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贫血怎么办?这是很多妈妈们关心的,但是我们先来弄清楚宝宝贫血的类型跟贫血的原因吧。
【 tulaoshi.com - 生理性贫血 】
所谓“牛奶性贫血”,是小儿因过量饮用牛奶,而不添加其它营养性辅食,从而引起小儿“缺铁性贫血”。
牛奶宝宝易患牛奶性贫血
牛奶是人类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但它并非是铁的良好来源。新生儿出生时,从母体内获得一定量的铁质,以供最初几个月的生长发育之用。半年后,其体内的铁质已基本消耗殆尽,必须从食物中补充铁质。而如今社会上的年轻母亲,大多用牛奶来代替母乳,她们不知道牛奶中严重缺铁。1升牛奶中仅含1毫克铁,而一个1岁的小儿每天至少需要5—8毫克铁,故以牛奶为主食的小儿,极易患“牛奶性贫血”。据营养学家分析:牛奶中的铁仅为母乳中的1/5,且牛奶中的铁难以吸收。
近年研究表明,“牛奶性贫血”的原因还有以下因素:
①牛奶中含有磷较多,它可与铁结合生成难溶于水的络合物,这也证明牛奶中的铁的利用率很低。
②牛奶中的钙、钾、镁含量较多,它们可使胃内容物呈碱性,而碱性状态是不利于铁的吸收的。
③与铁相比,牛奶中的铜含量更少;铜是人体中多种酶的组成成份,大部分以血浆铜蓝蛋白氧化酶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它能将人体不能吸收的二价铁离子,催化成可吸收利用的三价铁。换言之,牛奶中缺铜,导致铁不能正常吸收,也是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之一。
“牛奶性贫血”的患儿只要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正常,并不影响今后的生长发育。但治疗得晚的,将会影响今后的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将遗祸终生!
值得说明的是,并非小儿不能饮用牛奶,而是在饮用牛奶的同时,应合理补充铁质。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如动物血、内脏、黄豆、肉类和多种海产品等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C、氨基酸、果糖和脂肪酸及调味品醋等可促进铁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在菜肴中适量加醋,也可促进铁吸收;也可与稀盐酸/或维生素C/或醋同服,以利吸收。茶、咖啡、牛奶、麦麸和植酸盐等能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品同时进食。
贫血严重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在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的同时,补充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牛奶、铁强化食盐和铁强化饼干等。人乳含铁虽少,但吸收率高达50%,应尽量人乳喂养婴儿,且人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提高小儿的免疫力。补充铁剂时,因铁剂对胃肠道有刺激,可引起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胃肠不适症状,故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并在两餐之间给药。
1 ~ 2 个月的宝宝有时会出现正常的生理性贫血,这是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造成这一时期的生理性贫血,是因为宝宝在胎儿期相对缺氧,红细胞生成增多,出生后进入正常氧环境,机体生成红细胞减少而造成的,并不是因为造血物质不足,也不是因为骨髓的造血功能异常。
生理性贫血多发生在宝宝出生后的1 ~8 周以内,血红蛋白会逐渐下降到低于正常值,直至8 周后停止。一般刚出生的新生儿血红蛋白可高达180 ~ 190 克/升,足月儿血红蛋白生理性下降极少低于100 克/升;未成熟儿由于代谢及呼吸功能较低,体重增长快,所以生理性贫血出现时间早,贫血表现更为严重,生后3 ~ 6 周内可下降至70 ~90 克/升。
宝宝出现生理性贫血,在保证正常营养的情况下,一般不需治疗,更没必要服用铁剂,因为铁剂对生理性贫血是无效的。等到宝宝满百天后,机体内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恢复,红细胞数和血色素又缓慢增加,至6 个月时就可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内。但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不在正常值范围内,那么,就有可能患有病理性贫血。
其实,生理性贫血是可以预防的。由于母乳中的铁比牛乳中的铁质生物效应高,易被吸tuLaoShi.com收,因此坚持母乳喂养可以有效地减少生理性贫血的发生。
如果妈妈在怀孕期间患有缺铁性贫血、宝宝是早产儿或双胞胎,特别是喝牛奶的早产儿,应该从2 个月起就要补充铁剂。因为胎儿从妈妈那里接受铁,多在妈妈妊娠期进行,而早产儿因为提前来到世间,补铁时间相对要短;双胞胎因母体中的铁又分成了两份,故可能会造成先天性的铁不足。上述原因都会造成宝宝从母体中接受的铁较少,一般只能提供6 周左右的生长所需,超过6 周之后体内储存的铁就几乎没有了。如果这时候不马上给宝宝补铁的话,宝宝就极易出现生理性贫血。
要预防生理性贫血,应注意喂养的食物中必须富含造血需要的物质,如尽量母乳喂养、给予相当年龄阶段的配方奶,对早产儿应及时添加含维生素E 和叶酸及含铁质等食物,这样才有益于机体造血功能的恢复。
宝宝吃的并不差,为什么会贫血?很可能是你的喂养方法出了问题!别因为喂养不当害了孩子!
