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拳家叙述发劲的奥秘,太极拳的好处就是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不仅如此,太极拳还很注重劲收放,虽有很多爱拳者都知道劲,但是必不懂得劲,小编今天就要按照太极拳教学说说如何听劲懂劲,下面跟着太极拳教程一起学习下吧!
【 tulaoshi.com - 太极拳教程 】
太极拳的好处就是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不仅如此,太极拳还很注重劲收放,虽有很多爱拳者都知道劲,但是必不懂得劲,图老师小编今天就要按照太极拳教学说说如何听劲懂劲,下面跟着太极拳教程一起学习下吧!
什么是听劲懂劲
太极拳的练习注重内外兼修,内外结合,也是一门高深的武术修炼。练习太极拳的学习道路是拳架套路、内功,更深入练习就是推手、技击。
练习推手,关键是练习听劲、懂劲的功夫。何谓听劲、懂劲?所谓听劲,乃是一种形象说法。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通过双方肢体的接触去感知对方的作用力。
我们知道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双方搭手,通过表皮神经即能感知力的存在。听劲要求用意不用力,要用沾黏连随的方法,轻轻接触,用心感知。接触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气要运到何处。要做到心静、体松、劲整、神聚、内气贯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所说的懂劲就是理解对手的劲路,在摸索到对方劲路是基础上,利用太极功夫形成我顺人背的形式,为自己的攻击做好准备工作。
太极拳主张后发制人,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意在人先,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推手首先要全面了解对方的情况,切忌冒险盲动。
通过听劲”,了解对方,了解”得越深,越全面,越容易发现对方的弱点和破绽。从而为采用八法”克敌制胜创造条件。以静制动,绝非被动挨打,而是在静中做好一切应敌准备。当对方将动时,我则先动,使之不得发力。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 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接定彼劲,彼自跌出。此所谓借力打人”也!若对方已先动,可舍己从人,化引对方,使之失去重心,避实就虚,而以全力发放之。
懂劲即是沾黏连随的功夫,要做好此功夫就必须克服顶抗丢瘪之病。做好推手就要舍己从人,达到用意不用力的境界。
感知对方任何一点点力,即要转化,不顶不丢。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 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也许有人怀疑推手时这种用意不用力的练法,会软弱无力,练成软手。会不会练成软手,就看你推手时是不是用意气去贯串。如果你的放松是用意气去贯串的,这种担心就没有必要。用意不用力,舍己从人。
沾黏连随等练法,是前辈太极高手经验的总结,你若能按照这个要领,坚持练习,就能练出懂劲功夫,登堂入室,成为高手。懂劲功夫不光是阴柔的功夫,还要阳刚的功夫。所以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那么阳刚的功夫又表现在哪儿呢?陈长兴云: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敌不捷。”高手身上充满混元之气,五阴五阳,刚柔相济,至刚至柔。在推手时,表现为:外柔内刚,如棉中裹铁,看似至柔,实则至刚。
柔运化、刚落点”兼备,其转化可于瞬间完成。又何来软手之说?
懂劲即知阴阳,明虚实。明虚实,即能以虚化实,以实击虚,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忽轻忽重,忽隐忽现。使对方不知我之虚实,而我处处寻找对方之虚实。他实我则虚之,他虚我则击之。随机应变,听其劲,观其动,待其机,攻其势。处处占先,处处主动。
听劲、懂劲的功夫,是从推手中磨练出来的。不经过推手的练习,就不可能具备听劲懂劲的功夫。推手时人体保持松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双方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首先要去除胜负心,去除任何紧张的心理。
双方要抱着学习、探讨、研究的态度来练习。因为只有心平,才能气和,才能心静体松,才能神聚,才能虚灵,才能真正做到用意不用力,舍己从人,沾黏连随,不顶不丢,才能练出太极懂劲的功夫。如果不是这样,就难免用力,而犯双重”之病。
虽然也能练出一些功夫,但绝不是太极功夫。正如王宗岳所云: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当然推手中进行适当的发劲、化劲练习也是必要的。但这需在懂劲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如果一上来就用力,就会越练越僵,越练离太极越远。
练习听劲懂劲,在推手时要敢于让对方进身。也就是说要练身上的功夫。一些人练习推手光是在手上划圈,不让对方的手接触自己的身体,拒敌于国门之外,还说什么惜身如玉”,意思是不能让对方碰到自己的身体。
这种练法只能练手上的功夫,而练不出身上的功夫。如果遇上高手,你是不可能不让他进圈的。一旦进圈,劲到自己身上,就无法化解了。因此,听劲懂劲的功夫应是周身的功夫,而不能光在手上划来划去。
