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教你练习太极拳“九松”,太极拳向来很强调全身的防松”,因而有了九松”的说法,那么你知道什么是九松”么?不清楚的话就赶紧来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 tulaoshi.com - 太极 】
太极拳向来很强调全身的防松”,因而有了九松”的说法,那么你知道什么是九松”么?不清楚的话就赶紧来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什么是九松
所谓空瓶子”,是心神意念要松弛,安静下来排除杂念,以一个安静无为的心态,去学练太极拳。对身体的要求更为严格,太极拳人的头、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脚、颈、胸、背、腹、臀等部位都要适应太极拳学的规范要求,综合为九松”、十要”。九松”、十要”也是对习练者的体能要求。
太极拳其根在脚,我们从下而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讲述它的状态与功用。
脚 脚为周身、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之根基。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曰: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劲起于脚根”。从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中,可见脚在太极拳中的根基作用,太极拳人不可不重视脚的训练,不可不重视脚为根之地位。习练太极拳必须有一双太极脚。要双脚乎松落地,与大地融为一体,不踩力,不抓力,十个脚趾都要舒松。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踝 脚与踝相接,也叫踝子骨、脚腕子。松脚不松踝管道不通,影响周身放松,不能松贯到顶,不能节节贯串松到手指。松脚的同时,踝不着力,有热胀感,膝部位得到放松。从脚松向上,踝部松,节节贯串,周身松通。
膝 滕是太极拳家关注的重要关节。膝之作用在拳术应用中也十分重要,它是大腿与小腿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膝在拳套路里势势负重,各种步法缺膝难成,象坐步、弓步、马步、歇步等等,还有的拳势扭动双膝,常此下去膝关节不堪重负要出毛病。吴式太极拳对膝的训练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过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臀部尾间坐在后脚跟。这个姿式的关要部位要收腹股沟,形成脚、腹股沟、顶,三点成一线。膝有上提之意,又不是刻意去提,以松脚自然提为难确,如此行功,膝不负重。
胯 松胯是拳家之常识,凡练拳人都注意松胯,也互相提醒松胯。胯不松,两人较技,措手便输,这是最好的检验。拳家不可不研究松胯之功法,往下松比较困难,找不到放松点。人体结构,大腿骨的股骨顶端股骨头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髋臼穴部位,俗称胯尖”。两边胯尖意往两侧突出,然后意往下松,档开一线,这个动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运动。松胯动作完成后,由别人轻扶听劲,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动,似铸入地下之水泥柱桩。但是,松胯要与提膝、松踝、松脚贯串一起同时放松才有效果,孤立去松胯效果不佳。
切忌技击时闪腰移胯,随意扭动双胯,左右旋转似跳,不能放松双胯,扭动也是僵滞,易受人制。
腰 先贤的经典著作中关于腰的论述为我们后来学子,在学习太极拳的道路上提供了依据,使我们一目了然,知道腰在太极拳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腰,武禹裹的论述有腰为驱使”、腰如车轴”;王宗岳的论述有活似车轮”、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腰为太极拳体用结合之主宰,是体内九曲珠”中间那颗大珠子,亦有九曲珠是在珠子体内有九个弯,故名九曲珠(见《孔于世家》),不是九个珠子”的说法——编者,位居中央,是体之中枢,承上启下沟通上身下肢联系的枢纽。拳家无不奉为主宰刻意修炼,但多摸不到要领,苦恼着不少拳家。
如何进行腰部的训练是拳家练好太极拳之关要。经过多年实践,从身知”功夫中悟到一点腰在拳术中的变化和应用。拳论中谈论腰的论述是经典要言,绝无差异,我们练不好是我们理解有误。拳家不应该有腰,准确的说,空腰,也就是没有腰。拳论说的腰隙”、腰间”,腰隙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语命意源头”让后来练家刻意留心”,留心腰间”。隙者空也,间者没有也。空间、时间、房间,都是空的,练家不可不察,拳家不可不悟。空腰是命意源头,源头乃是发源地。(对命意源头在腰隙”句,有人亦有不同见解,认为首先应弄清什么命意”,其次才是源头在腰隙”。——编者)
高明的拳家不应该有腰,你也永远摸不到他的腰。拳家的腰是隙”是间”,是空无。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所谓没有躯干,即是肩以下胯以上,胸腹部位皆空,拳者感觉没有躯干,对方触模也确实摸不着东西。