营养不断加强孩子咋还会贫血
汪女士的宝宝刚刚三岁,由于妈妈精心喂养,小家伙长得白白胖胖,可到医院体检时,医生发现宝宝有轻微的缺铁性贫血,虽然症状较轻,无须用药治疗,但仍建议汪女士在宝宝饮食方面多加注意,以免因缺铁性贫血,而导致宝宝出现智力发育异常和行为异常改变等一系列症状。
汪女士听了医生的话觉得很委屈,因为她一直以来都非常注意孩子的营养搭配,牛奶、鱼、虾什么的,孩子从来都没缺过。可是,医生却从汪女士的话里了解到,宝宝几乎没怎么吃过牛肉、猪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类食物,而宝宝之所以贫血,原因就在于家长的日常喂养不太合理。
贫血是指人的血液中单位细胞容积内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人体中的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随年龄的增长而有差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个月至6岁小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6~14岁小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则判定为贫血。
婴儿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婴幼儿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劳,抵抗力低等症状。
营养性贫血可分为营养性小红血球性(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由体内缺铁影响血红素的合成所引起,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普遍的问题,尤见于婴幼儿及生育年龄妇女。据统计,我国近40%的学龄儿童和托幼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缺铁的主要原因有:
1、人体内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相对不足
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时增加2倍。婴幼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育龄妇女由于妊娠、哺乳,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消化功能紊乱,铁的摄入和吸收不佳,也极易导致贫血。
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溶血性贫血是什么?
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许多疾病如慢性贫血、肾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甚至缺铁性贫血都会有红细胞的破坏过多,但溶血性贫血则是指红细胞破坏过多、过快为导致贫血之主要因素。溶血性贫血,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1、根据溶血发生的部位不同分类 根据溶血因素存在的部位不同,可将溶血性贫血分为红细胞内和红细胞外两大类。
(1)红细胞内因素:
①红细胞膜的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畸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细胞增生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②红细胞酶的缺陷:
A、红细胞糖分解酶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缺乏、磷酸果糖激酶缺乏、丙糖磷酸异构酶缺乏、己糖激酶缺乏、磷酸甘油酸盐激酶缺乏、醛缩酶缺乏、二磷酸甘油酸盐变位酶缺乏。
B、红细胞核苷酸代谢异常: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腺苷脱氨酶过多、腺苷三磷酸酶缺乏、腺苷酸激酶缺乏。
C、戊糖磷酸盐通路及谷胱苷肽代谢有关的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缺乏、谷胱苷肽合成酶缺乏、谷胱苷肽还原酶缺乏。
③血红蛋白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血红蛋白H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其他同型合子血红蛋白病(CC,DI,EE)、双杂合子紊乱(HbSC,镰状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红细胞外因素:
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错输血型不匹配血。
B、新生儿溶血症(Rh、ABO不相合)。
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所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抗体所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与免疫现象有关的贫血(移植物排斥,免疫复合物等)。
②创伤性及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人工瓣膜及其他心脏异常、体外循环、热损伤(如烧伤、烫伤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
③脾功能亢进。
④血浆因素:
A、肝脏疾病:如血浆胆固醇、磷脂过高所致脂肪肝、肝硬化等引起靴刺细胞(spur cell)贫血。
B、无β脂蛋白血症。
⑤感染性:
A、原虫:疟原虫、毒浆原虫、黑热病原虫等。
B、细菌:梭状茵属感染(如梭状芽孢杆菌)、霍乱、伤寒等。
⑥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病):
⑦化学品、药物及蛇毒:氧化性药物及化学制剂、非氧化性药物、新生儿维生素E缺乏、并存于尿毒症、血液透析、蛇毒。
1、急性溶血
起病急骤、可突发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腰酸背痛、气促、乏力、烦躁、亦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等胃肠道症状。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其分解产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所致。游离血红蛋白在血浆内浓度越过130mg%时,即由尿液排出,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如浓红茶或酱油样,12小时后可出现黄疸,溶血产物损害肾小管细胞,引起坏死和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以及周围循环衰弱等因素,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贫血,缺氧、严重者可发生神志淡漠或昏迷,休克和心功能不全。
2、慢性溶血
起病较缓慢。除乏力、苍白、气促、头晕等一般性贫血常见的症状、体征外,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血细胞破坏,释放出胆红素,引起黄疸),脾、肝肿(贫血造成血液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大多见,胆结石为较多见的并发症,可发生阻塞性黄疸。下肢踝部皮肤产生溃疡,不易愈合,常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患者。
溶血性贫血是一类性质不同的疾病,其治疗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治疗原则如下:
一、病因治疗
去除病因和诱因极为重要。如冷型抗体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注意防寒保暖;蚕豆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具氧化性质的药物,药物引起的溶血,应立即停药;感染引起的溶血,应予积极抗感染治疗;继发于其他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每日强的松40-60mg,分次口服,或氢化考的松每日200-300mg,静滴,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可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达那唑等。
三、脾切除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脾切除适应证: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有良好疗效;②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脾切除术;③地中海贫血伴脾功能亢进者可作脾切除术;④其他溶血性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乏,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亦可考虑作脾切除术,但效果不肯定。
四、输血
贫血明显时,输血是主要疗法之一。但在某些溶血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给自体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可发生溶血反应,给PNH病人输血也可诱发溶血,大量输血还可抑制骨髓自身的造血机能,所以应尽量少输血。有输血必要者,最好只输红细胞或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后的红细胞。一般情况下,若能控制溶血,可借自身造血机能纠正贫血。
五、其它
并发叶酸缺乏者,口服叶酸制剂,若长期血红蛋白尿而缺铁表现者应补铁。但对PNH病人补充铁剂时应谨慎,因铁剂可诱使PNH病人发生急性溶血。
六、中医辨证
本病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引起的。治疗上我们以补虚、活血化淤、清利湿热并重。黄疸明显时以清利湿热为主;晚期后积聚形成时加用活血化淤药。积极消除诱因,预防溶血发作,对已发作者应尽快控制溶血及纠正贫血,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的活性,从而加速间接胆红素的转化,一般服药一周左右后,血胆红素明显下降,黄疸明显减轻。不治已病治未病。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8/109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