物。宝宝在接受新食物时都会将食物顶出或出现恶心,这是宝宝自我保护的能力,但家长不能就此将该食物从膳食中去除。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宝宝不熟悉的食物经常让他看到,即使暂时不给他吃也无关。这个技巧保证了宝宝一直有机会看到和尝试新食物。同时,在烹调食物时要注意色、香、味俱全,食物不要切得太大,要符合宝宝的口型才容易接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对策3:进餐时间的安排。不同年龄的宝宝进餐时间和进餐次数有所不同。4个月前每天一般进食7次配方奶粉,每次约120毫升(母乳喂养次数可更多);4—6个月的宝宝每天进食6次配方奶粉,每次150毫升,加上一次米粉;7—12个月的宝宝每天进食4次配方奶粉,每次180毫升,加上3次辅食;1—3岁的宝宝则每天2—3次配方奶粉,总量400—500毫升,加上3次正餐。一般的进餐时间为20—30分钟,吃不完就应该取走,在两个小时内不再给宝宝任何食物。
对策4:利用就餐的环境。固定的座位和食具更易形成条件反射,如让宝宝在高椅子上吃饭,久而久之当你把宝宝放到高椅子上就意味着要吃饭了,宝宝的大脑中就会形成进食的兴奋状,唾液腺也会分泌,为进食做好准备。对一个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宝宝来说,进餐环境应安静,在视觉、听觉没有干扰的地方进行,还要固定喂食的人。宝宝的座位要舒适,身体要有支持,确保进食动作协调。小婴儿应该靠在喂食人的臂弯中或坐在大腿上;大一点的宝宝可坐在高椅上,让宝宝腾出双手自己进食。饭前饭后都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可提早5—10分钟告诉宝宝要吃饭了,休息一下、洗手!
对策5:家长和宝宝的互动作用。家长要学习掌握宝宝饥饿时发出的各种信号,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将宝宝抱起、轻柔地说话、及时喂食,当宝宝吃饱时要及时停止。亲子互动作用的研究发现,最有效的喂食模式是由婴儿决定吃的时间、吃的速度和吃的量。而父母对宝宝进食特别焦急会影响这种互动作用,而使喂养更困难。
对策6:定期去儿保门诊检查,测量体重、身高,只要宝宝生长正常或始终在自己的生长轨道中生长,家长就不用着急,这同时也提示宝宝的进食量已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4/1053234.html
看过《宝宝的营养补充有哪些误区》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