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 “化劲”太极妙生力学原理,太极中的技术谚语非常之多,比如无力不能伤人,无势定被人伤”百搭白破,一硬不破,一快不破”等等一系列的技术谚语,而四两拨千斤”更是大众化的一个谚语词汇,然而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和化劲”这样的力学原理在一起如何解释的更加生动呢?下面随小编一起去看看。
【 tulaoshi.com - 四两拨千斤 】
太极中的技术谚语非常之多,比如无力不能伤人,无势定被人伤”百搭白破,一硬不破,一快不破”等等一系列的技术谚语,而四两拨千斤”更是大众化的一个谚语词汇,然而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和化劲”这样的力学原理在一起如何解释的更加生动呢?下面随图老师小编一起去看看。
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一个著名的技术谚语。它体现出太极拳的运劲和思维特点,就是主张用巧力而不是拙力来取胜。当对方以大力击来时,我不是与之硬抗,而是避其锋芒,运用内劲功法,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巧妙地调整力学结构,使对方失重、失势,再于关键点或线上施以小力,就可将其击倒。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其核心在于顺势得机、以静制动。
所以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是化劲”
在推手运动中,化劲是一种基本的技法。化劲就是化解对方的作用力,其实质和功能有两点:第一,以小化大,以我方的小力取胜对方之大力;第二,改变对方力的方向,本来对方力的方向向我而来,改变为离我而去。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化劲实质的具体表现。武术界对化劲的实质和威力一致认同,但对化劲的原理,对形成化劲的条件,对四两拨千斤的原因,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在有些武术专著中,经常看到有关化劲问题的论述,有的认为化劲的原理是使对方发出的作用力作用在一个圆活松柔的物体上而耗失掉,有的认为四两拨千斤的原因是双方的作用力相互合成的结果。我认为以这些论点为根据很难说明化劲的实质,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且其正确性”也无法通过科学实验证实。化劲问题既是一个武术问题,又是一个力学问题,在化劲的实质中存在很多力学的内涵,只有从这些力学的内涵出发,才能说明化劲的实质,才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原因。
化劲的力学原理
化劲之所以是力学问题,是因为化劲的形成和物体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所谓平衡,就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或者说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继续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在静力学范围内,物体的平衡状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小球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平衡;另一种是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时,只有把它放在圆弧形表面顶部正中的位置上才能保持平衡。这种不稳定的平衡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平衡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方向位置上才能实现平衡;二、平衡极不稳定,只要对小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小球就会失去平衡,或者说,要想拨动小球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这两个特点很有用处,化劲的形成就是它们的实际应用。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把一个很重的圆球(相当于千斤之力)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使重球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只要对重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四两之力),即把重球拨动一下,重球就失去平衡,偏离原来的方位。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形式,其奥秘不在于四两的干扰力有什么特异功能”,而在于千斤之力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于是四两的干扰力就获得了拨动千斤”的本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形成化劲的力学原理,在于首先要使化劲的化解对象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如要四两拨千斤,首先就要设法使千斤之力处于不堪一击的态势。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就是形成化劲的力学条件。
化劲的物质结构
要形成化劲,首先要建立不稳定的平衡,这种平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载体上,这个载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例如图一中圆弧形的表面就是这种性质的物质结构(也可称为载体)。在工程技术界,为了建立不稳定的平衡而使用的载体种类很多,轮轴结构最为常用。它由圆轴和轮子组成,圆轴安装在轴承内,可以灵活转动,轮子固定在圆轴上,要有良好的刚性,能承受压力而不变形。在推手运动中,类似这种具有一定物质结构的载体,就是形成化劲的物质条件。