胸腹的折叠和腰胯的旋转是听劲懂劲、化解来力的关键。这就要求腰胯松活、灵敏。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要提起全付精神,凝神壹志,细心体察来力的变化,顺势而为,不顶不丢,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如此练习,功久,身上极其虚灵,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说的就是这个境界。
《太极拳论》云: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可见懂劲是太极拳入门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懂劲了,才算入了太极之门。当然,懂劲功夫也是有高低之分。
水平高者心气沉静,中定安舒,舍己从人,运用自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水平低者,反应迟钝,不能运化,被动挨打。所谓棋高一着,蹩手蹩脚”。从某种意义上说,懂劲功夫即太极功夫。
其实,这些太极之理,我们的先辈早已说的很透彻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学太极拳还是有很多人违背先人的教诲,盲练瞎练呢?这是因为太极拳是实践性很强的运动。练一层功夫,悟一层道理,得一层奥妙。
有的人看了不少太极拳的书,也知道不少太极拳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一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这是因为他并没有实践的体验。所以说,刻苦练习才是最重要的。拳打千遍,其理自现。太极之理,往往是一看就懂,一做就错。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taijiquanjiaocheng/)为什么?因为你功夫未到,还没有真正悟到。只有你真正悟到了,才是你的东西。至于个别人,固执己见,自不在此列。还有一些人,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往往也难以练成太极拳。
一、什么是掤劲
陈氏太极拳所说的掤劲,就是一般拳家所说的内劲。洪均生先生认为:太极拳的内劲,是指螺旋运动的顺、逆互变,持久锻炼自然产生的,能在内里变化的缠丝劲。陈发科先生称这种劲为掤劲。王先生进一步指出:推手过程中,全凭听劲。
无论什么着法,接触点上,必须加给对方一个掤劲。掤劲不是抵、抗,而是掌握对方劲路的劲,你用力、我掌舵的劲。
(一)、太极拳锻炼时以松、圆、慢为主,重在内在功夫的修炼,逐步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劲力,形式上又有形不外露,劲蕴于内”的特点,不令人知,因而称这个劲为内劲。
(二)、内劲主要是通过螺旋运动的顺、逆互变的锻炼得来,螺旋运动本身也是化解来力的方法,因而称内劲为缠丝劲。
(三)、我们以为,把缠丝劲称为掤劲更合适。从字面意义理解,掤(通棚”),意为把席、布等搭架支张起来,遮蔽风雨或日光,如天棚、帐棚等;从太极内劲的作用考虑,它既有借用掤”字,作为以手搭棚掩护身体的作用,更有将对方掤起”的意思。
应尽量使对方脚不得力,使其根自断”,方易控制对方劲路,使其进退不能,处处被动,利于我根据需要,用最小的力调动或击倒对手。
二、如何练习掤劲
(一)放松
太极拳要求:由松入手,化僵为柔”。在各个阶段,都要求放松。放松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肢体要放松。
使全身的肌肉、骨骼、筋腱、皮肤都舒展开,做到最大限度地松开、放长,把自身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二是指思想、情绪要放松。排除一切杂念,情绪稳定。意念中要有放松才是对的、才能出真功夫的想法。
这两方面紧密相联。肢体上不放松,意念就很难放松,意念上不放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放松。
要做到神舒体静”,以内松”促外松”,最后达到内外皆松”。
(二)练好拳架,达到着熟
太极拳重意不重形,重内不重外。但其中的意”、内”,不能凭空而来,而是通过合适的途径、通过一定的方法得来。方法之一就是练好拳架。
拳架是用来模拟劲路的,练拳架既可以增加练拳的兴趣,又能检查劲路是否正确。练习拳架时,要按照阴阳平衡理论,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旋踝转腿、舒指坐腕。
拳架练对了以后,还要做到着熟。着熟而渐悟懂劲”,劲是内里的变化,通过着”这个有形的动作表现。没有着”,不可能表现出劲,练到着熟并知其变化,才能产生掤劲,进而懂劲。
(三)螺旋转动
陈氏太极拳通过螺旋转动产生掤劲,是区别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特之处。这种螺旋运动,贯穿全身。通过反复持久地锻炼,体内自然产生一种似松非松而富有弹性的缠丝劲”。开始练习时,可先从手的缠丝开始,即所谓的划圈”。
要想练好拳,先把圈划圆”,要尽量使圈无凹凸处、无间断处。要想拳法好,要把圈化小”。要从大圈开始,逐步化至中圈、最后化成小圈。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螺旋运动,仅有手上的缠丝劲不行,还要有身上的螺旋劲。练拳不练腰,到老艺不高”,既要有手的自转,也要有围绕腰的公转,使身体围绕腰脊运动,形成立体螺旋。
身肢的运动,要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缠丝劲贯穿于身法之中,达到意、气、身相统一,内气和劲力相协调。长久练习,掤劲自生。
太极拳内劲问题详解
