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婴幼儿都会经历从词到句的学习阶段,在这阶段他(她)们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些兴趣等等。现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婴幼儿从词到句的学习阶段需要学些什么吧。
【 tulaoshi.com - 从词到句.学习阶段 】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一位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母亲和“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讨论了育儿走入误区的一些话题。在海外留学期间,这位妈妈在帮老外看孩子的兼职工作中,开始对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国父母的心态有了比较。
学习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在美国,父母不会刻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从不会说,你看别人已经会什么什么了,而你怎么还不努力之类的话。在他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点,他们只会跟孩子的过去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这一点,和中国父母非常不同。”她坦言,从小自己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声中:“你看隔壁的孩子会自己读童话书了;为什么你们班上的某某比你分数高?”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在这样强烈的竞争意识中,她早在学龄前已经认识千余汉字。
4岁开始拉小提琴,她努力学习,逼迫自己达到父母的要求。
但这位在父母眼中考取奖学金出国留学的精英孩子,内心其实一直不快乐。长久以来,她只是在为父母的面子而活。
出国后,她甚至一度认为已经完成了父母的要求,放纵自己。正是在美国留学期间,她的思想有了巨大改变。她发现,美国的教育主张以个性为重,孩子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充实自我,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待。
她说:“华人社会中爱攀比、讲面子。盲目的攀比,不仅造成父母之间对孩子期待值的‘军备竞赛’,更为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如果孩子受家庭文化影响较深也养成爱攀比的习性,他们不会适应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美国学校中,学生若斤斤计较考分、名次、获奖等等,是很招别人反感的。有这种习惯的人,走上社会也会遭到孤立。”现在,她自己也有了一个女儿,经济条件很好的她没有安排女儿早早的参加各类课程,唯一坚持的是,陪女儿做游戏,讲故事。
固定用语
大约在2岁时,多数孩子开始能把两个单词组成词组,听起来像简单句。这些词组虽然听起来象两字句,但事实上是被用作一个词。研究人员把这些早期用语称为“固定用语”,因为孩子们是把它们当作一个词来使用。·你的孩子也许会说“whatsat”,听起来象“what’s that,”但无法有效区分地“what”和“that”。他认为这个单词是不可分的,进而也无法说,“what’s this。”
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会学会说诸如“更多”和“去”等不同的单词,学会如何应用此类概念——更多的果汁,更多的吐司,更多的软心豆粒糖。此类儿童后来学用的词组听起来就象固定用语,但事实上它们是更接近于一个真正的句子。
事实证据
早期造句
发展心理学家罗杰·布朗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婴儿早期说的句子是建立在“钉栓词”(或称为固定字词)——一个单词起着钉栓的作用,儿童围绕此词依次学习其他词汇——基础之上的。例如,如果“更多”是一个“钉栓词”,那么“香蕉”或“苹果”则是附加词,由此也就出现了“更多的苹果”和“更多的香蕉”等用语。然而,“更多的苹果”是一个句子吗?曼彻斯特大学的朱利安·派因和埃琳娜·利文对这个问题作了研究。他们对一群婴儿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跟踪研究。先是从1岁的婴儿开始,结果发现许多婴儿第一次说的句子根本不是真正的句子;相反孩子们是把两个单词的音组合起来构成一个“重要”的词或一个固定用语。研究者发现多数孩子不是用固定用语的一部分去构成其他的词组或用语,而是重新再学习每个单词,然后再学习如何在一个真正的句子中将单词用作“钉栓词”。
在此阶段之前,婴儿仍是注重单个字词在各种语言环境下的运用。当他说“更多的牛奶”时,你就问他是否也喜欢更多的薄脆饼干和更多的豌豆。然后,在当天晚些时候,你再对孩子说,“瞧,有更多的小孩放学回家了。”
掌握语法
正确使用语法是正在学习说话的孩子所无法掌握的一项技能。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孩子们能够辨别出不正确的语法用法。例如,在一次调查实验中,当一个句子的主语和宾主位置被相互替换后,他们就能够辩认出差异。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对句子本身的语法结构却一无所知。正确应用语法是孩子在能够开展复杂交流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所要学习的最后一步。
随着学习掌握的词汇越来越多,孩子所犯的错误会越来越少。你可以用正确的语法结构对孩子的错误进行纠正,从而提高其语法能力。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别人不敢说,我知道自己,最早是想培养出一个神童来着,那时,看多了神童两个月开口说话、一岁读书识字、小小年纪就上大学的报道,没怀孕就准备好了胎教的材料,搜集整理了神童父母们教子成龙的各种方法,儿子刚一出生就如法炮制。让人灰心的是,我的期望和努力全无结果,单讲说话吧,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过去了,除了哭声,儿子没发出任何我期待的声音,听音乐、跟他说话、鼓励他交流,凡是对神童们有效的办法全都用上了,可是,任我有千条妙计,襁褓中的小人儿却自有他的不变主意,一概不为所动。我开始嘀咕:恐怕,儿子成不了神童啦。
只好转念安慰自己:成不了神童没关系,神童毕竟太少,跟身边同龄的孩子还是有一比的。那时,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儿子早出生一周,总能听到那个孩子的信息:能爬了,会坐了,会叫爸爸了……人家孩子会了,儿子偏偏不会,你说急人不急人!