拳友接受空腰的理论以后,要解决如何将腰练空的拳法拳艺。首先练拳时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转身的动作时,不要以腰带手脚坐腰转身,而是以松脚松腰解之。转身时不转腰转不过去,请不要转,以松脚转身,转不过去不转,在重心上找问题。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有一句要言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怎么求?松腰松腿,除此没有什么其它良方。
肩 在太极拳套路中没有肩的单独拳势,在技击训练中,有肩靠一技,外三合之首即肩与胯合。
在太极拳套路中,无肩难以成为拳,每势每动也离不开肩,肩之重要显现在拳势套路之中。拳家在盘拳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也是呼吸的总气门”,寒肩气上浮,腰紧受制。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训练松肩不是短时间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盘拳势势松肩,在阴阳变转松腰的同时也应松肩,一招一式肩松沉不着力。在预备式时,双肩从夹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后双肩下松。经常注意动则松肩,可以达到松肩之目的。
肘 太极拳没有单挑出来讲肘,肘在套路中无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间,肘滞上肢僵,在技击上吃亏,练拳肘僵也难以将拳练好。
太极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垂肘,肘不着力就是。太极拳修炼中以垂肘为佳,练拳垂肘,日久,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之说。象十字掌”、金鸡独立”等势,手高举过头,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着力。
腕 太极拳的腕骨均应松开,腕应灵活,还要虚松,不能着力。以松腕取胜,腕有力全身受制。
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松开,腕自然舒松。
手 以太极手修炼太极拳。按拳理拳法的要求,练家的手应为形于手指”、妙手空空”,舒掌展指,指关节也要节节松开。
在武术中手的运用变化多端,分为拳、掌、勾、爪、指等五类,五类手法中,演变出百余种用法。太极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
练习太极拳要放松、要求放松、要做到放松,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这是不同的概念:要放松是纲领---是必须要做的,要求放松是技术自身的要求,而要做到放松则是个人因素、因用功不同可得到一定的放松境地。但不管怎样解释,都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只是指导肢体运动的思想,并不是具体的行功方法。所以练习者多不知真正的放松是怎样做的-----关于放松,扬禹廷先师指出:只有放松才能达到要将拙力退尽、而使真力产生”的地步。怎样放松呢?先师指出了这样的法理:身上不挂力!
一本先师所教,祝大彤老师更明确的指示诀要:退力!退力者:退去周身上下原有拙紧僵硬死板呆滞----可统称为后天混浊的蛮劲而得一松柔圆活可随心所欲变转体用的----可称之为先天自然原动力。
其实人人也都知道退力即是放松的过程,但往往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用了很长时间才刚刚使自己的肢体稍微有了点放松的形象时(其实是松懈难分),心意一紧使肢体加速而期达到内力(仍然是真力拙劲难辨)能够向外发放;这样不唯前功尽弃,日久还会因忽紧忽松而导致横气填胸、气血壅隔的疾病。令人痛心者:此等人犹自诩此为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究其因实在是未明白真正的放松退力之法。
按照一贯的做法,大家都是追求的通过精神意念的松弛平和而期达到放松。一般这种做法有两种后果:一是觉得心神意念虽然松静了、当然也是一定程度上的,但肢体局部会有僵硬强直感,造成动转不灵活;而是自觉松透了,连肢体存在的感觉都快没有了---这是完全消极的做法,肢体因松而垂、实是因丢而掉,心意也不做任何事情,与常人何异?(不是在练功的意思)依据祝师所教,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放松是:肢体的存在要真实、劲力的减退要虚无!心神意念放松后贯注于肩、腰胯、最好是脚下,就会使置于胸前的手掌、形体不动而手掌上原有的劲力意在无形中消失了----这是退力的一种做法。通过比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行功中只放松心神意念是不能正确达到真正的放松----因为肢体的实质没有得到放松。不管太极拳说是内外兼修还是性命双炼,肢体都必须有实质的作为----神仙把一根普通的木头练成点石成金的神棍,也得在木头上下功夫呢。我们常说的重意不重形、用意不用力”并不是只动脑子不动肢体,而是要让肢体的运行、受意念的支配而不是受力量的领导。用虚的意指挥实的形,这也是太极拳阴阳相济之法。在矛盾的对立中产生和谐的统一,世界上万事万物莫非此理。大道至简至易,人多求其繁杂,自投歧路背道而驰。按祝师所传退力法理,用意使肢体不用力,正是至简至易的方法!学拳而能退力,庶几近于道”矣!
