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热量食物是什么?负热量食物存在吗?,细心的人会发现,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正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食物热效应通常表现为机体散热的增加,一般在人们进食一个小时候左右产生,大约3个小时后达到最高峰。
【 tulaoshi.com - 负热量食物 】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的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不过,除了提供能量之外,人们在进食过程中也要消耗一些能量,如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
负热量食物是什么?负热量食物存在吗?
什么是负热量食物?
“负热量食物”大约在十几年前就已出现,而现在,在网络上早已呈满天飞之势。根据其介绍,所谓的“负热量食物”并不是指所含能量小于零的食物,而是指消化时所需能量大于其本身能提供能量的食物。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的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不过,除了提供能量之外,人们在进食过程中也要消耗一些能量,如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如果消化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大于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比如吃100克某种食物,它能提供80大卡能量,消化这种食物却需要100大卡能量,那么,综合一下,该食物所产生的能量效应就是-20,即所谓的“负热量食物”。这是“负热量食物”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个理论,很多商家开发出了可以帮助减肥的“负热量食物”——吃进去后,不会增加能量储存,反而能增加能量消耗。
这个说法看上去无懈可击,也非常吸引人。吃进去食物,还要增加能量消耗,真是一举两得,边吃还能边减肥的确是个好差事。不过,真的存在负热量食物吗?
目前没有发现“负热量食物”。
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确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游泳,小到站立、眨眼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吃饭也不例外。在摄食过程中,除了咀嚼、吞咽等动作消耗的热量外,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及代谢转化,也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在营养学里,通常把这种因为摄食而引起的额外消耗称为食物热效应。
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是以大分子形式存在,人体并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须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比如,我们吃一个汉堡,要先用牙齿咀嚼成较细的形状进入食道,进而进入消化系统,在消化系统里会有各种酶将这些细小的食物颗粒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如,将淀粉分解成单糖、将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再完成消化吸收等过程。这些过程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就是食物热效应,又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或者膳食生热作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细心的人会发现,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正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食物热效应通常表现为机体散热的增加,一般在人们进食一个小时候左右产生,大约3个小时后达到最高峰。
既然食物消化的确要损耗能量,那会不会存在食物热效应大于它本身的能量的情况呢?如果继续检索,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负热量食物”的学术文章。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负热量食物如何判定?
根据“负热量食物”的定义,要判定一种食物是不是负热量食物,就要看它的食物热效应究竟有多大。其实,不同的食物成分,食物热效应也有一些差异。在三大供能物质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相当于其本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热效应为5%-6%,脂肪的食物热效应最低,为4%-5%;对于一般混合食物来说,食物热效应大约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也就是说,每吃2000kcal能量食物,大约需要消耗200kcal能量来消化食物。所以,食物的热效应一般在10%左右,最多也不错30%,“负热量食物”也不可能真的存在。至少,目前是没有发现。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17/1859416.html
看过《负热量食物是什么?负热量食物存在吗?》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