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活,爱图老师,今天图老师生活百科频道的小编推荐大家女人容易长痘的6大原因,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吧。
【 tulaoshi.com - 生活常识 】
痘痘是令很多“痘肌妹”烦恼的问题,为了消除痘痘,“痘肌妹”们更是用尽了各种方法,但效果多不明显。其实,同样是痘痘,产生的原因可能并不一样。要想真正达到好的抗痘效果,“痘肌妹”们必须首先了解自己面部的痘痘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获得抗痘行动的胜利。
原因1:肤质
油性皮肤更容易张青春痘,这是不争的事实。油性皮肤的出油本来就多,毛孔也比干性皮肤的人粗大,角质也厚重。在冬天,油性皮肤往往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但只要一到夏天,脸上就会不断地泛出油光甚至引起毛孔阻塞,长出一大堆痘痘。
解决方法:建议使用整套的控油产品做好保养工作,同时在夏天做好肌肤的调理工作。
原因2:内分泌
有些女孩子虽然经常美容,皮肤也很少泛油,可总是会长出成片的细小痘痘,这就需要去医院检查自己的内分泌是否正常了因为内分泌失调是引起痘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解决方法:在继续做好美容工作的同时区看中医,调理好自己的内分泌问题,通过内服中药与外养肌肤双管齐下的方法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痘痘自然会迎刃而解。
原因3:生理期
有些女孩子在生理期前一周左右的时间里,下巴部位特别容易长痘痘,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内分泌的改变引起了痘痘的产生。
解决方法:生理痘痘在月经过后会自动消失,所以只需使用一些消炎镇定的保养品防其恶化即可。
原因4:便秘
便秘问题常常导致脸上出现痘痘,那是由于积聚于体内的毒素在通过皮肤排出时而引起的。
解决方法:调整自身的饮食习惯,多摄取高纤维的蔬菜水果,改善便(www.tulaoshi.com)秘的情况,痘痘自然会消失。
原因5:压力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nghuochangshi/)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容易长出痘痘。比如考试之前或常常处于紧张、失眠状态的人,特别容易出现痘痘。
解决方法:如果你的紧张感和生活压力是暂时的,那么不必要过于操心,因为这样的痘痘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出痘痘期间只要加强皮肤清洁、保持充足的睡眠,痘痘便会很快消失。如果有神经失调或心理压抑的倾向,而导致痘痘问题一直没有好转,建议先去看心理医生,等到心理调试好了痘痘也就自动消失了。
原因6:水土不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nghuochangshi/)环境的变迁,会使得皮肤出现不适应或肤质暂时的改变,特别是在温度或湿度高的地方,皮肤油质分泌会增多,容易产生痘痘。
解决方法:根据肤质变化做好调理工作,随身携带吸油面纸,使用水质保养品。
女性热文推荐:
史上最全的38种美胸大法
9个坏习惯让你乳房变小变下垂
春天里,女人如何去火排毒?
女人在床上不可做的5件事
每日摸胸200次 可提高免疫力
简单8细节预示女人气血不足
让你长命百岁的10个健康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长寿也不例外。一些不起眼的生活习惯直接关系到寿命长短。英国《每日邮报》近日载文,刊出多所大学研究总结的“让你长命百岁的10个健康习惯”。
1.吃红色食物。英国医学研究会人类营养研究所苏珊·杰布博士研究发现,红色食物保健效果加倍,比如红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超过橙子,甜菜根中的硝酸盐有助于扩张血管,防止癌症、心脏病等疾病。红葡萄富含能抗炎抗癌降脂的白藜芦醇。
2.每天1杯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茶叶中的多种抗氧化剂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可使心脏病发作幸存率提高28%。
3.瘦肉取代肥肉。英国营养学家洛瑞恩·麦克里博士最新研究发现,用瘦肉取代香肠等脂肪含量较高的肥肉,可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降低患心脏病和认知障碍症的风险。
4.常吃洋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一项研究发现,洋葱富含具有抗炎作用和促进免疫力的硫化物,有助降低结肠癌、喉癌和卵巢癌风险。
5.多吃香蕉等富钾食物。英国营养学家莎拉·申克博士表示,香蕉等富钾食物有助于降低高血压,防止脑卒中和心脏病。钾的日推荐量为3.5克,一根香蕉含钾约4.7克。
6.经常喝牛奶。美国抗衰老专家迈克·莫伦诺博士认为,牛奶中的维生素D可有效抗击炎症。缺少维生素D会增加患上骨质疏松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
7.用酸奶取代其他零食。英国营养学家莎拉·申克博士称,酸奶中的益生菌不仅有益肠道健康,而且有益免疫系统。
8.每口饭嚼20次。日本奥羽大学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吃饭咀嚼不充分会使2型糖尿病危险翻倍,细嚼慢咽更有益营养吸收。
9.吃点葡萄干。美国农业部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葡萄干、梅干、蓝莓和黑莓等食物抗氧化剂含量是其他食物的20倍,堪称“超级食物”。
10.每晚一杯红酒。每晚喝一杯红酒(125毫升)可获得护心抗癌防认知障碍症的类黄酮和白藜芦醇。
更多生活小常识推荐: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108/129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