太极四两拨千斤
从上可见,对太极的四两拨千斤”不能停留于字面上的理解,应该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四两确实能够拨千斤,条件在轮轴;从蓄势到爆发,轮轴和千斤是主要的作用者,四两只是一个瞬时的启动者。
理解这句话不要简单地从定量上来看待,它的含义在于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用最小的力将对手的力化解开来,不让对方的力打到自己,而与此同时又能将他的力化为自己所有并将其力转化到对手身上。再或者将其力放空,让他失去原本的重心从而达到自己的一种防守攻击目的。
要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不能以力对力,不是简单的对抗,而是要营造一种结构,通过这种结构来发挥作用,来处理应对关系。这个结构的构成元素是我与对方的体能、智能的诸多方面。单纯的肢体语言是无法实现的。
化劲的操作和形成
现以轮轴结构为载体,再做一个模拟实验。化劲在这个载体上的操作和形成,分为两个阶段。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第一阶段――化劲的蓄势阶段,目的在于建立不稳定的平衡。
用一个很大的外部作用力(千斤之力),紧紧压在轮子的边缘上,并使外力的方向通过轮子的中心,由此,外力对轮子的力矩等于零,外力再大,也不能使轮子转动,于是外力和轮子组成一个不稳定的平衡系统,外力和轮子都具有平衡的不稳定性。
第二阶段――化劲的爆发阶段,目的在于具体地实现化劲的两个功能,操作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以小化大的操作。
用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四两之力)施加在轮子上,作用点为轮子上任意点。由于此时轮子和外力都已进入不稳定状态,于是干扰力就能有效地拨动轮子,然后轮子就能有效地拨动外力。这个过程就是以小化大具体实现的过程,施加干扰力就是以小化大的爆发和开始,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一种表现形式――四两拨轮子,轮子拨千斤。化劲的第一个功能至此操作实现。这里还要对干扰力的作用和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在施加干扰力以前,虽然外力早就作用在轮子上,但因外力通过轮子中心,不能推动轮子转动,而干扰力则可推动轮子开始转动,是启动轮子转动的动力。在轮子启动后,外力偏离轮子中心,就能推动轮子转动,成为轮子继续转动的动力。在轮子启动后,干扰力的作用宣告完成,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退出现场。干扰力是一个瞬时的作用力。它不拘形式,敲打一下、振动一下都可以,关键在于形成干扰作用,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
第二步,改变外力方向的操作。
使外力改变方向的动力,不是其它而是外力本身。在轮子转动的过程中,外力和轮子相互作用,外力给轮子一个作用力,而轮子则给外力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的具体作用,就是促使外力改变方向。然而这个反作用又是来自作用力,即来自外力本身,因此可以认为外力的改变方向是外力自我作用的结果。同时,外力改变方向也离不开轮子的参与,轮子是中介物,是产生反作用的载体,可以认为外力改变方向是轮子对外力借力还力的结果。总之,外力是动力,轮子是中介,化劲的第二个功能就是这样实现的。当轮子转过一定角度后,外力的方向位置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原来对正轮子的中心,后来则沿着轮子边缘擦边而过。
太极拳
化劲在太极拳的实际形成
化劲在人体上的形成
现以平圆单推手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把人体的相关部分看成是一个轮轴结构,作为形成化劲的载体。圆轴由脊柱连同腰部和胸部组成,能灵活转动;轮子由手掌和手臂组成,手掌相当于轮缘的一小段,手臂相当于轮子的辐条,手掌和手臂要保持足够的?劲,像轮子那样富有刚性,能承受压力。
化劲的操作和形成分为两个阶段,同前面基本相同,但也有所区别。
第一,引进即蓄势阶段,目的同前。
用我方手掌将对方手掌向我方胸前部位诱导,停留在胸前,并和胸口保持一定距离。引进要有主动意识,特别是要使对方手掌上的作用力对正我方身体的中轴线,双方的手掌要相互作用,使我方手掌上的?劲同对方手掌上的按劲相互平衡;如对方继续发力,我方抢先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化走即爆发阶段,目的同前,分两步。
化走的第一步,对轮子”施加干扰力,但施力的方式有所不同,这个干扰力不是一般的作用力,而是一个人体内部的作用力,通过人体的肌肉和骨骼系统,使腰部突然转动一下,从而形成一个干扰作用。推手时所谓的转腰”就是施加干扰力。在这个干扰力的作用下,对方手掌上的作用力受到轮子”即我方手掌的拨动。这是一种以小化大、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形式。
化劲的第二步,双方手掌相互作用,就是前面所说的外力推轮子,反过来轮子又推外力,最后的结果是:我方的手掌作为轮子”不断地转动,而对方的手掌作为外力就不断地改变方向。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轮子启动后,化走的动力完全来自对方,我方手掌的作用只在于提供?劲,充当轮子”,扮演借力还力的角色,其它的动作都是多余的。
上述的化劲主要是通过人体的腰部形成的,称为腰化。人体的肩部也能形成化劲,称为肩化。肩部有关节,按其力学性能,相当于球形铰链结构,它作为化劲的载体,能形成空间方向的旋转运动,化解空间方向的作用力。此外还有肘化和腕化,大同小异。
图老师小结:太极真的是博大精深,所涵盖的内容不光光是天文地理”,重要的是,太极给老年养生甚至现在年轻人的养生带来了很多的启发,我们在学习太极的时候,得学习其中的一些精要,了解其真正内涵,才能步步到位,更加游刃有余!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6/1992427.html
看过《四两拨千斤 “化劲”太极妙生力学原理》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