一、明确意念的主导性,始终贯穿意念在整合内劲中的主宰作用
意念主宰并不神秘,也不容易.问题在似有与似无中运用.这个分寸要不断探索才能准确把握。意过则执著,意不及则散乱。一般习拳者的通病多数是散乱,由于杂念纷纷,烦恼甚多.往往在注意集中、聚精会神上出偏差,心静不下来,有的虽静一会儿但易起伏,故调其心是用意使内劲整合的关键。
二、麦惩凑部分鼙金,然后过渡到周身整合
部分整合指身体的局部性整合。初习拳者的劲力处于飘泊、游荡状态.以一盘散沙作喻,如要整合凝固则须加水与水泥搅拌均匀粘合,水与水泥不能多不能少,适可而止。意与气便好比在飘泊、游荡的劲力中加入水与水泥.予以均匀调整,使之成为内劲。
意气所不同的是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形成一种习惯定势.又叫动力定型。—下子要解决周身整合一般做不到,故应学不躐等.由点到线到面到体。以笔者的经验言.首先解决手的整合是一个易于操作的起步方式。
比如,我们练掤捋挤按四正、采挒肘靠四隅时,先意念在上肢的整体性运作。先贤有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前胸”(《十八在诀》)之论,整体性理解,每一在”都与手紧密关联.手不整合难以实施。
杨先生有抻出肘尖、空出胳窝、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之高论.落脚点还是手。这与魏树人先生的张肘、开胸、塞腰、虚腋”不谋而合。魏先生还强调手心似有两个小气球的体悟。
祝先生有手指膨胀如灌铅的体会.李生先生认为手要练到手心发热发跳,意拳祖师王芗斋先生认为意念到时手指如放电”。这些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整合手内劲的窍诀,是经典拳论形于手指”气贯于指”的落实。
当然,解决手内劲的整合,只是起步,停留于手内劲既不能深入又不能巩固。故接着须扩展为整个上肢乃至躯干,依靠腰脊与丹田来运转于手,运转于脚与下肢.从而争裹相摩,心息相依,形神合一,身心合一。
三、从意气流通到内气自在运行
以意引气导引意气流通只是一个手段。待意达到身外,气遍于身内,神通于天地之时.内气会自然在体内鼓荡游弋.形成自在于肉体(五脏六腑、筋骨皮肉血)之间的自由运转,意便不用而用,神便不领而领,此种境界,拳味必出,所谓出神入化,阶及神明至矣。
四、由穴位点整合经络系统到神经末梢
初习拳者迫切希望练出一点效果,但多数苦于没人正确指引,无门无道,继而走了弯路甚至邪道.一练五六年内劲不整合上身是其必然结果。依笔者亲历.从几个大的穴位点开始整合相关经络,通达神经未梢、毛细血管细微之处是一个有效捷径。
人体穴位点近于千数,经络通道上百.毛细血管数万公里而难以计算.而体内的物质分解到不能分解(量子力学家所言光子”),其数无量无穷无边无际.而拳练到光子”.即极微之微.则必定病可洽.体可健.智可开,慧可达。
这听来奇怪,然明达就通.一点也不玄妙。世上事.总是一物降一物.相反相成。尽管身体构造由无量无边的极微光子”构成.依佛典揭示人的意念却是一秒钟可达一千六百兆(即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细念,可以说对付极微小之光子”绰绰有余。
习拳者可以通过意念来契合、来调动、来整合。先从主要穴位切入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就人体言,从百会到会阴,从命门到神阙,从劳宫到涌泉,这几个大穴位贯通,可使五脉七轮”圆转通达.为内劲的整合构建了网络经纬,尔后,通过自身网络系统,将内劲贯串、融会.整合之势必定形成。
外家拳发力
武术修炼过程中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用肩颈拙力。武术最本质就是格斗术,格斗是必然用力的。但内家拳是不尚拙力的。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都是肌肉用力,区别就在于用力的方式和部位不同。
常人的方式是抡拳头,也就是俗话说的两膀子力气。这种用力方式做功的是大臂和小臂的肌肉,需要颈、肩、胸背的肌肉缩紧,隔膜上提,胸腔蹩气,为胳膊用力提供力学支点。这样下半身的力量发挥不出来,形成梢节拖着根节的发力方式。
内压集中在胸部,自我感觉是胸部前挺、抽紧,挺脖梗项,做拳时坐腰挺胸,起腰拔胸,腰脊是软面的,没有弹性挺拔支撑之力,极易造成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再求争力,实际只是大臂和身体(胸背部)僵硬的对拉撕扯,身上的肌肉极力收紧,才能给大臂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如同老式坦克,必须停下来,才能发炮。
这种时候练习者会感觉自己很有力,上半身的体感很强,但一打倒人身上,马上感觉力量放不出来,没有杀伤力。对方只感觉被推了一下。老话叫力气捆在身上了。
这种用力方式还会造成中节(丹田)发空,上下身脱节,身体没有主动运动,完全是靠迈步,让大腿拖着身体动,单独做拳时,要靠有意识的趟泥、跺、震脚等方式凑整,实战时,别人一用截腿,自己马上感觉别扭。而且根本不可能出现像鬼魅一样飘忽、野兽一样协调的身法。
图老师小结:劲功在太极拳中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太极拳的练习最终的目的是用意不用力。劲功是做推手的基础,但是良好的劲功基础还是需要扎实的拳架功夫,只有练好拳架套路,太极拳的道路才会走的更长久。因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极拳的练习是循序渐进的功夫。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6/1989192.html
看过《太极拳教程 太极拳拳家叙述发劲的奥秘》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