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就加劲训练儿子,引诱他爬、坐,启发他说话,生怕儿子没学会,而人家孩子又学会了新本事。
旁观者清,我的老母亲教了一辈子书,我这副坐立不安的样子让她看不过去了:
“不要急,养孩子这种事不比骑车赶路,急不得,也比不得。真要比的话也应该是跟自己比,这孩子刚生下来眼都不会睁,现在眼睛雪亮、灯泡似的,这就是进步。你刚上小学那会儿笨得出奇,写字怎么都写不好,结果现在还不是照样靠码字儿混饭吃吗?”
母亲在农村长大,总爱拿农村说事儿:“你该去看看庄稼人怎么种地,他们都是按时令播种,按时令施肥浇水,做到了这些之后,怎么长,就是庄稼自己的事儿了。以此类推,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吃好玩好,在开发智力上你该做的做到了,孩子的反应就不能强求,抱着孩子硬教他,就好比是蹲在地头催苗长,没用。”
定下心来想想母亲的话,确实启发良多,人跟庄稼一个理儿,怎么长都是有定数的,早长晚不长,不在一时。再说了,早长的不一定能长成“大个子”。
话虽这么说,为人父母者往往知易行难,在儿子此后的成长过程中,我还是免不了为他比同龄的孩子早识几个字沾沾自喜,或为他迟迟学不会跳绳而忧心忡忡。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才发现:到了该上初中的年纪,早认字的未必识字多,而晚学骑自行车的照样能有好车技,大部分孩子的综合能力还处于一个持平状态的。
关心则乱,由于对孩子投入了太多的关注,许多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当时却实实在在地给了我一份压力,我甚至会因孩子一时学不好跳绳而担心他身体的协调性,然后很自然地联系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并继而联想到他将来走向社会之后立身处世的能力而惴惴不安。这些忧虑虽然不至于发展到诸如打孩子、形成心理障碍这类比较严重的程度,但这类杞人忧天的烦恼更细微、也更常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我。
顺其自然,其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长节律,当春发生是小草的节律,春种秋收是禾苗的节律,春华秋实是果实的节律,而我们的孩子,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生长节律,甚至,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有的说话晚、有的走路早、有的逻辑演算吃力、有的语言表达轻松,tulaoshi.com最终,他们会遵从生命的节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汲取人生的营养,长大成人。
揠苗助长的故事人尽皆知,对我们深爱着的孩子,我们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可以关爱他、养育他、指导他,就像一个农夫为自己的禾苗浇水施肥,然后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文/肖 柳 责任编辑:三 宅)
知觉和认知发声和语言社会行为和情感发展动作技能·指向他所要的东西。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开始知道书的概念,如喜欢翻书页等。
·会较长时间地盯着一个物体看。
·用嘴去试探各种东西。
·在游戏当中特意做出不同的举动------比如不是从椅子的侧面而是从椅子的上面瞥你一眼。
·有了味觉、嗅觉,对物品有了手感。·能听懂父母或监护人发出的短指令。
·喜欢用一个发音来泛指一类事物,比如:“dah”可能指代狗、猫、马及其他任何四脚动物。
·词汇生成能力提高,但从客观上讲还是低的,发音也不是很清楚。·用手势当作语言来交流。·注意力集中在与自己说话的人身上。
·注意力逐渐集中在主要看护人身上,经常用拥抱、亲吻等表示爱意。·变得更自信。·用大拇指和另外一根手指提起东西。
·会打开杯盖喝水。
·会挥手致意或告别。
·在无人帮助之下能站立一会儿或走几步。·开始往各种物体上爬,比如椅子、沙发等。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5/106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