放松即是退力,与不用力有别,祝师谓之不挂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用力---比如都认为很悠闲的散步,也是在用力,只不过这个力用的让人觉得轻松罢了。如果散步散上两个小时,就能体会到散步用的力了---只要会觉得累,就是用力了。 练拳时如果想的是用力了,那就可以肯定已经在用力了;如果想的是不挂力呢?就不一样了,自然会觉得轻松。在行功中,只要一觉某处有力,即刻退去(意思把力扔掉)直到周身本力退尽---何谓退尽?不再有力产生!(可依师传九松十要法理行功)
舒展手臂,希望自己的手指都放松时,过分的松指意念会使肩臂产生紧张感;而手呢?手是丢了、懈了,不是松了。再拐回来松肩,手又紧张了---这是恶性循环!所以放松必存退力之念,使肢体局部乃至整体不挂力即可。
练太极拳放松的方法,各大门派虽然各有独到处,但大致不外自上向下松,即从头顶松到脚下。这样做的后果是脚下很沉重、腰以上很轻松,多称为上虚下实”认为是正确的。但可惜的是:这不是真正的上虚下实”,而是上浮下重、属两节分离,陈鑫谓之两橛”者也。脚下是根,根尚未松,,梢节的方松自是一种表面现象。没有节节贯穿”的梢节放松现象,只是局部自己的主张,它的松只会促成其它部位的更紧!让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打破常规从脚下先松起,就会感到切实的利益:从脚趾、脚掌、脚根到脚踝,真正放松后的感觉是美妙的---脚下既松又沉又轻又稳,祝师形容是脚下离虚入仙境”!其实这只是放松的初步。露禅先师在《太极拳轻重沉浮解〉中讲述极明: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只有如此,开始拳架的练习时,才会做到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的要求。
在祝师九松十要一虚灵”的功法理念中,不唯自脚下逐步向上放松为前贤所未言及,即展胸收胸窝圆背诸说亦为空前之论。近百年来,关于胸部的要求及方法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涵胸含胸,名虽不一,理实相同,涵者取其有涵容一切之意,是言于内,含者示其能包含万物之状,是形于外。大多数拳家认为使:胸部略有内涵,有含着的意思存在,可以解决胸腹部的紧张--即横气填胸之虞(其实紧张感皆是因为行功走架时用力所致,仅凭含胸或涵胸是无法解决的。)还可增强肢体的弹性,好象猫在捕猎前的身体卷缩,但这种做法即涵含的度不易正确把握,如果形体上过分内含而造成胸腔吞缩,可使心肺受到压迫,久之可致气泄血凝之疾。如果形不为过,而包含的意思太重则又使形体呆板,仍然会造成气血停滞。而祝师提出的展胸学说,很简单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祝师说:松肩后胸部放松有向两侧舒展之意,同时加以向后吸收胸窝即肩胸相连之处,在依师传法理行功中,笔者体会到:胸部内外都有轻松舒适感,中气自然下沉至脚下,感觉自身整体不求挺拔而自然巍然而立,意虽不在外,而神自然平和。
图老师小结:看了上面的文章相信你对九松”以及如何放松应该有了足够的认识,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否则终究难有所成!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6/1991905.html
看过《太极拳教程 教你练习太极拳“九松”》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